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斐嵐
劇評人、翻譯
-
藝號人物 People
舞者陪伴 病友身體不受限
這次的文化交流中,馬克.莫里斯舞團也帶來了「為帕金森氏症而舞」工作坊,與台灣的帕金森氏症病友與他們的照顧者一起舞動。透過舞者最熟悉的肌肉伸展、平衡訓練、節奏感等訓練,帶著病友學習掌握運用身體的訣竅,也藉由音樂讓病友自在起舞,對自己更有信心。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炭筆畫出走的戲劇場景
除了是劇場導演,威廉.肯特里奇更為人所知的身分是世界知名的視覺藝術家,精采的炭筆畫作與動畫,讓世人對南非後種族隔離時期的政治社會議題,有更深的了解與體悟。而從炭筆畫到劇場,他讓畫中人物動了起來,黑白色調被加上豐富色彩,但與其生命經驗切身相關之政治議題,始終是肯特里奇不變的關注主題。故事來自南非,卻超越了時空之限制,以藝術姿態進行一場超越時空的政治革命。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個烏布 百種表述
透過《烏布王》,肯特里奇重現了南非種族隔離時期結束後,因「真相暨和解委員會」的聽證會,浮出地表的那一個個殘酷血腥、令人顫慄的回憶。如何在真假虛實之間,溫柔又安全地碰觸歷史傷痕?肯特里奇讓所有的證詞都以戲偶取代真人演出,與替偶說話的操偶師,帶著觀眾在回憶中一起撫平歷史傷口。
-
特別企畫 Feature
真相不能抹滅 藝術讓人重新面對
從馬康多到南非,偽善的統治者一再斷言:「這裡沒有任何人死亡」,彷彿只要真心相信著,歷史就能被抹淨;創作者們卻也一再帶著我們回到歷史現場,無論是文件記錄式的、魔幻寫實的、指桑罵槐的、引經據典的,都為我們貼補了被撕開的那頁歷史,讓我們保留了一絲「和解」的可能性。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澳洲編舞家
安東尼.漢密頓 在黑暗中漫舞 才能看見更多
來自澳洲的編舞家安東尼.漢密頓,將帶著作品《暗黑計畫》造訪台灣。他的藝術生涯由一連串的因緣巧合所構築,而他始終抱持「專注當下」、「關心周遭」的學習心與好奇心。創作作品橫跨實驗運動、視覺藝術、聲音藝術、影像藝術等領域的他,拒絕任何形式的「分類」。在他的作品中,沒有舞者與編舞家的主從區別,舞蹈更不是等待被燈光、聲音、影像成就的創作核心。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難題永遠都在,重要的是改變心境
在「影像設計」這塊對於大多數台灣劇場人來說尚屬陌生的領域中,儘管前輩無法提供什麼技術上的幫助,卻願意給予時間讓王奕盛慢慢嘗試,有時他們看似無關的意見,也帶來不少解決問題的靈感。一手攤開過去曾參與的影像設計,從傳統戲曲到大型晚會,不同的演出形式都有著不同的切入點,但最終,還是要回到「人」本身。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8:小品音樂劇繽紛展現
熱情之聲不受限 困境帶來更多可能性
台灣的音樂劇發展,除了大舞台的展演,更發展出「小品音樂劇」路線,光是這一年,就出現了多齣令人驚豔的製作如《早餐好了吧》、《阿茲大帝》、《下午,美術館裡的四個人》、《鐵工廠莎瓦哩卡阿工仔!》、《愛神紅包場》等,題材多樣,讓人看到豐富的可能性,在音樂劇並非顯學的台灣劇場,熱情歌者的驚豔之聲,令人欣喜!
-
演出評論 Review
紅鞋女孩的平反
正如踢踏舞在廿世紀初逐漸風行,將舞蹈從芭蕾的權威中解放,其與爵士相呼應的自由節奏也讓音樂從學院正統得到自由在無獨有偶的《紅舞鞋》中,小女孩所面對的「權威」同樣有了一番新解。權威不再是信仰上的道德依歸,而成了軍國主義般的強權壓制,奪去了小女孩的自由,而紅舞鞋成了腳鍊之外的唯一救贖。
-
演出評論 Review
缺席的丈夫 缺席的想像
身為台灣人,個人與國家社會的衝突究竟是為了什麼?正如國旗是被自己人所搶下、而搶下的是自己國家的國旗,這所有的混亂恐怕都需要回歸「自身」大我的國族困惑來自於小我的混亂認同。但劇中卻仍然停留在過去「認同政治」的架構中,這些女子們所代表的身分族群(外省、閔籍、原住民)正呼應了台灣的族群組合。在身分與身分之間,同樣也看不到流動轉換的曖昧空間。
-
演出評論 Review
哈姆雷特的追尋與頓悟
也許在追尋的過程中,說故事(不論是他人的或自身的)總比赤裸裸地揭露內心容易得多。夾雜在演員施冬麟與真實人生的施冬麟之間,創作者施冬麟相較之下沒了那種說故事時的自在。每一次吶喊著梅菲斯特,卻都帶著同樣質感的歇斯底里,讓戲劇結構的流動每每在此停滯,而觀眾也陷入了和創作者一般的焦慮中。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五:跨國製作蔚為風潮
生命與文化的激盪 一場關於「編織」的旅程
跨國製作早有前例,今年則在舞蹈與劇場領域都呈現了新面貌,甚至在國際性藝術節之外,民間舞團與校園都出現了跨國製作的演出。儘管不同的製作有著不一樣的行事作風,很難以「跨國製作」一概而論;但所有參與其中的人都提到了「聆聽」、「主動回饋」、「不預設立場」的創作立場,也讓台灣教育下習慣一個指令一個動作的演員/舞者更願意自我挑戰,也更能理解他人的不同。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史茵茵「Re-Birth再生 音樂生日派對」、曾宇謙小提琴獨奏會
冬日裡瀰漫的節慶氣氛中,特別想要推薦溫暖女聲史茵茵「Re-Birth再生 音樂生日派對」。曾與茵茵在○七年的某齣音樂劇合作過,後來在劇場看到茵茵的機會變少了,聽到她唱歌的機會卻變多了。去年茵茵和一群樂手組成了THE YAM PROJECT,嘗試福音、爵士、靈魂、藍調等不同曲風,都可以看到茵茵在「唱歌」這條路上的堅持;這次演出也新增了不少原創曲目,加入Disco元素, 十人樂手的豪華陣容,更令人期待這場音樂會的「聲音」會有多豐富! 另一場想推薦的音樂會是總被稱為「天才少年」的小提琴家曾宇謙獨 奏會。在這個古典樂界開始以明星噱頭捧紅少年演奏家的年代,多次獲得國際大賽肯定的曾宇謙卻以紮實的技巧與詮釋回歸音樂本身。去年底的音樂會無緣參與,曾 聽朋友形容其乾淨俐落的巴赫音色,今年初獨奏會還將演出年底發行的專輯曲目,絕對是末日過後不可錯過的演出!
-
演出評論 Review
跨越三百年的政治「音樂」劇
無論是和《乞丐歌劇》或是《三便士歌劇》相比,《Mackie踹共沒?》與觀眾的關係親近許多。如同大多胡撇仔戲一般,在傳統歌仔調中摻雜著時下的流行曲風,也許正是在這些「被取悅」的瞬間,才讓我們猛然發現「群眾情感」是如何輕易地被操縱
-
演出評論 Review
如果我可以踏入他人之生命
四十八個場景與十七個角色之間的快速轉換,加上演員多次的片刻抽離片刻投射,《金龍》的確讓觀眾很難「入戲太深」;我相信要讓導演與文本、演員與角色建立關係,必定也是同樣艱辛。也許這也提醒了我們,在金龍餐廳之內以及之外,「認同」絕非一趟廉價的旅程。
-
演出評論 Review
是懺情錄,還是和解書?
儘管這是一部出於「記憶」的戲,卻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主觀的重述,與客觀的追溯。劇中多次在「重現」與「重述」之間交錯,中斷了情感累積的連續性,有時濃郁有時疏離,連帶觀眾也跟著跳進跳出,不知此刻該投入還是該抽離。這樣的定位不明,更讓舞台視覺擺盪在寫實與意象之間,拿捏不定。
-
焦點專題 Focus 他山之石觀察—歐美篇
歷史傳統歧異 國家支持、商業走向各自風華
依循著各國政經歷史文化的發展,歐美各國的「定目劇」也有不同的定義與經營路線。在歐陸德法兩國,公立劇院歷史悠久,各省藝術中心更有獨特發展特色,其定目劇多為該劇院精采劇碼重演,甚至重製新詮。美國則是商業劇場掛帥,只要票房長紅,定目劇可以一演多年。英國則介於上述兩者之間。
-
焦點專題 Focus 他山之石觀察—中韓篇
國力推助韓流強力催送 中國崛起市場引人垂涎
這幾年來,新崛起的東亞國家積極整合各方文化勢力、串聯藝文活動與娛樂產業,也為這些現代化亞洲國家帶來全新的劇場面貌。其中早早打起文創大旗的韓國,與經濟蓬勃興起的中國,在定目劇演出方面都有引人注目的發展。
-
演出評論 Review
瞬間與永遠 記得與遺忘
若說這一年間,在政策推波助瀾下,藝文圈(不得不)瀰漫了一股慶典的氛圍,那麼《Taiwan 365永遠的一天》正採取了同樣的慶典姿態,卻選擇誠懇地數算了我們的日子:那些已發生,我們無力改變的;那些正在進行中,但我們選擇遺忘的;以及那些尚未發生,但似乎不可避免的。
-
回想與回響 Echo
用聲音串起的記憶
曾被視為靡靡之音的流行歌曲,近幾年來卻大舉站上了國家級的藝術殿堂。它們的角色,不再只是陪襯的背景音樂,而成為創作的主體,以時代記憶的目擊者身分,在這些作品中占有一席之地。這些流行歌曲,在文字發明之後的年代,繼續地延續「口傳歷史」的傳統,似乎證明了聽覺作為人體唯一無法自己控制關閉的感知系統,它那令人無法否認的存在。這些聲音也正提醒著我們小至個人歷史,大至國族歷史,都在文字之外藉由「聲音」譜出了另一種樂章。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觀察之二:台式「定目劇」出現了嗎?
定義紛擾難清 「官」的想像與「民」的掙扎
「定目劇」、「文創劇場」一個個看似打造劇場榮景的名詞,去年在台灣頻頻出現,但這些名詞,卻是官方有官方的想像,團隊有團隊的思考,但無非與劇場的產業式發展發展有關。真正要落實,面對的不只是演出場地的缺乏、目標觀眾的設定不清,更有演員能否負荷長程演出、票房能否持續推動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