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cus
話題

「理解創作者,貼近創作者,卻要抵擋心中那股成為創作者的誘惑。」是薩尤對評論身分的另一提醒。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評論的已知、無知與未知

訪羅馬尼亞劇評人柯迪維.薩尤

二月份,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與香港分會合作,邀請羅馬尼亞籍劇評人、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總會副秘書長柯迪維.薩尤來台,舉辦為期三日的劇評人講座與工作坊。趁此機會,本刊特地安排專訪,請薩尤一談他對劇場評論的思考:評論人與觀眾的不同何在?在自媒體當道的時代,評論人如何讓專業得到重視?

文字|白斐嵐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歐洲劇場研究與資料中心考察記(二)

政策轉彎下縮減規模 低度運作線上蒐整資料

探訪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劇場研究中心

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劇場研究中心成立於一九二五年,最早是從三位個人收藏家的藏品開始的。但自從數年前文化部人事替換後連政策也轉變,劇場研究中心也自二○一三年起「關門大吉」,所有藏品已由阿姆斯特丹大學接管,同時縮減為一個只有三位全職員工的特藏部門。中心目前處於低度運作狀態,但仍維持協助出版戲劇年鑑和更新線上荷蘭劇場百科全書,藉由與「表演藝術媒體」宣傳平台合作蒐集各種製作資料。

文字|陳國慧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歐洲劇場研究與資料中心考察記(一)

整理活用資料 扎根歷史奠基未來

探訪捷克布拉格的藝術與劇場研究中心

捷克布拉格的藝術與劇場研究中心與文獻庫目前是歐洲最大的劇場圖書館和資料館之一,藏品豐富;館藏以幾個範疇為核心:包含中心持續地整理當地專業劇團和劇院的製作資料和文獻,在捷克出版的劇場相關文章、表演藝術相關照片,還有舞台設計的相關資料等。透過外展、研究等將生硬的資料活化運用,上述資料成為文化的積累,成為未來劇場發展的資本。

文字|陳國慧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關於非洲的兩場讀劇與一次座談

記香港世界文化藝術節2017

對台灣人來說,非洲無疑是個陌生的大陸,當地的文化現況,對台灣觀眾來說也顯然是陌生的。香港「世界文化藝術節2017」在去年十一月份舉行,以「躍動非洲」為主題,帶來許多當代非洲的各類表演,而應國際劇評人協會香港分會之邀訪港的劇評人郭亮廷,在此期間觀賞演出並參與相關讀劇與座談活動,則透過本文記述了他的現場觀察與藉此機會認知到的非洲表演現況。

文字|郭亮廷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緩行製作」產生的劇場政治力

專訪鳳凰劇院總監侯馬瑞克.杜勒葉

鳳凰劇院去年底與國家兩廳院簽訂了為期四年(2018-2022)的「開動計畫」(Kaidong Project),兩場館將進行節目交換、共同製作及駐館藝術家駐村創作與發表等交流,雙方以「陪伴並支持年輕藝術家發展其最具開創性的藝術計畫」為理念,共同發展台法國際交流共構平台,為近年台灣國際連結案例中一大創舉。藉此機會,本刊特地專訪鳳凰劇院的杜勒葉總監,請他一談其劇場理念與連結民眾的經驗,及對青年藝術家的培育。

文字|王世偉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介入真實 省思創作

側記鳳凰劇院「選個真實片段,再輾轉相傳」工作坊

應法國鳳凰劇院之邀,兩廳院駐館藝術家Baboo與編舞家劉彥成在去年底參加了該劇院舉辦的「選個真實片段,再輾轉相傳」工作坊。工作坊由創作組織「友善製作」兩名創作者和兩位行為藝術家策劃,以法國哲學家莫杭的論述為基礎,帶領學員探究創作思想的流轉及集體腦力激盪的成果。藉由取材自真實的元素,此次工作坊透過共同的討論與分享,讓創作者了解自己的思考路徑。

文字|王世偉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君子不器」的奇幻音樂人生

王正平的琵琶行

琵琶演奏大師、知名國樂指揮家王正平,辭世迄今已經五年,與之淵源深厚的臺北市立國樂團特地在一月時安排了「文思揮就管弦章王正平與北市國的情緣」音樂會以為紀念。本刊特邀王正平的高徒、臺大音樂學研究所沈冬教授,為文追憶王正平的音樂人生,及與台灣音樂界的奇幻因緣。

文字|沈冬
第301期 / 2018年01月號
無限卡福利廣告圖片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難以想像的「亞洲舞蹈」

記香港城市當代舞蹈節之「ChatBox 論壇」

去年十一月於香港舉行的「城市當代舞蹈節」中,除了邀請中國、日本、韓國等五個現代舞團的精采舞作,並以「HOTPOT 東亞舞蹈平台」甄選來自中國、香港、澳門、台灣、日本、韓國等新銳編舞家的短篇作品在舞蹈節中呈現之外,同時也舉辦了主題為「亞洲舞蹈新想像」的「ChatBox 論壇」,邀請來自瑞典、泰國、台灣的舞評人,在香港舞評人李海燕主持下對談。 本文記錄了該論壇針對「舞蹈」「亞洲」「想像」三個關鍵字,從亞洲當代舞蹈的面貌、西方觀點的切入、亞洲在地的真實,分享他們的觀察與並進行討論。

文字|李海燕
第301期 / 2018年01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是「蓬勃」,還是「亂象」?

香港秋季演藝節目量大爆發

回顧香港過去一季的演藝節目,可謂高度密集,展現出一派「蓬勃」之勢,不管是官方或民間,都推出為數甚多的節目,但也稀釋了票房,讓不少難得一件的演出如世界文化藝術節的「躍動非洲」系列,上座率令人遺憾。本文試圖分析上述現象的背後成因與可能因應之策。而近期台灣劇場也面臨場館增多、節目增加、票房走勢放緩、下滑的類似狀況,透過對香港劇場的觀察,或也能成為本地劇場工作者的參考。

文字|陳國慧
第301期 / 2018年01月號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國家兩廳院30周年特輯 NTCH 30

沒有牆的劇院,讓想像放逐!

英國威爾斯國家劇院的經營經驗分享

威爾斯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 Wales,NTW)是全球最年輕的國家劇院之一,與大多國家劇院不同的是,這個單位沒有一個四面牆的建物可以為家。然而他們成功地將近四十齣作品,帶至火車車廂、軍事訓練場、海灘與山丘、倉庫、夜店、等非典型演出空間,更包括其他如巴茅斯(Barmouth)、拉恩(Larne)、亞伯立斯威(Aberystwyth)等城鎮,以及斯旺西(Swansea)和東京等城市。同時進行許多人才培育、社會連結、教育推廣及國際發展等專案,透過不同的計畫,服務對象亦隨之遍及各年齡層與不同社會背景人士。

文字|盧家珍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國家兩廳院30周年特輯 NTCH 30

觀眾體驗再升級 線上線下匯流的新想像

國家兩廳院網站改版與新版APP 提供數位新體驗

面對愈來愈多「數位原住民」走進表演場所,國家兩廳院思考如何從顧客經驗的角度出發,打造一個更為友善而即時的數位體驗計畫,於是進行了數位體驗優化與工具創新,除了將兩廳院官方網站與《PAR表演藝術》雜誌網站改版,以更彈性的畫面設計,確保經由不同裝置瀏覽同一網站時,皆能夠得到最佳的視覺效果,並於十一月底推出了「OpenArts和表演在一起」,提供觀眾一機整合的循環「服務旅程」。

文字|李英勝、劉洲松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小小孩進劇場 演出就是創造世界

側記葛利夫偶戲院「寶寶劇場概念研習營」

由臺灣傳統藝術中心主辦、匈牙利葛利夫偶戲院分享的「寶寶劇場概念研習營」,於十月底舉行,透過演出與實作,讓參與者認識相關概念。什麼是寶寶劇場?什麼是好的寶寶劇場?這是研習營的重點,葛利夫偶戲院藝術總監瑞塔強調,寶寶劇場不是要教小孩怎麼擤鼻涕或成為藝術家,而是創造藝術的世界,寶寶劇場不追求道德教訓或特定價值觀,沒有複雜的故事,對寶寶劇場而言:「故事就是世界自身」。

文字|劉純良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多元文化下的戲劇評論

在「烏鎮戲劇節」參加國際青年劇評工作坊

二○一七年的第五屆烏鎮戲劇節,除了如過往幾屆一樣匯集多國豐富多元的劇目,讓年輕創作者施展身手的「青年競演」,涵蓋講座、論壇、工作坊等的「小鎮對話」系列之外,今年還與「國際劇評人協會」合作了「青年劇評工作坊」,邀請各國劇評人共聚一堂,一起看戲、討論、交流。拓展美學視野之外,更重要的是,劇評人透過交流認識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專業人士、不同國家的劇場發展、不同體系背後的處事思維,及每一個鮮明而獨特的個人特質。

文字|吳政翰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大觀園中的浮與沉 八十載一圓歌劇夢

英語歌劇《紅樓夢》回鄉巡演之爭議與迷思

從俄羅斯作曲家齊爾品邀請魯迅撰寫《紅樓夢》歌劇劇本為起始,到去年誕生於美國西岸的英語歌劇《紅樓夢》,可說是遲了八十年才圓了這場歌劇夢。該劇今年三月在香港藝術節亞洲首演後,隔半年後的九月終於回到《紅樓夢》誕生的中華大地,先在小說背景的北京舉行了中國大陸的首演,接著到湖南長沙、湖北武漢,共演出了六場,同樣大受歡迎,但演出前後也引發了大量爭議,從使用語言到內容架構,都引發討論。

文字|周凡夫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國家兩廳院30周年特輯 NTCH 30/「夥伴時代」國際論壇

轉化積累經驗 打造夥伴平台

「國家兩廳院30周年國際論壇:夥伴時代」側記

作為台灣第一座專業大型劇場,國家兩廳院卅年來一路陪伴藝術家與觀眾,一路積累的經驗,將在這個里程碑後如何永續?在九月底舉辦的卅周年活動「國家兩廳院30周年國際論壇:夥伴時代」中,除了邀請國內外講者分享經驗,也提出構想與期許,期待激盪更多的對話與交流,串連台灣各文化機構的無限資源網絡。

文字|盧家珍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國家兩廳院30周年特輯 NTCH 30 /「夥伴時代」國際論壇

文化協力——政府與公民社會的夥伴關係

法國文化部表演藝術國際顧問范谷德講座摘要

法國文化部表演藝術國際顧問梵谷德獎座摘要 代表政府的文化部,與公民社會及表演藝術團體之間,該是何種「夥伴關係」?法國的文化政策一向是我們取經的對象,兩廳院卅周年國際論壇特邀法國文化部表演藝術國際顧問范谷德,以「文化協力對話與影響」為主題,說明法國文化部如何透過公民社會合作,確立每位國民都有享受藝文活動的權利,而其經驗正足以作為台灣的借鏡。

文字|盧家珍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接觸即興,是一種生活態度

德國「弗萊堡國際接觸即興節」初體驗

從二○○○年開始的德國「弗萊堡國際接觸即興節」,是全世界愛好接觸即興者的年度盛會,今年活動於八月中旬舉行,透過課程、Jam等活動,讓各地參與者交流分享接觸即興的經驗。本文作者透過這次的參與,體驗到接觸即興活動的開放性,能充滿整個生活有機體作為一個實踐與思考架構,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命態度,也是一種政治選擇。

文字|樊香君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國家兩廳院30周年特輯 NTCH 30 1987~2017流光瞬息.看見未來

三十走過 永在當下

這兩幢黃屋瓦紅梁柱的大房子 竟然也悠悠忽忽 陪伴了台灣的觀眾卅年 不管是台北市的觀光地標 或是表演藝術的「國家級殿堂」 建構起這卅年歷史的 是裡頭孜孜矻矻的一群人 探問著潮流與脈動 讓觀眾看到表演藝術的各種可能 這就是劇場,這就是兩廳院的存在 讓我們在此 回顧過往、看向未來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國家兩廳院30周年特輯 NTCH 30

那時此刻——兩廳院卅年

從國家兩廳院卅周年談起

當從前、從前成為說話的開場白時,白髮不知不覺已爬上兩鬢,時間就這麼無聲息地溜走。回首一九八六年進入兩廳院工作,初生之犢不知天高地厚,幸運地加入台灣首座專業劇場和音樂廳年輕的節目企劃團隊,轉眼已卅年。當年戴著安全帽首次走進彷彿太空異域的建築工地,根本無法想像劇場是什麼樣子。昏黃燈泡下到處是水泥和鋼筋,瀰漫的粉塵讓施工中的情境顯得神秘難以想像,也讓年輕的我對這份工作和未來充滿好奇;卅年後再次戴著安全帽走進舞台整修工區,黃燈泡被LED燈取代了,那時的年輕菜鳥看過的演出已經超過四千齣,且擔任曾經仰之彌高的兩廳院藝術總監職務,那時此刻的變化竟如此之大。

文字|李惠美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表藝年鑑廣告圖片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國家兩廳院30周年特輯 NTCH 30

滯緩與疾馳之間 當代舞蹈的生命政治

卅年回探—世界的現代舞蹈與台灣

身體作為度量,用以重新定義空間,在其中觸及結構、關係、族群、身分、記憶、歷史等。舞蹈以肉身為底,詮釋身體和空間的存在,從存在的外部一路舞進生命存有的核心。而這同時也是一段向運動的根源回返的舞蹈歷程,在佇足和行走之間交替的身體時間,亟欲捕捉思想在動靜縫隙裡的孕育和成形的過程。若以卅年作為回顧時間的單位,觀察這期間舞蹈在主題和形式上的變化,便也是去理解編舞家如何看待當代身體的處境和危機,以及在美學實驗上對於舞蹈認知的突破方向與渴望。

文字|周伶芝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國家兩廳院30周年特輯 NTCH 30

原民圖騰、電子音樂 走入民眾生活

國家兩廳院「眾聲之所」

將於十月廿八日於兩廳院戶外藝文廣場舉辦的音樂演出「眾聲之所」,邀請音樂人林強擔任藝術總監,邀請許多年輕藝術家與表演團隊演出。此前也安排了四場暖身秀,讓民眾與藝術家交流。在首場交流中,林強分享他策劃此次演出的想法,他以原民圖騰切入,結合新媒體與自己鑽研多年的電子音樂,邀請民眾用最舒適的方式,感受這場無拘束的聚會,顛覆對電子音樂的想像。

文字|陶維均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國家兩廳院30周年特輯 NTCH 30

唱進電影裡 修復那些人生遺憾

兩廳院藝術出走《菲林的映画光年》

一年一度的「兩廳院藝術出走」,今年將從十月十四日從台北國家兩廳院生活廣場出發,開著貨櫃車,到各地巡演充滿洗腦老歌的《菲林的映画光年》,由金曲歌王蔡振南、金鐘影后王琄與劇場演員賴盈螢擔綱主演,藉著電影的修復,述說一個六○年代女性的故事

文字|陳茂康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維斯維爾德 揭密打造空間的魔法

側記香港西九文化區「什麼是舞台:空間會說話」工作坊

九月初在香港西九文化區登場的「什麼是舞台:空間會說話」藝術家工作坊,主角是與當紅導演凡.霍夫長年合作的舞台設計師楊.維斯維爾德,在他用心規劃的工作坊場地、香港演藝學院實驗劇場中,以其作品為例,與劇場專業人士分享其設計哲學,與讓空間說故事的「魔法」。

文字|陳茂康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國家兩廳院30周年特輯 NTCH 30

劇院改變了什麼 什麼改變了劇院

從國家兩廳院卅周年談起

根據兩廳院的文獻,中正紀念堂、國家戲劇院及國家音樂廳的興建,皆是為了紀念過世的總統蔣中正,而最後選取黃瓦紅柱的廟堂式建築風格也反映了那個「中華文化正統」的大時代背景,還曾聽過一個未經證實的說法:三樓本保有為高官保留的貴賓室空間,經蔣經國指示拆除後,才有了後來的黑盒子實驗劇場。這是第一個由官方管理的「黑盒子」劇場,九○年代重要的現代舞蹈家、劇場工作者莫不從這裡出發

文字|盧健英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回歸初衷建新軌 扶植藝術不斷電

訪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

自一○六年度起「分級獎助計畫」評鑑案,業務由文化部轉交國藝會辦理,之後評鑑和評審的機制,也將進行適度的調整。以財團法人身分,發揮臂距原則,進行藝文補助等專業事項,本就是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廿一年前創立的初衷,之後補助業務全責交由國藝會執行將有何新氣象?對演藝團隊及表演藝術生態影響深遠的「分級獎助」計畫,董事長林曼麗表示,國藝會對此進行全面審視,目的要整合國家的補助資源與政策,以建立一個更好的補助制度,讓藝文團體能夠在一個正面循環的生態中發展。

文字|林采韻、陳九蓉、鄒依縈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