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俊逞
-
即將上場 Preview 第五屆「女節」 廣發亞洲英雌帖
華人女性創作者 聚焦「鑽石舞台」
邁入第五屆的「女節」連結亞洲華人地區女性創作者,邀請來自北京、馬來西亞、香港的劇場人,共同和台灣在地創作者,打造不同層面與形式的劇場作品,內容涉及政治、性別、文學、認同和女性成長等題材。而參與本屆女節演出的藝術家,所來自的地區,恰好形成一個鑽石形狀,因此定名為「鑽石舞台」,藉此希望女性創作上能如同鑽石一樣發光發亮。
-
即將上場 Preview 兩廳院國際劇場藝術節
以光怪意象 隱喻荒謬人生
兩年一度的兩廳院國際劇場藝術節,今年以「差異與認同」為主題,除了由比利時當代舞團《梔子花》揭開序幕外,其他四檔國內外節目:《卡夫卡的猴子》、《慾望片段》、《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及《亂紅》,都藉由邊緣、扭曲、光怪陸離的隱喻,探見現實人生的矛盾與掙扎、荒謬與無奈。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以駕駛訓練 比喻女性成長與自覺
由邱安忱、黃婕菲、陳佳穗、王珂瑤、陳雪甄及洪珮菁等六位專業劇場演員共同組成的演摩莎劇團,強調以「演員核心」為目標,引進當代先鋒新文本與各國的表演訓練體系,將於四月推出創團作《蘿莉控公路》。這齣由美國劇作家寶拉.沃格爾創作的劇本,曾於一九九八年獲得普立茲最佳劇本獎,劇情以駕駛為隱喻,展現女性如何擺脫父權的操控,從女孩蛻變為女人的心理成長與自覺歷程。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延伸古典美學 滲透現代意識
今年是台灣現代戲劇一代導師姚一葦的九十歲冥誕。身兼理論家、評論家、劇作家、教育家與詩人,他一生共完成了十四個劇本、六本論著、五篇散文、兩部翻譯小說,並偶爾發表古典詩。擁有這麼多樣且豐富的著作,要全面性地理解他作品的美學思想,並不容易。若從他自己的排序來看「劇作第一、理論第二、散文第三、翻譯第四、舊詩第五」,或許我們可以從他的劇本入門,一窺堂奧。
-
幕後群像
全方位的劇場職人
「舞監真正的工作,進劇場之後才開始。」黃諾行強調,劇場行程緊湊分秒珍貴,樣樣都在考驗前期準備是否充裕。進劇場之後舞監必須掌握時間,如果進度落後,視情況加班或增加人手,「大家一起去把進度趕上」。另外,他非常重視安全,尤其大型演出場內的工作人員和技術廠商人數特別多,「可能同時很多人在高處工作,舞監必須在場確保一切安全」。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講台語的《海鷗》 飛入台灣的日治時空
《海鷗》是台南人劇團「西方經典台語翻譯演出計畫」的第七號作品,契訶夫的劇本向來以自然寫實著稱,戲劇性薄弱,語言貼近生活,不同於以往台語轉譯西方經典時的強調劇場形式,這次導演呂柏伸將《海鷗》的時空背景移植到台灣日據時代的中期,全劇融入濃厚的台灣本土元素,十九世紀的俄國鄉村與日據時期的台灣農村,兩個時空情境遙相呼應、產生對話,藉此引發在地觀眾的共鳴與感動。
-
即將上場 Preview 探索禪宗思想的獨角戲
笈田ヨツ《禪問》 叩問生命意義
與彼得.布魯克一起工作長達四十二年,笈田ヨツ可說是實踐布魯克劇場精神的最佳演員代表。他們共同的疑問是:「劇場是什麼?」、「演員是什麼?」、「演員與大眾的關係為何?」回溯早年那些巡演歲月的精神、邂逅,笈田ヨツ有了創作《禪問》的想法,透過這齣獨角戲,探索禪宗大師的思想,提出人生的大哉問。
-
焦點專題 Focus
當京劇碰上莎劇 以虛喚實的跨文化相遇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表演藝術百年 開啟邁向數位雲端之路
作為一種「熱中於消逝的藝術」,如何為表演藝術留下記錄,會有多少可能?兩廳院在廿年前創辦了《表演藝術》雜誌,以文字記錄演出,更成立「表演藝術圖書館」留下書籍影音等史料;廿年後跟隨網路科技與雲端數位的概念,由《PAR表演藝術》雜誌推出「表演藝術百年史」維基百科網站,冀透過全民編寫的的機制,留住「當下」、回溯「過去」、延伸「未來」,開啟台灣百年表演藝術史的建構工程。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人偶同台 解碼克萊斯特的寫作狂熱
安德烈.克里根堡執導、柏林德意志劇院製作的《海布龍城的凱西》,是去年柏林各大劇院為紀念作家克萊斯特逝世兩百年紀念,把克萊斯特重要的劇作都搬上舞台的製作之一。面對這部號稱「一齣盛大的古裝歷史騎士劇」,克里根堡並不照本宣科,而是大量穿插克萊斯特生平自傳書信,追尋還原創作的源頭、線索與路徑,回溯鬱鬱不得志的傳奇一生,並與故事情節交相對照呼應。
-
戲劇新訊 實力派演員林如萍、安原良助陣演出
簡莉穎編劇新作《春眠》 試探人性的模糊曖昧
以加拿大作家艾莉絲.孟若(Alice Munro)的短篇小說〈熊過山來了〉為藍本,活躍於劇場的七年級編劇簡莉穎新作《春眠》,藉由一對夫妻數十年婚姻生活中的波折,包括丈夫的工作、外遇、妻子的失智症、住進安養院後的日子,和另一名男病患發展出來的情感關係等,試圖趨近真實世界中人事物的相對性與模糊曖昧。簡莉穎以「不確定的事物」為改編策略,劇中人物的行動,甚至行動的悖反,亦即他們行動並不一定代表他們的內心,切合我們對人的理解與不理解。劇情由兩個人的一生記憶展開,但不編年紀事,重大的快樂與悲傷不斷並置流轉對照;加入了不全知的敘事者,維持疏離的距離,演員從一個角色滑入另一個角色,場景只有在需要的那一刻才會存在。 《春眠》由新生代導演黃郁晴搬上舞台,演員集合了北藝大戲劇系表演老師林如萍與暌違劇場許久的資深演員安原良,劇本之中所有快速轉換、消弭的景致都透過演員的聲音和姿態呈現,一切回歸到演員本身。排練至今,導演、演員與編劇彼此之間的討論、發展,為劇本增添不少血肉,也脫離了原著的敘述框架。該劇從排練到呈現都在外表坊的363小劇場發生,導演與演員在同一個空間待上夠長的時間去發想、沉澱,並活在其中,演出更像是演員和觀眾,同時分享一個秘密、一段旅程。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這是真的》 與張愛玲共舞愛情
繼二○○一年與香港導演林奕華合作《張愛玲,請留言》之後,導演丁乃箏再續「張」緣,以張愛玲的極短篇《愛》為本,編導新作《這是真的》,全劇以愛情為軸線,畫出一個圓弧,情境與場景拼貼,遊走寫實非寫實之間,沒有邏輯明確的起承轉合故事,也沒有貫穿全戲的角色或情節。並邀來舞者陳武康、蘇威嘉和葉名樺,與謝盈萱、時一修與劉美鈺三位劇場演員,一同探索舞蹈劇場的變換可能。
-
焦點專題(二) Focus
雙手演來生旦淨末 自述一場人生悲歡
瑞士的洛桑劇院與旅歐多年的布袋戲世家第五代傳人楊輝合作演出的《操偶師的故事》,說的正是楊輝家族的故事,一個布袋戲傳統在時代紛亂中差點失傳的故事。全劇由楊輝負責舞台設計,自行雕刻和操作戲偶,操偶人也是演員。全黑舞台上沒有綵樓戲台,而是以台灣視覺藝術家葉怡蘭設計的多媒體影像,展現潑墨畫「空」的意象。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單人偶戲 海洋深處探詢末日救贖
《深海歷險記》是齣單人偶戲,由提姆.瓦茲一手包辦創作、演出。他以獨特的手法融合了默劇、偶戲、現場演出、預錄的音樂及動畫,來呈現一趟海洋的冒險,主題觸及環保議題、世界末日與永恆的愛,視覺效果扣人心絃。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溫宇航、魏春榮 昔日同窗合演悱惻《梁祝》
由戲曲學者曾永義編劇的崑曲版《梁祝》,是第一部由台灣出產製造的崑曲劇作,二○○四年首度搬上舞台,一月初又將重製演出。此次重製將由新科國家文藝獎得主李小平執導,知名崑曲巾生溫宇航與中國北方崑曲劇院名旦魏春榮主演,溫、魏是自幼同堂學藝、同台演戲的同班同學,而《梁祝》也是兩人闊別多年後再次的合作演出。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觀察之八:皇冠小劇場熄燈,合格劇場在哪裡?
數大未必就是美 期許多元劇場空間
經營廿七年、對台灣小劇場的成長至關重要的演出空間台北的皇冠小劇場,去年六月因不合登記規定,而宣告結束營運。這件事讓團隊再度面對演出場地缺乏的窘境,疾呼政府正視表演界真正的需求團隊不一定需要上千座位的大劇院,中小型的劇場,正是台灣目前所欠缺的。
-
戲劇新訊
軍隊中的孤獨個體,為何而戰?
當一個國家,連軍方都不相信自己有戰勝的機會,迷彩軍裝下的個體要從何尋覓戰鬥的目的?當家破人亡的戰爭遙不可及且難以想像,軍隊體制之於現今年輕人又有何意義?再現劇團新作《迷彩馬戲團》,編導葉志偉從投身軍旅的經驗取材,以「馬戲團」的概念借喻,賦予軍隊寓言的質地,形容在這個與世界隔絕的巨大集團中,結構底層那些失落的無數小兵,喪失了肉體和意志的自由,卻又不知為何而戰、該捍衛什麼的困惑、迷惘和恐懼。 葉志偉表示,「迷彩」是統一性和規格化的象徵,在講究集體幻覺的部隊中,「去個體化」製造了眾人團結一體的表面,但事實上卻豎立了人跟人之間無法溝通的高牆壁壘,變成在集體之中各自疏離的奇異狀態每個人都不想被孤立,但沒有人不是孤獨的。全劇以「反人體邏輯」的角度觀看軍中人類行為的變態、荒謬形式。軍人的身體符號與指涉,是生活身體以外的另一種系統,講求快速、精準、堅硬、直線、次序的標準,植入的過程也造成某種偏執強迫、反自然的精神意識。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時空與記憶的新世代表述
今年的兩廳院新點子劇展,四檔節目中有三檔節目由七年級編導出馬:許哲彬的《0920002012》以手機建構世代的記憶,透過一則寓言般的通俗愛情故事,延伸探討溝通失效的末日光景。楊景翔的《據說有戰爭在遠方》在通俗的敘事架構下,通過劇本段落的重複、倒轉,探討現代人集體失憶的現象。廖俊凱的《逆旅》改編郝譽翔的自傳小說,透過作者書寫父親的流亡身世,探問離散的歷史,質疑國家機器的宰制。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府城的浪漫傳說 秀琴的歌仔新調
從二○○四年的《血染情》開始,現代劇場編導王友輝與台南在地的外台歌仔戲班「秀琴歌劇團」展開了合作之緣。王友輝為秀琴執筆編寫了《范蠡獻西施》、《玉石變》與即將推出的《安平追想曲》,根植同名流行歌曲中的府城在地浪漫傳奇,他以戲中戲的結構,在一則橫跨兩代的愛情故事中,融入歌仔戲百年變遷的興衰。
-
焦點專題(二) Focus
戲曲傳承的曙光 因為他們綻放
對照前輩對世代交替的憂心,有一批年輕人義無反顧地栽進傳統戲曲這一行。他們平均年齡三十出頭,或是正規科班,或是家族戲班,或是半路出家,對傳統充滿熱情,對創新也很有想法,既不墨守成規,也不譁眾取寵,穩紮穩打,一步一腳印,走出屬於這一代戲曲演員的傳承之路。有別於前輩藝人的養成環境與時代氛圍,這些年輕演員,要面對的挑戰更大。在不對的時空,選擇做對的事,需要更多的勇氣。一路走來,步履雖然艱辛,但戲曲的未來因為有了他們,而讓人看見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