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斐嵐
劇評人、翻譯
-
特別企畫 Feature 撕下標籤之後 以新態度展開在地追尋
現象4:「新文本」浪潮來襲,台灣劇場如何接招
這一年來,台灣劇場頻頻選擇國外當代文本搬演,如新點子劇展、對幹藝術節或多個讀劇表演,都可看見歐陸新文本的蹤跡,且不論「新文本」的定義是否被認可,這些敘事邏輯及產出形式與傳統劇本大相逕庭的新世紀劇作,對沒有深厚文本傳統要「顛覆」的台灣劇場,有什麼積極的意義?是新的劇場語言?或是新的文本工作方式?浪潮襲來,帶給我們的是什麼?
-
焦點專題 Focus
在街頭請注意 城市就是我的音樂廳!
隨著《布蘭詩歌》心跳般的節奏,迷幻似夢的多媒體景觀在眼前展開;大型的機械裝置,隨著音樂在街頭動了起來;一霎時煙火在眼前綻放,高來高去的表演者隨著北管樂音飛盪樓宇之間這就是即將在臺中國家歌劇院的戶外場地發生的「巨人出沒」系列,奇觀視覺與音樂同步的震撼體驗,即將讓台中街頭沸騰起來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小品規模另類舞台 懷舊風與小清新的下一步?
這幾年台灣的音樂劇愈來愈豐富,在題材上也展現了與以往全然不同的「小格局」,如以特殊題材吸引特定族群,改以「如何在特定族群與劇場觀眾間找到平衡」作為創作與行銷策略,或是以少量樂器伴奏演出,又或是在非傳統劇場空間演出。另有「台式/味音樂劇」結合在地歌仔戲與民謠,呈現文化特色。而台灣音樂劇如何在「歷史懷舊」與「都會清新」之外另闢蹊徑,亦值得後續觀察。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菲利斯.克立澤 帶著法國號跨界遨翔!
德國備受矚目的法國號新秀演奏家菲利斯.克立澤,將首度應邀來台,與北市國一起「高飛」!四歲即與法國號迷人多變的音色結下不解之緣,沒有雙臂的克立澤以腳與輔具,精準呈現樂句各種細膩色彩變化,這次他將與北市國演出莫札特《第三號協奏曲》,還有編舞家蘇威嘉以「嬉戲」為主軸編舞同台展演,果然「瘋跨界」!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文創啊文創,劇場人創作之外的最大挑戰?
日前驚傳,在松山文創園區旁經營五年的卡米地喜劇俱樂部,因房租飆漲,被迫在三月底熄燈另覓去處,這件事不禁令人納悶:為何在標榜文創產業的地域,卻連一處劇場空間都經營不下去?曾讓許多國家在世界發光的「文創」一詞,不知為何卻在台灣成了排擠創作者的惡夢,財團的生財妙方;而「文創園區」迄今也無法提供堪用的劇場,劇團仍要自己想辦法架燈、架觀眾席這一切,到底是出了什麼問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黑貓》音樂總監
馬丁.哈瑟布克 在衝突中尋找人類的共通情感
出身管風琴世家,馬丁.哈瑟布克不到廿歲就開始了管風琴家的演奏生涯,但熱愛巴洛克音樂的他並不自限於此,走上與父叔「不一樣的路」成立維也納學院管絃樂團,以古樂器原音重現十八、九世紀的聲音;甚至展開跨界,結合歌劇、巴洛克音樂、戲劇、舞蹈、影像等元素,打造了《地獄喜劇》、《黑貓》碰觸人性陰暗面的作品,而運用自己所熟悉的藝術語彙,表現人類普世共有的這些「極端情緒」,就成了哈瑟布克跨界作品一大特色。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德國舞台設計大師
彼得.帕布斯 好奇,打開舞台的無限可能
自一九八年之後就與碧娜.鮑許合作無間、長達近卅年的德國舞台設計大師彼得.帕布斯,為碧娜的舞作打造令觀眾驚異、讚嘆的舞台風景,曾訪台的《康乃馨》、《熱情馬祖卡》、《水》都是他的作品;而即將來台的《巴勒摩、巴勒摩》,更是其經典之作,趁此機會,本刊特地專訪大師,一談他的劇場工作歷程及與碧娜.鮑許的合作經驗。
-
焦點專題 Focus 親身體驗之二
李世揚 肢體接觸是最真實的交流
即興鋼琴家李世揚在編舞家林文中「設計」下,與舞者們一起在實驗劇場起舞《慢搖滾》,回憶起這段愉快的跳舞時光,李世揚最想念彼此間的身體接觸與團隊相處;在場上藉由實際的肢體接觸,一群人為著同一個目標一起做同一件事,讓作品在彼此的激盪間長出最終樣貌。儘管身為樂手總得和樂團一起工作,但「聲音在空氣中交流,看不到也摸不到,不像跳舞是最真實的接觸。」李世揚說。
-
藝號人物 People 美國舞蹈大師
馬克.莫里斯 讓音樂「活生生」起舞
所有的創作都源起於音樂,是美國舞蹈大師馬克.莫里斯一直以來的堅持,只要是讓他百聽不厭、覺得「很有畫面」的音樂,不拘任何類型,都可能成為他創作新舞的契機。而他也堅持台上除了活生生的舞者外,還要有活生生的樂手,以活生生的現場音樂抗拒無生命的預錄音樂,為此他甚至成立了自己的樂團,從排練到演出,始終與舞團一起起舞。這一年來兩度造訪台灣,這次是為美國國務院DanceMotion USA文化外交計畫而來,本刊趁此機會專訪馬克.莫里斯,一談其創作思索。
-
藝號人物 People
舞者陪伴 病友身體不受限
這次的文化交流中,馬克.莫里斯舞團也帶來了「為帕金森氏症而舞」工作坊,與台灣的帕金森氏症病友與他們的照顧者一起舞動。透過舞者最熟悉的肌肉伸展、平衡訓練、節奏感等訓練,帶著病友學習掌握運用身體的訣竅,也藉由音樂讓病友自在起舞,對自己更有信心。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炭筆畫出走的戲劇場景
除了是劇場導演,威廉.肯特里奇更為人所知的身分是世界知名的視覺藝術家,精采的炭筆畫作與動畫,讓世人對南非後種族隔離時期的政治社會議題,有更深的了解與體悟。而從炭筆畫到劇場,他讓畫中人物動了起來,黑白色調被加上豐富色彩,但與其生命經驗切身相關之政治議題,始終是肯特里奇不變的關注主題。故事來自南非,卻超越了時空之限制,以藝術姿態進行一場超越時空的政治革命。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個烏布 百種表述
透過《烏布王》,肯特里奇重現了南非種族隔離時期結束後,因「真相暨和解委員會」的聽證會,浮出地表的那一個個殘酷血腥、令人顫慄的回憶。如何在真假虛實之間,溫柔又安全地碰觸歷史傷痕?肯特里奇讓所有的證詞都以戲偶取代真人演出,與替偶說話的操偶師,帶著觀眾在回憶中一起撫平歷史傷口。
-
特別企畫 Feature
真相不能抹滅 藝術讓人重新面對
從馬康多到南非,偽善的統治者一再斷言:「這裡沒有任何人死亡」,彷彿只要真心相信著,歷史就能被抹淨;創作者們卻也一再帶著我們回到歷史現場,無論是文件記錄式的、魔幻寫實的、指桑罵槐的、引經據典的,都為我們貼補了被撕開的那頁歷史,讓我們保留了一絲「和解」的可能性。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澳洲編舞家
安東尼.漢密頓 在黑暗中漫舞 才能看見更多
來自澳洲的編舞家安東尼.漢密頓,將帶著作品《暗黑計畫》造訪台灣。他的藝術生涯由一連串的因緣巧合所構築,而他始終抱持「專注當下」、「關心周遭」的學習心與好奇心。創作作品橫跨實驗運動、視覺藝術、聲音藝術、影像藝術等領域的他,拒絕任何形式的「分類」。在他的作品中,沒有舞者與編舞家的主從區別,舞蹈更不是等待被燈光、聲音、影像成就的創作核心。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難題永遠都在,重要的是改變心境
在「影像設計」這塊對於大多數台灣劇場人來說尚屬陌生的領域中,儘管前輩無法提供什麼技術上的幫助,卻願意給予時間讓王奕盛慢慢嘗試,有時他們看似無關的意見,也帶來不少解決問題的靈感。一手攤開過去曾參與的影像設計,從傳統戲曲到大型晚會,不同的演出形式都有著不同的切入點,但最終,還是要回到「人」本身。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8:小品音樂劇繽紛展現
熱情之聲不受限 困境帶來更多可能性
台灣的音樂劇發展,除了大舞台的展演,更發展出「小品音樂劇」路線,光是這一年,就出現了多齣令人驚豔的製作如《早餐好了吧》、《阿茲大帝》、《下午,美術館裡的四個人》、《鐵工廠莎瓦哩卡阿工仔!》、《愛神紅包場》等,題材多樣,讓人看到豐富的可能性,在音樂劇並非顯學的台灣劇場,熱情歌者的驚豔之聲,令人欣喜!
-
演出評論 Review
紅鞋女孩的平反
正如踢踏舞在廿世紀初逐漸風行,將舞蹈從芭蕾的權威中解放,其與爵士相呼應的自由節奏也讓音樂從學院正統得到自由在無獨有偶的《紅舞鞋》中,小女孩所面對的「權威」同樣有了一番新解。權威不再是信仰上的道德依歸,而成了軍國主義般的強權壓制,奪去了小女孩的自由,而紅舞鞋成了腳鍊之外的唯一救贖。
-
演出評論 Review
缺席的丈夫 缺席的想像
身為台灣人,個人與國家社會的衝突究竟是為了什麼?正如國旗是被自己人所搶下、而搶下的是自己國家的國旗,這所有的混亂恐怕都需要回歸「自身」大我的國族困惑來自於小我的混亂認同。但劇中卻仍然停留在過去「認同政治」的架構中,這些女子們所代表的身分族群(外省、閔籍、原住民)正呼應了台灣的族群組合。在身分與身分之間,同樣也看不到流動轉換的曖昧空間。
-
演出評論 Review
哈姆雷特的追尋與頓悟
也許在追尋的過程中,說故事(不論是他人的或自身的)總比赤裸裸地揭露內心容易得多。夾雜在演員施冬麟與真實人生的施冬麟之間,創作者施冬麟相較之下沒了那種說故事時的自在。每一次吶喊著梅菲斯特,卻都帶著同樣質感的歇斯底里,讓戲劇結構的流動每每在此停滯,而觀眾也陷入了和創作者一般的焦慮中。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五:跨國製作蔚為風潮
生命與文化的激盪 一場關於「編織」的旅程
跨國製作早有前例,今年則在舞蹈與劇場領域都呈現了新面貌,甚至在國際性藝術節之外,民間舞團與校園都出現了跨國製作的演出。儘管不同的製作有著不一樣的行事作風,很難以「跨國製作」一概而論;但所有參與其中的人都提到了「聆聽」、「主動回饋」、「不預設立場」的創作立場,也讓台灣教育下習慣一個指令一個動作的演員/舞者更願意自我挑戰,也更能理解他人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