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品秀
舞蹈評論人
-
藝史探索
暗室裡的拼圖遊戲
舞蹈史料保存工作的目的在於:組織、照料這些記錄了「一群人如何聚在一起創作出一個作品」、「一個作品的創作、演出」以及「關於作品的評論和回響」的文獻。因此,所有留下來的記錄,都應該是能夠反映出一個作品各個面向的文獻,不只是海報、節目單,甚至包括財務運作、合約和組織管理等等。也就是說,這些文獻應該能告訴別人「什麼人在什麼時候,在哪裡用什麼方式做了什麼」。
-
專欄 Columns
我們需要一塊雅各的石頭枕
我們需要一個像雅各枕這樣的舞蹈節,來刺激、催生自己的舞蹈發展。就像六〇年代「傑德遜教堂」,催生了美國的後現代舞蹈,無論哪種藝術流派,從來都不是因為哪個天才出世而產生的,而是因為有一群氣味相投不安分子,在不斷的相互影響之下,讓靈光一閃的藝術創意,淬練成蚌殼裡的珍珠。
-
舞蹈
發明劇場飛機的萊特兄弟
演出結束之後,克里斯.哈林邀克勞斯.奧伯米爾一同上台謝幕,就如同節目開頭一樣,兩人的身影分別投影在他們自己的身上,之後影像開始旋轉,當影像再度停下來之後,影像的克里斯與克勞斯已經交換了位置,如果你還記得電影《星艦迷航記》之類的科幻電影,將人從太空船傳輸到星球上的片段,差不多就是那個樣子。
-
舞蹈
片斷記憶精確交織的淨土
秦kanoko的表演充分掌握舞踏表演的精髓──儘管沒有語言、沒有情節,也沒有行動,看起來好像她什麼也沒做,但卻又都做到了。不管是離家的少婦、棄絶的老嫗,無依的徬徨與孤寂,這時、那時、從前的她,不斷交錯出現在觀衆的眼前。
-
環球舞台
十八科步舞夜宴
漢唐將樂、舞、戲融於一爐,將靜態的畫作予以動態化,並加上南柯一夢的詮釋,別具巧思;精巧細緻的十八科步所發展出來的表演風格、沉穩典雅的舞台,與畫作風格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
環球舞台
轉化傳統肉身,直探感官之舞
香卓里卡融合了婆羅多舞、瑜珈和卡拉里柏耶武術(kalarippayyat)等技巧,重新詮釋古典的傳統舞蹈並發展出一套獨特的動作語彙。在她的作品中你會看到幾個獨特的特徵:如緊鎖的螺絲般的站立、幾何式的人體造形、繁複的手勢,以及男女舞者親密的姿勢。而也正是最後這一項特徵,讓香卓里卡的作品遭人議論。
-
專題
旅行,在各個文化村落間
去年底才在關渡藝術節演出《肢體二重奏紫色地球》Duet OcReTerrE的法國塞納弗互動舞蹈劇場(Synalephe Interactive Theatre),是由茉莉.玉果内特(Yasmine Hugonnet)和馬辛.伊安那瑞里(Maxime Iannarelli)這兩位來自法國巴黎的年輕舞蹈工作者所組成。他們都畢業於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舞蹈暨音樂學院,馬辛不到三十歲,茉莉更小,年僅二十三。這對舞蹈伙伴來台灣短短兩年,卻已經有許多與本地團體合作的經驗,兩人接觸的層面既廣且深,為台灣舞壇帶來相當另類的實驗風格。 一九九九年秋天,馬辛成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交換學生先來到台灣,有了這一年的認識與了解,讓馬辛深深為台灣藝術家所擁有的熱情、與正在建構中、充滿活力的文化環境所吸引;他不只很希望自己能繼續留下來,還鼓勵遠在紐約學舞的茉莉也飛來台灣。但問題接踵而至:一個只能拿觀光簽證的外國人(六個月就得離境一次,沒有工作簽證、也沒有勞健保),又不能向政府單位申請補助,怎麼有那個本錢留在台灣當藝術家? 馬不停蹄的遊牧舞人 茉莉輕描淡寫地說「沒錢有沒錢的做法」。他們在台灣做的第一個演出Who Create the Happening?裡所有舞台裝置都是路邊撿來的,參與演出的工作人員也都是不拿錢的。在前一兩個月,馬辛曾經去教法文,茉莉則去當美術模特兒,賺點錢。可是到後來他們卻發現:這些賺錢的工作佔去太多創作的時間,他們就決定喊停,改從每次的受邀參與創作、演出和教學中,賺取生活所需。這樣的生活雖然清苦,但卻是最能堅持理想的方式。 茉莉說,當初兩人組團就是希望透過不同文化、藝術領域的知識和特色的互動交融,開拓出更寬廣的藝術空間,於是跨領域、跨國界(文化)成為他們作品的最大特色。他們不但非常有意願觀賞台灣藝術工作者的創作,並透過進一步的交談、了解,以發現志趣相投的伙伴。去年三月他們一起參加了在台中舉辦的「WAC國際劇場藝術節」,帶領接觸即興的工作坊;八月,馬辛為青春編舞營編作《變態》;十二月,除了上面提到的《肢體二重奏紫色地球》,他們還參與「第六種感官表演藝術祭」,演出與視障者一同發展出盲人接觸即興實驗Beyond,並與多位美術、影像藝術家合作。這兩個人就像蓄滿了電力的馬達,穿梭在排練
-
專題
與其「控制」,不如「謙卑」
跨界裝置藝術家張忘,從美術、創作者,同時也是觀衆等多重角度,來看《行草》的多媒體運用。
-
專題
編舞軟體Life Form簡介
一般說來,Life Form是在麥金塔系統的電腦上操作,但Life Form也有出產適用於Windows的版本。Life Form檔案不大,一般的電腦都可以安裝,網路上有適Windows版的試用版可供下載。從前年開始,台灣仕治電腦公司即有代理販售。Life Form舞者的動作基本上都是由操作者設定的,但它也提供部分典型的動作圖庫(比方旋轉動作),可在某種程度節省操作者設定動作的時間。 (本刊編輯 陳品秀)
-
專題
誰來與電腦共舞?
「與電腦共舞」這場演出不只是人在跳舞,更有無尾熊與骷髏與機器人等虛擬的舞者,與真實舞者與輪番上陣。異於傳統表演模式、時間於空間的交錯運用,另類的創作型態挑戰觀衆的觀舞經驗。
-
專題
乘著銀幕飛毯而來的新舞伴
台灣舞蹈運用多媒體的製作多出現在九〇年代後期,進入二十一世紀更見蓬勃,儼然成為一股新的趨勢。從雲門舞集、台北藝術推廣協會、古名伸舞團到新古典舞團,不管在經驗、創意的執行上,皆對多媒體的運用付出相當大的心神。
-
專題
跨界創作的尊重與堅持
第二屆「狂想年代」舞展兩組「跨領域創作」的實驗性演出,不但凸顯了台灣多元的創作活力,也引發了更多美學上的思考。本刊特別邀請了狂想年代舞展製作人古名伸和裝置藝術家陳建北,分別從舞蹈和視覺藝術的專業領域,進行一場「狂想」之後的跨界對話。
-
台北
中美舞團一起「塗鴉」
古名伸舞團今年下半年顯得非常的忙碌,除了爲「狂想2001」製作的六個節目、南北奔波之外,舞團還將與美國來的比爾楊舞團共同演出一場「塗鴉」。來自紐約的比爾楊原本在學院裡學音樂,後來卻跑到舊金山學跳舞去了;一九八三年到紐約創立比爾楊舞團至今,他已經創作超過五十支舞作。 「塗鴉」將演出兩支比爾楊舞團(Bill Young and Dancers)的作品Give Me Your Hand與六人舞Bend,以及古名伸的獨舞《我和我自己的影子》。古名伸表示,兩個舞團都是以接觸即興的教學及演出爲主要訴求,兩團的規模相當、風格也相近,能夠邀請到比爾楊舞團與(古名伸)舞團合作,是一件相當過癮的事。 Give Me Your Hand是一支探討男女關係的雙人舞作。緩慢移動的雙人舞在快速閃爍的白光下,看來就好像早期放映的賽璐珞,襯著浦契尼歌劇裡的女高音,幽幽怨怨的歌聲,一幕幕上演兩人不復追憶的過往。比爾楊曾於三年前受聘到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教舞,當時他爲學生編了一支作品Give Me Your Hand,並由林慧玲作曲,只是當時這支舞還只是未完成,比爾楊回到紐約後繼續編作此舞,完成後在紐約首演,此後這支作品還巡迴了葡萄牙及義大利。如今古名伸邀請比爾楊將這支作品帶來台灣演出,意味深長。 六位身穿紅色的舞者、快速的音樂、不斷更迭的動作,是Bend這支群舞最顯眼的特色。借的舞者之間有複雜的關係位置,一觸即離、藉力使力,衍生出各種變化關係,一如人與人之間的交往。 《我和我自己的影子》可以追溯到古名伸於十年前編作的一支長達半小時的獨舞《狂想曲》(1991)。古名伸說,是一個很簡單的寓言讓她編成這支舞: 他全都穿戴整齊了,卻不知道要去哪裡。 有一天,他出去買醬油,結果從此再也沒有回來。 舞蹈以某個不特定角色的旅程,戲劇化地影射一個人生,是一齣黑色喜劇式的作品。她找來上一個製作的夥伴陳瑤,爲這支作品創作影像,她將與大螢幕上的自己共舞。 此次比爾楊舞團來台將舉辦「當代舞蹈技巧/接觸即興」工作坊。工作坊的重點將在比爾楊從接觸即興發展出來的動作技巧,以及如何將這些技巧運用在編舞,特別是雙人舞的編作。 <p al
-
台北
跨界找創意
古名伸舞團再接再勵,舉辦第二屆「狂想2001」,目標鎖定「跨領域合作」的創作計畫,期盼今年的「狂想」能打破舞蹈人的慣性。
-
台北
輕問一聲,該如何?
今年小亞細亞舞蹈網絡擴大到七個城市巡迴,同一場演出的編舞者也從四位增加到五位,更增加了另一檔日本推薦的奇特有趣的舞碼。
-
特別企畫 Feature
建造一座台灣都會的文化長城
當我們抬起頭、環顧台灣四周,也許我們會突然驚覺,原來台北和其他縣市的距離,也是如此遙遠。各個地方縣市除了需要達成主觀的文化建設目標,還得解決可能有的政治阻力、法令限制和先天環境與發展條件的困境;其文化發展的走向,也和主事者的背景、主觀願望和縣市長的支持與否,息息相關。
-
焦點
點著大紅燈籠跳芭蕾
《大紅燈籠高高掛》從計畫一曝光就一直是大陸藝文界矚目的焦點,不只因為國際得獎紅牌導演的效應,還因為它也代表了中央芭蕾舞團亟欲突破傳統形象的積極作風。
-
舞與影的對話
熱鬧舞動廿一世紀
台北藝術推廣協會主辦、國立藝術學院協辦的「台灣國際舞蹈營」,今年七月又將熱熱鬧鬧展開第二屆。課程方面除了原有的「音樂劇舞蹈」、「波拉蒂運動技巧」, 今年又增設多項極富地方特色的課程:例如「佛朗明哥」,邀請到舞蹈家葛布娜.葛娜多絲(Gabriela Granados)來教授,將深入介紹吉普賽民族音樂、節奏及肢體語彙;「亞洲舞蹈專題」則將在三週課程內,介紹三種各具特色的亞洲傳統舞蹈。而「當代舞蹈大師專題」,今年更邀請到「比利時終極現代舞團」的專屬教師瑞斯莫斯.歐梅(Rasmus Olme),此次舞蹈營總共齊集了十七位頂尖名師來台授課。 除了課程之外,周邊活動亦為台灣國際舞蹈營另一個特色。今年除原有的開幕茶會、小組即興互動呈現、專題座談、結業呈現、教師群匯演等活動外,此次授課的各國際名師也將於舞台上親身獻藝,而「舞動世紀──英國舞蹈影展」也是二〇〇一台灣國際舞蹈營的活動之一。 此次影展首度廣泛集結了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Channel 4 TV、LWT及私人收藏等將近七十部、歷年來記錄舞蹈發展的重要系列影片,藉以窺探英國芭蕾及當代舞蹈的世界。這次影展並邀請英國著名的舞蹈評論家Gregory Nash,針對三個系列、二十八部不同主題的影片,深入介紹英國近代舞蹈發展的現況。 影展的三個系列分別為:「系列一:舞蹈狂潮」,此一系列是針對英國在八〇年代竄升的小規模舞團的介紹為主。這些舞團以巡迴演出為主,十幾年來已經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殊風格,以為此類團體中的佼佼者。「系列二 :英國舞蹈推手」聚焦在現今英國重要的編舞者,介紹其舞作、創作理念、生平、發展及創作方法等等。「系列三:創作之泉-概念性結構」則是英國當代編舞者與電視影像導演合創的新合作,包括來自英國藝術協會及BBC電台獲獎的舞蹈影片系列等,展現舞蹈創作新領域。 活動相關資訊可上網查詢: www.taf.org.tw (本刊編輯 陳品秀)
-
舞與影的對話
有雲無云.有伊無影
「到時候這段會放映的影像,你現在是要跟他跳舞。」而實際上除了空氣,舞者看不到任何東西。
-
焦點
關於「往事/前進」
由巴瑞辛尼可夫穿著一套西裝獨舞,他舞台上走來走去、脫衣脫鞋脫襪,光著上身的胸前還貼了一塊撒隆巴斯黏起了掛鉤吊西裝,磨蹭了半天,他就是不「跳舞」!想看巨星舞技的觀衆終究要大失所望。這是史帝芬.派克斯頓於一九六四年所編的獨舞Flat,也是白橡樹舞壇的演出節目「往事/前進」(PastFoward)裡的一支舞碼。「往事/前進」的舞碼還包括同是「傑德遜時期」的名作:崔莎.布朗的Homemade(1965),大衛.高登的兩支舊作Chair/two times(1975)、The Overtuer to "The Matter"(1979)。 六〇、七〇年代,正是後現代舞蹈實驗風起雲湧的「傑德遜時期」。如果沒有戴伯拉.黑、崔莎.布朗、史帝芬.派克斯頓等人對身體、對動作語彙的的實驗、觀念的突破,也就沒有今日當代舞蹈多元而豐富的風貌。然而,套句馬克.莫里斯的話,我們總是聽到傑德遜時期的誰誰誰怎麼樣?哪支舞是多麼地具有創意、哪支舞挑戰了什麼點點點,可是卻從來只聞樓梯響,一次也沒見過那些舞倒底長得什麼樣子?對巴瑞辛尼可夫來說,「往事/前進」正是白橡樹舞壇向「傑德遜時期」致敬的禮讚。 既然取名爲「往事/前進」,除了舊作當然也有全新製作。For the Love of Rehearsal是大衛.高登以《巴赫大提琴組曲》編舞的其中一部分;戴伯拉.黑的Single Duet,則是她與巴瑞辛尼可夫的結構即興雙人舞。 (本刊編輯 陳品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