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斐嵐
劇評人、翻譯
-
戲劇
從劇場IP改編說起的挑戰與困境
我是很討厭IP這兩個詞的,不知從何時起,又是從哪處莫名的中文世界誕生(也或許是未盡考證之責,找到IP此字初現的源頭),被拿來套用在各種文學圈、動漫圈、劇場圈、影視圈的交互創作上。但隨著IP成為文策院的重點發展項目,甚至也是《PAR表演藝術》列舉的2020年十大現象之一(註1),我似乎也得來面對自己的心魔。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前導:場所篇
在這裡,測量你與公共(性)的距離
什麼是「公共(性)」?本文帶領大家透過熟悉的公共空間,如車站大廳、公園、街道、騎樓、大廟、原民聚會所、溫泉澡堂、視訊的房間到活化的舊建築,從使用權、公私領域的劃分,到何以人們群聚至空間中成為「公眾」的意義展開探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場館體檢:這樣說.這樣做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關於「眾人」的連結與想像
南下採訪衛武營那天早上,剛好是2020舞蹈平台開幕記者會,衛武營藝術總監簡文彬在台上致詞時笑著說:「這間演講廳擠了這麼多人,真是難得的畫面。」我也難得在這裡,見到一個個平常少有機會見面的舞蹈圈朋友,有台北的、有四處遊走的、有屏東部落的。這大概是實體劇院最無法取代的意義(無論在疫情時代如何受到挑戰),讓眾人聚集此地,正如衛武營那句自我定位的宣言:要做「眾人的藝術中心」。所謂的眾人,可以是舞者、編舞家,甚至是擴充舞台表演現場性的影像VR導演,活動開始後也將隨著工作坊、演出與影像展覽,各憑本事串起更廣大的「眾人」網絡。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十分鐘的舞蹈,雖然有一點短暫
從新竹跳到樹林的跳島舞蹈節,公開徵選設籍新北市的十至十八歲青少年,舉辦為期四週的身體編創工作坊,開啟對於身體的多元想像,並於十一月廿一日在樹林藝文中心演藝廳正式演出《換我編舞》。參與的六位少女學員在余彥芳與林祐如兩位編舞家帶領下,打開身體感知,重新觀察並體驗看似平凡且日復一日的生活,再以身體語彙表現。
-
戲劇 《真,她媽的!》探討性別暴力
劇場裡、劇場外 等待業力引爆的那一天
每次的女性受暴事件都不會隨著破案或判決而完結,只是再次牽動盤根錯節的社會體制;其中的權力關係,有意無意地揭露,卻始終無法根絕。這也促使了西班牙演員雅妮絲.馬特斯與跨域藝術家奎姆.塔利達投入議題研究,這次他們親身經歷十四天隔離與十多小時飛行航程來台,帶來針對此議題的獨角戲《真,她媽的!》,傳遞訊息給台北觀眾,盼望能將議題討論延伸至劇場之外。
-
戲劇
劇場的言說與記憶
在故事即將落幕之際,台上演員口中念念有詞:「棍子、襯衫、麻繩、三合院、獎狀、口香糖、投票箱、手錶、墓碑」為先前每一個史實故事作結。我們總期待著為歷史填補細節,還原真相,但歷史每一次的重述,都不再依附於當事者,而濃縮為另一種情感連結的意象。這是故事被記憶、記憶成為故事的方式。此刻的《范天寒》又將如何成為未來的記憶?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布袋戲演師
柯世宏 一個快樂演布袋戲的人
「布袋戲不是塑造出來的一門藝術,它是我的真實生活。」柯世宏如是說。彷彿呼應著其家族戲班名「真快樂」,在他身上從來看不到那些文化傳承的使命感,背負三代家傳事業開創新局、以當代美學衝撞傳統的掙扎。「我阿嬤一直相信要有興趣才能真正傳承。」秉持著阿嬤「沒有門派,沒有人十全十美、樣樣精通,每個人都可以是你的老師」信念,柯世宏快樂地把布袋戲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西班牙編舞家
瑪芮娜.麥斯卡利 我們有幸,還擁有身體
編舞家瑪芮娜.麥斯卡利,與舞蹈空間舞團已有多次合作,今年又將聯手推出新作《媒體入侵》。作為以身體表達思想的舞蹈工作者,在實作被虛擬所取代、媒介主導了生活的今日,瑪芮娜分外感受到「能在這行工作,真的非常幸運!」她藉由舞者身體來談當代社會的非物質現象,在語言、影像、畫面、物件與空間之間,瑪芮娜將身體化為承載其思想與研究的溝通途徑,觀眾所經歷的,或許只是一場演出,但對她而言,「我為每個作品都留下了一點生命的痕跡。」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以身體為音箱的舞蹈實踐
聲身共舞 傾聽自身體傳來的聲音
芭蕾舞蹈家喬治.巴蘭欽曾將舞蹈形容為「看得見的音樂」,或也暗示著在身體與聲音如何成為一體兩面,以某種方式共同享有速度、力度、質量與時間。我們可在承襲東方身體哲學的台灣編舞家之間,找到另一種自內而外、同時推動聲音與身體的內在動能。也有不少作品以更靈動的姿態,來處理身/聲之間既不互相隸屬、卻又相互呼應的獨特關係;或透過身與聲的「連結」,試圖藉此回應或挑戰特定的文化脈絡。
-
特別企畫 Feature
發聲著色,量身譜曲
下坡的腳步、抓地力、山巒、溪流、發聲的身體、台語、三弦、月琴、磬、神聖、安定與光這幾個看似不著邊際的關鍵字,恰到好處地生成了《定光》。 在鄭宗龍、林強與張玹的身體與聲音、舞蹈與音樂之間,有著心領神會的默契,也有天差地遠的誤解。如柳川旁老屋餐廳「味無味(bī-b- bī)」浮現的「定光」兩字,借用了佛祖名稱,但以同音避諱,是要三人的創作能夠「定在某個地方,不要天馬行空」。而光,不見得是眼見的光,物理的光,反如編舞家鄭宗龍所言:「藉由這個作品,抽象地把光給我們的感覺,不管是溫暖、希望或是能量,傳達給觀眾所謂『正向』(但非定於二元)的向度」。 編舞家鄭宗龍、當代作曲家張玹與多元音樂人林強的言語交鋒,自《定光》起卻不定於《定光》,談著如何在創作中面對自我與他人,談著隔離與念佛,談著登山與越野,談著成不成詞的台語與成不成調的音樂,談著聽不見的節奏化為無形的身體語彙,談著舞者肌肉記憶從外而內開始練習發聲共鳴,談著現今社會偶爾感到厭煩的「正能量」與「本土文化」價值,也談著《變形金剛》為何不能用三弦來配樂。且看,這三位男子聊起天來的「天馬行空」,如何漸趨向光。
-
戲劇
回看生命的中點 繪本幻化的劇場奇想
《RUN》是插畫家包大山在廿五歲時,以自己生命經驗為藍本,完成的人生第一本繪本創作,當時的她放下台灣的插畫職涯,赴英求學,也在這個「中點」,面對過去、想像未來。這回她與編導洪健藏、演員黃凱臨與音樂人龔鈺祺,聯手將這本半自傳繪本搬上舞台,將私密的日記,化為劇場中的奇想世界。
-
企畫特輯 Special
當世界暫停,他們繼續以創作重整自身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第十二屆「新人新視野」專案,今年由三位年輕創作者王宇光、薛祖杰與陳品蓉端出他們的作品,在世界按下暫停鍵的當下,繼續以己身探究外在世界。王宇光的《捺撇》試圖從文字出發,與妻子李尹櫻尋找兩人之間或抗拒或倚賴、或緊密或疏離的平衡關係;薛祖杰《THE WALL》則透過「阻隔」坦討「關係」與「跨越」;陳品蓉的《剩人》多線並陳,探討了資本主義全球化時代人與金錢的流動。
-
特別企畫 Feature 鄭卜元 ╳ 樊宗錡
你VR了嗎? 迎向未來的身歷其境
肺炎疫情的來襲,一方面讓表演藝術活動停擺,一方面也催發了線上表演的發展。台灣的5G時代即將展開,面對新的數位科技,從現場到虛擬的數位世界,劇場可以發揮什麼樣的創意可能?本刊特邀Funique VR Studio執行長鄭卜元與劇場導演樊宗錡,一起來分享經驗、交流想像,探索未來的劇場,如何讓人「身歷其境」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創作者
蕭東意 東意與他的Perfect Timing
誇張到有點欠揍的各種語言腔調模仿、政治不正確到忍不住大笑卻又替他捏把冷汗的笑點、渾然天成的喜劇節奏,讓人很難將這樣的表演形象與自稱「來自傳統家庭,保守害羞」的蕭東意聯想到一起。但也是這樣的「多面」,讓他在一再嘗試、修正中,「沒有方法論」「不專業」地,找到自己表演的perfect timing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改變媒介的劇場如何被評論?
當我們在線上群聚,尋找劇場的擴充意義
若說劇場裡的聚眾成了防疫風險,那麼劇場可以怎麼利用「網路直播」繼續下去?面對新型態的劇場現況,評論又該以何種方式回應?事實上,真正的問題不見得只是「改變媒介的劇場如何被評論」,而是藉此衝擊,讓我們再度探問劇場與評論的本質是什麼,其本質又可以如何因應時代而改變。
-
戲劇 阮劇團「十八銅人台語仙拚仙」
車頭邊仔ê交陪 「新嘉義座」來搬戲
在嘉義扎根的阮劇團,三年前從民雄跨足嘉義市,在嘉義火車站旁的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成立了「新嘉義座」,推出主打節目「十八銅人台語仙拚仙」,今年已來到第三年,將從四月起展開。透過車站交通利便的優勢,阮劇團企圖藉此親近常民大眾,於是推出「十八銅人台語仙拚仙」系列,鼓勵不同背景的表演人士參與,一方面當團內練兵,一方面也為行走江湖的能人前輩搭建舞台。
-
ARTalks
巴別塔的建造與拆毀——《阿飛夕亞》
我們該如何去想像一個後語言、後文明的世界?我們該如何拆解那建構我們存在的根據?最終,我們只能在AI機器人身上看見人類所是的,無法看見那人類所不是的。劇中無論是令人同感的,抑或是陷入自我矛盾的,似乎也再次證明捨棄語言的實驗沒有成功的可能。語言就是我們賴以維生的世界,我們的世界就是語言。沒蓋成的巴別塔,依然牢牢地站在那邊。
-
焦點專題 Focus
令人戰慄的全球資本童話
童話向來是暗黑人性的隱喻,但在資本主義的世界裡,童話成了美好幻想的虛像。在《公主煉成記》中,菲律賓身體藝術家伊薩.江森裝扮如白雪公主的透過扮演,揭露了歡愉產業牽扯的西方殖民、菲律賓勞動輸出、性別慾望投射、女體凝視等身體議題。
-
ARTalks
音樂劇的鬼題材
若說網際網路代表著角色關係虛實交錯的當代經驗,鬼故事則往往在作品中成為另一種人類存在的隱喻:如《茉娘》碰觸的人道生死議題,或是《鬼母病棟三○八》處理的內心執念(化身為鬼魂揮之不去)。時空交疊與多線交織的場景,提供的是某種敘事組織的途徑,然究竟該如何開展議題,終究不該為破碎、發散、去中心的手法所牽引。其中總得有更全面的布局,讓看似獨立、跳躍式的音樂/戲劇場景,成為彼此的因果堆疊,藉此鋪陳論述主題。
-
焦點專題 Focus 「人間國寶」楊秀卿
唸歌 與時俱進的變與不變
作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說唱藝術,大家對「唸歌」的印象,多是一至兩位彈著月琴與大廣弦的演出者,且彈且唱且說且演,娓娓道來各種民間傳說、歷史故事。在國寶級大師楊秀卿的用心傳承下,唸歌藝術也與各種當代媒介嫁接,翻轉出令人驚喜的面貌。且聽楊秀卿彈起月琴,說一說她如何讓「唸歌」繼續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