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oice
生活

PAR表演藝術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看得見的味道

兩個女人,身在上世紀五○年代,一個是深閨寂寞的闊太,一個是百貨公司的售貨女郎,如果不是小說,誰也不會聯想到這兩種身分的人可以談上戀愛。如果不是拍成電影,又是由被公認值得舉起兩隻大拇指的布蘭琪把卡蘿現身說法,《鹽的代價》將會如鹽被隱藏在大海之中,是味道,能聞到,但是,不會被看見。

文字|林奕華
第270期 / 2015年06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藝術家的深夜食堂

藝術家就是要飲露餐風?那可不一定! 他們當然食人間煙火,不只吃,還會吃,又懂吃。但除了排練期間混著汗水(淚水)的便當外,大夥兒都去哪裡祭五臟廟呢?能收服挑剔的藝術家們的胃的食堂老闆們又是什麼狠角色?來看朱宗慶打擊樂團、綠光劇團、驫舞劇場的藝術家們怎麼吃,跟誰吃。 而在觀看演出結束後的夜裡,不管演出是讓人心滿意足還是空虛寂寞覺得冷,動物性的感傷都能找一間深夜食堂紓解,溫暖脾胃,說說故事(或發發牢騷),第一時間與藝評人們分享感動(或憤怒)。 本期專題邀請您跟著表演藝術圈的吃貨們走一遭他們最愛的食堂,夜深了,吃飽了,心暖了,天亮後我們都能繼續加油。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70期 / 2015年06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牽絲的體貼「甜蜜蜜!」

朱宗慶打擊樂團 ╳ 川鍋

食堂主人 阿健 食客 朱宗慶打擊樂團:吳珮菁、吳思珊、何鴻棋、黃堃儼 「這裡讓我們舒服。」吳珮菁笑著,忍不住爆料,這似乎是第一次「好好地在川鍋吃飯」,以往團員們總愛端著酒一桌一桌地「巡迴」聯絡感情,心都滿了,吃進什麼就不是挺在意了。 看來川鍋的「蠱」不是下在口,而是下在心,正如招牌麻辣鍋中藥熬煮溫潤不油,不膩嘴就能順滑入脾胃,吳思珊說:「我們愛來川鍋,有時吃的不一定是它的料理,而是感覺。就像音樂,我們也總是表達某種情感、氛圍。」

文字|張慧慧
第270期 / 2015年06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老派精神之必要

綠光劇團 ╳ 沾美西餐廳

食堂主人 陳登壽 食客 綠光劇團:柯一正、羅北安、吳朋奉 「歡迎來到沾美西餐廳!」從走進沾美起,便感受到一股熱情,不是台式熱炒的生猛喧嘩、日式燒烤的互助迷濛或美式漢堡的過分親切,而是帶點節制分寸,合乎禮儀的優雅禮遇。 順著老闆陳登壽的步伐,他招呼大家坐下。很喜歡綠光劇團的他,前陣子才在表演後台替綠光的工作人員辦了場L型的buffet,這大概是台灣劇場史上第一次,演員在上戲前的後台吃起西式自助餐。陳登壽開玩笑說,是自己買不到票,才藉機用這種方式來看戲。食物牽起了他與綠光的緣分,在浪漫的燭光晚餐裡,彼此閒聊。

文字|半糖小姐
第270期 / 2015年06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在里長伯的關愛中長大

驫舞劇場 ╳ 板橋開發雞肉飯

食堂主人 洪老闆 食客 驫舞劇場:陳武康、葉名樺、蘇威嘉 談到該店頗具特色的招牌果汁「香蕉雞蛋汁」,蘇威嘉一邊啜飲一邊說:「我記得有次我感冒了,要求冰加少一點,老闆就說不行,冰就要這麼多,雞蛋才會熟。他的意思就是要冰到很冰,雞蛋才不會壞掉。」洪老闆被武康戲稱為里長伯,他說這家店不只東西便宜好吃很實在,更重要的是人情味。很多畢業班級演出需要籌募資金,都會來找老闆幫忙,他也很常鼓勵學生而伸出援手,「就看誰先卡位誰先贏,我們班當時就有提早來卡位,得到老闆贊助。」

文字|莊子沅
第270期 / 2015年06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眼挑嘴也挑 藝評人的一本食堂經

看完演出,正是消夜時刻,沒感覺的表演,讓人提早飢腸轆轆,令人心靈飽足的演出,更需要幾道美食搭配話匣與人分享所感藝評人眼光挑剔,嘴巴更挑剔,要搭上他們的評論胃口的食堂,恐怕也是「沒有三兩三,哪敢上梁山」。這回,我們就邀請三位藝評人,分享他們的一本食堂經。

文字|鄒欣寧、李時雍、歐頭
第270期 / 2015年06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一年的對話關係 「慾望」的三種呈現

藝術家謝德慶的《一年行為表演1983-84(繩子)》,啟發了策展人邱俊達設計了「一年對話實踐」的創作規則,邀請三組藝術團隊,將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對話」賦予想像,重新思考對話背後的慾望、期待與潛力,探問對話在當代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從個人需求擴展成為對社會的行動方式。成果展出名為「梅爾汀計畫」,以三道主軸「線、鬼故事、逃離」各自呈現。

文字|吳垠慧
第270期 / 2015年06月號
無限卡福利廣告圖片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東方大師合輯 引人懷想當年

他與她都是東方臉孔,卻能屹立西方古典樂壇,以美好樂音征服跨世紀的全球樂迷將滿八十的日本指揮大師小澤征爾與韓國小提琴天后鄭京和最近都出了大套的錄音合輯,收錄了他們全盛時期的精采作品,讓四到六年級的愛樂聽眾珍惜不已,也激勵七、八年級的青年們,勇於跨越界限,跟隨前人的腳蹤,在無國界的音樂舞台上盡情展現。

文字|盧文雅
第270期 / 2015年06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班奈狄克.康柏拜區的演員密碼

因為BBC影集「新世紀福爾摩斯」,讓班奈狄克.康柏拜區躍身為新一代實力派男星,魅力席捲全球,去年影集在台灣播出,更讓他在國內擁有眾多死忠粉絲。同劇飾演華生的馬丁・費曼稱他是「了不起的演員」。 十年磨一劍,在走紅之前,班奈狄克早已在影視與舞台界默默耕耘了十年。戲劇科班出身的他,跟許多當紅的英美硬底子演員一樣,從舞台劇開始奠定紮實根基,而後在影視圈大放異彩,獲得注目與肯定。對專業演員來說,劇場,是磨練技藝的必經之路。 藝活誌開展全新的面貌,為你揭開班奈狄克的表演秘密,並從班奈狄克的崛起,看英美舞台劇演員,走上大銀幕之後,如何透過鏡頭,以演技證明自己、征服觀眾。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69期 / 2015年05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野蠻時代中的知識分子魅力

透析班奈狄克.康柏拜區的影視表演

如果有一個演員能演出「時間」,在這個「沙漏」世界裡,他必然如真正的權杖持有者,人人會對他好奇與欣羨,並且在科技領先演技的時代,重新讓人發現演員的重要性,而在當今,擁有這能力的,能抵抗沙漏焦慮的,讓歲月質感甦醒的,新生代除班奈狄克.康柏拜區(Benedict Cumberbatch),無人出其右。

文字|馬欣、魏君穎
第269期 / 2015年05月號
PAR訂閱方案廣告圖片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除了傳奇,我們還剩下什麼?

面對那些樂壇傳奇,樂迷除了一次次掏錢出來買唱片專輯以示膜拜崇敬,還有什麼辦法能表達自己的追隨誠心?偏偏只要是「傳奇」,唱片商總是愛用「大全集」、「復刻版」,挑戰樂迷的口袋與意志力!最近鋼琴大家波哥雷利奇、李希特,還有讓修道士唱成暢銷榜首的《葛利果聖歌》,就這般如此地讓樂迷面對煎熬

文字|李永忻
第269期 / 2015年05月號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趙自強 為孩子說故事

趙自強,如果兒童劇團團長。一個專門講故事給孩子聽的人,說自己最喜歡的故事是安徒生童話「醜小鴨」,還曾經把它搬上舞台演出。不過,劇中醜小鴨並不是安徒生故事裡的那隻醜小鴨,就是一隻真正的醜小鴨,怎麼都變不成如世界名著所寫的美麗天鵝,「我就是想對孩子說,如果你不努力的話,醜小鴨變天鵝這件事是不會發生在你身上的。」 趙自強在一九九八年打造兒童電視節目「水果冰淇淋」即扮演「水果奶奶」迄今;二○○○年成立如果兒童劇團時,又在晚上黃金時段主持「九點強強滾」廣播節目;今年初如果進駐兒童新樂園經營「心劇場」,除週一休園,天天定點定時演出多場。 趙自強會這麼努力為孩子說故事,要回溯到大學時代。他扮成公益小丑到醫院表演,曾送玩具給一位罹癌的小朋友,鼓勵她打針吃藥,並答應半年後來看她。後來,他忘了這件事。直到隔年再來同一家醫院,才知道小女孩已去世。從那一刻起,他發願為孩子們做點事。 「水果冰淇淋」一播十七年、劇團已製作近卅齣大戲、「九點強強滾」現場直播,收聽人次難以計數,現在又有「心劇場」要顧。問他主持節目、創作及劇團營運幾乎占據大部分時間,不累嗎?「不累,這才是完整的生活。」趙自強句子短短的,臉上掛著笑臉,回答得肯定而感性:「我現在的人生價值,就是小朋友賦予的。」

文字|陳淑英
第268期 / 2015年04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洞穴中的紙紮偶 搬演打拚的生命舞台

出身有百年歷史的糊紙店,從小就跟著父母做紙紮偶的藝術家張徐展,將這項日趨沒落的工藝化為其動畫作品的造型元素,打造出一齣齣帶著淡淡哀愁的「偶」戲。每尊登台搬演的走獸偶,都代表了在生命擂台賽上打拚的生命,而張徐展就像打造這些生死送往情節的說書人角色,可愛地吟誦悲傷的故事。

文字|吳垠慧
第268期 / 2015年04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站在當下 回眸過往探看未來

對想回探台灣戲劇歷史的讀者來說,書市中的選擇向來不多,剛好最近出版的兩本書,或可填補缺憾。一是台大戲劇系教授林鶴宜增修了十二年前的著作《臺灣戲劇史》重新出版,讓這本為一句「通史」性質的台灣戲劇史得以再現;另一是劇評人于善祿集結之前發表文章為《臺灣當代劇場的評論與詮釋》,以他的看戲經驗為媒介,觸碰到整個劇場生態。兩書雖寫過去,卻是站在當下,思索未來。

文字|吳岳霖
第268期 / 2015年04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薩克斯風的古典協奏 各自揮灑美日風情

在獲得今年葛萊美獎「古典樂類最佳管絃樂演奏」的專輯《黑暗城市》中,可以聽到作曲家約翰.亞當斯與薩克斯風手麥考利斯特,精采契合的創作與演繹,流瀉出豐富的美國精神;而日本薩克斯風名家須川展也也不遑多讓,在《須川展也演奏本多、吉松、伊貝爾、拉爾頌》專輯中演奏日本作曲家本多俊之與吉松隆為他創作的作品,也展現了當代的日本風情。

文字|張皓閔
第268期 / 2015年0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