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演出評論 Review
來自澳門的瓶中信
在這個馬來西亞、新加坡、台灣都相繼賭場化的時代,有這樣一齣戲是非常可貴的。《大世界娛樂場》就像是澳門飄來的瓶中信,台灣直到今天才開始讀懂,娛樂場之大,使我們迷失了出路。信裡寫的不是澳門人的小城故事,而是我們共同的當代寓言。
-
演出評論 Review
紅鞋女孩的平反
正如踢踏舞在廿世紀初逐漸風行,將舞蹈從芭蕾的權威中解放,其與爵士相呼應的自由節奏也讓音樂從學院正統得到自由在無獨有偶的《紅舞鞋》中,小女孩所面對的「權威」同樣有了一番新解。權威不再是信仰上的道德依歸,而成了軍國主義般的強權壓制,奪去了小女孩的自由,而紅舞鞋成了腳鍊之外的唯一救贖。
-
演出評論 Review
尋找當代原住民的舞台詩學
仰賴口述傳統的原住民歷史,本就是複聲相承的多重敘事。在《Puing.找路》中,我看到布拉瑞揚將自己的歷史編入他述說南澳泰雅的故事裡,也看到原舞者的成員與製作團隊如何將自己的目光、舞步與聲音融入這龐大的族群記憶史詩之中。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小劇場學校」創辦人
溫吉興 把從劇場體會到的給出去
一九九○年代時,他是台灣前衛小劇場團體「臨界點劇象錄」的主力成員,與傳奇導演田啟元一起創作,也在田啟元因病過世後,撐起劇團繼續走下去。曾經離開劇場,溫吉興再回來則是與昔日臨界點老友一起創立了「小劇場學校」,讓想學習的演員有地方去「學」,讓學生透過與擁有十幾年經驗的講師共度課堂,不僅學習他們的劇場技術,也體會他們對劇場的態度。
-
評論座談 REVIEW 創造藝術?服務藝術家?
「關於策展這件事」座談摘要
源於博物館/美術館中擔任展覽策劃者的「策展人」(curator)職銜,不僅在當代藝術中被強調其角色重要性,近五年來,台灣表演藝術圈也逐漸時興策展人一詞,它被運用於官方大型藝術節或民間獨立展演中,作為計畫主持者在概念與實務上的自我詮釋。然而對劇場來說,策展人/策展是一種什麼概念,它所涵蓋的工作內容又是什麼?它與視覺藝術策展人有何不同,又或者它如何區別於藝術總監、節目策劃、製作人等職務? 今年新點子劇展「一代粉絲:JAPAN」,兩廳院邀請林人中策展,以強調概念先行的規劃方式,邀集楊景翔、廖俊凱、葉志偉、陶維均四位導演在主題框架中進行創作,在前製期透過策展人與導演共同討論的過程,定案節目內容與創作方向,呈現出個別節目與整體劇展間的對話狀態。以此為例作為一種策展方法,它是否有其他詮釋的可能,策展工作與單一作品的生產情境意味了什麼? 刊邀請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耿一偉、視覺藝術獨立策展人秦雅君及新點子劇展策展人林人中,分別從各自的策展實踐經驗中,論述策展人/策展的定義、可能以及想像。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香港台灣月」壓軸 《百年戲樓》征服香江
十一月中,國光劇團的新編戲《百年戲樓》應邀在今年「香港台灣月:野台灣」擔綱壓軸演出。跳脫京劇框架,透過舞台劇形製,串接京劇表演與唱段的《百年戲樓》,深獲香港觀眾喜愛,也讓他們看到台灣創新傳統的獨到之處。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音樂揚帆.2013 NSO@歐洲
NSO要去歐洲巡演了 十六年前去過歐洲,那時樂團的成熟度不高,還沒有自己的特色。但經過那麼多年淬煉,樂團早已有了穩定的聲音。尤其近十年的成績,讓合作的國際大師紛紛驚豔於它的好。於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出去讓更多人認識;於是在外演奏,讓更多人聽見它。 要聽見什麼聲音 就是台灣的聲音,多元,又那麼包容;傳統,又有年輕的活力。既然樂團是又中又西,那麼演奏德弗札克、貝多芬時,也該有個台灣味吧!兩套半的曲目他們準備好讓觀眾有新鮮感,也表現吞吐量。給自己更難的功課、挑戰更高的難度,卻不證明樂團「會」什麼,而是問自己「帶過去」什麼。 法國、義大利、瑞士、德國 四個國家、五個場次,從巴黎到米蘭,從烏迪內到成為台灣第一個進入日內瓦的交響樂團,最後在柏林愛樂廳劃下終點。或許十六年前他們會想:「你們能做的,我們也能做。」但十六年後,他們會說:「我們能做,而且更有特色。」 運走六千三百公斤的樂器箱、打包一百廿多個行囊,跨出步伐、帶著自信 NSO,出發!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打包學之一
邱瑗 善用每一吋空間 兼具效率與美麗
三天兩頭出門、旅行經驗豐富的NSO執行長邱瑗,早就練成一套精準有效率的打包學。她的行李箱就像她的個性一樣有條不紊、每種物品都有小袋子分類裝起,整齊得就像剛剛買來的,甚至連NSO的文宣品也一併放入讓人覺得,她的箱子「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也許不夠形容,更像是多啦A夢的百寶袋,可以無窮無盡地變出法寶來。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打包學之二
李宜錦 行囊簡單俐落 化工作為度假
身為樂團首席,外型甜美、琴藝精湛的李宜錦,往往是觀眾注目的焦點。但她的行李箱卻令人意外:沒有一套套演奏用華服,只有簡單輕巧,只有便於活動的衣物,以及好搭好穿的鞋子。特別的是,平日工作家庭兩頭燒的她,巡演旅行對她來說卻是難得的悠閒時光,在旅館裡可以輕鬆泡澡、保養,養足精神,面對每一場演奏!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這些殿堂,他們如此走過——
這次歐巡,NSO造訪了五個音樂廳,各有各的特色,樂團也必須一一調適。讓我們跟著NSO,也一起造訪這些音樂殿堂吧!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一個樂團的巡演,舞台之下的點滴……
一個團員加工作人員超過一百廿人的交響樂團,如何從台灣到歐洲,巡演四個國家?要不是貼身隨行,不會發現,台下旅行途中的精采,不輸台上精湛的表現!且透過這些點滴紀事,還有留學歐陸、舊地重遊的團員回憶,讓我們更親近NSO!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挑戰了自我 也讓世界刮目相看!
當德弗札克《第八號交響曲》精采地收尾,全場爆出熱烈掌聲,十二天五場音樂會終在柏林愛樂廳中,畫下完美的句點。平均超過百分之九十二、包括兩場完售的票房,演出了兩套半的曲目,NSO闊別十六年的歐洲巡迴,不但讓歐洲樂迷刮目相看,更為樂團立下了一個嶄新的里程碑。
-
藝視窗 News
聯合國機構「國際戲劇協會」接受「台灣中心」成立分會
【台灣】 聯合國機構「國際戲劇協會」接受「台灣中心」成立分會 台灣申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下最高表演藝術機構國際戲劇協會(The International Theatre Institute,簡稱ITI),已於日前核准通過。國際戲劇協會成立於1948年,會址設於巴黎,現有會員85個,以促進國際間表演藝術交流、協調、互助為宗旨,辦理世界戲劇日、舞蹈日及表演藝術學院。以「台灣中心」設立分會,將有助於台灣表演藝術更被世界認識。 廿餘年來,由於台灣並非聯合國會員國而未能加入,近年因中華戲劇學會前理事長胡耀恆、辜懷群、OISTAT國際劇場組織前理事長張維文等持續不懈而終有成果,協會年初已邀集台灣表演藝術界、學界人士四十餘人共同擬訂分會會章,活絡組織運作,並選舉會長一人及副會長四人,分別代表戲劇、舞蹈及音樂劇等表演藝術團體。該中心歡迎各界表演藝術團體加入,詳情請電洽02-25673679,或e-mail至thomas@koo.org.tw。(王婧) 「OneBeat 國際青年音樂家交流計畫」開始受理報名 由美國國務院教育文化事務部與夥伴單位Found Sound Nation共同策畫推動的「OneBeat 國際青年音樂家交流計畫」,已開始徵選全球最優秀的音樂家前往美國,進行駐地交流與合作巡演。 此計畫從2012年首度執行,目的是利用為期4週的時間,讓世界各地的音樂人跨越文化藩籬相互溝通了解,並且共同創作。去年來自21個國家、30位音樂家已在贊助下至紐約駐村一個月,其間除了共同創作之外,並巡迴演出成果;今年秋年,即將啟航的音樂家也增至25位。 明年度(2014/2015)的活動目前已經開跑,只要年齡在19至35歲間,具英語基本溝通能力者,皆可提出申請。不限樂種及學習背景,包括一定程度的古典、爵士、傳統、前衛,甚至嘻哈、電子、DJ、聲音裝置藝術等專業人士皆可報名。期限至2014年1月15日止,一律採線上報名。詳細的國籍限制及兩階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你不能只愛錢
重看《大亨小傳》,我非常喜歡巴茲.魯曼的詮釋。我看出小時候看小說及舊版電影沒看出的重點,《大亨小傳》不只是在講述一段無望之愛,其實是在說一個黃金時代中道德淪喪的故事。而無論是過去或現在,富者恆富,這是金錢社會的潛規則,而每一個社會都一樣不平等,金錢就是階級。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登台前
地點:國家戲劇院後台 時間:二○一三年三月七日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四個熱血男孩 帶著鋼琴去旅行
最近在「flying V群眾募資平台」上出現了一個專案,標題是「帶著鋼琴去旅行 X 無盡熱血音樂環島計畫」。這是四個橫跨七年級前後段,熱愛音樂的大男生成宗翰、盧易之、蔡曜宇、簡子毅,他們相遇後觸發的夢想計畫。 年輕人談夢想,聽起來總似輕狂不切實際,但他們在募資前已完成此計畫的東部行,出發時間點是在四個人相繼退伍後的三個月內。或許沒考慮周全,或許細節不盡完善,資金也不足,就連計畫能申請補助的管道都還弄不清楚。不過要談行動力,毫無類似經驗的他們一頭栽進計畫之中,在超乎想像的短時間內身體力行,無疑是行動力十足。 採訪當天是他們固定週末早上的排練時間,約在製作人成宗翰的家,也是他們平時的排練地點。一抵達,旅行的要角之一兩千三百c.c.重型機車Alice停在樓下好好地在那率先迎賓。他們為每一台旅行用交通工具取上名字,重型機車、器材車、補給車,都是他們充滿生命力的夥伴。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後人類」時代 你想要什麼?
一九八八年,史蒂夫.妮可思(Steve Nichols)發表《後人類宣言》Post-human Manifesto一書,儘管學術界和藝術界對於「後人類」的定義不一,但是這個詞彙已普遍運用在形容當代社會分歧、複雜的生命經驗與身分認同。陳明惠策展的「後人類慾望」匯集英、澳、德、日、韓、芬蘭、挪威與台灣等廿五組藝術家的六十件作品,分別從複製人、跨性人、改造人等三個面向,詮釋「後人類」這項文化課題。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自編自導 風格更鮮明
阿莫多瓦、奉俊昊、伍迪.艾倫、三谷幸喜和諾亞.鮑姆巴赫,有什麼共同點?他們都擅長自編自導,一條鞭地創作出風格鮮明的作品。十二月他們各自端出精采影片,影迷有福了。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教父,有時只是做了「多餘」的事情
被譽為「低音管教父」的徐家駒與「豎琴教父」的李武男,在成為「教父」的路途上,其實都做了很多外人不解、付出與回收不成正比的「傻事」,但他們努力的領域,或許沒有明星的光環,也沒有聚光燈的亮麗,但缺少了這些「多餘」,不圓滿的不僅是舞台上的樂團,還有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唱唱唱,動人又動心的美聲傳承
美好的歌聲,總是能讓人達到超越的境界!什麼樣的美聲?可以讓你忘記現實的種種煩惱呢?拉脫維亞次女高音嘉蘭莎、義大利男高音波伽利,「永遠的High C歌王」帕華洛帝,可以證明什麼樣是美聲會令人一聽難忘,永銘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