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ople
人物

馬水龍與邱再興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同窗慈父的藝術與愛

馬水龍vs.邱再興

一位是台灣知名度最高的作曲家,一位是台灣半導體業的開路先鋒。馬水龍與邱再興,這兩位孩提時代的同窗好友,在各自領域中開疆闢土,也在藝術的道路上相遇。一位出資、一位出力,兩位泰斗,誓言要將這個社會,注入一份美的氣息。 學音樂的馬水龍兩個兒子都念理工,而讀理工的邱再興一雙兒女卻走上藝術之路。兩位父親,都在人生的路途上給過對方的兒子鼓勵與建議。時逢父親節,以及兩人共創的「春秋樂集」重新啟動之際,本刊特邀兩人對談,聊聊他們對親情、成長、以及兩位泰斗為台灣共織的理想。

文字|李秋玫
第212期 / 2010年08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資深電影導演

李行 重回舞台老本行 續燃創作能量

外國人稱他「台灣電影先生」,台灣人尊他為「金馬導演」、「台灣電影教父」,電影導演李行在兩岸影壇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鮮少人知道這位呼風喚雨的電影大師,卻是出身劇場,舞台演出才是他的「本行」。今年他重回舞台的懷抱,以全新視角將元雜劇《竇娥冤》改編成《夏雪》演出,要證明自己寶刀未老,八十一歲還有創作能量。因為創作對他而言,正是一輩子的事。

文字|廖俊逞
第211期 / 2010年07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香港舞台設計師

曾文通 讓自己放空 為舞台「留黑」

來自香港的曾文通,是近年來兩岸三地備受矚目的舞台設計師,從九七年入行開始已完成超過一百個作品,去年在台灣的作品《最美的時刻》與《2012》還雙雙入圍台新藝術獎。這樣一個「火紅」的人,卻是一派樸素一如自己的舞台設計,笑容隨和心境清明。曾文通自承中國水墨畫影響他很深,畫中的留白到劇場裡,就是「留黑」,這「黑」是留給觀眾和演員的,「我覺得做一個舞台設計,一定要從身體出發,從演員、觀眾的身體出發。」

文字|周伶芝
第211期 / 2010年07月號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一位長了瘡在身上的老天使

紀念日本舞踏家大野一雄

日本最重要的舞踏大師大野一雄,於六月一日逝世,享壽一百零三歲。大野一雄曾於一九九四年訪台演出,時年已八十八歲,仍以枯瘦身軀演出經典作品《死海》、《睡蓮》等,優雅與死亡的淒美令人深深動容。本刊特邀資深舞評人王墨林,以此文闡述大野一雄舞踏藝術的內涵與思考,讓讀者觸探這位當代大師的卓然不凡。

文字|王墨林、姚立群
第211期 / 2010年07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堤剛:在行政位置上,讓我能為音樂界做更多

專訪日本大提琴泰斗

日本國寶級大提琴大師堤剛,將於六月下旬率領霧島國際音樂節的三位特約大提琴家菊地知也、山本祐之介與簡荿玄,同台演出精采的大提琴饗宴。在日本擁有崇高地位的堤剛,同時也是知名音樂家搖籃的桐朋學園大學校長與東京三得利音樂廳館長,身兼多職的他,坦言行政工作的確會讓他少了許多練琴時間,以致他必須把握每一分每一秒,但在這些行政位置上,他覺得能夠為日本的音樂界貢獻更多,特別是為年輕的音樂家們。

文字|余濟倫
第210期 / 2010年06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專訪法國劇場導演

法蘭克.迪麥可:在陌生語言中,我看到了戲劇最根本之處

因擔任法國盲點劇團導演培松地來台執導《敲天堂之門》時的助理,法蘭克.迪麥可與台灣就此結緣。原本就對跨國戲劇合作深感興趣的他,在二○○八年與二○○九年這兩年,不斷與日本及台灣戲劇界合作,透過不同文本與風格試驗,持續探索戲劇在語言上可以嘗試與深究之處。迪麥可說:「在陌生的語言中,我似乎看到了戲劇最根本之處,言語的表情,演員之間的關係。」

文字|孫平
第210期 / 2010年06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舞蹈不是唯一的出口

蘇文琪 為生命解惑而創作

「我喜歡當舞者,也喜歡做自己的作品。」蘇文琪認為當舞者挺自由,單純地將身體照顧好、享受表演的感覺就行了。而生命的各個階段「有些想法需要解決,所以編舞。」她不是為了編舞而編舞,而是生命中出現疑惑與衝擊,為了找出路,因此需要編創,運用身體甚至其他媒材來導引開解生命之惑。

文字|周倩漪
第210期 / 2010年06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艾瑪.強森:單簧管就是我的聲音

越洋獨家專訪英國單簧管演奏家

風格獨特的英國單簧管演奏家艾瑪.強森,將於五月份訪台,並與NSO合作演出「NSO精選1001天方夜譚」。她多元而豐富的音樂表演,曲目從古典、爵士到現代音樂,舞台上肢體語言靈動自由,在在讓人印象深刻。「喜歡做出有趣的音樂來吸引聽眾」的艾瑪,曾以簡單的一句話來形容自己的樂器:「我的聲音」,她所吹奏的樂音就像是她自己的歌聲,毫無矯飾地發聲吟唱。

文字|林慈音
第209期 / 2010年05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NSO駐團作曲家

蘇珊.鮑提 期待創造一個共享的瞬間

既是女高音,又是作曲家,在兩種身分自由轉換與融和之間,游刃有餘,這正是蘇珊.鮑提的魅力。她的作品及歌聲,在國際樂壇上備受推崇。在本樂季擔任NSO駐團作曲家的她,將在四月演出三個作品,其中NSO室內樂將演出的《戴斯德夢娜》,將由她親自擔任女高音獨唱,讓這個莎士比亞筆下的悲劇女主角,透過音樂來呈現出真正的自己。

文字|林慈音
第208期 / 2010年04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旅台鋼琴家

范德騰 彈琴說愛也要說學逗唱

范德騰是位久居台灣的鋼琴家,在獨奏會的曲子間說故事,在安可曲中耍小丑的小紅球,幽默大膽的性格幾乎沒有人不喜歡他。如果您喜歡看舞台劇,那麼對表演工作坊去年轟動一時的《寶島一村》一定有印象。劇裡的老周在辨識家鄉方位時所唱的〈松花江上〉,那首鋼琴版本就是他所彈的。而和表坊的合作不僅於此,最近還將親自上陣,帶著自己的鋼琴學生上台「演戲」!

文字|李秋玫
第208期 / 2010年04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沒喝過洋墨水的鋼琴家

湯婉君 樂當MIT 自信昂揚

驕傲又有自信的湯婉君,是台灣自己培育出來的「土產」。說她土嗎?一點也不對!雖然沒有國外名校的光環,但仍獲得入選兩廳院「樂壇新秀」的肯定,受知名音樂團體、音樂家邀請合作演出並且參加國際音樂節、一年高達數十場音樂會,在在顯示著她所具有深厚的實力。

文字|李秋玫
第208期 / 2010年04月號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追憶.悼念 In Memoriam 謝謝你幫舞台打開燈

悼資深燈光設計師張贊桃

雲門舞集資深燈光設計張贊桃,於三月廿五日因淋巴癌辭世,享年五十三歲。一生都在雲門工作的他,為雲門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燈光設計作品,並且屢受國際媒體的肯定。除了工作認真、待人溫暖,更讓人記得的,就是他瞇著眼睛時的笑容。本刊特以此單元,紀念這位為舞台奉獻一生的燈光設計師張贊桃。

文字|林懷民、王孟超、王世信、李琬玲、周倩漪、廖俊逞
第208期 / 2010年04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崑劇「唐明皇」代言人蔡正仁

以半生功力 重塑全本《長生殿》

蔡正仁演了半輩子的唐明皇,將整部《長生殿》完整地搬上舞台,一直是他的心願。蔡正仁想要的並不是一個企圖仿古,只為呈現崑曲舊風貌的瓊樓玉宇,他要的是一座經過重新詮釋重新創造的《長生殿》,一座將唐明皇視為「人」,而不單只是一個「帝王」的《長生殿》。

文字|邢本寧
第207期 / 2010年03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十鼓擊樂團團長謝十

打造鼓聲傳創的夢想園區

今年初以《鼓之島》專輯入圍葛萊美獎「最佳傳統世界音樂專輯」的十鼓擊樂團,是個渾身是勁的表演團隊,來自南台灣的他們以磅礡鼓聲打動聽眾,而打造這個團隊的靈魂人物,正是謝十。從小習鼓、天賦早慧的他,不只是想把鼓打得比誰都好,更想藉著鼓聲,將自己的理念傳播到世界上。為此他租下台南仁德廢棄糖廠,在荒煙蔓草中打造了十鼓文化園區,要讓傳統的鼓聲,在創新的面貌下深入人心。

文字|李秋玫
第207期 / 2010年03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黃強華與黃文擇 指、掌、八音 造霹靂

出身雲林虎尾的「五洲園」布袋戲世家、以「霹靂布袋戲」創造事業一片天的黃強華與黃文擇兄弟倆,二月下旬將與交響樂團合作,要在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園區推出「2010衛武營霹靂英雄交響音樂會」,不讓「電玩交響音樂會」專美於前,這次也將把霹靂系列精心雕琢的配樂以交響樂的磅礡氣勢呈現。他們是如何運作這個布袋戲迷心目中的「霹靂王國」呢?又如何讓布袋戲在還沒有「文創產業」概念的年代,就達到產業的規模呢?且讓我們藉此機會,一探「霹靂」的基地,聽聽黃強華與黃文擇怎麼說。

文字|薛湧
第206期 / 2010年02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好的模仿,來自細節的講究

唐從聖 在生活中隨時儲存表演養分

從一位剛出校門的舞台劇演員,到以模仿表演走紅螢光幕前,家喻戶曉的綜藝諧星,唐從聖靠著戲劇科班出身的紮實訓練,如海綿般吸收的驚人學習力,以及射手座「向前衝」的拼命和幹勁,為自己在演藝圈打下一片天。形容自己是需要下苦功,花時間做功課的演員,表演的累積多來自生活中細微的觀察。唐從聖強調,隨時隨地都要儲存未來表演的養分,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用得上,而且你會發現所學的東西永遠都不夠。

文字|廖俊逞
第206期 / 2010年02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里昂.佛萊雪 引領探索音樂奧妙的嚮導

與范.克萊本齊名並驅、年逾八十的美國重量級鋼琴家里昂.佛萊雪,去年十二月時四度訪台,不但擔任兩廳院室內樂工作坊的講師,更與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一同演出他在台灣的首次室內樂音樂會。這位言談幽默、睿智的鋼琴大師,有著曲折的音樂人生,從鋼琴演奏、指揮到教學,在美國都有著領導性的地位。本刊趁此機會,特邀大師回顧過去半世紀以來古典音樂在學習態度、觀眾欣賞、音樂詮釋等三方面的變遷。

文字|樊慰慈
第206期 / 2010年02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專訪《極限震撼》導演

狄奇.詹姆斯 翻轉你看世界的角度

目前正在台北信義區上演的《極限震撼》,是場完全打破藝術戲劇類型,結合劇場、舞蹈、鋼索特技、party、秀、裝置藝術等元素的演出。該製作的導演、來自阿根廷的狄奇.詹姆斯,早以鋼索飛人秀De La Guarda走紅於外百老匯。對於這齣打破觀眾觀賞慣性的強調現場互動演出,狄奇.詹姆斯表示,他想訴諸的是比語言更純粹的物質,直接與觀眾面對面,打破從理性思考的慣性,盡其所能用感官刺激釋放觀眾的情感,衝擊他們的身體。

文字|廖俊逞
第205期 / 2010年01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專訪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新任團長

黃維明 琴弓換數字 期待建構樂團機制

國內知名小提琴家黃維明新近接任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團長一職,為了及早上軌道,他強迫自己在短時間內上手,連回家都帶著功課研究。極度忙碌中,首先遇到的又是棘手的預算問題,沒有樂器、也沒有指揮棒在手上,他苦笑著說:「從前看音符,現在看數字!」不過,談及樂團未來,他表示現階段最重要的是幫樂團找到好指揮,而樂團也應該建立自己的控管機制。

文字|李秋玫
第205期 / 2010年01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簡立人 恰如其分 溫柔而堅定的光影能量

寬闊的肩膀、壯碩的身材、溫暖的性格,這就是學生們暱稱的「大簡爸爸」簡立人。他帶給大家一種安全感,無論是在舞台、學校、家庭,都是那麼足以信賴。最近甫於韓國首爾獲得世界劇場設計大賽(World Stage Design 2009)燈光設計類銀獎的他,除了高興外,也感到在專業領域上的責任愈顯加重。不僅在教學、創作、興趣外,更清楚瞭解到未來自己要走的方向。

文字|盧家珍
第204期 / 2009年12月號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兩位劇場老饕的尋味之旅

料理與劇場的美味關係 王友輝 X 王嘉明

傍晚,走出台北雙連捷運站,還不及辨認天色漸暗的市街,一陣陣撲鼻香味,就像在你的鼻尖攤開一幅城市的氣味地圖,更準確的說,是味覺的地圖。猛烈厚重的調味料香,來自左近的快炒店;溫暖中摻雜蒜香,是隔壁的西點麵包;熱氣沸騰出低調的中藥味從四神湯老店傳出;還有各式各樣的小吃攤:滷味、胡椒餅、包子饅頭、咖啡茶飲。

文字|周行
第204期 / 2009年12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姬拉.艾瑪戈

不可能感到滿足的演員

「以色列電影場景裡最資深的女演員,卻年紀輕輕-姬拉.艾瑪戈(Gila Almagor)。她也是以色列影史裡,第一位攀升到電影明星地位的演員。原本所有人認為她只是當明星的料,但事實證明了,不管在舞台上、電影裡,她都是最傑出的表演者。」這段中肯的評論早早寫在一九六○年代,出於以色列權威影評歷夫.拉夫(Zeev Rav)之首。姬拉.艾瑪戈,今日被讚譽為「以色列影壇第一夫人」。在五十三年的表演生涯裡,她參與千次演出,包跨了四十餘部電影、上百部電視劇、無數齣大型舞台劇製作。作為納粹大屠殺的倖存者第二代,姬拉十五歲時即離開飽受精神疾病困擾的母親,隻身前往特拉維夫。綁著長長的猶太人辮子,身無分文,她投靠以色列國家劇院,還因為只會回答「Yes!」,開始得到許多小角色的機會。在漫長的表演者生涯裡,她曾經在事業巔峰放下一切轉赴紐約學習,也曾渡過六年毫無演出機會、幾乎自殺的險境。在片場,她極力反對空洞的花瓶角色,執拗地向導演徵求為女性角色鋪陳深度的機會,她所主演的《芳心封鎖》Siege為以色列影史第一部以女演員為主角的電影。除此之外,她參與改善演員權益的工會運動,以及成立個人基金會促進兒童福利,為以色列文化領域的重要改革者。 姬拉的第一本自傳小說《阿維雅的夏天》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並改編成電影,獲得一九八九年柏林電影節銀熊獎、西班牙瓦拉多里德電影節金穗獎、聖雷莫電影節最佳外語片獎。一九九七年,姬拉.艾瑪戈獲得以色列電影學院終身成就獎。訪談中,姬拉多次提到自己是性格堅強的演員,七十歲的她宛若以色列電影的見證者,「以色列電影早已走出千篇一律的種族衝突或是軍人遇上女孩這類的故事,我和以色列電影一起成長,從綁著長辮子的猶太小女孩演起,到現在我是軍人、倖存者、每個人的奶奶。」作為世界影壇的重要演員,七十歲的她仍然晨起讀書,甚至為了鼓勵年輕導演,出演學生電影。一路走來,我們可見姬拉背後的表演者信仰與深度。 十月份,姬拉應邀訪台演出她的舞台版《阿維雅的夏天》,在台上展現她的精湛演技與人生經驗。本刊特別專訪這位偉大的女演員,為我們道來她的演藝人生與表演思考。 Q:是否可以跟台灣的讀者介紹一點你的成長背景?

文字|李靜怡
第203期 / 2009年11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劉守曜

拾起寫實表演,完成劇場拼圖

年輕時以生猛的創作與表演驚豔台灣劇場界,歷經劇場導演、藝術行政、藝文媒體、藝術策展、生態觀察等位置,劉守曜以豐富的歷練與經驗,將對人生諸般體悟投射在劇場最新創作中。他將以《愛錯亂》一劇重綻導演功力,從近年對個人表演脈絡的反芻出發,以寫實表演為底;而隨著人生進程有所轉變的心境、態度,也讓他一反過去作品較為嚴肅的風格,大步邁向喜劇調性,要帶領觀眾一起,笑看人生無奈。

文字|朱安如
第203期 / 2009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