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詩背後清晰的註解
劇場影像設計師周東彥與編舞家周書毅合作的《空的記憶》,在演出之後,交出了一本實體記錄書,透過影像與文字,將創作過程中的問題,回覆解答。如果對周東彥而言,《空的記憶》是「一首不小心寫大了的詩」,那麼,或許這本劇場書就是詩背後清晰的註解。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留住靈光乍現的那一刻
都說音樂是時間的藝術,當最後的音符在空中消散後,舞台上就什麼也沒有留下。然而在音樂類型中,比「稍縱即逝」更短暫的,非即興莫屬了。若將一般音樂演奏比喻為舞蹈,那麼即興演奏的舞蹈場所,就像是在鋼索上。在演奏的同時又即時創作,雖然在舞台上處處是危機,卻也常激發出潛在的能量。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芭蕾+流行音樂影像 點子鞋總是有驚喜
在國內相對艱辛的芭蕾創作環境中,由高雄城市芭蕾舞團主辦,一年一度的「點子鞋」無疑是編舞家們重要的創作展演平台。首創於二○○四年,至今已邁入第十一屆,十年來共匯聚了廿九位編舞家、五十三件作品,成果頗豐。歷經去年澎湃的十周年大師邀演,今年「點子鞋」再度回歸培植新秀的角色,六件作品中,除了請來歷年合作過的編創者外,也讓新秀有發表的空間,並讓芭蕾注入當代元素。 綜觀而言,跨域編舞與聚焦在個人情感的主題,是本屆一大特色。除了「點子鞋」的老班底蔡博丞善於將不同舞蹈技巧結合芭蕾,並選用冰島後搖滾樂團Sigur Ros入舞編創《小小星辰》外,林怡利的《自己買花自己戴》也選用陶喆的〈望春風〉、江蕙的〈無人熟識〉等琅琅上口的經典老歌。另外,曾獲ICRT最佳年度舞蹈表演獎並被香港媒體選為「年度最耀眼的舞者」的王維銘、旅歐近廿年的王國權、創立「滯留島舞蹈劇場」的青年編舞家張忠安,都將以其豐沛的創作能量,勾勒相異的舞蹈風景。而本屆的新人戴鼎如,將小清新樂團蘇打綠的〈燕窩〉多媒體影片搬上舞台,芭蕾與流行音樂影像結合的嘗試,也相當值得期待。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超能劇團《孤兒》 黑色幽默探索「家」的定義
劃地為界、聚人而居,「家」的原初意義,其實就是相互扶持。當親屬、血緣逐漸成為定義家庭的手段,流離失所的孤兒又將何去何從?這個大哉問並非多元成家法案延燒,而是古今中外懸而難解的議題。由台大戲劇系畢業生組成的超能劇團,創團首作《孤兒》由美國劇作家Lyle Kessler以魔幻寫實手法創作,藉由一對兄弟與一位被綁架的富商,孤立疏離與親密關係的對比,辯證出關於「家」的新定義。 《孤兒》從一對兄弟扭曲的情感出發,弟弟因長期遭哥哥威脅而足不出戶,始終由哥哥四處偷盜維生,不平衡的掌控關係直到哥哥綁架了一位富商而生變,這位闖進家裡的陌生人竟扮演起父親,並逐漸滿足兄弟失落已久的父愛。全劇由張家禎、王宏元及林子恆三位新生代演員演出,以豐沛張力演繹荒謬情節,探索破碎關係中自我的渴求與認同,在黑色幽默的戲劇基調性中透視人性悲歌。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薇莎拉茲鋼琴獨奏會
兩年前「師姑」獨奏會來訪,記者會上第一次近距離交談;心中一面遙想在音樂院偶遇也只敢偷偷躲在一旁欽羨地投以仰慕眼神的九○年代。 在音樂院大廳聆聽年屆阿嬤歲數的她連眉毛也沒皺一下地彈完李斯特超技練習曲,不怒而威的容顏有身經百戰的氣定神閒,不以討好觀眾為出發點的音色中存著世紀初大師們的教誨;薇莎拉茲血液裡有來自喬治亞的厚實家傳、到莫斯科進入札克(Y. Zak,1913-1976)門下、再受到涅高茲(H. Neuhaus/G. Neigauz,1888-1964)親自調教;年輕的她征戰國際大賽,在德語區獲致最大肯定。 薇莎拉茲的堅實技巧自不在話下,她鋼鐵般的意志力與恰到好處的詩情畫意最適合詮演舒曼和布拉姆斯的複雜糾結;薇沙拉茲的琴音與談吐一樣灑脫自得,她將繞指柔演奏出顧盼自如的驕傲,她的舒曼沒有狂言囈語,而有哲思無限。 二○一○年在台北的舒曼之夜令許多樂迷「回甘」不已,二○一四年一月這場有莫札特、海頓、布拉姆斯涵藏交響曲想像的第一號鋼琴奏鳴曲、與舒曼巨作《交響練習曲》,佐證的正是「師祖」涅高茲涵納精準、謙虛、廣博與大膽想像力的讀譜詮釋理念跨越文化藩籬的無限能量,這種能量使鋼琴家得以八十八鍵傳遞音樂詩意。
-
編輯室報告 Editorial
文本及其反動
談到英國劇場導演,台灣觀眾最熟悉的,莫過於曾來台搬演《春琴》的「合拍劇團」導演賽門.麥克伯尼,以及明年台灣國際藝術節即將三度訪台的「與你同行劇團」導演迪克蘭.唐納倫。事實上,英國劇場長期以劇作家為主體,再加上劇院制的產業生態,作為導演,要在競爭激烈的倫敦劇場界嶄露頭角,可不容易。 以英國最具指標性的英國國家劇院來說,自二○○一年接任至今的藝術總監尼可拉斯.海特勒,從莎士比亞歷史劇、復辟時期喜劇到當代劇作家的新作,都難不倒他。在藝術成就之外,海特勒也被喻為國家劇院自上個世紀中期創立以來,最有建樹的一任總監,他不僅讓劇院的票房收入與名聲大幅成長,許多創新的計畫和挑選合作的導演、劇作家,都讓新世紀的國家劇院進入了新的階段。 演員出身的麥可.格蘭迪奇,是海特勒今年宣布離職之後,呼聲最高的繼任者人選之一。卸下丹瑪倉庫藝術總監一職,不願受限於劇院行政羈絆的格蘭迪奇,追隨麥克伯尼和唐納倫的生涯步伐,在二○一二年創立了自己的劇團。因為與演員之間良好的工作關係,他的作品總是吸引影視明星擔綱演出,戲劇類型從悲劇、喜劇、鬧劇到音樂劇,展現出他對新舊文本、戲劇形式的掌握能力皆不下於海特勒。 二○○七年和湯姆.莫里森共同執導《戰馬》獲得空前好評的瑪莉安.艾略特,在以男性為主的倫敦劇界,格外受到重視。艾略特是典型的英國劇場導演,目前擔任皇家宮廷劇院共同藝術總監,作品涵蓋各種文本類型,跨幅頗大。評論認為她的女性視角和對於不同劇種的挑戰,給予倫敦劇場新的氣象。今年她以《深夜小狗神秘習題》獲得奧立佛獎最佳導演等七項大獎。 同樣身為女性導演, 凱蒂.米契爾的知名度和作品都不限於英國本地。她近十年以文本結合同步錄像的實驗,為劇場帶來新的劇場觀看方式,在歐陸地區引起極大的共鳴回響;但在英國本地,觀眾和評論家對她則是評價兩極。尤其是她的文本處理方法與舞台呈現手法,在以劇作家和演員為主體的傳統英國劇場裡,米契爾總是不示弱地踩著保守派的神經界線。 一九八四年成立的「強迫娛樂」劇團,從柴契爾時代下的藝術抗爭勢力崛起,代表了相對於主流劇場的另類勢力。這支英國當代實驗劇場中最老字號的劇團,由六個藝術家為主要成員,他們不從既有的文本出發,作品通常難以歸類,時常以極為奇特的形式作為內容主體,挑戰觀眾的觀看經驗,即使由提姆.艾契爾掛名藝術
-
專欄 Columns
愛的回響
原來表現的另一層意義,就是要被知道、被鼓勵、被欣賞,然後,才接受被批評、被責備。那還等什麼,該告訴誰就趕快告訴誰吧!只是別說謊,別把不良的「表達習慣」,放在舞台上,浪費時間。因為「表現」並不是可以被無條件地欣賞或讚美的,跟阿諛或自戀更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
-
專欄 Columns
根的情結
問題根本不是在有沒有國家舞團,而在於什麼是「我們的舞蹈」,台灣的舞蹈?天啊!這問題能有一個出口嗎?所以在一九八○年代末小劇場運動開始蓬勃時,舞蹈人如釋重擔地開始了做自己的舞蹈這條路。現在有更多的舞蹈人口只願提當代舞蹈,至於這個當代到底是什麼的混血也不用追究了,重點在於要跳自己相信的舞蹈。
-
專欄 Columns
德布西的「風之謎」
那種風的強度不僅像颱風,也讓溫度似乎又少了廿度,而且它輕易地就穿透了我的四層衣服,就好像刀子在切豆腐一樣容易。當我跑向一個蒙古包時,我又想到了德布西的曲子。風在空曠的草原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阻礙它,堅毅的風絕不可能從草原上消失。
-
專欄 Columns
多(上)
多不像一,隨時會失控大罵很正常,隨時準備接不知從哪兒出現的招很必要,得隨時訓練自己能夠在人性的深海裡浮浮沉沉而不沉沒滅頂,「一」如果是公子哥兒,「多」則是俠客。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Performa雙年展 難以定義的展演風景
由美國知名藝術學者RoseLee Goldberg創辦的Performa雙年展,十一月在紐約展開,共有超過一百個不同的「節目」,在超過四十個地點舉行。Performa是一個呈現「各領域的現場視覺藝術表演」的藝術節,參與的藝術家非常國際化,也非常「跨領域」,所以也相當難以定義,其中很多「作品」都可以歸類為Performance arts(行為藝術)。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土裔女藝術總監上任 馬克西姆.高爾基劇院展開新章
柏林馬克西姆.高爾基劇院的新任雙總監於十一月上任,其中雪敏.朗霍夫既是女性又是土耳其裔,備受矚目。朗霍夫早先在瑙寧街劇院即以「移民後裔劇場」打造劇院特色,接任新工作後則宣布要帶領劇場走向一個更開放的城市劇場,多元包容。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表演藝術搭橋梁 作品多國合製正夯
表演藝術的文化軟實力,是國與國之間增進交流與了解的利器。英國與歐盟各國透過官民結合的網絡,推出Currency計畫,讓來自不同文化的藝術家產生對話一起創作,從早期的單一宣傳轉變為多邊交流,效益令人期待。而英國也將明年訂為「英俄文化年」,希望透過展演交流,增進兩國的了解與信任。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MPAA計畫 讓業餘藝術家也有個「家」
巴黎市政府兩年展開的MPAA計畫,陸續開發舊建築,作為藝術使用空間,以服務業餘藝術愛好者的排練與演出需求。十一月新的MPAA/布賽空間啟用,包含表演廳,排練室等多元規劃,基本租金是一小時兩歐元。甫一開張,馬上出現大排長龍的申請名單。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孟京輝作品再破千場 從藝術到市場可以成功?!
中國知名導演孟京輝的作品《兩隻狗的生活意見》十一月初舉行千場紀念演出,頗受矚目,這已是孟京輝繼《戀愛的犀牛》後第二個演出破千場的作品,為何可以演破千場?議題切中觀眾體驗、手法一針見血,都是原因,而更重要的是觀眾基本盤,沒有觀眾,戲再好也不會有多大的持續力。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紅樓夢—夢紅樓》刪減文革情節 「港芭」疑涉自我審查
在上個月下旬「香港舞蹈節」開幕演出的香港芭蕾舞團《紅樓夢夢紅樓》,因第二場演出的內容與首演不同,牽涉文革情節的片段經大幅度刪減,引發「港芭」是否有內部施壓的懷疑。雖然舞團否認,但原創編舞家王新鵬卻表達反彈,似乎另有弦外之音。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一個舞台兩支舞 她們說「人」的故事
曾是紐約大學舞蹈研究所同窗的姚淑芬與何曉玫,難得「同台」!同一個晚上一起登上國家戲劇院舞台,分別展現《蒼穹下》、《親愛的》兩支舞作。雖然兩人創作方向殊異,但這次的舞作卻都聚焦在「人」,深入處理如蛛網交錯複雜的「關係」。兩人這次皆與其他領域創作者合作,也是一種「關係」的實驗!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台法劇本對照 映射台灣當下處境
同一個舞台、同一套布景,可以用來演完全不同的兩齣戲?這不是表演工作坊《暗戀桃花源》的兩戲撞台奇譚,而是黑眼睛跨劇團的「換屋計畫」同一批演員,同一個場景,分別演出法國劇作家卡里耶爾的《白馬將來的那天》,與鴻鴻新作《自由的幻影》,鴻鴻強調,把兩齣戲搭起來會有另外一層意義,揭露了「我們以為自己生活得很自由,但其實只是幻覺」的台灣當下處境。
-
藝號人物 People 資深演員
顧寶明 走在喜劇與悲劇的中間
很多人都是看著顧寶明演的喜劇長大的,他不過於戲劇化的喜劇特質,詮釋小人物的悲與喜,特別動人。曾經為了逃避父親的期望而想去跑船,後來卻因緣際會走上戲劇這條路,當年,在父親期望的眼神下,顧寶明看見自己性格上的扭曲與荒謬,走上了喜劇這條路,「因為荒謬,我看見:快樂的背後,不全然只有快樂。歡笑中也有悲傷,而悲傷自有來處。」
-
藝號人物 People 中提琴家
黃心芸 音樂讓我學會堅強奮鬥
中提琴家黃心芸,是台灣第一位以中提琴獲得世界四大音樂比賽之一「慕尼黑國際音樂比賽」大獎的演奏家。國中畢業後即赴英留學,留學生涯的孤寂與各方音樂天才之間的無形競爭,讓她學習到抗壓性與求知慾,她說:「學音樂的人從小都是不斷被打敗的,被比賽打敗、被老師的要求打敗,然後被自己做不到的要求打敗,不斷在跌倒與站起來中循環,在這樣的過程鍛鍊出堅強的奮鬥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