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朝宗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紐約
兼職工作力有未逮 列汶與多明哥被點名下台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紐約:世界舞蹈聯盟年會 台灣特別出風頭
「世界舞蹈聯盟」(World Dance Alliance)及「舞評協會」(Dance Critics Association)兩個組織七月中同時在紐約開會,舞者、編舞家、舞蹈研究者、舞評等等齊聚一城,很是熱鬧。台灣在本屆「聯盟」裡又特別出風頭,不但大會主席是台灣人,表演節目裡,有十一個台灣舞團或舞者,讓人不得不讚歎台灣舞界的活躍。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另類場地聽古典 輕鬆一下又何妨?
可以想像去聽古典音樂會,門口站的是夜總會的保鑣(Bouncer),拿到手上的不是票,而是像熱門演唱會一樣的手環嗎?或是走進音樂廳要先上船,聽音樂時會隱隱感覺到腳底的船板隨波擺動,彷彿是在打拍子,但會讓容易暈船的人坐得有點心驚膽跳?這都不是想像,而是紐約兩個最特殊的古典音樂場地。前者是位在格林威治村心臟地帶的「紅魚」(Le Poisson Rouge),後者是位在布魯克林橋頭港邊的「音樂船」(Bargemusic)。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紐約:東尼獎提名揭曉 好萊塢明星有看頭
百老匯這幾年來最明顯的兩大趨勢,一是好萊塢明星掛帥,二是把老歌串起來演的所謂「點唱機音樂劇」。這兩個趨勢原本都是商業考量,從票房收益而發展出來的,但是從本屆提名名單看來,儼然是在品質上也開花結果,獲得了藝術的肯定。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紐約:吉爾伯經營走險 大都會歌劇院前途堪慮
自二○○六年上任開始,大都會歌劇院經理吉爾伯以種種措施「改變大都會的文化」,令人印象深刻。但在○九/一○樂季不為金融風暴推出的八個新製作,卻是毀多於讚,令人擔憂吉爾伯與大都會歌劇院的未來前途。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紐約:同志題材掀熱潮 豐富多樣兼具歷史景深
有人或許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紐約本來就是美國同志運動的大本營,劇場界又是對同志比較友善的地方,紐約甚至每年有專門的同志戲劇節(HOT!),同志戲何奇之有? 然而這場同志熱,並不是在小眾的同志劇場裡演出,也不是有人刻意規劃,想抓住的觀眾群,顯然也不止於同志觀眾。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作品的多樣性。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紐約:團員拿不到簽證 林文中夫妻改演《小情歌》
受邀參加紐約台北文化中心與日本協會合辦之當代舞展演出的林文中舞團,原本是帶團員一起演出,卻因美國移民局沒有核發舞者的簽證,以致只有原本就有簽證的編舞家林文中、王如萍夫妻入境,只得改編作品成為雙人舞來演出。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紐約
紐約市歌劇團 淒清景氣中異軍突起
沒有政府「買單」(bail out),美國表演藝術團體在二○○九年可謂是哀鴻遍野,由東到西,由本土到歐巴馬老家夏威夷,樂團歌劇團破產連連。然而這其中也有一個異數,在很多人已經準備寫墓誌銘的時候,竟然一連獻出兩個精采的表演,讓人又重新對其未來產生期待這就是紐約市歌劇團(New York City Opera)。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紐約
林肯中心歡慶五十 重新塑造親民面貌
走到全世界,林肯中心都已經成為最高檔級表演藝術的象徵,表演藝術家,也把進入林肯中心,作為是藝術生涯的一項標竿。 然而就在全世界不斷套用林肯中心這種整合藝術中心模式之際,走過五十年的林肯中心,卻在重新檢視當初創立的宗旨是否還適用於今天的社會?表演藝術與社區應該保持什麼樣的關係?
-
焦點專題 Focus
走進外百老匯 選一場藝術的冒險
相 較於「百老匯」,「外百老匯」不是只集中於某一地區的某些家主流劇院,而是分散的紐約上中下城各地的劇院。如同地點的分散,外百老匯的製作也是風格多樣, 五花八門,除了百老匯所有的類型都有外,多媒體跨表演領特技馬戲都可以上陣。相較於百老匯的商業取向保守品味,選擇百老匯,就是多了冒險創新的空間。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紐約:卡內基廳「古今迴響」 呈現中國音樂今昔風貌
卡內基音樂廳在十月底十一月初,舉辦「古今迴響:歡慶中國文化」藝術節,三周內四十多個節目,有音樂會、舞蹈、演講、展覽,呈現中國音樂的傳統和現代風貌。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紐約:劇場裡跑馬拉松 考驗觀眾耐力
如果在紐約劇場裡被問:「你有沒有試過馬拉松?」可別以為他指的是小馬哥最喜歡的運動。這指的是在劇場裡坐一天,連續八九個小時觀賞一個節目。這種馬拉松的看表演方式,已經成了紐約劇場的時尚,對表演者和觀眾,都是一種體力耐力意志力的終極挑戰,如果過了關,更彷彿贏得獎牌。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他們撒手,誰能繼續舞動?
舞蹈大師碧娜.鮑許與模斯.康寧漢接連辭世,也引發現代舞大師作品與舞團的存續問題討論。鑑於葛蘭姆舞團之前長達十年的舞作版權爭議,高齡九十的康寧漢早在生前就做好了安排,為舞團與舞作安排好了未來。但驟然辭世的鮑許,雖然舞團未來三年演出計畫已定,但其舞作的特殊性,使其重演的可能性更顯困難。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紐約:百老匯之秋 好萊塢星光璀璨
二○○九年秋季,話劇掛帥,其中又以明星戲碼最被看好。好萊塢明星,借百老匯來充實自己的履歷表;百老匯捉星光來賣有語言限制的話劇票,行之有年。新季最閃亮的星光,莫過於「金剛狼」休.傑克曼、「現任○○七」丹尼爾.克雷格和裘.德洛。狼人和○○七搖身一變,在A Steady Rain飾演兩個芝加哥警察;裘.德洛花邊新聞超過電影事業,演出《哈姆雷特》似乎有點想借百老匯翻身的味道。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國際篇之美國
藝術與社區共創雙贏
紐約有不少地區都是讓藝術家帶旺的,SOHO蘇荷藝術圈就是顯例。但也因此房地產價格高漲,當初進駐的窮藝術家只好另遷他地。少有兩全其美的是「四街藝術區」,這是以知名的辣媽媽(LA MAMA)實驗劇場為中心發展起來的,當初也是劇團進駐破舊空樓,後來再向政府租房,接著大小藝文團體循例進駐,也改變了東村的風貌。過了四十年,才成立了「四街藝術區」,集眾人之力爭取自身權益,以一塊錢向政府買下自己的「家」。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看歌劇,不用出大門!
似乎突然之間,歐美所有具規模的表演藝術機構,都開始了、或正在籌劃網上欣賞的服務。像歐洲藝術電視台Arte、柏林愛樂的數位音樂廳、一票難求的拜魯特音樂節、美國紐約的大都會歌劇院,都讓樂迷可以不出家門,在家中欣賞精采演出。科技的進步可能改變了觀眾的欣賞習慣,但是否會影響進音樂廳或劇場看表演的意願?仍未可知。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紐約:公園裡的「莎士比亞節」 免費的戲劇盛會
一九五四年創立的「莎士比亞節」(Shakespeare in the Park),是紐約人夏日的戲劇盛宴,珍貴之處在於全都是免費的,而且在戶外公共空間演出,人人得以參與。或許因為「莎士比亞節」的名氣太響,其他大部分的免費演出,也都主打莎劇。今年夏天,除了有玉女紅星安.海瑟威主演的《第十二夜》,還可以看到《仲夏夜之夢》、《李爾王》、《哈姆雷特》好個目不暇給!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許芳宜與「拉芳」 雅各枕舞蹈節展新貌
帶著自己的舞團「拉芳」,知名舞者許芳宜來到美國最重要的兩個舞蹈節之一雅各枕舞蹈節演出,一改紐約人對她在葛蘭姆舞團中的演出形象,許芳宜與這群年輕舞者展演布拉瑞揚從生活面出發的幽默舞蹈。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舶來品稱雄 頒獎典禮如同大拼盤
為拼收視率 「東尼獎」愈來愈綜藝
於六月七日頒獎的美國東尼獎,今年的大獎得主都是舶來品,如獲得最佳音樂劇等十項獎的《舞動奇蹟》,最佳話劇得主是由法文劇本改編的God of Carnage。但頒獎典禮的設計卻更引人非議:為了提升收視率,硬是把早已下檔、卻有電影知名度的戲湊進典禮中演出。雖然東尼獎獎勵的範圍只是在紐約曼哈坦中城四十二街到五十四街和第六大道到第八大道之間的約四十間戲院上演的戲,但基於「更長遠的利益」,當然要愈多人看見愈好!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樂季壓軸 馬勒最夯!
當馬勒說「總有一天會輪到我出頭天」時,或許他就是預言今年春天的紐約。在沒有整數的生辰或忌日的情況下,卡內基音樂廳和紐約愛樂兩大古典音樂的龍頭,竟都以馬勒來結束本樂季,讓他出頭得十分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