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裕惠
臺大戲劇系博士後研究
-
戲劇
這樣的孤寂,太文明。--評五節芒劇團《荒原》
若以劇場主體的觀點而論,《荒原》的文字思維層次,拉到了文學鉅作的高度,但劇場語彙,少得可憐這可能是一種刻意的選擇(或說矜持)。「那個烏托邦還在嗎?」戲裡的柱子真的哭了,我的確一度被感染。但我深知,劇場不是救贖的道場或聖壇;《荒原》裡的文字、台詞如此蒼白,觀眾從何理解曾經千帆過盡的色彩?
-
戲劇
「通俗」有益身心
像《月孃》這齣通俗劇,除了具有「姊姊妹妹站起來」的含意,也間接提出了「環境保護」(以本土產業抵擋托辣斯)的呼籲。可惜的是,我們沒有機會深入認識台北寧夏夜市的環境和閣倈演歌坊的歷史。話說回來,以「慢島劇團」的規模,我也很難予以這麼高度的期待;對照現實環境與政策失明的缺憾,這麼一齣清新的小品,我還是不吝予以鼓勵的掌聲。
-
戲劇
小細節、大學問!
兩名演員透過表演,展現了角色塑造與在地化的努力,幾乎沒有忽略任何細節;再者,創作群針對語言和互動,斟酌了其中的分寸,使得角色相當具有說服力。在與觀眾的近距離空間裡,演員的呼吸、肢體和專注,均有高度的專業和魅力整體呈現值得喝采。
-
演出評論 Review
理想而純粹的動機
很少能在劇場裡看見創作動機這麼理想純粹的作品了!例如透過生活觀察而沉澱的抒情創作《偶戲練習男孩》、堅持表達性別認同的《寂寞B姐俱樂部》與對災害中人性關懷而作的《廢墟》,或是像《時空旅人》這般由做夢聯想出的傳奇想像。儘管彼此使用的劇場媒介和語言不同(這甚至是件好事),市場訴求的效果也不一,至少,作品展露的自信和堅持,稍微勝過我們對所謂「新人」的期待。
-
演出評論 Review
冷血交割的熱情……
可惜,前述戲劇情節和歷史文本背景的鋪陳,全在莎妹劇團的《四重奏》版本,被「剝得精光」。因為被「剝得精光」──包括去除了對話中的口語助詞或連接詞等,兩位演員表現固然敬業,卻顯得戰戰兢兢
-
演出評論 Review
是否「醉翁之意不在酒」?
幾場礦坑的場景變換,的確與細膩的投影視覺巧妙結合出魔幻的詩意;擬真的農田村落、山邊夕陽和芒花白雪,真的都能打動我這個懷舊失落的觀眾的心坎。可惜,那都是一剎那間共鳴的浪漫而已,我還期待更多事件的回味和戲劇性的咀嚼。
-
演出評論 Review
一場純淨的「奉獻」與「吞噬」
開場時廚房食具的鏗鏘聲,與後來兩位演員斬釘截鐵、呼吸貫徹的台詞,交相呼應,帶出了吃食和饑渴(或說不滿足比較合適)的狀態。道具與聲音小得恰到好處,空調悶得、氣氛緊張得瀕臨壓力邊緣,導演沒有考慮塑造誇張的女妖造型,私下反而能讓這兩位質地純淨的演員,義無反顧地為導演理念「奉獻」。
-
演出評論 Review
自得吟唱恆河之歌
全劇不提供戲劇性情節的救贖和昇華,編導轉身迴避了莒哈絲一生動盪迭起的情感衝突,試圖用「虛」的文字或情境的象徵來結束這番想像與投射,對我來說,結尾顯得有些畫蛇添足,反而凸顯了虛擬敘事的無力。幸好,即使演員黃緣文不是真的作家,至少,他牽著的,真的是他自己的狗。
-
演出評論 Review
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儘管守著傳統的劇場觀看關係,到了第八、九場戲,當演員直陳與自身生活經驗相關的情節時,《美》劇便已脫離不了陷入「自我」矛盾在戲劇敘事中直陳現實自我的虛無和無力,而《美》便走在成立不成立的界限之間;我們被如此提醒著這些演員的真實,便對照出方才所見的一切,是在多嚴謹而獨裁的體制下呈現執行;巧的是,本劇批判的不也是某種一面倒的箝制或權力?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有「瑕疵」的女人,才美!
沒有大卡司、沒有景觀場面,美國劇作家唐諾.馬戈利的《作品輯》與英國劇作家克蘿伊.摩斯的《無盡之夜》,分別都是透過女性角色探討議題的劇作,前者描繪女作家教授與自己調教的指導學生之間的微妙互動與衝突,後者則演出女性受刑人出獄後的適應與期待。
-
演出評論 Review 歌聲是浪,但見黑暗中斯人走遠
評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沙灘上的腳印》
《沙》劇讓我驚艷於多重感官與視覺畫面聯結的新穎──即使製作規模和品質仍顯得侷促尷尬;假使不將《沙》與一般戲劇相提並論,而能尊重創作者(無論編導、表演者與設計群)對「特定狀態」的描繪,那麼,對我來說,整體呈現的節奏,既節制又成熟,而演員魏沁如也與導演合作出一種獨特原創的肢體風格。
-
演出評論 Review
苦心駕訓.試跑上路
他們都回歸劇場創作的一個基本面:以表演功紮底,三齣戲都得透過完整的卡司呈現劇本意涵。偏偏,導演的學問就在調整表演的重量。我很訝異這三齣戲的表演,展現了這樣的平衡;不過,導演們因為多了平實穩重,便嫌少了膽量與冒險的勇氣。
-
演出評論 Review 一場美麗的「誤讀」
評Robert Wilson與優人神鼓《鄭和1433》
既然麗波公主出場的時候,後頭都能跟著穿著希臘風格服裝的女僕/女神,我倒也不難接受終場前那一幕幕「科學探險人物奇觀」:鳥人、留聲機人、電人和雲人,符號聯想引領著我們思考:鄭和為我們帶來什麼?
-
特別企畫 Feature
英國--扭轉經濟頹勢 批判香火不斷
相較於百老匯的樂於冷飯重炒、老是挖經典老骨頭來保庇票房,英國的劇作生態就看起來活力生動多多,而且除了新製作不斷,劇作家也稟持著一脈傳承的社會批判,不論是銀髮級資深劇作家,或是年紀輕輕火氣正盛的新生代,皆不忘以劇作關懷世情。
-
演出評論 Review 人生在世,豈「吃飯」而已?!
評兩廳院新點子劇展「湯顯祖 在台北」
古時每年中秋,蘇州虎丘曲會中「穿雲擊石」的唱腔表現,此時此地的觀眾自然不能期待──這若從策展角度的「潛意識」推斷,真叫人既痛且嘔;然而,三團編創者竟能新編文本,各以其認同的角度,採用不同的策略與湯氏對話──而且還不盡能求得知音,其情真摯,是正值得喝采!
-
演出評論 Review
一言難盡的「海枯石爛」
不過,從劇場實踐的角度來看,《煮》劇的呈現,就顯得有些尷尬和不堪。除了前述的全體有氧舞蹈體操,和劇中龍女猶如「中邪」、轉若「乩童」形象與張生對話的肢體表演較具創意之外,其他的段落似乎都無法克服在地空間的特殊性與複雜度。當觀眾坐在野台區裡「仰望」演員自溺在第四面牆的虛擬敘事裡,反而更加凸顯這齣戲與空間的扞格不入。
-
演出評論 Review
膚色是粉妝生活的美,或生命的錘鍊?
舞台視覺美學堪稱相當成功,曾文通、Mohamed Fita Helmi與服裝設計賴宣吾的合作,實踐了這齣政治劇的美學昇華;演員的身體質地也幾乎呈現了生活錘鍊的痕跡和苦難,同時,由內而外的表演方式,讓我對演員的表現都為之驚艷。然而,所有美極並近乎儀式性的呈現,無法說服我對劇作背後那段現實歷史的認同和理解。
-
演出評論 Review
「守貞」?還是「不舉」?
多「說」,顯得繁重疲累;少「說」,又覺得缺乏說服力。情節糾葛的進退兩難,展現在劇情最後「治療室」的那一場;子超被「虐打」、女兒小刀偷聽、Apple興致勃勃地旁觀湊熱鬧、寧謙坦白失去的痛楚與痲痹,以及采姐匆匆表白的離開。 這麼地錯綜複雜,卻是輕輕地(不是魔幻虛無地)交代,使得我像是被劇情「排斥」在外,進不了角色動機的周折,也不敢奢望「感動」。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觀察 ──戲劇篇
生態劣勢製造創作優勢 遍地開花令人驚豔
相較歐美各國、甚至大陸重要城市的定目劇巡演,或舊作重演的比例,台灣全新創作累積的成績,令人訝異,而這完全不是針對一個製作、一年表現的評論觀點足以涵括與預期。在劇場產業型態薄弱的台灣,十年累積下來,卻是打造繁花盛景:中大型劇場系列性製作的持續與票房佳績,女性創作者的多元發聲,商業性劇場的持續發展,風格化導演的轉型出擊。
-
演出評論 Review
顧名思義,那是最齷齪的無可名狀時
演員的表演能量固然展現了強烈震撼的戲劇效果,然而,倒也讓敘事者的層次顯得過於接近,看似後設的處理,又困在試圖虛擬敘事的劇場效果中(每次燈暗與生硬的轉場便會讓我開始疏離)。我在想,倘若作者意欲凸顯的「最美的時刻」無法突破第四面牆的藩籬,而讀者反倒能從文字的閱讀去碰觸意象的危險,那麼,劇場呈現的努力,不是更加尷尬、荒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