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oice
生活

范德騰與孫維新
專題

當紅酒遇見鋼琴 讓音樂碰上物理

范德騰 ╳ 孫維新

當他著一襲參差對照的紫色衣物,配上他招牌的白眉與茂密白髮踏入當天在博物館演出的會場時,引起場內眾人的騷動,許多人上前向他握手致意,而他亦主動向相熟的朋友碰肩或擁抱,現場氣氛相當熱絡且充滿人聲,直至一切在他的低沉遒勁的嗓音中靜默。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胡德夫現場的彈唱,隨著歌聲,近年他出版的兩本隨筆內容,彷彿歷歷在目。書中從人或從歌出發,交代自己的生命往事,自幼時出生的海邊,寫到他歌詞中不斷牽掛的Ka-aruwan部落和大武山美麗的媽媽,也細細陳述與李雙澤交會的經過,以及自己因參與原住民權利運動,遭特務監視及禁唱的憂愁歲月。 有時不免懷疑,故事會不會總有說完的一天?但當胡德夫的琴音與歌聲響起,我知道倚靠著山與海創作的男子,嘴裡的故事將源源不絕,就像他所提及,原住民族歌謠中那千錘百鍊、可即興可反覆,「沒有文字,反而傳得更精準的」的虛詞,外界看來或許總是在「Hi Ya Ho Hai Yan」,其間卻蘊藏無窮變化。一天的相處下來,總是被人大寫的胡德夫讓我看見他同時也是歌者/創作者/流浪者/老菸槍/酒友/慈父/有血氣且不受控之人 這條斜槓應可無止盡地排列下去,恰似綿延無盡的泥土與海洋,和歌謠中反覆不絕的虛詞

文字|鄒欣寧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藝@展覽

老而彌新的藝術未來式

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對樂齡人口的未來有什麼樣的想像?近期高雄市立美術館的「國際貨櫃藝術節」與「老而彌新」設計展,即從此出發探究高齡者的創意可能。前者以「銀閃閃樂園」為題,在廿多個「退役」的貨櫃裡,統合建築、設計、藝術、生活等面向,呈現對高齡生活的想像;後者則從老化、認同、居家、社群、工作、行動力這六項子題,分別呈現別具巧思的設計計畫。

文字|吳垠慧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藝@CD

絃樂的「跨時空」之美

絃音不輟,只是隨時空而變化。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歷經多少音樂家詮釋,來到低音提琴家傅永和手中,又翻轉出另種景致。而曾讓巴赫重新「出土」的孟德爾頌,自己也留下精采的四重奏樂章,在新一代四重奏團隊阿羅德四重奏手中,成為該團征戰各大比賽與錄製首張專輯的內容首選。絃樂的跨時空之美,透過兩張精采專輯,繼續流傳

文字|歐頭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藝妙人物事

擇一事、終一生 情繫故鄉、泥土香

瓷林董事長林光清

七八歲起就跟父親開始學陶藝,瓷林董事長林光清與泥土就是有那麼一份濃得化不開的緣分,也因此讓他深入陶藝世界,追求精緻的泥土藝術。而對美的追求不限於此,他把對藝術與家鄉土地的愛化入泥土,製作出精美的工藝創作,也把這份愛帶回家鄉,積極參與苗栗家鄉「蘆竹湳好采頭藝術祭」,除了裝置藝術也邀請表演團隊到場演出,給予家鄉一份永遠的祝福

文字|李秋玫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專題 海筆子與他們的帳篷人生 現實+虛構=現實?! 當紀錄片再次與劇場相遇

海筆子與他們的帳篷人生

撐起帳篷,一起創造一種場域, 那裡是不被規則與習慣綑綁, 可以對話的地方。 不完全因帳篷有了內外之別: 反正外面的世界是座更大的帳篷, 就靠篷內的他們緊密合作, 以各自的方式協助涉入參與, 也將他人加進了自己的生命。 為了讓人停留、為了鍛練想像、 為了兩種身分、為了脫開困惑, 他們與不同時期的海筆子, 在人生的各種階段相遇。 相遇在不慣性思考的帳篷, 相處且容納著人事物間的有機, 把現實虛構之後又帶回現實, 在這個想像力的避難所裡, 當紀錄片與帳篷相遇, 電影只是中點並非完結, 如同革命或抗爭永無止境, 只能不斷探問哪裡可以改進, 為何難以前進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專題 海筆子與他們的帳篷人生

在這方帳篷裡,做自己的夢

楊子瑄、朱正明

在類似公社般的帳篷劇劇團「海筆子」,就像是一個「人與人平等相處的平台」,成員在此排練、演戲、生活,無分資歷深淺,也不論是導演、演員、行政加入團隊十二年的朱正明,始終過個白天上班、晚上排戲演戲的日子,加入團隊九年的楊子瑄也是邊經營咖啡店,邊參與劇團演出,對他們來說,帳篷是人生重要的存在,就算沒有上台演出,他們也選擇以不同的方式,持續撐起這頂「世界的大帳篷」

文字|陶維均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專題

十二年光陰,只為解決人生的疑惑

陳芯宜與紀錄片《大帳篷—想像力的避難所》

拍攝過劇情片《我叫阿銘啦》、無垢舞蹈劇場紀錄片《行者》的電影導演陳芯宜,近期推出了新作《大帳篷想像力的避難所》,這次的紀錄主角是以演出帳篷劇為主的海筆子劇團。拍攝了十多年,陳芯宜從拍攝者,變成跟團隊一起搭台拆台、吃大鍋野炊的成員,當初為解除內在疑問而拿起攝影機的她,認為電影只是中點並非完結,如同革命或抗爭永無止境,只能不斷探問哪裡可以改進,為何難以前進。

文字|陶維均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藝@電影

奧斯卡點點名 猜猜誰勝出?

二○一八奧斯卡獎將於三月四日頒獎,頒獎之前,人人有希望個個沒把握,因此二月成了還未在台灣放映過的入圍片兵家必爭時期,一來碰上過年,二來放映期有可能因為獲獎而話題繼續上映延燒。從一月底宣布的奧斯卡入圍名單可見,金球獎獲獎名單及各城市影評協會、工會、獨立電影獎的提名前哨戰,已預告了幾部話題大片的命中率十之八九。

文字|田國平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藝@CD

收藏聖堂純淨之聲

成立於一九六八年的「國王歌手」合唱團,多年來都以純粹的聲音藝術風靡全球樂迷,即便歷經成員更迭,依然不改初衷。為慶祝成團五十年,他們發行了《榮耀時刻》紀念專輯,收錄多樣且以往專輯內未曾收錄過的六十首歌曲,還附上一支紀念隨身碟存有該團有過的精采軌跡,讓人打開這套專輯,就像打開壓箱的寶藏。

文字|李秋玫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藝@書

說愛:一場窮究品味之旅 《好品味,壞品味?—— 一場拆解音樂品味的聆賞實驗》書摘

由出身加拿大魁北克的文化評論家卡爾.威爾森(Carl Wilson)所著的《好品味,壞品味? 一場拆解音樂品味的聆賞實驗》,是他從他的同鄉流行天后席琳.狄翁(Cline Dion)出發,探索品味如何形成?如何運作?為何大眾品味似乎與所謂「文化精英」間存在巨大的差異?說這是一本音樂評論書,實則是在評論「評論者」自身。此書將在本月份出版,本刊特地轉載精采書摘,以饗讀者。

文字|卡爾.威爾森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專題

如果看表演是吃海膽料理……

陳武康 ╳ 戴季全

戴季全,完全狀態的理組男。媒體出身,後成為網路創業者,亦涉足政治領域,最知名的身分之一是前悠遊卡公司董事長,因波多野結衣悠遊卡事件而卸下該職,其後持續經營旗下的網路媒體及相關事業。 陳武康,台灣知名編舞家、驫舞劇場藝術總監,同時也是表演細膩、舞動深具個人魅力的專業舞者,十一月底於臺中國家歌劇院演出驫舞劇場編舞家蘇威嘉《自由步》的兩位獨舞者之一。 我們時常好奇,對非劇場專業的觀眾來說,他們如何想像表演藝術?對表演藝術抱持怎樣的預設?觀看之後最先浮現的念頭、最關切的事又會是什麼? 十一月底,鮮少觀看台灣劇場的戴季全首次到臺中國家歌劇院觀賞陳武康參與演出的《自由步》。原本幾乎不可能有交集的兩人因表演而相遇,隔週相約在驫舞排練場對坐相談,從《自由步》的觀賞經驗啟程,談身體、聊政治,最後在海膽料理和賈柏斯的「現實扭曲力場」中畫下不思議的句號

文字|鄒欣寧、陳昱君
第301期 / 2018年01月號
藝@書

表演,是「給予」的藝術

這本厚達三百餘頁的梅莉.史翠普傳記,透過以她演過的角色命名的各個篇章,讓讀者得以透過不同時期的「她」,看見變與不變的其人、細數往事,並深入認識這位舞台下、銀幕後的世紀巨星最真實的面相。她如何能在不同的演出中,每次都呈現了全新的樣貌及動人的深度?我的淺顯觀察是:生活、思考、當下與愛。

文字|王琄
第301期 / 2018年01月號
專題 聊聊吧~關於她們.關於戲

聊聊吧~關於她們.關於戲

來聊聊吧! 從工作中抽出一段短短的時間, 安排一個屬於我們的「小約會」, 不急著覓食、或看著影片相對無言, 也不是開會或討論,得談個水落石出。 就只是聊聊吧~ 聊那些關於工作的所思所想, 回憶當年的彼此、分享烏龍瑣事, 或許也能趁此稍稍停下腳步, 確認自己身在何處。 再次登上舞台的張艾嘉 與人生有了重大改變的黃詠詩, 在靈幻的世界中淬煉關於人的故事。 好久不見的姐妹淘黃小貓與梅若穎, 各自單飛的日子、經歷了轉折, 相遇、並一同踏上未知的旅途。 排練日程緊湊的新一代演員高若珊和梁皓嵐, 在演或不演、如何繼續的種種不安中, 努力生活、做菜共餐,迎接卅歲的挑戰!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專題 聊聊吧~關於她們.關於戲

時間過去了,才會說自己成長了

張艾嘉 ╳ 黃詠詩

兩人都忙,沒能處在同一個空間裡、用同一種方式對話,某種程度上跟《聊齋》的內容竟莫名地相像。盡力抽出時間,或用不習慣的語言表達,在觸不到的聲音和得以感受到溫度的文字裡,即使沒有面對面,講述著、關注的卻是相同的事。黃詠詩與張艾嘉,是演員,也同是說故事的人,他們聊著回憶、說著現況,持續將關於生活的點滴感受,轉化為一場又一場的戲、一段又一段獨特的生命。

文字|陳茂康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專題 聊聊吧~關於她們.關於戲

冥冥中有註定,她和她的未完待續

黃小貓 ╳ 梅若穎

相交、相識多年,於公於私皆知心知己的友誼延續,黃小貓與梅若穎正準備將她們籌備已久的新作《未完待續》搬上舞台。劇本從塵封抽屜到片段讀劇、演出亦從今年年末的牯嶺街小劇場,演到明年年初的兩廳院實驗劇場,一快一慢、一動一靜的兩人,性格互補,也互為支撐、齊心合作,當她們的生活已雙雙開啟全新一章的這段日子,有了彼此的陪伴,戲裡戲外都離不開。

文字|陳茂康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藝@展覽

日本近代洋画 連起台日美術的淵源

台灣近代美術的發展,與日治時期日本洋畫的引入淵源甚深,但在台灣卻難得有機會看到當年的日本洋畫展出,這次在北師美術館舉辦的「日本近代洋画大展」展出日本近代油畫五十二幅、水彩卅五幅,加上笠間日動美術館提供的六個畫家調色盤,爬梳明治至昭和時期一百年的養成與發展,也試圖銜接台灣與日本近代美術拼圖失落的一角,看見日本,也窺見廿世紀初台灣美術一隅。

文字|吳垠慧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