Search 進階搜尋
-
紐約百老匯導演跨海來台 執導《海角七號》中文音樂劇
由魏德聖執導的電影《海角七號》創下台灣五點三億票房,二○一七年五月,感人的故事即將改編成中文音樂劇,並邀請紐約百老匯導演宮本亞門合作,重新演繹扣人心弦的絕美樂章。
-
創作社《四情旅店》 四編導聯手交織繽紛異色綺情
創作社劇團邀聘兩岸三地青壯編導人才共創新作《四情旅店》,以「旅店」為題,從有形的空間、無形的時間、身體的居所、精神意象的狀態與依歸為出發點,各自發展敘事。
-
兩廳院藝術出走《阿香的繪葉書》 用歌聲回到往日美好時光
國家兩廳院「藝術出走巡演專案」,今年的《阿香的繪葉書》即將再度展開全台之旅,並邀請創作者王靖惇及陳昇與新寶島康樂隊,在濃厚的時代氛圍裡,帶領觀眾走進往日黃金年代。
-
兩廳院夏日爵士節慶樂團音樂會 台美鼓王華麗炫技
邁入第十四年的「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率先由集結台灣爵士菁英的「兩廳院夏日爵士節慶樂團」重磅開場,並特別邀請國際知名鼓手約翰.萊利和台灣鼓王黃瑞豐同台演出。
-
瓦格、陳銳與北市交再度聯手 打造英雄再臨光輝氣魄
二○○八年曼紐因音樂大賽冠軍、二○○九年伊麗莎白女王音樂大賽冠軍的小提琴家陳銳,將再度與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及首席指揮吉博‧瓦格合作,打造絢爛磅礡的《英雄本色》音樂會。
-
第十六屆花樣年華全國青少年戲劇節全國前三強巡迴加演
第十六屆花樣年華全國青少年戲劇節頒獎典禮甫落幕,主辦單位青藝盟劇團隨即於八月帶領屏東女中蒲公英劇坊、員林高中黌樓劇坊、成功高中+政大附中劇光燈+劇魂巡迴加演。
-
2016臺灣科技藝術節 360∘全身投影開幕秀《Second Body》超吸睛
「2016臺灣科技藝術節」網羅360度全身投影、Siri互動演出、夜店科技街舞、3D小王子、科技潮派對等六檔最精采的科技藝術節目,將於台北市、新北市及桃園市展開十五場演出。
-
酷集劇場 京劇身體實驗 跨界混搭莎士比亞
辜公亮文教基金會集合新世代,培植跨界整合平台人才,特地設立「酷集劇場」專案,提供熱愛傳統戲曲、有夢想、肯實踐的創作者全新表演舞台,體現「實驗劇場」的可能性。
-
蕭邦鋼琴大賽資金缺乏 陳毓襄開大師班募款相救
中華少年青少年蕭邦鋼琴大賽已於七月初落幕,卻因資金嚴重不足,導致評審費用與獎金至今無法頒發。今年的獎金及評審費用總計約需一百七十萬元,至今仍有五十萬的缺口。
-
國家兩廳院「展覽不設限:森林遊樂場」 拉進人與大自然距離
國家戲劇院「修館不休館」,即日起至十月於兩廳院戶外森林活動區舉辦「展覽不設限:森林遊樂場」活動,藉由藝術媒介,拉近人與人、人與環境的距離。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改變你的「看」與「聽」
「跨界」與「創新」,這兩個名詞對現在的人們而言,已不再是個新鮮的話題。在時下眾多的創作中.將揮舞著這兩面大旗的作品比喻為「多如過江之鯽」也許太過,卻也所在多有,但仍有許多觀眾(包括我),在欣賞掛著這兩個看似不再夯的名詞下的作品,有時仍是霧裡看花,一知半解。所以在本期雜誌中,剛好就藉著即將到來的臺北藝術節《龍之憂鬱》及兩廳院「2016新點子樂展」的演出,看看當視覺藝術家走入當代劇場,與對廿世紀音樂發展影響深遠的作曲家荀貝格,他們是如何改變了創作、甚至是欣賞的方式。 以往,其實是不久以前,老實說到現在,還有些地區仍在使用「話劇」這個名詞,這說明了以「文本」為出發的「話」這個元素,在「劇」中有著多麼重要的地位了。但是一群以視覺出發的創作者,走進了劇場,他們以靜態為主的「畫」取代了敘事為主的「話」,當「文本」這個元素被削弱、抽離之後,他們開創了另一種以集體創作過程,加入雕塑、攝影、策展或建築等多樣化元素,來進行劇場藝術創作的方式。傳統的故事線性被破壞,導演所要表現的意旨,透過音樂、影像、裝置、肢體等媒材,在經過「景觀化」的拼貼、重組、建構與劇場獨有的「時間性」催化下,也讓觀眾的「位子」與「腦袋」進行了轉換,觀眾不再只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要打開感官,進而「發現」、「參與」演出,在觀賞演出的過程中,自己去找尋找畫面中有感受的細節,品味咀嚼,反芻自己的觀點,與創作者的呈現相互映照,才是欣賞這群以視覺藝術為基底的劇場作品應有的角度。 即將於台北上演的《龍之憂鬱》,其導演菲利浦.肯恩即可視為上述創作脈絡中的佼佼者,他所成立的「生態動物園」就是強調集體創作的表演團體,團隊成員聰不只有演員、造型藝術家、音樂家、舞者、電影從業人員,甚至還包含一名動物訓練師及他的愛犬。所以若是您想體會如何在劇場中打開自己思索的空間,相信這絕對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大家都說,學音樂要從小學起。有好的老師指導、進入一個好的體制中,才能循序漸進地學習。然而荀貝格的一生,雖從未進過音樂院,但卻對廿世紀音樂的「創新」居功厥偉。身處在十九世紀末的動盪年代,人們一方面期待新世紀的到來,一方面也為了不確定的未來感到惶惶不安。天生敏感的藝術家們嗅到這股氣息,將作品表現得極盡地瑰麗炫目,卻也極盡地頹廢灰暗。音樂的發展也是如此,浪漫樂派的表象聽來富麗堂皇,然而檯面下一股暗潮也撲
-
專欄 Columns
鄉愁,有如一齣戲
《冬之旅》讓我悄悄地跳出來,好像一個離鄉多年的遊子,回到家門口,反倒情怯,甚至害羞了,望著台下家人般的觀眾,我不該去知道,但是我還深深地感覺到這是「台北」,是廿九年前,這個大劇場落成時,我就是在台上演出過《西遊記》的演員。好多故事,好多次的分心,好多次地偷看自己和台北的觀眾互動的感受
-
專欄 Columns
關於動作那檔事
我一直很訝異,人類自古就長得一付很統一的樣子,一個頭、兩隻手、一個軀幹、一雙腿,不多不少,雖有長短圓扁,或偶有瑕疵,但基本的組合是不會改變的。而人類就用這一付簡單的基本組合造就了古今中外各式不同類型的舞蹈及無法算計的個人動作風格。每每想到這事,就不免對這種從有限裡長出來的無限由衷讚嘆起來!
-
專欄 Columns
上帝、魔鬼,還是我自己?
每當我演奏完,總是會有人來跟我說:「你要對你所擁有的天賦感到非常感激,因為這是上帝的恩賜。感謝主!」我猜這些人講這些話是一種恭維,但我卻不這樣認為。來自上帝的恩賜?這是什麼意思?難道是上帝在我身上下了一個咒語,讓我從不會彈鋼琴,瞬間就能夠演奏貝多芬奏鳴曲?當然不是!從四歲起,我幾乎每天都練琴。音階、琶音、練習曲、奏鳴曲那是我會彈鋼琴的原因。這是我努力練習的成果,而不是來自上帝的神奇法術!
-
專欄 Columns
良
「良」是由通道與平台組成,是關係的建立,大小不是絕對因素,劇場也是,角色也是,職務也是,意識到通過平台愈多的無形有形通道,創作和結構的素材也就愈多,一但陷入自我感覺良好封閉的單純方塊內,作品就永遠無法形成「良」。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新聞未結又生波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城市藝波單元每月一次,就新聞來說時間跨距比較長,希望是能在事情告一段落後再來總結。但總有些事的發展綿延不絕,看似完了,但暗潮洶湧,在後來又爆發出來。這裡就要把幾個之前談過的事其後續發展再來談一談。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孫尚綺推出新作《溯形》 輕盈肢體與現代音樂互動
旅德舞者、編舞家孫尚綺,六月上旬在柏林推出最新舞作《溯形》,與「柏林當代音樂樂團」合作,以瑞士作曲家貝亞特.福勒的現代音樂作品,由三男一女舞者演出,頗受當地舞評肯定。相較於之前作品中飽含悲傷的抽象語彙,新作舞者的身體比較輕盈,戲劇化的表情詭異詼諧,氣場荒謬,孫尚綺用舞蹈轉化許多人世尋常動作,身體線條清晰,編舞語彙充滿自信。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英國脫歐成定局 文化影響尚未知
「脫歐」成定局,對英國的文化藝術界將帶來什麼的影響?相較於其他行業,英國的藝術文化及創意產業對於歐洲的態度更為開放,支持留歐的比例也較高,受惠於人員移動的便利與歐盟資源的挹注,英國藝文展演與人才發展得以有更廣闊的視野,但隨著脫歐程序啟動,這些優勢必然受到衝擊,對文化藝術發展的影響難以預期。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尼斯恐攻事件 考驗劇場溫柔團結力量
發生在法國國慶日的尼斯恐攻事件,讓距離不遠、正在舉行的亞維儂藝術節頗受震撼,尤其今年多齣作品都涉及大規模屠殺、恐怖主義、極右派勢力等主題,當劇場中深思之時,劇場外卻上演真實的暴虐殘殺。雖然文化部長阿祖雷與藝術總監歐利維耶.畢都發布捍衛文化藝術場域的宣言,但恐攻頻頻之下,劇場人是否能繼續團結堅持,備受考驗。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石庫門的「新天地」 開展表演藝術新天地
廿一世紀的上海新地標「新天地」,是上海舊區開發的成功典範,為了讓空間持續展現創意與活力,新天地業委會在六月端午節時舉辦長達兩週的首屆「表演藝術新天地」活動,在帳篷劇場、咖啡館、餐廳等室內外輪番上演十七檔不同形式的劇目,包含了戶外多媒體、新馬戲、默劇、舞蹈、街頭表演、情境劇場等,可說是創造表演藝術與商業的新型業態融合方面的一次大膽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