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一個人,在舞台上 獨角戲的奧秘
如果說,舞台是演員的戰場 獨角戲,就是演員的終極殺陣 上了台,你只能單槍匹馬、孤軍奮戰 演獨角戲很難 因為演員不只要有義無反顧的決心,更需具備高度的表演能力與技巧 演獨角戲很爽 只有演員把自己百分百坦露出來,才能感受與觀眾心神相知的魔術時刻 獨角戲,是演員整理、沉澱、反芻自己的表演最好的方式 它迫使我們誠實面對匱乏、面對挫折、面對焦慮,對決自我,無從閃躲 不是每個演員都一定要做獨角戲,但獨角戲肯定會讓表演之路大不同 本期特別企畫深入剖析獨角戲的創作奧秘, 從文本類型切入,爬梳獨角戲的表現形態 同時專訪王世緯、魏雋展、黃凱臨三位演員, 分享他們的獨角戲演出經驗 在《癮.迷》即將來台上演之際, 本刊獨家專訪導演羅伯.勒帕吉,一談他的獨角戲創作方法與路徑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演員又愛 卻又無法免疫的劇場病毒
當舞台上只有你一個人,你擁有了整個舞台,但也必須花全身力氣才能讓觀眾一直看你獨角戲,這是演員的終極挑戰,是真誠面對自己與觀眾,與整個劇場的表演戰場。這樣的單人表演,可以用一切的形式,但「文本」是表演者最重要的武器,主宰著表演者述說故事的語氣節奏和韻律,從而影響形式和身體動作發展模式。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在有限的舞台上 開展無限的旅程
勒帕吉的作品中都有大量的自傳元素,包括他的雙語家庭,魁北克的分離主義背景等。在他的獨角戲中,也經常出法語與英文交替出現,還有故事在兩個城市中交替進行的狀況。背後的主要原因,還是勒帕吉說的:「我非常注重角色產生蛻變的戲,但我也重視場景和主題有所蛻變。在一個舞台上穿越時間與空間,到無限去旅行,實在令人難以置信。但是這個發生在舞台上的蛻變,讓這種旅行成為可能。」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我選擇劇場 因為劇場充滿了魔幻
繼二○○七年的《安徒生計畫》、二○一○年《眾聲喧嘩》後,加拿大鬼才導演羅伯.勒帕吉的作品將三度造訪台灣,首演於一九九一年的《癮.迷》將再度呈現勒帕吉擅長的獨角戲。勒帕吉為何重製這齣廿五年前的作品?經過這些歲月,這齣戲有了什麼改變?趁此機會,本刊獨家越洋專訪羅伯.勒帕吉,請他一談《癮.迷》的創作與變化。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癮.迷》 時空交錯的愛戀苦痛
描繪兩個時空中生命經驗交錯的《癮.迷》是勒帕吉一九九一年的製作,藉由三條故事線法國藝術家尚.考克多、美國爵士大師邁爾士.戴維斯與虛構的演員羅伯,讓觀眾看到,面對異國風情,藝術家們如何突破神魂顛倒的狀態,將百味雜陳的自身經驗轉化為日後創作的養分。不同於著重拼貼效果的首演版本,廿多年後重製的《癮.迷》強調舞台立體感的延伸,營造出三度空間的視覺幻象。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王世緯 每個演員都該做獨角戲
說到國內的獨角戲演員,王世緯可說是數一數二,演過多齣讓人印象深刻的獨角戲作品如《白素貞》、《鬼扯》,前年懷孕時更挺著八個月的肚子演出《蜆精》。談到獨角戲,王世緯說演獨角戲會提煉一個演員的功力,更需高度自我紀律才能完成舞台使命,而且「獨角戲最重要的,除了演員要做足功課,更需要一個可以信任的團隊。」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魏雋展 放輕鬆才能演好戲
魏雋展是相當受矚目的新生代演員,尤其在獨角戲這一塊,演過《罰》、《巷子裡的女人》、《最美的時刻》等,皆令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他說演獨角戲「表示你有很大的衝動、你有話要說、而且是屬於你非說不可的事情。」孤身一人在台上,最需要的是「很強大的想像力」,也要感受空間、放射演出的power,而最怕的是掉進「預設」陷阱裡,第一千次永遠要跟第一次一樣。魏雋展的經驗是,一定要很放鬆才能演好戲。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黃凱臨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丑
去年以獨角戲《月亮媽媽》引起注目的黃凱臨,在劇中發揮了在法國賈克.樂寇國際戲劇學校的學習經驗,從自身與奶奶的記憶發展,以小丑、偶、面具打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詩意表演。黃凱臨說,小丑不是刻意逗笑,反而是從透露窘態看到人性的脆弱,而之於獨角戲更為重要的,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丑。在追尋自己的小丑的過程,要跳出來看自己的樣子,某種程度也是愈來愈認識你自己。」
-
企畫特輯 Special
何以「其實我們什麼也不是」
張允菡的「其實我們什麼也不是」中,她所召喚的也並非一種藉著地方以描繪出共同體何來的議題,而是透過北極折射出一種感受地方的個人方式,一個儘管提供了媒介與對象、卻不試圖佯裝涵蓋一切的個人化方式,實則,在這個主要由媒介創造出各種連結的世界中,儘管書寫與描繪看似貧瘠,卻能讓我們重新獲得表情,這是或許僅有少數摯友才能識別的秘密表情,一張忠於感受而非普遍方法的表情,一張驚訝地發現「什麼也不是」才構成了我們的表情。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信?不信?這是個問題
由電影導演羅蘭.艾默瑞奇於二○一一年推出的《莎士比亞的秘密》一片,因劇情設定為那些偉大的「莎劇」其實都不是莎士比亞本人所寫,作者其實另有其人,不論故事是虛是實,都引起現實「莎學」界的緊張,也把正統派與懷疑派的長年爭論搬上檯面,原來長期以來有不少人質疑莎劇作者的身分,其中還包含了名作家狄更斯、馬克.吐溫等,但這方面的聲音一直被壓抑。到底是不是「莎士比亞」寫了「莎劇」,To be-lieve, or not be-lieve. That is the question!?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書本一打開、故事掉出來
美國馬布礦場劇團藝術總監Terry OReilly(中文名易光海),因緣際會來台進行台灣原住民祭儀研究,並將心得寫成《陽光書》,首先在寶藏巖以讀劇方式呈現,今年則移至竹圍工作室進行三週的進展,多了數位意象的呈現、聲音敘事與走位場景的具體化。這個計畫值得注意的並非只有演出的形式與手法有多麼創新或令人驚豔,更在於創作者的視野異文化合作者從彼此找到新的觀點,因而能對表演藝術與台灣的觀眾形成久遠的影響,使得展演並非曇花一現的交會,而是歷久彌新的養分。
-
焦點專題 Focus
島與國、城與鄉 逃避與創造
台灣的現代劇場發展,從上世紀八○年代讀起,其實就是一則則「返鄉」的故事:從海外學習歸來者帶回劇場新知,打開了蒙昧;從台北興起的風潮,隨著「社區」的發展政策漫流各地;接著,或是年輕團隊直接選擇返鄉落戶扎根,或是資深團隊選擇遷徙異地發展,讓台灣劇場的樣貌,隨著地理性的變化而更趨多元
-
焦點專題 Focus 歸來嘉義
阮劇團 賣力撒種接地氣
一群嘉義孩子,在外出求學後,因為想把戲劇的感動與自己的鄉親分享,他們返鄉成立了「阮劇團」。但不是你想分享就可以分享,在找到正確路徑之前,阮劇團也曾重重跌一跤。這一跌讓團長汪兆謙清醒,意識到「接地氣」的重要性,觀眾不來,「阮」就走近觀眾。教育與觀眾培養成為他們日日琢磨的基本功,「草草戲劇節」、「劇本農場」等等計畫鋪展開來,汪兆謙說:「我希望至少在嘉義,能讓民眾對於戲劇出現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正常的。」
-
焦點專題 Focus 回返苗栗
EX-亞洲劇團 用口碑「專注」扎根
林浿安與江譚佳彥這對台印夫妻,有個共同的理想:回到家鄉創立劇團,在評估台印兩地狀況後,他倆攜手回到林浿安的故鄉苗栗,打造了EX-亞洲劇團。寧靜山城與大都會不同的文化環境,讓劇團在經營上須有不同於城市劇團的策略,除了靠在城市演出建立口碑以在故鄉存活,他們也針對當地特色推出「亞洲假日劇場」,讓當地居民在假日能夠將進劇場觀劇當作新的休閒;今年,假日劇場將擴大為一個月的「2016亞洲假日劇場」,邀來更多演出與苗栗鄉親共享。
-
焦點專題 Focus 深耕台南
台南人劇團 開拓一畦藝術的園圃
立足台南卅年的台南人劇團,五年前移居台北北投,卻未放棄台南這個「起家厝」。留守台南的團長李維睦因緣際會租下321巷的舊建築,除了持續在台南維持排練與演出,也與其他鄰居一同打造「321巷藝術聚落」,因為空間特色,也發展出不同以往的表演形式,參考飛人集社的「超親密小戲節」,舉辦了結合表演、藝術「夜市」的「321小戲節」,今年跨入第三屆。李維睦說這方園地,希望能持續提供各種團隊使用,「讓新的劇團養成、讓他們感受到有人支持。」
-
焦點專題 Focus 移居宜蘭
無獨有偶工作室 「偶」的未來在此創造
二○一三年,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為了能有將製偶工廠、排練場、辦公室、推廣空間合而為一的空間,選擇移居宜蘭利澤,交換的是用一團資源與人力來創建、營運國際偶戲藝術村,卻也翻轉了劇團經營與創作的思考。除了原本就在做的偶戲創作、教育推廣、國際偶戲交流,更落實與在地互動,除了在社區、綠色博覽會演出,亦增加試演、工作坊成果展演,演出後辦座談邀觀眾自由交流,並以宜蘭文學、傳說入戲,與地方文化結合,打造「偶」的未來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青年劇場導演
廖若涵 因為劇場,得以釋放自己
不是天生愛演戲愛表達,但因為愛看戲進而想搞清楚劇場哪裡令人著迷,廖若涵考進了戲劇研究所上了導演課,在排練場找到魔力的所在,發現自己在這裡,表達慾望突然變得更強烈更流暢了,突然想說的話找到言詞了。廖若涵享受「感覺自己和演員是同一個細胞」,一起探索表演與文本的詮釋,當與同一群夥伴一起完成多齣精采好戲,她決定與他們一起集體創作,於是有了《無差別日常》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戰爭之王》 探究領袖風範
歐陸當紅導演伊沃.凡.赫夫與荷蘭阿姆斯特丹劇團,近期推出的新製《戰爭之王》,挑戰莎翁三部史詩劇《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理查三世》,重現中世紀末期英國王朝的政權更迭。藉由莎翁筆下三個完全不同的君主形象,凡.赫夫在劇中中探詢執政者的領袖風範:身負重任的王位繼承人,如何獨排眾議成為一名英明的統治者?面對政治危機,國家領袖要怎麼做出明確的抉擇?權力的鬥爭是否造就了恐怖的獨裁者?
-
藝視窗 News
來美術館跳舞!法國舞蹈金童波赫士.夏瑪茲首度登台
【台灣】 來美術館跳舞!法國舞蹈金童波赫士.夏瑪茲首度登台 波赫士.夏瑪茲(Boris Charmatz)本月下旬首度登台演出,並開設工作坊,地點不在劇院,而在美術館! 但這位向來以反骨著稱的法國編舞家早就對美術館的白盒子空間相當自在,他2009年接掌雷恩國立編舞中心後,就將其改為「舞蹈博物館」,挑戰舞蹈邊界。本次來台的《吃》Manger,首演於2014年德國魯爾三年展(Ruhrtriennale),去年夏天舞進英國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模糊了行動與舞蹈的邊界,讓觀眾看到這位不合常規的編舞家,如何緩慢地消化這個世界。 本次「口腔運動舞蹈博物館計畫 I」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主辦,活動將於3月20日至23日舉行,不僅在台北市立美術館演出,也舉辦講座、對談、工作坊等活動,而《吃》將在23日當天晚間7點半在北美館B2演出。值得一提的是,夏瑪茲也將與本屆台北雙年展的法籍策展人柯琳.狄瑟涵以「舞蹈博物館」為題,進行對談。詳情請洽02-25997973 王小姐,活動報名網址www.paap.org.tw/TPAC/oral/oral.html。(張慧慧) 「青年文化園丁隊」至東南亞交流計畫徵件 為了鼓勵我國青年藝文工作者與東南亞社區及藝術家交流,並將台灣經驗帶入東協文化網絡,文化部推辦東南亞「青年文化園丁隊」計畫,即日起展開徵件,截止收件日期為3月24日。 申請計畫須於東南亞地區進行,包括新加坡、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汶萊、緬甸、寮國、柬埔寨。計畫期程為14至60日,可為跨國計畫。計畫型態以我國社造經驗為核心、東南亞社區為基地,創造與當地民眾或藝術團體共同藝文創作、對話的場景,計畫型態可包含影像製作、音樂、舞蹈、戲劇、戶外表演、工藝、社造、裝置藝術、文學與朗讀、漫畫、文創設計、田野調查、古蹟修復與保存及其他等項目。詳細計畫內容請參grants.moc.gov.tw/Web/Normal.j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探偵之心
《心之偵探》終極謎團因而就是,普通人與不是普通人的人,那一個才真的「孤獨」?是普通令人自覺存在感薄弱?是不普通令人自覺沒有歸屬?存在感薄弱和沒有歸屬那一個更虛無?尋找這個答案是不是就是「孤獨」之源?是消除「孤獨」所以殺了「幸福」,抑或是追求「幸福」的不可能成就了「孤獨」?它們為什麼不是一體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