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新馬戲大觀 人體美技的現代傳奇 在走紅國際的「新馬戲」風潮中,傳統馬戲場上的動物明星已淡出舞台,改由雜耍特技的藝人全面當家,以其出身街頭的表演魅力,結合戲劇及其他表演藝術的元素,創造了人體特技藝術的新境界。在新馬戲蔚然成風之際,反觀國内自成特殊生態已久的雜技行當,是否已有不同面貌的新發展?而在新馬戲演出的亮麗表現下,又潛藏哪些攸關新世紀表演藝術發展的共同課題?値得我們深思。
特別企畫/競技也競藝 表演藝術比賽面面觀 比賽,向來有所謂客觀、嚴謹的評分標準,是否適用於強調自由、主觀、創造的藝術,贊成與反對的兩造人馬始終各持己見。 而台灣目前的比賽又對表演藝術的發展,形成哪些積極或負面的影響? 我們希望藉由對比賽既有的現象,在時代環境、人事變遷、美學的轉換等面向的探討,企圖解析其現象背後的成因。 並透過對國際重大比賽的分析討論,希望能引他山之石,以見己之優缺。
特別企畫/現代劇展在台灣 集體出擊,「劇」運大「展」!? 繼早期的「青年劇展」、「世界劇展」、「實驗劇展」之後,國内現代劇場界近年來再度流行以「劇展」、「戲劇節」或「藝術節」等匯演的形式為名,聚集各家創作,進行聯合演出。從南到北,每年數十個大大小小的劇展,相對於零星的單一劇目演出而言,作品產量實在驚人。 較諸世界其他國家的現代劇場發展,台灣的「劇展」經驗不可不謂特殊,儼然成為目前小劇場團體每年發表創作的主要園地;細數目前活躍於劇場界的人物,更不乏從昔日的劇展裡嶄露頭角的例子。縱使在日前文建會宣布「演藝團隊發展扶植計畫」中,劇展的生產主力──小劇場團體幾乎全軍覆沒的情況下,今年的匯演現象仍有蔚然成風之勢。 値得觀察的是,在有限的製作條件之下,究竟劇展只是國内小劇場團體迫於形勢使然的短線操作策略,還是能夠成為一口持續結合資源與創意的活水,源源不絶地灌溉國内現代劇場創作深耕的土壤?
特別企畫/電視歌仔戲的流金歲月 電視歌仔戲的流金歲月 電視歌仔戲自一九六二年首度播出以來,在今年正式步入第四十個年頭。期間曾引發「兒童逃學、農人廢耕」的盛況;曾幾何時,也逐漸淹沒在有線電視的喧嘩衆聲之中。然而,當歌仔戲與電視媒體相遇,究竟擦撞出了什麼樣的火花光彩?而歌仔戲在「進」「出」電視螢幕之間的經驗,又帶給其表演藝術本身什麼樣的影響?且讓我們傾聽諸位專家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