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焦點專題 Focus 焦點四:開季音樂會
開鑼拚聲勢 各家端上滿漢全席
每年七、八月,不但是學生擺脫書海的快樂假期,也是樂團暫別「譜海」的暑假。在休息充電後,國內五大樂團不約而同在國家音樂廳為二○一三/一四樂季拉開序幕,並偕同國際知名音樂家帶來重量級曲目,如同滿漢全席的音樂饗宴,料多味美,不禁令人垂涎三尺、食指大動。
-
焦點專題 Focus 焦點五:節慶
應景也要很特別 或歌或舞好不熱鬧
因應年節,各大樂團也多會推出特別的節目共襄盛舉。我們可以看到在跨/新年音樂會與新春音樂會中,有「舞」有「歌」,或熱鬧或懷舊,讓音樂廳中的氣氛與平常的嚴謹氛圍絕對不同。
-
焦點專題 Focus 焦點六:跨界與合作
大步跨領域 眼花撩亂的驚奇饗宴
不管是交響樂團或國樂團,在跨界大潮之下,莫不摩拳擦掌要「玩」出令人驚豔的新面貌!或是起舞,或是電音搖滾,或是古今合鳴,或是東西同台多采多姿的跨界風景,樂迷們何不放開心胸,期待繽紛的驚奇?
-
焦點專題 Focus 焦點七:國人作品
大師經典再現 新曲紛至沓來
國人作品的創作是需要長時間累積的,在各大樂團多年的努力下,已有可觀的成績出現。在這次樂季中,前輩作曲家的作品如蕭泰然、郭芝苑、李泰祥皆現身,中生代作曲家潘世姬也在三大團的曲目中占了重要位置。
-
焦點專題 Focus 焦點八:歌劇
東西題材齊聚 歌劇互別苗頭
各大樂團在本樂季中都安排了有別以往的歌劇演出,題材更跨越東西。一向演出義大利浪漫歌劇的北市交,這次卻要挑戰莫札特的《狄托的仁慈》,製造不少話題;國臺交則要以音樂會形式演出華裔作曲家周龍的英語《白蛇傳》,還邀來假聲男高音麥可.馬尼亞契詮釋青蛇;而NSO明年要演史特勞斯的《莎樂美》,將有顛覆傳統的導演詮釋,也令人非常期待。
-
演出評論 Review
溫醇的暴力
久居國外的賴翠霜在音樂選用上有其新意,群體在地板上快速地掃腿,將心中的激越搭配著音樂裡的情緒,表現得很好!一段眾人在表面和樂的合照之後,消融在沙發上的神來之筆,更是突破了家庭的偽飾,一針見血,刀刃猶在滴血般!
-
演出評論 Review
海有對面嗎?
吃掉赤鬼的三人又被大海沖回家鄉岸上,異己被自己消化,海的對面消失,只剩下笨蛋獨坐岸邊,感覺吸一口氣,海的對面就更接近海這邊,吐一口氣,海的對面就回到海面上。所以海的對面就在我們的身體裡,外來者就困在我們的體內,而劇場應該是他得到釋放的地方。
-
新銳藝評 Review
雙小生的無限可能
《斷袖》美化了同性戀情的諸多障礙及歷史觀點,讓雙小生在舞台上的「談情說愛」可以比較不去考量現實層面的問題,舞台劇的敘事手法,使整部戲自然流暢,一氣呵成。
-
新銳藝評 Review
繭伏.摺疊.《有機體》
舞作《有機體》乃是一種褶疊;羊毛從繭化線、舞者破繭成個體,是變態、褶轉後的新生。然,末尾,並列舞者們赤手為緯,穿織羊毛線衣與線幕間,成了一種褶曲動態平面。於是,後繭時代的生命體,乃推皺效應的結成,此時,完整明確的不是生命體,而是不斷變動皺褶的世界。
-
企畫特輯 Special
他者凝視下的自我重組
《獨、角、戲吉嶽切》並沒有陷入夫子自道的傳統敘事方式,有別所謂「現當代戲曲」、「小劇場京劇」,《獨、角、戲吉嶽切》並沒有一個先占有的故事脈絡,用形式或文本不斷去碰撞;而是回到與自我對話位置,將京劇客體化、陌生化,成為被討論對象。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音樂劇演員
張世珮 隨遇而安 嘹亮歌唱
《四月望雨》中溫柔的鍾有妹,《隔壁親家》裡婉約的李招治這是台上的張世珮,台下的她卻是個性調皮、有著「天塌下來也不怕」氣概的「山東大妞」。主修聲樂的女高音,卻因緣際會踏入音樂劇的世界,就這樣一路「玩」得開心不已;最近她又將隨著音樂劇《天堂邊緣》的演出,再度嘹亮歌唱
-
企畫特輯 Special 2013華山藝術生活節
打造與生活零距離的藝術體驗
每年秋天於「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舉辦的華山藝術生活節已邁入第四年,邀集兩百個表演藝術團隊舉行正式展演、藝術體驗、文化論壇、國際策展人交流與showcase等四百五十場活動,堪稱國內表演藝術最大市集。如何籌辦一場兼具專業與推廣性質的藝術節慶?怎樣誘導鮮少走進劇場的民眾親炙表演藝術魅力?且聽計畫主持人溫慧玟與執行團隊表演藝術聯盟娓娓道來
-
藝視窗 News
斯里蘭卡發行藝術家身分證
【台灣】 肢體音符舞團「從身體開出美麗的花2」駐館計畫九月份展開 以東方柔美內斂的肢體線條與西方外放技巧的融合,是肢體音符舞團獨特的風格及特色。9月22日至10月31日肢體音符舞團將再度進駐中壢藝術館以「劇場製作」為主題,透過資深劇場工作者與參與者分享一齣舞蹈演出背後的準備工作。參與者可以透過由肢體音符舞團藝術總監華碧玉、新竹教育大學副教授劉淑英老師及新生代編舞家林春輝(林小得)舉辦的「慢.漫.舞」工作坊,及由資深劇場工作者:服裝設計林秉豪、舞台設計王世信與范振罡、燈光設計何定宗帶來的「幕後黑首」舞台專業分享講座,了解劇場工作的甘苦環節。更有機會參觀「追蹤.舞者」彩排,目睹肢體音符舞團於11月2日在中壢藝術館音樂廳演出《萬家香》的演前彩排,並在彩排結束後,與舞者近距離進行互動對談。(徐珞玹) 嘉義阮劇團「劇本農場」計畫讀劇發表 於嘉義創團已歷十年的阮劇團,將於9月7、8日舉辦「劇本農場」計畫讀劇發表,由許正平、吳明倫、蔡明璇帶來三齣新作《水中之屋》、《銅像森林》、《家在北緯23度半》,並邀請于善祿、楊美英、謝東寧、鴻鴻等多位劇壇學者、藝術家擔任劇評人,劇作再行修改後將於2014年集結出版。 藝術顧問王友輝將其於1994年參加的美國維吉尼亞州Shenandoah農場「國際劇作家寫作計畫」移植嘉義,不同於以往讀劇節聚焦西方經典,這次以「南方/嘉義」在地風土民情與生活情境出發,邀請三位劇本創作者重讀嘉義。 以上讀劇發表地點在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實驗劇場,免費入場但須先索票,索票網頁為ppt.cc/81iO,詳情請參阮劇團網站tobetheater.pixnet.net/blog(王婧) 「演藝團隊法律及財務諮詢」免費服務 歡迎報名 北市文化局委託表演藝術聯盟辦理「演藝團體法律及財務諮詢」服
-
舞蹈新訊
《突感觸發》 工業廢棄場中探索身體感知
生態系中循環不絕的自然現象與秩序一直是「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的關注焦點,自二○○九年創團以來,共推出第一、二部曲《蔓》與《結晶體》系列作品,靈感多取自天然,以微觀角度觀察自然界生命力,今年度推出的第三部曲《突感觸發》,則首度將眼界從環境拉回人類本身,探討現代社會資訊轟炸造成的感官麻木。舞作由人體連結神經元的「突觸」出發,試圖剝去城市喧囂的層層外殼,重新找回人類潛藏體內的感知聯結。 《突感觸發》中,舞蹈生態系仍一貫以實驗性的跨界手法發掘「舞蹈X生態系」的更多可能性。此次特邀法國舞者Claude Aymon參演,搭配舞者深入自然體驗的肢體訓練,處處展現原生力量;並結合錄像藝術、數位多媒體,以科技模擬人體變化;更將垃圾化為裝置藝術媒材,豐富舞作樣貌。在一片工業廢棄物堆積的都市培養皿,顯微鏡底下能不能經由舞蹈釋放有血有肉的感知與身軀?《突感觸發》將引領觀者看透身處其中的異世界。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阿喀郎.汗 DESH
被譽為「金童」的舞蹈才子阿喀郎.汗(Akram Khan),向來是跨國及跨領域的先鋒者。過去他和天王天后如西迪.拉比.傑考伊、席薇.姬蘭及茱麗葉.畢諾許等人的合作都成了美談。這次帶來的鉅作DESH,要以一個人的solo挑戰國家劇院的大舞台,就可看出他的深厚功力!當然,葉錦添的視覺設計及舞台加持,也讓人格外期待此作。DESH意指故土或家園,藉這個作品阿喀郎尋找自己的根源與身分認同。混合著印度卡達克舞的肢體本能及歐美現代舞的動作技藝,阿喀郎擅以跨文化美學的身體,呈現一部奇幻又迷離的尋根物語。此作橫掃二○一二年英國各大舞蹈獎項,如倫敦奧立佛獎之最佳新舞蹈製作及TMA戲劇獎之舞蹈成就獎等,是阿喀郎另一顛峰之作!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阿喀郎.汗 DESH、卡瓦科斯小提琴獨奏會
從未如此期待一個舞蹈作品。對阿喀朗・汗我慕名已久,之前只能從一些影像記錄當中看到他的演出,卻已經被他獨特的肢體語彙所吸引、為他在視覺與聽覺上創造的氛圍所驚豔、為他陳述故事的單純力量而感動。各個領域的藝術本來就有許多相通,跨界演出一直是我非常喜愛的,DESH不單是他的獨舞,在結合了影像、音樂、舞台布景與裝置後,將會碰撞交融出多大的魅力,我衷心期待。 另外我還挑了卡瓦科斯小提琴獨奏會,想聽這場音樂會其實是受到曲目的吸引。德布西與拉威爾這兩位法國作曲家是我永遠的偶像,他們的作品無論是怎樣的樂器編制,總是能夠呈現出恰到好處的完整,每每聽他們的作品,都會忍不住思索怎麼會有人能譜出如此美的旋律!從大學時聽到兩位的四重奏開始,無限崇拜又帶三分妒嫉的心情,總會在我聆聽他們的作品時表露無遺。這次能欣賞到世界級小提琴家卡瓦柯斯演奏德布西與拉威爾的作品,我感覺到自己非常幸運呢!
-
音樂新訊 與台灣絃樂團二度攜手
小提琴家寧峰 挑戰帕格尼尼傳奇名曲
繼二○一一年台灣絃樂團與寧峰的演出之後,今年九月兩者將再度合作,為愛樂聽眾再現魔鬼傳說,帶來帕格尼尼最傳奇的《第四號小提琴協奏曲》。 來自中國的寧峰,在獲得二○○六年義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比賽」首獎前,即活躍於歐洲樂壇,演奏的足跡遍及歐、美與亞洲。當小提琴大師曼紐因聽完他在大師班中的演奏後,隨即讚嘆到:「幾乎如我想像的完美!」曼紐因更在生命最後一封推薦信寫到:「他(寧峰)的演奏深深地打動了我他的音樂天賦與才能將使他的前途一片光明。」台灣絃樂團自成立以來,長期邀請樂壇大師來台,不僅希望大師們可以上台演出,也為台灣的學員們安排大師班,為台灣音樂教育盡一份力,這次也邀請寧峰舉辦大師班,指點台灣音樂學子。 此次寧峰與台灣絃樂團的合作,除了挑戰帕格尼尼《第四號小提琴協奏曲》,也將演出鮑凱利尼的絃樂作品、施尼特凱《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及楊納傑克第一號絃樂四重奏《克羅采奏鳴曲》。
-
音樂新訊 范德騰再出馬
「拉.啦.LA.拉威爾」 散播古典樂幽默活力
去年NSO推出的「約翰們走路范德騰與老布去散步」獲得樂迷一致好評,透過口說講解與音樂家演奏,我們更進一步認識熱愛走路的布拉姆斯。而今年九月帶給大家的是精雕細琢的拉威爾,主講人范德騰有著豐富的教學與演奏經驗,過去也曾多次舉辦音樂講座,以幽默、平易近人的解說方式,活化制式的古典曲風與曲式,讓大家體驗不嚴肅的古典樂。 這次帶來印象派大師拉威爾的室內樂作品,因為有著精準的音樂表現與細膩的音樂線條,更讓斯特拉溫斯基為他冠上「最完美的手錶工匠」的稱號;演出的音樂家除了有風趣的主講人兼鋼琴家范德騰,還有曾組成「NSO頑皮家族」,且獲得廣大回響的小提琴家梁坤豪與大提琴家黃日昇,與在國際樂壇中得多項大賽首獎的男中音王凱蔚,以及專輯獲得二○一二年金曲獎最佳演奏獎的鋼琴盧易之。無論是解說、演唱、拉琴都精采的「拉‧啦‧LA‧拉威爾」,定能讓觀眾在歡樂中得到加倍的收穫。
-
音樂新訊
伊貝拉吉莫娃與提貝岡 小提琴與鋼琴一起征服世界
閃耀於當今樂壇的俄羅斯小提琴家伊貝拉吉莫娃(Alina Ibragimova),九月中將與長期合作的法國鋼琴家提貝岡(Cedric Tiberghien),一同演出貝多芬的三首小提琴奏鳴曲。 伊貝拉吉莫娃演奏的音樂遍及巴洛克至當代的委託創作,不僅拉奏現代與古樂器,同時身兼獨奏者和指揮,演出涵蓋各大洲。在國際音樂大賽中獲獎無數,二○○五至二○○七年更是「BBC新生代藝術家計畫」(BBC New Generation Artists Scheme)的成員。美國《時代》雜誌讚譽她的演奏:「毫無矛盾與衝突,狂放不羈與精準節制的融合。注定縱橫未來十年的古典音樂界。」提貝岡曾於許多國際鋼琴大賽中獲得肯定,一九九八年更拿下巴黎著名的「隆-提博大賽」冠軍,職業演奏生涯自此開始。 伊貝拉吉莫娃與提貝岡從二○○五年參與「BBC廣播電台新世代音樂家計畫」的第一次相遇起,即成為固定的合作夥伴。兩人在二○○七年的精湛演出獲得《泰晤士報》評論道:「這兩個人在一起演出,有征服這個世界的潛力。」此次音樂會將為愛樂聽眾帶來貝多芬早、中、晚期的小提琴奏鳴曲。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微笑的身影
一幀幀精采的劇照,能喚起多少對戲的回憶?一段段紀實的錄影,能引動多少對事的想望?一篇篇感性的文字,又能牽動多少對人的思念?也許,這些都只是人們對自己所能感受到的,對消逝中、無法改變的事實的一種表現。很遺憾地,在本期雜誌中,我們只能以此方式,紀念一個人,紀念一位將畢生奉獻給表演,用歡笑演活台灣小人物眾生相的人民藝術家李國修。 演得好喜劇的人,一定最懂得悲傷。無庸置疑的,李國修更是箇中好手。參加他「最後的謝幕」之後,我眼睛閉上,腦中浮現的就是本刊二○○五年九月號一段訪談中的片段: 問:所以李國修認為自己是喜劇演員嗎? 李國修:曾經。 問:曾經?現在已經不這認為? 李國修:我覺得喜劇是我的保護色,其實我本質是個悲觀的人我的確開始用幽默、耍寶的方式來取樂我身邊的朋友,每天講笑話 但四十歲之後,我開始進入了生命的課題,創作了《京劇啟示錄》,回歸本來的自己,丟掉喜劇的包袱 從屏風的歷史來看,《半里長城》、《哈姆雷特》是我經典的喜劇,觀眾笑到無以復加所以我必須換個位置再出發,開始改做悲劇。 說是悲劇,其實也不然,我的戲在「鳳頭、豬肚、豹尾」的戲劇結構下,其實包裹著喜劇糖衣我的悲劇不是純粹的,它有「豬肚」,生、旦、淨、丑都有,裡面還是包裝了喜劇的成分在內。 「舉悲若喜」是他的戲劇理論,也是人生觀。就連他的最後一程也貫徹到底。這也是為什麼他創作的戲劇,能如此貼近社會大眾的原因吧。 李國修曾謙虛地說:「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就功德圓滿了。」但他絕不僅止於此。關於國修老師的種種,相信已經很多人談過、寫過。從劇場工作者到戲劇大師的歷程,一路走來,李國修值得記錄書寫之處也太多、太多我們僅能以此有限的篇幅,勾勒出這位對台灣劇場貢獻良多,在舞台上永遠鮮活微笑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