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傅裕惠

發表文章 201 篇
  • 圖爲曾靜萍在《陳三五娘》中,反串「陳三」的小生扮相。
    絶活亮相

    曾靜萍掌握角色

    雖然發現自己眞假聲的差別,爲此相當苦悶而挫折。但曾靜萍反而從中琢磨出一條路:利用假聲來唱中、高音,低音用眞聲。然而不管聲音「眞假」如何,曾靜萍再次強調,聲音的變化一定要符合人物性格。

    文字|傅裕惠、紀慧玲
    第64期 / 1998年04月號
  • 臨界點以往的創作,曾經爲小劇場注入一股「顚覆」的活力。圖爲《阿女──白色瑪格麗特》的演出。
    特別企畫 Feature

    急流「勇進」的航程

    在一股東西融合的急流中,日本非但沒有迷失,反而在徹底西化之後,樹立了日本獨特的劇場特色,台灣劇場創作者應藉此思考如何建立台灣文化的基本美感。

    文字|傅裕惠、白水
    第65期 / 1998年05月號
  • 爲了堅持對相聲的熱愛,馮翊綱跑遍各地的茶藝館、西餐廳和小劇場。
    跨台演出

    標準生活.優質演員 從規律中自我砥礪的馮翊綱

    看過表坊《又一夜他們說相聲》的觀衆,或許會留戀卜學亮的搞笑逗趣,也會欣賞趙自強的揮灑賣力;但多數觀衆絕對忘不了舞台劇的「長跑健將」馮翊綱。目前個人演出場次即將突破千場的他,又將偕同老搭檔丁乃箏、劉亮佐和蕭艾,加上老將金士傑的這股「火力」,以《我和我和他和他》這齣新戲攻佔舞台劇市場新領地─新舞臺。

    文字|傅裕惠
    第64期 / 1998年04月號
  • 《吻我吧娜娜》全劇超越時空,傾向曖昧,呈現搖滾樂叛逆體質。
    焦點

    讓莎士比亞盡情搖滾發飆

    莎士比亞典型生動的人物,唱著張雨生熱門搖滾的歌,是什麼景況?今年果陀劇場逞著九五年音樂劇《西哈諾》繚繞未盡的威風,要一班歌手演員高聲呼喊:「吻我吧娜娜!」,聲勢浩大地進入台北國家劇院,證明歌舞劇的未來不是夢。

    文字|傅裕惠、莊崇賢
    第56期 / 1997年08月號
  • 《種花》片段之一由資深團員阿暉表演內在歷程作品《水耕》。
    焦點

    到山上來《種花》

    不打鼓、不行走的優人,要回到山上的老泉劇場,與觀衆分享如拈花微笑般的心靈體驗。

    文字|傅裕惠、潘小俠
    第55期 / 1997年06月號
  • 北京靑藝導演林蔭宇,協助飾演麻瘋先知的演員武山勝試裝。
    台前幕後

    跨越文化藩籬後的昇華

    種田的農夫農婦學扮戲;專業的導演學習隨俗入境;阿里山鄒族的原始力量取代哲學文本的掙扎,兩岸三地的戲劇文化工作者在相互摩擦撞擊中,錘煉昇華。

    文字|傅裕惠、許斌
    第58期 / 1997年10月號
  • 基於對戲劇文學的關心與焦慮,姚一葦像爺爺叮嚀般,不斷地提筆。
    紀念專輯

    「重新」解構,「開始」了解

    在後/現代主義的思潮影響下,語言的存在本質面臨考驗,姚一葦大聲疾呼:只要人存在,語言就存在,而文學就會不死。

    文字|傅裕惠、王耿瑜
    第55期 / 1997年06月號
  • 第三場關於「恆河」周景的想像和描繪,是全劇最具戲劇性且情節較能獨立的視覺呈現。
    演出評論 Review

    自得吟唱恆河之歌

    全劇不提供戲劇性情節的救贖和昇華,編導轉身迴避了莒哈絲一生動盪迭起的情感衝突,試圖用「虛」的文字或情境的象徵來結束這番想像與投射,對我來說,結尾顯得有些畫蛇添足,反而凸顯了虛擬敘事的無力。幸好,即使演員黃緣文不是真的作家,至少,他牽著的,真的是他自己的狗。

    文字|傅裕惠
    第211期 / 2010年07月號
  • 導演打造了一座敏感、細膩的反響空間,讓這兩位女演員一舉一動、一呼一吸都猶如別針落地,被觀眾聽得清清楚楚。
    演出評論 Review

    一場純淨的「奉獻」與「吞噬」

    開場時廚房食具的鏗鏘聲,與後來兩位演員斬釘截鐵、呼吸貫徹的台詞,交相呼應,帶出了吃食和饑渴(或說不滿足比較合適)的狀態。道具與聲音小得恰到好處,空調悶得、氣氛緊張得瀕臨壓力邊緣,導演沒有考慮塑造誇張的女妖造型,私下反而能讓這兩位質地純淨的演員,義無反顧地為導演理念「奉獻」。

    文字|傅裕惠
    第212期 / 2010年08月號
  • 《美》劇劇作概念批判性強,也具社會與文化意識。
    演出評論 Review

    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儘管守著傳統的劇場觀看關係,到了第八、九場戲,當演員直陳與自身生活經驗相關的情節時,《美》劇便已脫離不了陷入「自我」矛盾在戲劇敘事中直陳現實自我的虛無和無力,而《美》便走在成立不成立的界限之間;我們被如此提醒著這些演員的真實,便對照出方才所見的一切,是在多嚴謹而獨裁的體制下呈現執行;巧的是,本劇批判的不也是某種一面倒的箝制或權力?

    文字|傅裕惠
    第211期 / 2010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演出評論 Review

    冷血交割的熱情……

    可惜,前述戲劇情節和歷史文本背景的鋪陳,全在莎妹劇團的《四重奏》版本,被「剝得精光」。因為被「剝得精光」──包括去除了對話中的口語助詞或連接詞等,兩位演員表現固然敬業,卻顯得戰戰兢兢

    文字|傅裕惠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 「嘲弄」的表演態度深化了觀賞的疏離,清楚地看見演員對這個角色的態度。
    演出評論 Review

    走在危險的擺盪之間

    坐在不適切的中山堂光復廳裡看戲,讓我必須旁觀創作者與劇本之間的交歡,我無法動心體會,只有以有限智商解碼答題的困窘。為什麼是這樣疏離的表演方式?為什麼這樣轉換場次?為什麼要用這麼一座狹長的紅色舞台?的確,魔術很好看,但為什麼要變魔術?

    文字|傅裕惠
    第201期 / 2009年09月號
  • 頑筑舞集《禮物》即使肢體不盡具有科班水準,整體呈現態度卻非常敬業。
    回想與回響 Echo

    我不入戲,怎麼辦?

    我們對藝穗節的期待,應該是什麼?不是全然專業,至少是誠懇;不盡主流商業,最多是實驗批判;不甚完美,但,夠膽。 若上述三種期待都不被滿足,連台詞都被處理得模糊難嚥的時候,看戲的我,非但無法入戲,簡直蒙受被「凌遲」的痛苦。不過,這屆藝穗節的演出票房,似乎沒有全然反映像我這種嘴刁的看戲品味。看起來,新一代更擅於行銷經營的包裝。問題是,單純、可愛的「小花小草」,到哪裡去了?

    文字|傅裕惠
    第202期 / 2009年10月號
  • 舞台地板飾以塑膠布,底下佈有許多如川流成串的水珠燈,隨著演出現場的演員走動,珠燈被踩破了幾顆,霹哩霹啦的聲音不時打斷演出,造成干擾。
    演出評論 Review 歌聲是浪,但見黑暗中斯人走遠--

    評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沙灘上的腳印》

    《沙》劇讓我驚艷於多重感官與視覺畫面聯結的新穎──即使製作規模和品質仍顯得侷促尷尬;假使不將《沙》與一般戲劇相提並論,而能尊重創作者(無論編導、表演者與設計群)對「特定狀態」的描繪,那麼,對我來說,整體呈現的節奏,既節制又成熟,而演員魏沁如也與導演合作出一種獨特原創的肢體風格。

    文字|傅裕惠
    第210期 / 2010年06月號
  • 演員/創作群過於入戲,使得劇中劇《安蒂岡妮》的呈現陷入形式不甚融合的尷尬。
    演出評論 Review

    膚色是粉妝生活的美,或生命的錘鍊?

    舞台視覺美學堪稱相當成功,曾文通、Mohamed Fita Helmi與服裝設計賴宣吾的合作,實踐了這齣政治劇的美學昇華;演員的身體質地也幾乎呈現了生活錘鍊的痕跡和苦難,同時,由內而外的表演方式,讓我對演員的表現都為之驚艷。然而,所有美極並近乎儀式性的呈現,無法說服我對劇作背後那段現實歷史的認同和理解。

    文字|傅裕惠
    第205期 / 2010年01月號
  • 角色的「堅持」,多都是由角色彼此的談話間「說」出,特別是采姐(右,林維飾)與寧謙(左,林如萍飾)這兩個角色。
    演出評論 Review

    「守貞」?還是「不舉」?

    多「說」,顯得繁重疲累;少「說」,又覺得缺乏說服力。情節糾葛的進退兩難,展現在劇情最後「治療室」的那一場;子超被「虐打」、女兒小刀偷聽、Apple興致勃勃地旁觀湊熱鬧、寧謙坦白失去的痛楚與痲痹,以及采姐匆匆表白的離開。 這麼地錯綜複雜,卻是輕輕地(不是魔幻虛無地)交代,使得我像是被劇情「排斥」在外,進不了角色動機的周折,也不敢奢望「感動」。

    文字|傅裕惠
    第205期 / 2010年01月號
  • 《最》劇以其近乎自戀怪僻的風格,試圖完成形而上的自我毀滅。
    演出評論 Review

    顧名思義,那是最齷齪的無可名狀時

    演員的表演能量固然展現了強烈震撼的戲劇效果,然而,倒也讓敘事者的層次顯得過於接近,看似後設的處理,又困在試圖虛擬敘事的劇場效果中(每次燈暗與生硬的轉場便會讓我開始疏離)。我在想,倘若作者意欲凸顯的「最美的時刻」無法突破第四面牆的藩籬,而讀者反倒能從文字的閱讀去碰觸意象的危險,那麼,劇場呈現的努力,不是更加尷尬、荒謬嗎?

    文字|傅裕惠
    第204期 / 2009年12月號
  • 《寞日寓言》中,導演透過區位交錯、融合與演員動線的變化,試圖達成五十四個場景變換於無形的魔法。
    演出評論 Review

    苦心駕訓.試跑上路--評《寞日寓言》《紀念碑》《貼心》

    他們都回歸劇場創作的一個基本面:以表演功紮底,三齣戲都得透過完整的卡司呈現劇本意涵。偏偏,導演的學問就在調整表演的重量。我很訝異這三齣戲的表演,展現了這樣的平衡;不過,導演們因為多了平實穩重,便嫌少了膽量與冒險的勇氣。

    文字|傅裕惠
    第209期 / 2010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演出評論 Review 人生在世,豈「吃飯」而已?!

    評兩廳院新點子劇展「湯顯祖 在台北」

    古時每年中秋,蘇州虎丘曲會中「穿雲擊石」的唱腔表現,此時此地的觀眾自然不能期待──這若從策展角度的「潛意識」推斷,真叫人既痛且嘔;然而,三團編創者竟能新編文本,各以其認同的角度,採用不同的策略與湯氏對話──而且還不盡能求得知音,其情真摯,是正值得喝采!

    文字|傅裕惠
    第207期 / 2010年03月號
  • 上、下舞台區同時呈現鄭和(黃誌群飾)及麗波公主(劉若瑀飾)與另一組扮演鄭和的舞者與麗波公主的互動、交錯,風格化的表演交代了故事的過去。
    演出評論 Review

    一場美麗的「誤讀」--評Robert Wilson與優人神鼓《鄭和1433》

    既然麗波公主出場的時候,後頭都能跟著穿著希臘風格服裝的女僕/女神,我倒也不難接受終場前那一幕幕「科學探險人物奇觀」:鳥人、留聲機人、電人和雲人,符號聯想引領著我們思考:鄭和為我們帶來什麼?

    文字|傅裕惠
    第208期 / 2010年04月號
上一頁1234567891011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