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國際觀察—英國
不獨尊一家之言 專業評論各自發聲
英國的評論人社團「評論圈」是重要的藝術評論專業網絡,範圍包括舞蹈、戲劇、電影、音樂和視覺藝術。著名劇評發表平台多是全國性的大報,深受讀者重視。然而英國的劇評少有獨尊一家之言的狀況,報紙間的褒貶也不盡相同,常出現不同評論各有所愛的狀況。同時,觀眾在選擇作品購票時,也未必會對評論照單全收。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國際觀察—美國
專業評論式微 網路互動及時又熱絡
由於美國報紙媒體萎縮,專業的表演評論家失去發表舞台,對作品「一言定生死」的時代已不復存在。但因網路及社群媒體的興起,評論卻是愈來愈多且愈來愈快。原本報紙的專業評論逐漸被藝術公關所取代,這樣的評論生態,未來會怎樣發展,誰也不能預見。演出、評論、觀眾的關係,還在繼續改變中。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國際觀察—德國
犀利且獨立 自主評論的文化風景
德國的表演評論常見於報紙、雜誌、電視,評論家書寫時,不顧私交,砲火猛烈,報紙也全刊,足見評論者擁有文字獨立性,只要言有據評以理,字字都是銳利刀鋒,無須因人情包袱或商業公關而有所妥協。理性嗆聲是辯證,負評論述非毒舌,劇場人跟評論界都能持續自由創作,直接受惠者,就是觀眾。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國際觀察—法國
藝術風氣興盛 評論百花齊放
巴黎每天幾乎有兩百場的表演藝術活動,因此評論相當興盛。《世界報》、《費加洛報》和《解放報》三大報資深記者的評論總是動見觀瞻,深具分量。豐富且專業的網路劇評,精采又有深度。最有溫度的劇評區,便是劇院附近的咖啡館。看完演出後到此喝杯咖啡互相交換心得,便成為最具互動性的劇評活動,無形之中,整體的看戲素質也逐漸提升。
-
演出評論 Review
就是要你看見身體!
陶冶的舞蹈以低限、重複的手法要觀眾凝視身體,以極度的流動感和複雜的身體路徑抗拒亮相式的表演慣習。他要中國舞蹈經常向外炫示、向觀眾諂媚的目光,回神凝視身體自身。如此觀之,那麼《4》的舞者們臉上深藍近黑如面具般的墨色,還有《6》裡隱藏在昏暗中舞者們的臉面,或許都是抵拒觀眾消費式目光的手段之一。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故事工廠藝術總監
黃致凱 回歸初衷 繼續做夢
身為李國修的得意弟子,黃致凱在李國修病逝、屏風表演班宣告無限期暫停演出後,與資深團員另組劇團「故事工廠」,繼續李國修未完成的戲劇夢。卅歲以前的他,人生一直在獲得;卅歲以後的他,面對的是失去。現在,每天睜開眼睛,都強烈感覺到更接近死亡一步,所以,他要擁抱當下,更用力地生活。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青年長笛演奏家
陳廷威 打掉重練 更上層樓
第一個勇奪布達佩斯國際長笛比賽首獎的台灣青年陳廷威,國外求學經歷一波三折,冥冥之中注定落腳維也納。而當地的緩慢節奏,讓他放緩自己腳步,用心體會當地人文風情。因為放慢,所以多了時間給自己慢慢地思考,慢慢地體驗維也納稱為音樂之都的美妙。在教授的指導下,他在長笛的基本功上重新打基礎,「就像打掉重練一樣,雖是挫折,卻是重新對自己將馬步紮得更穩的訓練!」
-
焦點專題 Focus 太陽花的一把火 點燃劇場反思
表演藝術總體檢 從反黑箱服貿開始!
服貿議題從三月十八日學生攻占立法院起,延燒成全民關注的公共議題,表演藝術界的關注與反思也從此展開:面對中資如果入台對台灣創作自由是否會造成打壓箝制?文化部要用什麼機制來捍衛本土創作者的權利?服貿這個導火線,也讓新一代的劇場工作者領悟必須站起來面對表演藝術產業的種種問題,「自己的產業自己救!」,未來能否打造改革的契機?令人期待!
-
焦點專題 Focus 中資參與場館經營真能提供就業機會?
危機就是轉機 人才培育是當務之急
在台灣這樣體質已不好的劇院體制之下,我們再找一個對台灣原本就無政治善意的國家進來,期待他們能改善劇院不良的經濟狀態?這無疑是找了素行不良的房客,只解決眼前缺錢問題,但卻引來房子遭改變的可能性!因此「場館人才育成」、「技術劇場職能認證」儼然已是當前的重要課題;把這時機視為台灣技術劇場的轉機也不為過。
-
焦點專題 Focus 服貿協議,加速花蓮觀光劇場開發?
原民文化只是包裝? 政商虎視眈眈
回頭來看「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開放「允許大陸服務提供者在台灣以合資、合夥形式設立劇場、音樂廳演出場所的經營單位。大陸服務提供者總持股比例須低於50%,不具控制力」一項,除去可能引發種種審查效應之外,還必須把它跟服貿協議內對於金融業、旅行業等等的開放程度進行統整性的了解、比較,對照各縣市產業政策的規劃,才能看出「蓋(經營)一座劇場」更具擴散性的影響。
-
焦點專題 Focus
在諸神的黃昏中跳舞歡唱
群眾的歡愉與失序,對應著驅使他們第一日闖入立院的憤怒,是場瞎子摸象式的學習,畢竟人們並非只是占領,而是「發現」自己占領了議場的同時賦予這件事意義,而「空間」在此一如劇場,它是意義的鬥爭場域。這些「團結的人民」,高舉著反新自由主義的旗幟,在諸神的黃昏中一同跳舞與徹夜歡唱,直至天明。
-
企畫特輯 Special
第12屆台新藝術獎 年度入選五作品揭曉!
台新藝術獎日前公布五項年度入選作品。今年首度開始不分類評選,以「時代精神」、「人文關注」與「未來性」之評選方向,跨越分類評比與給獎的限制,以容納藝術創作更大的可能性。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優人神鼓與德國柏林廣播電台合唱團合作
《愛人,Lover》 打開思考東西文化交流的契機
在優人神鼓與德國柏林廣播電台合唱團合作、四月二日在柏林進行世界首演的《愛人,Lover》中,作曲家佑斯特與優人神鼓將「東、西方各自如何看待愛情」呈現在他們一起打造的「音樂、舞蹈、劇場」裡。這個德國與台灣表演團體的交會,中國古詩與美國現代詩的對談,不是僅僅文化的市集,也不能僅僅以膚淺的「當東方遇上西方」廣告標語來帶過去。它有新的思考,新的嘗試,也有新的結果,等著你欣賞它的海報、它的音樂、它的畫面,來體認和領悟。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從排練場到小劇場 打開另一扇交流之窗
位於香港話劇團的黑盒劇場,是近年相當活躍的小劇場展演空間。從劇團的排練場轉變為小劇場也歷經不同階段,近年亦發展針對栽培新進編劇、導演和演員的計畫,並引進海外作品,策畫「2014國際黑盒劇場節」,邀請新加坡、台灣、日本、英國,和香港的表演團體做藝術交流。作品探討的議題多元,導演風格與演員演繹亦豐富多變,並有工作坊、講座及公眾論壇,後續發酵值得繼續關注。
-
藝視窗 News
臺灣戲曲中心2016啟用 「行動戲曲舞台」6月先出發
【台灣】 臺灣戲曲中心2016啟用 「行動戲曲舞台」6月先出發 位於台北士林,占地1.8公頃,將於2015年完工的台灣戲曲中心,日前宣布將在2015年8月試營運,2016年正式啟動,國光劇團、臺灣國樂團、臺灣音樂館的專業人力也將進駐,活化場館精神內涵。在硬體設施方面,中心設有1,055席大表演廳、300席實驗劇場各一座,另有音樂資料館,集專業表演、戲曲資料典藏、節目製作於一身,國寶級大師廖瓊枝、陳錫煌振奮地表示:「傳統藝術界終於有了自己的家,可以讓國際人士來此看到臺灣最精緻的歌仔戲、布袋戲。」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表演場館不足的質疑,文化部也表示,臺灣戲曲中心啟用後,至少65%的場地檔期將對民間演藝團隊開放,而自今年6月開跑的「行動戲曲舞台」將進行睦鄰巡演,由國光劇團、臺灣國樂團、臺灣音樂館通力合作,從士林、北投,逐步向外延伸至中山、大同以及新北市蘆洲、三重,共推出上百場的表演、講座、工作坊、藝術快閃等推廣活動,深入土地,結合生活,吸引民眾親近戲曲藝術,培養欣賞群眾,奠基臺灣戲曲中心基礎。 台新藝術獎 讓國際策展人、藝術家和大眾集體約會 第12屆台新藝術獎即將在6月揭曉得主,在此之前,今年為了讓藝術與大眾有更多溝通討論的機會,特別在進入最後階段決審之際,特別邀請兩位國際決審曾任多屆東京藝術節節目總監的相馬千秋和法國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策展人Grazia Quaroni,在參與台新藝術獎評選之外,建立一個「看見與被看見的平台」,開放徵件,讓入圍本次決選之外的創作者也有參與討論的機會,徵件時間自即日起至5月5日止,將選出8位創作者,於6月21日於台新金控大樓元廳,與兩位決選評審面對面。詳細徵選辦法請洽活動聯絡人02-37076955轉1540陳小姐,或參網頁www.taishinart.org.tw/chinese/3_event/detail.php?ID=517。 「嘉義市節慶管樂團」夏令營團員招募中 有「管樂之都」之譽的嘉義,自1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從A至Z
自卑壓抑的詹雨樹不喜與人說話,他蒐集圖像,並且開始為圖像去背,然後將去背的圖像以他的想法重新排列組合,就這樣開始他的拼貼藝術。文字充滿畫面美感,帶點藍色憂愁和夢幻的吳宗祐,認識不擅與人溝通的雨樹,最後成為雨樹的藝術經紀人,雨樹也呼喚起他對美和藝術的渴望。
-
企畫特輯 Special
海/邊緣的海
這是一部少見的台灣女性藝術家的「海」的作品,相對於傳統男性藝術家對於海的詮釋,女性看到海的不同面向。或許,女人是水,女人身體裡的水多於男人,「水的身體」,呼應海的身體,一但到了海,馬上感到海的本體,海浪的起落、波動,海泡的增生、幻滅,並非風起雲湧的大敘述,卻是海的本體常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人力飛行劇團《安德烈的妹妹們》下半場排練
人力飛行劇團《安德烈的妹妹們》 下半場排練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姚尚德 默劇行腳
三月廿九日,週六,青年節。台北正醞釀隔日蔓延全城的反服貿黑潮。選擇此刻離城,車行南下,空氣剝除了愈發炙熱的抗爭氛圍,徒剩氣溫兀自攀升。果真如此?當然不,否則就不會有這趟為了默劇表演者姚尚德的台南之行。 二○○六年結束法國默劇學習後,姚尚德返台從事表演工作。起先還規規矩矩投身劇場,不多久,便選擇走出劇場,走進人群。雲門的「流浪者計畫」讓他帶著默劇到上海、蘇杭、廣西等地。隔年,他以默劇和偏鄉學童、部落居民、街角百姓即興互動,擦出各種驚喜的火光。然後發展出為期一個月的駐地交流,計畫的最後一站是台南。三月,他到台南租屋落腳,拜訪廟宇,結識朋友,尋找題材,在安平、永康、歸仁等地完成預定的演出場次後,每日騎著機車穿梭台南各地,為了額外接下的邀演、講習、默劇教學。 「能藉由表演跟地方產生連結,撒下根苗,真的很有意思。」過去多在台北生活、工作的姚尚德坦言,在台南的這一個多月是他難得的體驗,「整個過程都很舒服。創作跟生活是在一起的,也就是在生活中尋找素材。如果你在台北做戲,身邊的人都是和這齣戲相關的,很難接觸到一般人,在台南卻是交揉在一起,不會有『我在創作,其他人和生活不要打擾我』的狀況。」 交朋友、吃美食、創作、演出不斷加碼的行程,在月底的「南鐵藝文祭」結束後便暫告段落。沒跟上姚尚德前幾週的愜意生活,這日午後,我們見證他參與一場南鐵沿線居民反拆遷東移的抗爭活動所延伸出的默劇演出。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每一次的機關冒險 都是世界首演
楊金源說:「TD(舞台技術指導)的宿命就是永遠沒有標準答案。每一個演出,都像經歷一次發明與創作的過程。」承接導演的奇想,舞台技術設計要想辦法讓它能夠在舞台上實現,而可怕的是,它不會給你多少時間,不可能有像產品開發那樣有反覆試驗與修正的機會。他表示:「我們這一行,風險很高,所有事情都是第一次。儘管前面測試很多次了,可是,每個機關一出來,都是世界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