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麗安
-
特別企畫 Feature
多元、整合、專業的音樂發展
早期的台灣爲培育音樂人才,於各國小、國中、高中、大學設立各相關音樂班、系,但由於其高度的一致性(均側重技術功能之養成),在經過十餘年後問題一一浮現。這種單一的技能培育無形中窄化了藝術的多層面貌,因此,如何跳出單一性,朝向多元化,便攸關著藝術的長遠發展。今年新成立的佛光大學的藝術中心及台大音樂學硏究所則讓我們看到了較具前瞻性的思考及作法。
-
後新聞
樂團問題「交響」 檢視定位與體制
今年六月,敎育部通過「國家交響樂團組織條例草案」,計劃將實驗了十年的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原聯合實驗管弦樂團)升格爲國家交響樂團,値此同時,若能先行對國內現存八個不同層級樂團之體制定位、市場區隔作一檢討,針對所需制定一套眞正利於運作發展的模式,則爲國人所深切期待。
-
新秀登場
一顆閃耀的新星 鋼琴新秀陳毓襄
一九九三年,贏得第一屆波哥雷里奇鋼琴大賽首獎的年輕鋼琴家陳毓襄,自十一歲起便於國際各個鋼琴比賽中頻頻獲獎,這位比賽常勝軍在上個月回來舉辦二場慈善音樂會,本刊特此一訪她談談學習的經歷。
-
樂界越界
和藝術界的合作觀
一九八七年,陳世興淡出了十餘年來熟悉的商業音樂創作環境,放下瑣碎的行政事務,轉向與表演藝術合作,編創音樂。在褪去爲因應商業需要的諸多框限後,加上藝術人天馬行空的創意激盪,陳世興指下音符頓時開濶了起來。 放下商業投身藝術 多了點創作空間,卻少了時間,因著合作的藝術家們多得是紛彩的想像、不確定的描述,使得音樂創作充滿了變數,這種情形尤以舞蹈最嚴重,「正常的程序是,我會先和舞蹈家以紙上談兵方式先溝通,但因此時編舞者腦中的概念還沒成形、祗能零星的敍述,若時間充裕,排練開始後我會再實地去看幾次。比較好的進展是,舞者排練到某種程度時,我就可以做出粗略的音樂帶和舞蹈合合看,對的話就繼續、否則就修改。但如果時間很緊迫,則多半以編舞者所提供的錄影帶來揣模調性編寫。」陳世興說,「編舞者傳達的訊息越模糊、做出來的音樂差距就更大,覺得感覺不對,這種感覺是很微妙的,很難以文字說明,可能是因彼此沒有共同的經驗。例如共同對某支舞、戲、或電影的經驗、雙方可藉由回想那種感覺而達成共識。而這種差距常須不斷地修改、會造成許多不愉快、其至解約。我的最高紀錄是單就一支舞的音樂便修改了八次,那是非常痛苦的經驗。」 和舞蹈相較,陳世興覺得戲劇需要多一點跟戲的時間,「懂了全戲再做會更踏實,因爲音樂不祗是背景音樂,而是可以和戲中思想,美學型態搭在一塊兒。」但這也須視導演而定,陳世興表示,不是每個導演都會和音樂創作者做充分而深入的溝通,除非導演意識到音樂在戲中的可運用性,否則便易淪爲需要、但不是那麼重要的角色,「但也有些較特立獨立行的導演像田啓元,祗要依照他要求的做幾個段落音樂給他就行了。」 參與感最深的還是電影,陳世興說,以和虞戡平合作爲例,「通常虞戡平會先給我電影劇本回家硏究,然後再找我去他家喝茶、說故事,讓我對劇中人物個性充分了解後才開始創作,這種合作模式出來的音樂通常較完整,自己也比較喜歡。」 但音樂做出後,在影片的播放點仍是導演做決定,「祗有《西部來的人》導演放手讓我做決定,那一次我覺得整個音樂的調性和電影結合的非常順。音樂眞正完整的被表達出來,很有成就感。」陳世興笑笑說、通常導演祗是聘請音樂製作者,但未授權給作曲者,這是頗遺憾的。 最短的時間、最不成比例的
-
特別企畫 Feature
蝴蝶牌口琴的悠悠時光──朱宗慶
朱宗慶現在回想起來,他的第一把樂器是小學四、五年級時買的蝴蝶牌口琴,伴隨他吹過懵懂年少時光。 五〇年代的台灣鄕下,沒有沈重的課業壓力,下了學便呼朋引伴的到處玩耍。家中做小生意的朱宗慶,興緻勃勃的跟著家中務農的同學去割稻,手掌割下一塊肉,至今疤痕猶在。灌蟋蟀、打彈珠、烤地瓜,比賽跑田埂、爬樹、甚至相偕到河邊大石頭上比賽跳水姿勢,幼時的朱宗慶是貼著大自然成長的。 沒有。沒有想過會走上音樂之路,儘管從小就在濃濃的音樂風中成長。小時的朱宗慶喜歡玩鼓,一振一振的,像心跳,叔叔喜歡吹口琴、叔公拉得一手好胡琴,咿啞啞地唱著,聽進幼年朱宗慶的耳裡、印在心裡。 第一志願是要當老師、朱宗慶說,像所有坐在台下仰望老師的小臉,老師是崇高的象徵;後來的推廣工作,也算心願的實現。 也曾想過成爲一名籃球國手、但終究沒成,倒是自小涓滴累積的音樂種子開始萌芽。 初一開始學鋼琴,後來加入學校管樂隊、當上隊長,吹打拉樣樣來,最崇拜的是電視台的樂隊、擦得亮閃閃的樂器,音符從一鼓一鼓的嘴中流洩出來。初中畢業、對未來正茫然,學姊一句話改變了他的未來。學姊說:你會這麼多樂器,怎麼沒想過正式去學音樂,從理論打根基?想想,便進了國立藝專管樂科,專心一意的學起音樂來。 從吹著最拿手的口琴招牌曲〈高山靑〉、〈虹彩妹妹〉的小男生到今日國內打擊樂龍頭的朱宗慶笑說,現在最流行的早不是〈高山靑〉和〈虹彩妹妹〉,而是〈虎姑婆〉,但他的音樂故事仍不斷地在上演著。 (本刊編輯 錢麗安採訪整理)
-
焦點
紅花還是綠葉 音樂伴奏的角色定位
跨領域結合的藝術形式在近年來有越盛的趨勢,除可增加整體可看性、在低靡不振的票房中尋求突破,也使得不同的表演形式有相互交流的機會。音樂雖然多半以輔助者姿態出現,但此一界限在近年亦有模糊的趨勢,反而搶盡了主角的丰采,予人留下深刻印象。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天堂中成長的天使──賴英里
賴英里的童年,是在天堂中度過的。 媽媽是日本人,將家中打點的井然有序,對賴英里兄妹也照顧的無微不至。賴英里語氣輕緩的說,我的童年大約抵能用「無憂無慮、幸福快樂」來形容。 八歲那年,小女孩聽到隔壁鄰家傳來輕柔琴聲,仰著小臉央求媽媽也要學,開始端坐鋼琴上叮咚叮咚的練習起來。小學四年級,小女孩立下二大志願,一是要當音樂家,二是畫家,進了光仁中學音樂班後,離音樂就更近了。初一時,學校規定要修二項樂器、媽媽建樂小女兒學長笛,長笛細細亮亮的,小女孩一見就喜歡上了,拿在手中吹呀吹呀的就是一輩子。 挫折?一是剛進光仁,學校規定要住校,不習慣沒媽媽的日子,哭了一個多月才認了,安心住下來。再則就是求學太順了,當時學校沒幾個人學長笛,不管考試或比賽拿第一名是家常便飯,一直到了國立藝專,交換學生到加拿大去唸書才嚇了一大跳,覺得自己像井底之蛙,讓賴英里重新調整心態,對往後的學習有關鍵性影響。 畫畫呢?已有小女兒的賴英里笑了,其實當時祇是喜歡,並沒受過什麼專業訓練,現在也很少有機會畫畫。畫畫就像寫在氣球上的心願,隨風飄遠了。 (本刊編輯 錢麗安採訪整理)
-
特別企畫 Feature
企業界激情演出的一年
企業贊助表演藝術活動由來已久,贊助形式大多是針對表演團體的演出給予經費協助,或提供企業宣傳管道協助宣傳,這種傳統的贊助方式,在近年來已有了大幅改變,企業體一反被動的資助政策,積極地投身表演藝術活動策劃、執行,甚至自行組成表演團隊,以實際行動參與表演藝術活動的演出,並將企業經營理念帶入新團的運作,呈現出和一般表演團體不同的風貌。
-
特別企畫 Feature
爲藝術生活敲邊鼓 用個人力量帶動表演活動的謝安、鍾文雄
在一般人觀念裡,表演活動的推動應是一群人、一個團體才能做得來,一個人辦活動?可能嗎?經費、場地問題如何解決?謝安及鍾文雄便是「一人公關公司」的最佳楷模。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用音符與潛意識密談 音樂治療在台灣
對一般人而言,音樂是表演藝術領域中最爲人熟知也最貼近的一種,它可以紓緩人心、昇華情感、撫慰傷痛,但您可能不知道,在卸下「表演」的角色後,音樂中非語言的特性可以成爲協助特殊敎育及精神醫學的重要媒介。
-
後新聞
躍上國際舞台需更強勁的後盾
去年下半年各樂團紛紛以不同形式出國演出,顯示出國內音樂團體(個人)在多年耕耘後,開始轉向國際樂壇開疆闢土,接受更嚴格挑戰的決心和趨勢。但相較於表演團體在外的優異表現,國內各相關政策似仍停留在厚「公家」而薄「民間」的情況,而未能與表演藝術團體建立一套溝通管道,也讓許多政策更動時未能立即傳達給表演團體以致表演團體錯失權益。
-
人物點描
一雙推動合唱音樂的手 台灣合唱音樂之父呂泉生
有「台灣合唱音樂之父」之譽的呂泉生是集台灣合唱音樂創作、推廣、敎育於一身的作曲敎育家,除對台灣合唱音樂貢獻卓著外,亦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如〈搖嬰仔歌〉、〈杯底不可飼金魚〉、〈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等,爲台灣近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
焦點
關於波哥雷里奇的二、三事
一九八〇年,於波蘭舉辦的第一屆蕭邦國際鋼琴大賽被一個來自南斯拉夫的年輕人掀起軒然大波,成爲該項比賽有始以來最具爭議性的參賽者。話說此人在初賽獲得入圍後即引發評審之一的路易斯.肯特納(Louis Kentner)認爲此年輕人指法怪異居然能入圍,加上肯特納的四個學生慘遭落選,因而認爲評審不公平,憤而退出評審;而在進入決賽時,此年輕人未獲通過,不能參與最後決賽,又引發一九六五年得主阿根廷籍評審阿格麗希抗議,認爲此項比賽的市場導向讓傳統與保守主義者讓這種「渾然天成的鋼琴家」被排除在決賽之外,憤而退出評審席。這位以獨特觀點詮釋蕭邦作品而得到二極評價的人正是波哥雷里奇。 一九五八年生於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勒的波哥雷里奇,七歲即在父親啓蒙下開始音樂敎育,十二歲進入莫斯科中央音樂院,五年後,進入柴可夫斯基音樂院,隨Vera Gornostaev和Malinin學習,但直至一九七七年,在李斯特音樂院的愛麗絲(Alice Kezeradze)指導下,波哥雷里奇的鋼琴才有了較全面性改變,這位對他影響至鉅的老師,日後也成了他的太太。 波哥雷里奇在國際比賽中獲奬無數,一九七八年參加於義大利Treni舉辦的Alessandro Cassagrande國際鋼琴大賽獲得首奬,一九八〇年再獲加拿大蒙特婁國際音樂大賽首奬,但眞正使他聞名於世的,卻是一九八〇年華沙國際蕭邦大賽中遭除名於總決賽外的爭議風波。此事件雖打碎了他可能在同一年連奪二項鋼琴比賽大奬的希望,卻使波哥雷里奇迅速竄起樂壇,成爲各方急欲邀約的鋼琴家。 波哥雷里奇對音樂的詮釋至今仍時有爭議,但他依然故我不爲所動,此舉雖遭許多衛道人士的極力批評,但也引來了許多死忠派樂迷,使得波哥雷里奇每張CD皆有令人眼紅的銷售成績。但波哥里奇並不因此而自滿,相反地,他對每一次的錄音都相當謹愼,沒把握時絕不輕易錄製新曲,所錄曲目必再三硏究,直到認爲成熟了,才呈現於樂迷耳中,也因此,波哥雷里奇的CD在市場上一直有著不錯的評價。此次來台演出,熱情的「波」迷將可一飽耳福,而尙未見識其琴藝的聽衆亦可藉機一窺這位當年被阿格麗希喩爲天才、並爲其退出評審席抗議的鋼琴怪傑指下風采。 (本刊編輯 錢麗安)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朱宗慶眼中的大陸打擊樂
「大陸的傳統打擊樂發展眞是太精采了」,朱宗慶表示,今年年初的上海、北京、西安之行,不但與當地的打擊樂團體相互交流,更體會出打擊樂與當地人民生活的緊密關係。 「像這次到西安的某個村落交流,他們居然出動一萬人來迎接我們,其中負責打鼓的就有幾千人,場面壯觀感人是一回事,眞正令我感動的無法自己的是對那些鼓聲的震撼。他們以邊走邊跳的型式演出,在行進間強烈節奏下流動的生命力,舉手投足間的肢體語言讓我覺得他們是眞的熱烈歡迎我們,那種感覺很好、很特別。他們表演完一曲後便輪到我們演出,就這麼輪番上陣、中西合壁、熱熱鬧鬧的演到他們村子裡。」 藝術即生活 「對當地居民而言,鼓是他們生活的一部份,不但是休閒活動之一,更是高生活品質的象徵。陝西打擊樂學會會長安志順吿訴我說,有些打擊樂協會的入會除技術要求外,還要求身家淸白,若是女子入會,還須能與家人、婆媳關係良好的才可入會,對我們而言眞有點不可思議;但按他們的說法是,一個和家人無法和睦相處的人,就沒有資格進入打擊樂協會,而一旦獲准加入,全村都當成大拜拜般,連做好幾天的戲,然後再授旗成爲正式會員,是一種絕對光榮的象徵。」而這股對打擊樂的狂熱與生命力,也促使朱宗慶邀請陝西安志順打擊樂團來台灣演出。「要不是限於經費和場地問題,」朱宗慶表示,「我眞想把他們都請來,讓台灣民衆能感受到那種壯觀、懾人的打擊樂撼人之美。」 而在上海、北京的交流中,朱宗慶認爲其精髓仍在中國傳統打擊樂的發展,西方打擊樂的發展比較慢,「因爲大陸的設備、空間、樂器,乃至於資訊的吸收都不像台灣這麼快速、直接,但傳統的就保存發展的很好,他們內部常講一句話『搶救』,搶救樂器、樂種、樂人,反觀台灣的藝術常是面臨絕種才稍微意識到,但藝術傳承不是三兩天便可完成,很多珍貴藝術就因而失傳了,十分可惜。我們基金會成立『傳統打擊樂中心』目的即希望能開始和大陸共同合作,將中國傳統打擊樂加以整理、保存,以免又將重蹈空留遺憾的覆轍。」 除體會到大陸資源精采,朱宗慶表示大陸民衆對打擊樂的熱情及表達方式亦讓他深刻難忘,「一般在台灣,觀衆通常都在一曲結束後才鼓掌,大陸則比較像去看京劇,見好就叫好、鼓掌,剛開始時很不能接受,覺得整體氣氛被破壞了,幾次過後,反而有點欣賞他們這種率直、熱情的表達方式,
-
特別企畫 Feature
鼓動台灣擊樂發展十年路 專訪朱宗慶與連雅文
在歐美音樂發展史上,打擊樂早已成爲一重要樂種,與管樂、弦樂並駕齊驅,作曲家爲打擊樂所作曲目不勝其數,但國內無論是傳統中國戲曲或西方古典音樂,打擊樂器一直居於陪襯地位,一般人對打擊樂的認知仍屬開發階段,然而在近十年來打擊樂人才紛紛回國推動下,已有了全新的樣貌。
-
人物點描
悠悠南音徐徐唱 蔡小月及南聲社的南音歲月
「風落梧桐兒,惹得我祇相思;怨惹不住若傷悲,阮不是(不是)惜花春早起,只爲是愛月夜眠遲 ,」(〈風落梧桐〉)南管,一項曾爲王公侯爵貴族子弟傳唱的樂種,其獨特的遣字運腔,完整保存了古代中國雅樂精華。但在渡過其風華歲月後,無可避免的在卡拉OK、KTV的聲光影音中黯淡下來。 然而,在南台灣,有位女子悠緩地傳唱著南音,唱出台灣,唱到法國,無心挿柳的錄製了台灣現存最完整的南管錄音,她是蔡小月。
-
人物點描
爲小提琴撫育一生 台灣弦樂之母李淑德
民國七十八年,台灣樂壇大事之一便是已享譽國際的小提琴家林昭亮、胡乃元、辛明峰、劉怡曼、施維中、余道昌等人聯合演出的音樂會,而促使他們聚在一塊兒的理由是爲他們共同的小提琴老師慶祝六十歲生日,並爲老師籌募基金以購買名琴供新秀使用的心願盡力。這位讓他們口中念念不忘的恩師,其實也是台灣許多小提琴家的共同啓蒙老師,一位爲台灣小提琴音樂敎育奉獻了三十餘年的敎育家李淑德。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北愛樂」十月熱鬧上市
十月底,祇要扭開收音機,轉至FM99.7頻道,即可置身於悠揚的樂音中。這個百分之七十播放古典音樂、百分之三十播放爵士樂及新世紀音樂的專業音樂電台,正蓄勢待發,企圖進駐台北人的音樂生活。 「我們的目標是讓古典音樂以最親切、輕鬆的方式進入聽衆日常生活中,是非常生活化的。」節目部負責人王瑋表示,「雖然電台訴求定位在白領階級,但原則上我們希望聽衆年齡層能拓展至靑少年。」在此前提下,節目的設計便格外重要,而從敲定的節目主持人選及其構想,可一窺其未來呈現形式。 兒童床邊音樂故事、靑少年管弦入門──賴英里 在為女兒四處找尋適合聆聽的音樂,引發製作此類節目念頭的賴英里認為,音樂的扎根工作應從小做起,「兒童是最喜歡聽故事的,所以在節目的進行上,我會以說故事方式進行,讓小朋友在音樂故事中成長。」在曲目的選擇上,將以專為小朋友所作的世界名曲為主。而針對靑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賴英里計劃以介紹與靑少年同齡的優秀創作、演奏家,一方面滿足靑少年成就感,也可間接提昇、刺激靑少年的音樂興趣。 音樂劇──邱瑗 「我打算先從近五年創作演出的音樂劇著手,先拉近和聽衆的距離,然後再回過頭去做系統介紹。」擁有音樂、戲劇雙學位,並導過多齣歌劇的邱瑗指出,許多人分不淸音樂劇、輕歌劇和歌劇的不同,她將藉著這個節目能讓大衆對音樂劇有正確的認知。 而音樂劇多半由文學名著改編,邱瑗計劃邀請如胡耀恆、辜懷群、黃碧端等戲劇、文學界人來就另一角度談音樂劇,以提供更寬濶的思考。「基本上,我們看書、聽音樂的人口很多,但二者似乎不太交集,我希望能藉由這種型式來拉近二者距離,並讓原本祇單純欣賞音樂者有更深沈的思考。」 電影音樂──史擷詠 曾擔任多部電影編曲並連連獲獎的史擷詠認為「電影音樂範圍太廣了,從古典、Jazz,到流行無所不包,但以往這類節目都侷限在與電影搭配上,比較商業取向」在此認知下,電影音樂範圍頓時開濶起來,「不祇電影音樂、廣吿、紀錄片、恐怖片、科幻片等各種形式都可以談,而每種類型在音樂的表現上也都不同,可聽性就更大了。」 此外,史擷詠計劃以「玩
-
人物點描
側記郭芝苑
古老的三合院,座落在苑裡閙街上,門前人車喧嘩,四周樓房林立,襯得紅瓦古厝格外沈靜。郭宅佔地寬廣,頗具書香氣,中堂寫著「汾陽世澤」,右邊是「翰墨林」,左邊是「圖書府」,院前滿植花草,還有二株當年引發創作藝術歌曲靈感的紅薔薇。除留日期間,郭芝苑一生大都在此渡過。位於「圖書府」內的工作室,除了書桌、鋼琴、便是一璧的書和音響CD,陳設簡潔,井然有序。郭芝苑熱心的在統鋪上爬上爬下的找資料、照片供筆者參考,並不厭其煩且略帶靦腆的指著一張張斑剝照片訴說過往。郭芝苑有重聽,和人說話習慣傾身前聽,大半時間都待在家中創作,過著深居簡出的日子。不善交際,也不太與鄰居往來,走路頭永遠抬的老高,寧守著孤寂也不願與人做無謂的攀談。 自重人重的人生態度 「他總是凡事認眞,一視同仁,每次作品發表前老師就不由的流露出緊張的神態,一直持續到演出,而且無論是音樂會大小均如此,這種處事態度常讓我這個已因經常演出、偶而會出現怠慢心的晚輩當頭一棒。讓我體悟到祇有尊重自己,別人才可能尊重你。」靑年聲樂家阮文池表示。在紐約學習聲樂的阮文池在眼見日本、韓國同學均有其代表歌曲可唱,唯獨他無,回國後便到處找尋,在一次朋友的介紹下,認識了郭芝苑,立即爲郭芝苑豐富的台語歌曲創作吸引,現正有計劃的演唱、發表郭芝苑的作品,「唱老師的作品感覺很好,以往唱德奧、義大利歌曲時,咬字再淸晰,演唱再投入也都覺得像隔了層紗般不眞實,但唱自己的東西就很踏實。」阮文池說,現在他常在華陶窯後山大樹下唱老師的歌,前往聆聽的民衆常向他詢問這些歌的錄音在那兒買得到,「可見只要是好的作品,就會有人想聽,作曲家需要的祇是被演出的機會。」 除了計劃性的唱老師的歌,阮文池並和台北市立圖書館西湖音樂分館的主任楊珍慧合作,收藏、整裡郭芝苑作品及相關報導,並爲老師作品爭取演出機會。「今年四月十五日是我們一周年館慶,我們便在四樓音樂廳爲老師舉辦了一場名爲『紅薔薇』的作品發表會,上半場是鋼琴作品,下半場則演出十三首老師寫作的台語藝術歌曲,雖然場地祇能容納二百人,但當晚反應很熱烈,老師會後還上台和大家交換意見。」 此外,鑑於許多演奏家對本國作品的草率行事作風,楊珍慧、阮文池以及同爲推動藝術工作的和風工作室的陳耀文發起徵求有心從事本土作曲家作品演出的演奏家活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有線」嘗試,「無線」遠景 開發廣播、電視新媒介
隨著資訊解嚴、媒體開放後,電子媒體在近二年有著突破性發展。在電傳視訊上,系統、頻道經營者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加上走出地下的第四台、傳統的三家電視台和即將成立的第四家無線電視台,將傳訊市場炒得熱鬧滾滾;而在廣播頻道上亦不遑多讓,在原為軍方列管頻道一一釋出後,新電台紛紛進駐,呈百家鳴放之姿。而在這一波電子熱中,向來處於被動地位的古典音樂終在各項有利條件下進場操作,使得向來單純的古典音樂呈現型態,起了革命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