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oice
生活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友誼萬歲,讓我們交換禮物吧!

特別的禮物 給特別的你

友誼萬歲 讓我們交換禮物吧!

在這個溫馨的聖誕時節, 把你的期望給我, 將我的回憶給你, 平常或許各忙各的,難得一見, 有時也得公事公辦, 沒機會交心深談。 只要一同經歷的往事還能回味, 默默關注彼此動態的心情不變, 情和義何止值千金, 一份禮又算得什麼。 哥們、姊們交換的才不是禮物, 是心意、是玩笑、 是過去、是情誼。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友誼萬歲,讓我們交換禮物吧!

戲友酒友,共創紀錄的同台戰友

金士傑與卜學亮

他們因為這齣戲,同台了五年,即將演出第兩百場,創下了台灣戲劇史的紀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讓金士傑與卜學亮共享生命中的變化與甘苦,如同一趟豐富的旅程,在每一次巡演同台之時,共同品味當下的美好。時值冬日,兩人互送應時的溫馨禮物,暖身暖心暖友誼,祝願身體健康、戲演久久

文字|陳茂康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友誼萬歲,讓我們交換禮物吧!

在吐槽中,不停轉動的友誼

焦元溥與嚴俊傑

樂評人與音樂家,一個評論一個被評論,看來好似是對立關係,但對認識已經十五年的焦元溥與嚴俊傑來說,卻是「互相漏氣求進步」那頗有默契又相輔相成的牢固友誼。兩個人從當年的相識,聊到二○○二年那一回嚴俊傑參賽、焦元溥當觀眾的那場柴科夫斯基音樂大賽,以及近期兩人正在做的事與體會心得。兩人互送的禮物也不改「鬥嘴鼓」作風,玩笑與期許兼具的心意,盡在其中

文字|陳茂康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友誼萬歲,讓我們交換禮物吧!

偶戲的路上,有妳陪伴

鄭嘉音與石佩玉

一位是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團長,一位是飛人集社團長,鄭嘉音與石佩玉這兩位當年一前一後進入九歌兒童劇團的老朋友,如今都是團隊的領頭大家長,一樣忙著做戲、營運劇團,但總是不忘隔空關懷對方、彼此打氣,忙到沒空過聖誕節的兩人,藉採訪機會碰面,開心暢聊,分享工作與生活點滴甘苦,交換祝福與禮物,也交換各自的期許與願望

文字|陳茂康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耳令聲響起的科技生活群像

從通訊、社交娛樂到生活管理,手機就像從身體延展出的另類器官,主宰現代人生活的節奏,它的各種聲響也召喚出不同的身體行動。藝術家吳長蓉正在國立臺灣美術館展出的個展「耳令聲」,發表從現代人手機出發的錄像新作《耳令聲》,她在高樓處以縮時攝影俯拍低頭族群像,在反思人與科技的關係之餘,也呈顯科技生活的一些趣味。

文字|吳垠慧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文青愛看片 年終大發威

年底,是文青最愛的電影季節,有網羅近期精采國際影壇藝術電影的金馬影展,就連院線片也濃濃影展風,柏林影展、坎城影展、威尼斯影展的佳片也一擁而上。英國大師肯.洛區二摘金棕櫚的《我是布萊克》,才華洋溢的札維耶.多藍與湯姆.福特分別改編自舞台劇與小說的新作,還有趣味洋溢的企畫式電影製作文青們的十二月,讓電影妝點得繽紛動人!

文字|田國平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從心所欲,踰矩何妨?

過去的鄭京和,神乎其技宛若公孫大娘舞劍。六十八歲的鄭大娘,挑戰她從未全本演出的巴赫無伴奏。褪去了青春時那細膩的自持、面面俱到的樂思,與精心營造的瑰麗音色,她口中吐出的肺腑之言,絕非一派溫柔與和善,那宛若回歸本真的素描筆觸,口氣卻硬得近乎鐫刻的力道。鄭京和似乎把年輕時少見的火氣,悉數醇化成一種雄辯的力道。

文字|李永忻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讓我們跳舞吧

芭蕾群陰Ballet Monsters的新書《全民跳芭蕾》以簡單線條和風趣中帶點機車的畫風,畫出了舞蹈教室的眾生相。若說前作《芭蕾女孩的秘密日記》是舞者生活的外傳,讓讀者一窺舞台下的日常生活;那麼《全民跳芭蕾》更加貼近芭蕾愛好者的內心世界。除了教室裡的風景,作者筆下的舞者社交媒體群像,亦讓人拍案叫絕。

文字|魏君穎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布景與意境

然而,亦恰恰是把道具與陳設的「展覽性」放大提高到超越戲劇需要的比例,布景便由空間變成景觀,甚至奇觀,目的已經不是服務劇情,卻是化身某種展覽物,旨在滿足慾望投射。它的「假」,在於設計的鉅細無遺沒有發揮應有或更大的想像力,而只有讓空間在觀眾嘖嘖稱奇的讚歎中,扮演了唯肖唯妙的玩具屋。

文字|林奕華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人人都是電視台! 你,直播了嗎?

人人都是電視台! 你,直播了嗎?

一五九○年代,年輕的英倫人想要認識世界,會走進環球劇場看莎士比亞。 一九三○年代,柏林奧運期間,首次以電視直播賽況,世界進入觀眾客廳。 千禧年初,首屆Web 2.0大會舉辦,標誌互動、分享、關係的網路世代展開。 二○一六年,社群媒體龍頭Facebook開啟直播功能,將真實物理空間消解更徹底,社群興起,電視退位,自媒體的戰國時代已吹起號角,而七年前環球劇場開跑的NT LIVE浪潮也在這年席捲台灣影城。 在垂直分眾最極致的時代,吸引人的直播關鍵是什麼?又對強調現時現地的劇場有什麼影響?直播是可利用的工具、可發展的藝術形式,還是瓦解劇場現場的雙面刃? 本刊除了就直播經濟分析產業與劇場現況外,也邀請了三組創作者──王翀、許哲彬、達康.com談談他們對直播的想法與觀察。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人人都是電視台! 你,直播了嗎?

有人流就有優勢 內容創新投入分眾市場

從平台觀點看直播的未來趨勢

這兩年,「直播」風潮掀起,無疑成為網路最夯趨勢與話題,直播平台如雨後春筍冒出,但在社群網站巨頭紛紛加入戰局後,無法掌握人流的平台顯見衰退;而直播的獲利模式,除了中國「打賞」機制造就的「網紅經濟」,也衍生出「直播+電商」的新面貌。而如何能讓這股直播風潮健康地持續壯大?策劃優質與分眾的內容,會是可能的生存關鍵

文字|張嘉玲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人人都是電視台! 你,直播了嗎?

去,還是不去劇場? 這是一個問題

螢幕前的表演藝術

透過Podcast、YouTube或FB粉絲頁,以現場連線將活動訊息拋給閱聽大眾,這種以宣傳與連結觀眾為目的的直播形式其實很早就開始了,但真正將演出內容直播給非原演出場館內的觀眾欣賞,要從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開始,後來英國劇院也趕上潮流,現今NT Live 已成為全球最成功的劇場直播品牌,甚至日本寶塚歌劇團也效法推出現場直播,以饗海外粉絲。但劇場直播會不會排擠掉劇場觀眾量?或是成為另一種藝術形式?都值得繼續觀察

文字|曾菁美、林農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人人都是電視台! 你,直播了嗎?

王翀:戲劇空間的自由無法直播

新科技如VR、3D列印等技術介入劇場,不僅改變了「現場」的概念,也對作品產生質變。對王翀而言,可能性增加了,物理邊界消解了,花招可以百出,但如何讓劇場的本質依然在科技浪潮中存在,才是劇場創作者的終極關懷,「即便因新科技,讓觀眾可以在家看演出,我們還是必須透過劇場的手段和空間產生關係,要不然,劇場就失效了,就消失了,死了。」

文字|張慧慧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人人都是電視台! 你,直播了嗎?

許哲彬:我感興趣的是直播背後的集體心理狀態

新科技總是炫目,許哲彬也指出了運用上的危險:「大家對直播這件事很熟悉,所以一旦用到劇場,觀眾會先入為主以為你就是要嘲諷某件事,笑一笑之後呢?」他認為,直播科技呈現當代「人人想被注意」的焦慮,「直播背後的那種集體心理狀態是我感興趣的,但如果沒有把這件事想透,貿然用到劇場裡,就只會流於一種表面的技術而已。」

文字|姚珊珊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人人都是電視台! 你,直播了嗎?

達康.com:需要觀眾笑聲的漫才,不適合做直播

原以為簡單的搞笑是最易移植到網路上的表演,卻意外地水土不服,「達康.com」的康康說:「有一種漫才是快速的一問一笑,在問答裡展現機智和幽默,這種類型比較不吃氣氛,也許比較適合直播。」以達康的例子來看,他們不做網路直播,擔心無法呈現作品的氣氛,唯一可以接受的做法是:「如果現場是有觀眾在場,那我們可以接受做直播。」

文字|姚珊珊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五百棵檸檬樹 藝術實踐的擴張

對農業議題的關注,是藝術家黃博志近五年來創作最大的轉向,他從母親的生命經驗出發寫成《藍色皮膚:老媽的故事》一書,間接反映五十年來台灣農業與經濟、社會體制的變遷,近期更透過檸檬樹種植計畫,試圖跨出藝術實踐與社會對應的局限。初步成果正在北美館展出,除了六棵檸檬樹,也陳列了耕種過程中在田地、廢置農舍裡發現的各種物件、文字書寫及目前釀造出的五百瓶檸檬酒。

文字|吳垠慧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方法:工作中的舞蹈戲劇顧問

《戲劇顧問:連結理論與創作的實作手冊》書摘

什麼是「戲劇顧問」?戲劇顧問在一個創作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戲劇顧問在創作過程中,透過觀察與對話,協助作品找到更多層面的意義連結,建立作品與觀眾之間的有效溝通。在卡塔琳.特蓮雀妮的《戲劇顧問:連結理論與創作的實作手冊》,以五十個歐美各個領域範疇的實際案例,探討現代劇場中之文本、製作、翻譯、舞蹈、策展、集體創作等,高度溝通與多面相的新形態工作模式。本刊特地選摘精采段落,以饗讀者。

文字|卡塔琳.特蓮雀妮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藝術新住民上菜!舞台後的家鄉味

藝術新住民上菜! 舞台後的家鄉味

印尼國民沙拉Gado Gado的調味靈魂是什麼? 越南3D果凍色彩繽紛的花朵圖樣怎麼雕? 印度咖哩雞、米布丁如何在辣度、甜度中找到平衡? 日式紅酒燉牛肉蛋包飯的醬汁怎麼煮出醇厚滋味?蛋包處理的重點是什麼? 在創作舞台上揮灑的他們, 《蜜莉安的詭計》女演員印尼的溫蒂、越南的陳秋柳 在苗栗推動「亞洲假日劇場戲劇節」的劇場導演印度的江譚佳彥 剛推出電視劇《愛情沙塵暴》的電影導演──日本的北村豐晴 從各國相聚台灣,首度公開他們的家鄉料理秘訣, 調和跨越海峽的原鄉與如今生活的地方, 他們烹調的不只是食材,也是風土、記憶與文化。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86期 / 2016年10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藝術新住民上菜!舞台後的家鄉味

溫蒂的印尼沙拉Gado Gado

因為對台灣好奇,又喜歡《流星花園》的F4,溫蒂中學畢業後就申請來台擔任看護工作,一晃也已經九年了。好心的溫蒂遇到好心的雇主,讓她在休假期間可以參與多采多姿的活動,也因緣際會參加了黑眼睛跨劇團《蜜莉安的詭計》的演出,登上台灣的劇場。這回她為本刊示範了印尼的國民料理Gado Gado沙拉,滿滿的蔬菜與豐富的香料,是溫蒂一解鄉愁的菜色。

文字|萬金油
第286期 / 2016年10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藝術新住民上菜!舞台後的家鄉味

陳秋柳的越南3D果凍

嫁來台灣十年,陳秋柳覺得台灣生活最有趣的就是:「可以上不同的課,學不一樣的事,我很喜歡學習。」她喜歡各種新鮮的玩意,甚至喜歡上「惡名昭彰」的台灣臭豆腐。參加演出舞台劇《蜜莉安的詭計》也是一項不一樣的「學習」,但要在戲中飆罵中文與越文的髒話,可真是打敗她了!這回她要為本刊示範目前在越南蔚為流行的3D立體果凍,色彩繽紛又美麗,原料自然又養生,正反映了越南這個國家在經濟變好後的社會現況。

文字|萬金油
第286期 / 2016年10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藝術新住民上菜!舞台後的家鄉味

江譚佳彥的印度咖哩雞

來自印度的劇場導演江譚佳彥,十年前與妻子林浿安結婚後即落腳台灣,並以苗栗為根據地展開劇場創作,融合亞洲多元文化的表演創意令台灣觀眾驚豔。長達十年的深耕,他恆常煮著拿手家常菜咖哩雞宴請過許多不同客人,這道菜見證的,不僅是與家鄉文化的連結,更是可以因地制宜調整風味的文化融合菜色,對他而言,咖哩雞好比藝術創作,要懂得去調口味。創作是要做給大眾看,料理也要做大眾可以接受的口味,「如果東西做得再好吃但沒人要吃,那也沒有意義。」

文字|莊子沅
第286期 / 2016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