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斌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3:跨國交流「脫歐入亞」,文化也要「新南向」?
重新認識亞洲鄰居 深度交流帶動自身反思
從幾年前的歐債危機,中國及亞洲國家的經濟相對穩定成長,促使了歐洲許多國家將焦點轉向亞洲,而這股浪潮似乎也影響了全球表演藝術界的目光,許多亞洲的藝術家在國際上展露頭角。隨著台灣政府提出「新南向」政策,在文化面也投入資源鼓勵交流。去年除了有不少東南亞藝術家訪台展演,臺北藝術節由熟悉亞洲藝術現況的新加坡籍鄧富權接任策展,民間更早有不少交流合作。或許可期待的是這樣的交流帶來在台灣藝術家身上所產生的碰撞、沖擊後的深化,對自我主體的尋找、對亞洲與自身歷史的反思。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島喻.島嶼 雲門舞集《關於島嶼》
《關於島嶼》中被暱稱為「打開」的一幕,全黑舞台僅有細長銳利的光縫與一名矗立於旁顫動的舞者,在舞台倏地轉為明亮開天闢地的一秒,讓人直覺地想起如盤古開天等古老文明的創世史詩。 那些神話中,多半是人類以己之力劈開了曖昧不明的宇宙,巨人最終成為山河,成為日月星辰,成為世間萬物。那是秩序抓住渾沌,理性統攝自然的隱喻。有趣的是,多次以文字、台灣入舞的林懷民,這回以海量的文字交疊、拆解,與人類創世反其道而行,投影出地方、山川、植物、文學,最終崩塌毀壞,不成意義。而那些在宇宙幻境中飄流的印刷文字、人類文明,最終被海浪沖刷,渾沌又化為天地大海,無所不在。 面對「島嶼」這看似有著清晰指涉的命題,林懷民卻說:「這是個隱喻。」隱喻什麼呢?本期嘗試從當代台灣出發梳理編舞家過往的島嶼書寫,並專訪林懷民在《關於島嶼》中的內在創作核心,同時探問三位年輕藝術家──周東彥、詹朴、桑布伊,聽聽年輕世代的「關於島嶼,我想說的是」,試圖一窺他們的隱喻/明喻/借喻/寄喻又是什麼。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舞動的共同體
關於島嶼,信手捻來的例子告訴我們,這塊「婆娑之洋,美麗之島」上的人們,在雲門大開這四十多年以來,依然為了「我是誰?」「誰是我?」的問題,思索著,爭辯著,低迴著,激昂著而林懷民或有意或無意,一路以舞作帶著觀眾一同打造的想像共同體,是編舞家與土地、社群共感後的肉身呈現,有愛亦有恨,無私亦無情。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在文字山河間 舞動島民群像
放下已成雲門標誌的書法字,新作《關於島嶼》選用印刷體,投影出多位台灣作家筆下詩句,字在偌大背幕上變化多端,如星辰、如山川、如落石舞者舞在字塊之間,不同以往以氣引體、以身揮灑,他們牽手踏出類似原住民舞蹈的舞步,以回彈的動力甩盪臂膀,如獸般扭打,如常人地行走就此滲出了「人」味,更準確的說,是集體的「人」所構成的島民群像。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當年輕藝術家遇上林懷民之一
周東彥:我們加,老師減,就這樣走了三年
作為一個結合了商業設計、動畫、新媒體的團隊,最初我想,舞台是不是可以不只是地板與背景,還用石拍、火烤、流動、3D的河海,呈現有機的文字,但老師都覺得不對。我們開始學習layout,學習林懷民的舞台哲學,他只是把畫紙攤開,就這樣,沒有其他東西了。我們加,老師減,就這樣走了三年。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當年輕藝術家遇上林懷民之三
桑布伊:他讓我丟掉原本會的,去做簡單有力的事情
他發掘我的潛能,讓我丟掉原本會的,去做簡單有力的事情。過程中有討論與磨合,因為誰都不知道老師要做什麼,或許他要透過我的聲音找他要的東西。創作通常都有主題、對象,這次是沒有主題的哼唱,非常辛苦。直到進錄音室,歌唱的核心都不明確,他只要我不要唱自己的創作、不要部落的歌,只要哼唱。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如果,失敗是個進行式
襯著狄倫猶帶激昂的嗓音,讓我們與劇場藝術家們一起反芻失敗的滋味倘若你知道自己終將是一顆臣服於重力向下滾落的石子,會不會同時間,你也分身扮演了那個每日沿著滑坡將滾石逆反推回的薛西弗斯?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黎煥雄 面對時間,我們都是失敗主義者
黎煥雄說,就世俗的眼光來看,他們總是期待你修正,一修正二修正三之後,就不要再失敗了,但他想問,為什麼我們不能一再嘗試或一再失敗?但這並不是那種完全勵志或正能量的去想:一定要從這個過程學習到什麼,而是提醒自己,試著去到達一種剛剛好的謙卑,無論是對於自己,或是對於世界。
-
焦點專題 Focus
以優雅之姿 看進夢的溫柔與狂暴
鄭宗龍耐人尋味地說了一句「也許《捕夢》與《十三聲》本質上是一樣的」。這麼說好像有些關連,《十三聲》的靈感來源,是為了抓捕童年在萬華街頭映在眼中形形色色的模糊身影,而《捕夢》則直接點出想要探索、捕攫夢境的渴望。不過,與其說他想探索夢境,不如說他其實是對「意識」與「理解」感到無比好奇。
-
焦點專題 Focus
捕一場潛意識的劇場之夢
從《十三聲》的童年回憶到新作《捕夢》的迷離魔幻,雲門2藝術總監鄭宗龍回身一轉,踏入潛意識的神秘境地,他說:「我希望大家看完(舞作)像是做了一場夢。舞作最後有一個橋段,謝幕後,我會把空間打開,讓大家可以走上舞台,拿著手機用Instagram或是直播這個空間或舞者們,捕捉他們才剛做完的夢。可是捕得到嗎?我不知道。」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人員安全為要 盼達成「三贏」局面
颱風停演,不只是團隊的痛,對表演場館與策展單位來說,也是相當難以處理的棘手情境。沒有人願意看到團隊的心血創作無法呈現,但場館必須考量的是藝術家、場館員工與觀眾的人身安全,考慮層面更為複雜,而宣布停演時,也必須想辦法達成「好作品可以如期演出,觀眾看到演出,劇場保有票房收入」的三贏局面。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去中心」政策七十年 多位國家戲劇中心總監發表宣言
廿九位「國家戲劇中心」總監與藝術家選在法國國慶大典前夕,聯名投書《世界報》發表劇場宣言,闡述新時代的公立劇院角色。由於今年適逢法國劇院的「去中心化」政策實施七十周年,投書中讚揚當年「去地方化」政策的前瞻與創新,重申文化活動之可貴,強調劇場的社會責任。參與投書的總監多是年輕一代劇場導演,也使得這份投書更顯分量。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華人樂壇的燦爛霹靂
林克昌宛如一顆巡航的慧星,經歷海外、中國大陸、澳門、香港、台灣等華人區域,而且都留下里程碑的建樹。他長期悠遊歐陸,可說是同時期華人音樂家中,浸潤西方音樂文化最深的一位。林克昌不是思考、分析型的藝術家,他用感性吸收、消化西方音樂美學精髓,加上無法言傳的東方民族感性,融匯、發展出一種獨到的詮釋邏輯。
-
焦點專題(二) Focus 王嘉明《血與玫瑰樂隊》
混音莎士比亞 社群網站裡的玫瑰戰爭
歷史是怎麼寫成的?歷史人物是怎麼塑造出來的?王嘉明透過《理查三世和他的停車場》、《理查三世》,與即將為新點子劇展揭幕的《血與玫瑰樂隊》,兩度三番地深入探究這段歷史╱莎劇的構成,甚至演出全程開放拍照與上網,在社群媒體當道、假新聞很日常的當下,讓觀眾切身體驗「歷史真相」的曖昧難解。
-
焦點專題(二) Focus 高俊耀的《親密》
偷渡品特 留下曖昧、藏匿真相
高俊耀的《親密》並不以哈洛.品特的任何一齣戲為底改編,而是設法以品特的作品結構出發,編寫全新的劇本,「我會說是『偷渡』,這個概念很有趣,好像我把一個東西變成我的了。」如果真要說的話,《親密》與哈洛.品特的《往日時光》有些接近,品特劇本特有的曖昧性,也在此發揮,從嬉鬧到認真再轉為曖昧不明、從誠心獨白到恣意說謊最後創造過往,真相即使不清,卻也能從中發現試圖構建權力的野心,以及彼此勢力的潰散或消長。
-
焦點專題(二) Focus 李銘宸《夜晚就在森林前方》
面對戈爾德思 劇場就在生活前方
法國劇作家戈爾德思的《夜晚就在森林前方》,是一篇長達六十三頁、完全沒有句點的獨白,是一個男人用他可以想像到的所有文字留住一個陌生人。這樣一個文字分量沉重的劇本,鮮少執導文本的導演李銘宸要如何處理?他與編劇鄭智源、表演者楊奇殷,用年輕劇場世代的與戈爾德思展開一場全新的對話。從戈爾德思劇中社會邊緣人的角度出發,李銘宸和鄭智源試圖探索一個熱愛劇場文化的人,如何迷失在這被文創侵蝕的現代生活之中。
-
音樂新訊
久石讓與麥斯基 兩位巨星在「台」交鋒
來自日本的音樂大師久石讓,以宮崎駿的卡通配樂為人稱道,也是北野武、大林宣彥等導演的御用音樂設計。截至二○一五年止共八度獲得日本電影金像獎「最佳音樂獎」及七度的「音樂獎」,並且獲得日本政府授與紫綬褒章。但他始終最愛的,還是嚴肅音樂的創作,近年來更以優異的指揮身分獲得肯定。米夏.麥斯基(Mischa Maisky)則是史上唯一師丞皮亞第果斯基(GregorPiatigorsky)與羅斯托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兩位傳奇人物的大提琴家,無論是精緻的古典或輝煌的浪漫,都能以真摯的熱情作最佳詮釋,連羅氏讚賞他為「年輕一代大提琴家中最傑出的天才之一」。 此次兩人聯袂來台,將與國家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德弗札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並且帶來久石讓自己創作的作品Encounter for String Orchestra除此之外,還有布拉姆斯的《F大調第三號交響曲》。兩位超級巨星的在台交鋒,將一場音樂會,融入雙倍以上的精采享受。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無遮蔽的身體 創作的誠實與真實
舞者、劇場演員 、 導演 劉守曜 透過裸體 釋放內在靈魂
表演者的身體,是舞台上最重要的元素,裸身演出,卸下的不只是衣服,更是種種社會的、外在的遮蔽物,誠實面對當下的自己。 四位劇場/舞蹈工作者劉守曜、法蘭克.迪馬可、李貞葳、蘇文琪,當他/她們在作品中呈現裸體時,思考的是什麼?想說的是什麼?
-
藝號人物 People 劇場暨影視演員
謝瓊煖 因為戲,了解自己更了解他人
跨足舞台與影劇,更獲得金鐘獎肯定,即使已是「姐」字輩演員,謝瓊煖對演戲還是嚴陣以待,不愛上戲劇以外的通告,她說,所有心力都放在角色身上了,沒有餘力再從事與表演無關的事情。她說:「作為演員最大的快樂是:過不一樣的人生。因為戲,更了解自己,更了解他人,對於生命有了更多的包容,也讓自己變成更好的人。」
-
焦點專題 Focus
作曲新聲代 悠遊東西無界限
如果說上一輩的音樂家扮演的是開路先驅,如今這一代的作曲家正在前輩鋪設好的溫床上百花齊放。相較於前輩的拓荒,他們大多數擁有紮實的西方作曲技巧的訓練;他們非常清楚了解自己的文化,在全球在地化的時代是創作最大的資產,因此穿梭東西優游自在;面對世界級的競爭,他們有能力和自信一展身手,在全球競賽中嶄露頭角;他們同時前進校園任教,但也活躍於創作舞台;他們對於各種藝術領域充滿好奇,喜於挖掘、實驗音樂的各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