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變動中的社會 找到新的敘事
訪柏林高爾基劇院藝術總監彥斯.希列馬克西姆.高爾基劇院是柏林公立劇院中最小而美的一個,但在聯合藝術總監雪敏.朗侯夫與彥斯.希列的經營下,因為創作上著力於反映現實,關注並揭露種種社會問題,兩人接任迄今不到四年,成果備受肯定。藝術總監彥斯.希列說:「一座市立劇場的任務,是去處理自己城市的現實和本質。劇場是社會自我投射的公共空間,政治的關聯性因此比過去還重要。我們是誰?我們想要成為誰?這些是我們一再問的問題。」
馬克西姆.高爾基劇院是柏林公立劇院中最小而美的一個,但在聯合藝術總監雪敏.朗侯夫與彥斯.希列的經營下,因為創作上著力於反映現實,關注並揭露種種社會問題,兩人接任迄今不到四年,成果備受肯定。藝術總監彥斯.希列說:「一座市立劇場的任務,是去處理自己城市的現實和本質。劇場是社會自我投射的公共空間,政治的關聯性因此比過去還重要。我們是誰?我們想要成為誰?這些是我們一再問的問題。」
位於羅馬尼亞中部的錫比烏,是人口只有十七萬的小城,但卻自一九九四年起舉辦「錫比烏國際劇場藝術節」,年年招待來自各國的劇場藝術家與觀眾,更在二○○七年成為羅馬尼亞第一個獲選為「歐洲文化之都」的地點,其蓬勃成功的藝術節居功厥偉。今年的活動在六月中旬舉行,包括德國導演歐斯特麥耶、瑞士導演瑪塔勒、好萊塢影星兼導演提姆.羅賓斯、比利時導演盧克.帕西瓦爾皆來共襄盛舉。
曾發掘過重要藝術家如舞蹈家威廉.佛塞、劇場導演卡斯鐵路奇、編舞家布拉德勒的弗莉雅.蕾森,是比利時資深藝術節總監及策展人,六月初應邀來台擔任第十四屆台新藝術獎的國際決選評審,本刊趁此機會進行專訪。在訪談中,她表示,身為藝術總監或策展人,重要的是「要相信藝術的力量、相信藝術家。」「要盡一切可能讓藝術家被看見,讓藝術家和觀眾相遇,在觀眾身上下功夫。」
以補助文學、美術、音樂、戲劇、舞蹈、文化資產、視聽媒體藝術及藝文環境與發展等面相的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成立迄今已經廿年了,正逢成年大禮,也是檢視其過往成績、思索未來可能的關鍵時刻。日前透過舉辦「廿周年回顧與前瞻論壇」,邀請多位藝術領域的學者、創作者共聚一堂,交流對國藝會的觀察與期許,關注這個以「臂距原則」創立、以六十億孳息扶育台灣藝術文化的重要組織,如何迎向下一個廿年。
開拓學生視野、解決就業問題,讓學生知道除了演奏、教學之外還有更多的可能性,是近年來許多大學音樂科系紛紛著重的重點。多所大學音樂科系納入流行音樂、爵士樂課程,課程規劃更拓及音樂相關產業種種環節,甚至結合產業界提供實習實作機會,讓音樂學子能夠順利提早與社會接軌,學用得以銜接,以豐富音樂學養開拓自己未來。
第十五屆的「歐洲劇場獎」於四月中在羅馬尼亞的克拉約瓦舉行,這次的得主是瑞典資深編舞家馬茲.艾克,除了頒獎與得獎者的作品呈現,主辦單位也規劃有研討會讓相關的藝術工作者進行深度分析與對話。另也頒發「劇場實界獎」讚揚藝術家的新穎性格與原創能力,本屆獲獎的導演有匈牙利的菲科.峇朵、德國的安德烈.克里根堡和法國的喬埃.波默拉等。
三月十六日三位台中立委與文化部、台中國家歌劇院營運小組與台中市政府協調回饋地方方案的內容,引發不少爭議,更激起許多文化界的討論。著眼點從票價優惠誰買單到表演藝術營運專業的不保,讓多位文化界領袖級人物也跳出來表達意見,這次的爭議,突顯台灣社會,尤其是不少地方政府,針對文化力培植、藝術推廣、場館經營等,概念上仍處草莽階段,距成熟之路還有一段距離。
舞蹈的遺產是什麼?表演怎麼收藏?舞蹈怎麼展示?三月下旬,法國雷恩國立編舞中心藝術總監、編舞家波赫士.夏瑪茲首度訪台,帶著在其「舞蹈博物館」創作概念下產生的《吃》在台北市立美術館演出,並與二○一六台北雙年展策展人柯琳.狄瑟涵進行對談。透過對談,兩人討論舞蹈於博物館等公共空間體制的意義,身體如何刺激觀者思考空間的公共性,「舞蹈博物館」如何「收藏」舞蹈
自三月開始營運的「台北試演場」,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籌備處主任王孟超的策劃下,不僅活用了閒置空間,也讓台北終於有了可以將舞台布景等比例搭建試演的排練場。除了硬體,他更期待以此為據點,與社區展開互動。開幕當天,王孟超規畫了「希望舞池」的演出,由資深舞者暨編舞家吳義芳帶領四位年輕編舞家楊乃璇、董怡芬、余彥芳、陳彥斌,讓泳池變舞池,觀者舞者一同敞泳。
由電影導演羅蘭.艾默瑞奇於二○一一年推出的《莎士比亞的秘密》一片,因劇情設定為那些偉大的「莎劇」其實都不是莎士比亞本人所寫,作者其實另有其人,不論故事是虛是實,都引起現實「莎學」界的緊張,也把正統派與懷疑派的長年爭論搬上檯面,原來長期以來有不少人質疑莎劇作者的身分,其中還包含了名作家狄更斯、馬克.吐溫等,但這方面的聲音一直被壓抑。到底是不是「莎士比亞」寫了「莎劇」,To be-lieve, or not be-lieve. That is the question!?
美國馬布礦場劇團藝術總監Terry OReilly(中文名易光海),因緣際會來台進行台灣原住民祭儀研究,並將心得寫成《陽光書》,首先在寶藏巖以讀劇方式呈現,今年則移至竹圍工作室進行三週的進展,多了數位意象的呈現、聲音敘事與走位場景的具體化。這個計畫值得注意的並非只有演出的形式與手法有多麼創新或令人驚豔,更在於創作者的視野異文化合作者從彼此找到新的觀點,因而能對表演藝術與台灣的觀眾形成久遠的影響,使得展演並非曇花一現的交會,而是歷久彌新的養分。
去年底於臺北藝術大學舉辦的「傳統的超越※老靈魂新聲音亞太當代舞蹈大師講座及工作坊」,邀到三位舞蹈大師泰國的Pichet Klunchun、馬來西亞的Ramli Ibrahim與台灣的林麗珍,舉行大師講座與工作坊,並同台座談,分享各自在傳統與當代之間,自省並以身體實踐的創作歷程。而無論「傳統」指涉的是土地記憶、既有結構或者集體意識,對於在地脈絡的尊重與理解,是三位舞蹈大師一致的態度。
應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首屆「PSA│實驗表演:聚裂(ReActor)」之邀,劇場導演王墨林與黑名單工作室合作展演了《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曾宣告《長夜漫漫路迢迢》二○一五年演出是王墨林個人的台灣戲劇封箱作,這次的《哈》劇則是一次去中心化的創造過程,多位藝術家走入「不確定」的現場,互相穿透,深入內在。倘若《長夜》是王墨林告別戲劇的手勢,《哈機》也許是回歸的手勢,回歸「遂行性」作為台灣小劇場與行為藝術交匯的身體行動能源,回歸身體氣象館創立的一九九一年,回歸前語言的官能,也回歸解嚴。
高雄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於十月下旬的衛武營玩藝節期間,舉辦了「眾人的藝術中心」國際論壇暨專業藝術管理工作坊,其中邀得數位英、法等國的場館藝術總監,分享他們在「藝術與教育」與「藝術創作」兩面向的工作經驗。本文側記倫敦「南岸藝術中心」副藝術總監珊恩.麥克雷納與法國南特表演藝術中心的le lieu unique藝術總監巴提克.基格的講座,分享他們在政府政策的鼓勵與支援下,如何以多元豐富的藝術活動,讓藝術深入民眾的生活。
由香港「文化教父」、進念.二十面體創辦人榮念曾策劃的「一桌二椅」相關活動,從一九七九年迄今走過兩岸走過亞洲其他角落,從二○一二年起與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合作,名為「朱䴉國際藝術節」。今年於十月下旬在南京舉行,活動包含系列亞太傳統藝術座談,以崑劇藝術為主、與現代劇場導演激盪的「一桌二椅」演出,與兩天跨界、跨文化與跨性別表演座談會。這一系列活動,形成一個持續對話的平台,提問,試答,拋接,思索
台灣與德國,近幾年來在戲劇上的交流頻繁,這次更有德國資深劇評人約爾根.貝爾格應邀訪台,並與四位台灣劇評人紀慧玲、傅裕惠、郭亮廷、吳思鋒共聚,對兩國的評論專業養成、劇評傳統影響,與應對網路時代評論的方式,進行經驗的分享與交流。
號稱韓國史上最大的文化建設光州亞洲藝術中心,經過了五年構思策劃、七年的動工興建,終於在今年九月份正式對外開放,並以自九月四日至廿一日舉辦的「亞洲文化中心劇場開幕季」活動宣告揭幕。這個承載了歷史記憶與未來視野的藝術中心,所著眼的不只是韓國,更自許成為亞洲文化的樞紐,透過四大核心價值與五大設施,全面關照典藏過去與創造未來的各種面向。
一九八○年代的台灣小劇場,因陳偉誠與劉若瑀的引入,波蘭劇場大師葛羅托斯基的訓練方法成為當時演員訓練的顯學之一,迄今仍有多個團隊與個人循此脈絡而行。今夏,陳偉誠與劉若瑀的優人神鼓均舉辦葛氏相關工作坊,後者更邀到葛氏嫡傳弟子湯瑪士.理查茲,帶領「葛羅托斯基與理查茲研究中心」團隊來台進行。兩者工作坊異曲同工,透過肢體或歌唱,帶領成員打開探尋自我內在的路徑
出身藝術家庭的理查茲,芭蕾、現代舞、古典樂或爵士樂等雖然學習,但對他而言,都像一個又一個的盒子,必須去適應盒子的形狀。直到遇到葛羅托斯基,黑白混血、一直找不到認同的他,才「在一個來自波蘭、蓄著大鬍子的老人身上」,遇見了非洲的家鄉。因為葛氏在他身上看見「有機性的萌芽」,從此他成為葛氏的嫡傳弟子,而他也在葛氏離世之後,繼續帶領成員探索先人的智慧,他說:「與葛羅托斯基工作的經驗,是我作為一個人的核心,也是身為表演者的核心。」
臺中國家歌劇院的內部仍在整修,但其推動中台灣表演藝術的任務已經啟動!繼「沙龍講座音樂會聽見以後」系列,國家歌劇院又將推出「巨人來了」序曲系列演出,地點不限於台中,也擴及彰化、南投等地,頗有拉進城鄉藝文距離的企圖心。國家歌劇院院營運推動小組召集人王文儀表示,她的夢想是「將中台灣創造成最懂表演藝術的地方」。
「序曲」是古典歌劇、舞劇正式開演前,以一段管絃樂曲開場,用以暗示劇情,或幫助觀眾靜下心聆賞的演奏。臺中國家歌劇院「2015歌劇院序曲巨人來 了」系列演出,有雲門舞集《水月》、音樂時代劇場《少年台灣》、舞蹈空間舞團《迴》、心心南管樂坊《南管詩意鄉愁》、世紀當代舞團《婚禮/春之祭》 和比利時布魯塞爾國家劇院《仙杜拉》。不僅集結文學、音樂、戲劇、舞蹈、繪畫等菁英跨界合作,更從經典中提煉,以當代思維與手法演繹,翻轉經典,再創經典 新價值。
六月中旬正是台新藝術獎最後的決選時刻,曾數次訪台演出的法國編舞家克里斯汀.赫佐,應邀以法國蒙彼里耶國家舞蹈劇場總監的身分,來台擔任台新藝術獎的決選評審。趁此機會,本刊與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合作,邀請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與赫佐對談,分享場館經營、培育藝術家的經驗與想法,並對當前編舞家的創作提出觀察與建言。
由兩廳院教育推廣部活動組構思承辦的「ET搞革命」活動,在熱烈展開徵選後,由進入決選的十一組人馬在七月中正式進入「ET」(實驗劇場)現場展演,包含專業舞者、演員、音樂人與一般素人,一起「搞革命」!最後由馬迪霖.巴魯、劉俊德與陳彥斌拿下前三名。
去年歡慶而立的台南市立文化中心,六月宣布聘任旅歐編舞家余能盛擔任首任藝術總監,開了台灣地方文化中心設置藝術總監的先河。台南市文化局長葉澤山表示:「我們希望台南是國內外表演團隊到南部演出的首選,因而需要一個有國際視野、專業劇院經營實務的藝術家協助。」余能盛在歐陸累積的厚實劇院經驗讓他成為不二人選,他希望臺南文化中心未來有專屬樂團與舞團,如此才能厚植累積自製節目能力,「才能種下自己的根苗」。
紐約的劇場盛事東尼獎於六月七日舉行頒獎典禮,最後由題材「非主流」的《太平之家》抱走最大獎「最佳新音樂劇」和「最佳導演」,成為黑馬大贏家。今年的百老匯在商業票房上非常成功,賣出的票數與收入都創歷史紀錄,市場成功的狀態下,不吝於鼓勵藝術性作品,把大獎頒給較小眾題材的《太平之家》,而非由知名編舞家惠爾頓執導、題材較通俗的《花都舞影》奪冠。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