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北愛樂」十月熱鬧上市
十月底,祇要扭開收音機,轉至FM99.7頻道,即可置身於悠揚的樂音中。這個百分之七十播放古典音樂、百分之三十播放爵士樂及新世紀音樂的專業音樂電台,正蓄勢待發,企圖進駐台北人的音樂生活。 「我們的目標是讓古典音樂以最親切、輕鬆的方式進入聽衆日常生活中,是非常生活化的。」節目部負責人王瑋表示,「雖然電台訴求定位在白領階級,但原則上我們希望聽衆年齡層能拓展至靑少年。」在此前提下,節目的設計便格外重要,而從敲定的節目主持人選及其構想,可一窺其未來呈現形式。 兒童床邊音樂故事、靑少年管弦入門──賴英里 在為女兒四處找尋適合聆聽的音樂,引發製作此類節目念頭的賴英里認為,音樂的扎根工作應從小做起,「兒童是最喜歡聽故事的,所以在節目的進行上,我會以說故事方式進行,讓小朋友在音樂故事中成長。」在曲目的選擇上,將以專為小朋友所作的世界名曲為主。而針對靑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賴英里計劃以介紹與靑少年同齡的優秀創作、演奏家,一方面滿足靑少年成就感,也可間接提昇、刺激靑少年的音樂興趣。 音樂劇──邱瑗 「我打算先從近五年創作演出的音樂劇著手,先拉近和聽衆的距離,然後再回過頭去做系統介紹。」擁有音樂、戲劇雙學位,並導過多齣歌劇的邱瑗指出,許多人分不淸音樂劇、輕歌劇和歌劇的不同,她將藉著這個節目能讓大衆對音樂劇有正確的認知。 而音樂劇多半由文學名著改編,邱瑗計劃邀請如胡耀恆、辜懷群、黃碧端等戲劇、文學界人來就另一角度談音樂劇,以提供更寬濶的思考。「基本上,我們看書、聽音樂的人口很多,但二者似乎不太交集,我希望能藉由這種型式來拉近二者距離,並讓原本祇單純欣賞音樂者有更深沈的思考。」 電影音樂──史擷詠 曾擔任多部電影編曲並連連獲獎的史擷詠認為「電影音樂範圍太廣了,從古典、Jazz,到流行無所不包,但以往這類節目都侷限在與電影搭配上,比較商業取向」在此認知下,電影音樂範圍頓時開濶起來,「不祇電影音樂、廣吿、紀錄片、恐怖片、科幻片等各種形式都可以談,而每種類型在音樂的表現上也都不同,可聽性就更大了。」 此外,史擷詠計劃以「玩
-
特別企畫 Feature
用耳朶讀音樂 音樂圖書出版立體化
從藝術史的發展來看,科技的確賦予藝術表現新的語言;音樂的傳達早已超脫演奏(演唱)會的限制,CD、錄音帶也早就是一般人日常接收音樂訊息的主要方式,而在電腦走入日常生活後,多媒體CD如CD-ROM、CD-I的出現,更預示樂迷的視聽接收習慣,將有所改變。
-
新秀登場
展現「人體」爆發力 側寫俞秀靑
一頭可豎起來的短髮,一身運動員的矯健身手,兪秀靑的外型,就如她的舞作一樣另人耳目一新。
-
回想與回響 Echo
重回心靈深處 憶起傷健共舞的演出經驗
七月份參加「多面向舞蹈劇場舞團」《我們的故事》的演出,才讓我了解到舞蹈的另一面。我從來沒有想過坐在輪椅上的我,也能以肢體的表現在舞台上演出,並且讓我重新尋回赤子之心的感覺。
-
人物點描
默默耕耘的劇場「唐.吉軻德」 姚一葦的四種身份
一向被文化界尊稱為「姚老」的姚一葦,和被尊為「中國戲劇導師」的李曼瑰是台灣戲劇史上,兩個相當具代表性的人物。後者投注她所有的心力於推展劇運,前者則持續創作超過了三十年,一直到今天都還在出書、做戲。不僅如此,姚一葦一人還身兼四種身份,繼續在台灣文化活動中默默耕耘。
-
人物點描
開啓台灣音樂發展之門 兼融現代與傳統的許常惠
一九五九年前台灣音樂界發展是緩慢而漸進的,雖陸續有張福興、陳泗治、郭芝苑、呂泉生等人的努力耕耘,但仍要到一九五九年許常惠自法國留學歸國,以新穎技法、觀念爲國內音樂環境注入新泉,培育無數優秀作曲家;其後所發起的民歌採集,更豐富而保存了台灣珍貴傳統音樂。由創新至傳統,在許常惠幾十年的努力、影響下,台灣音樂正逐漸顯現出豐富多采樣貌。回顧台灣音樂五十年發展路,處處可見許常惠用行動寫下的眞實見證。
-
回想與回響 Echo
《寒月》照亮野台和內台
最令觀衆大呼過癮的是,一齣《寒月》前後輪番出現三十八種歌仔戲曲調,唱曲佔了七成左右,堪稱歌仔戲曲藝的嘉年華。
-
回想與回響 Echo
Trust me, you can make it! 美女湼槃之路究竟有多遠?
瘦身廣吿總是強調:「一旦你瘦下來,必然美麗和幸福。」復興劇團和他的「美女」似乎都以爲跳躍過後,就可以直接「湼槃」了。
-
戲劇
小李子是不是小騙子?
這次在國家劇院演出的《小李子不是大騙子》是國內兒童劇場中少見的大製作,不過,《小》劇彷彿並不是眞正爲小朋友創作的戲。
-
戲劇
縱浪大化中,欣赴喜與懼 田啓元及其《水幽》
《白水》舞台上幾個大男生愛成一堆,分明是在爲被傳統道德打成人蛇妖戀的同性戀者請命訴冤。到了《水幽》,導演田啓元泯除了一人飾一角的界限,大大拓展了《白水》中善惡分明、「爲弱者伸冤」的悲情視界。
-
舞蹈
中國人的情感,中國人的舞
在這個作品裡頭,我們看不到所謂對文本的「顚覆」或「從新的角度來理解」,或其他所謂現代、後現代的手法,而是依循原本故事內容的演繹來呈現一段淒美的愛情。
-
舞蹈
一場肢體與詩篇的對話 評「風動之舞II」
何曉玫在「風動之舞II」所呈現的作品,在視覺美感的營造,極盡所能,特有的女性特質,不同於許多小劇場的刀光劍影,唇槍舌劍,何曉玫以肢體寫作,像個詩人。
-
舞蹈
一場被分割、被干擾的演出
在此次「游好彦舞團」的演出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葛蘭姆派別」的技巧動作,這些早已固定的動作形式缺乏縝密的心思加以有機性的串連。非但無法將作品的意念傳達給觀衆,更造成觀賞經驗被分割、切斷。
-
即將上場
調戲一夏──大家一起來扮戲
由文建會和中時晚報共同策辦的戲劇節「調戲一夏──大家一起來扮戲」,六月份在大安森林公園先以節慶活動揭幕,呈現各式動、靜態的音樂、戲劇、舞蹈演出,並邀請國內的專業劇團輔導業餘劇團,演出曾經上演而廣受好評的劇目,希望藉此帶動相關經驗的傳播與交流,爲日後的藝術環境培養更多的生力軍。 七、八月份共有四齣戲劇上演,《世俗人生》由「白鴒鷥台語藝術硏究室」和公敎人員組成的「牛古演劇社」共同合作,蔡明毅導演;《三人行不行》由「屛風表演班」指導藍領階級組成的「工人綜藝歌舞劇團」演出,黃英雄導演;《圓環物語》由「表演工作坊」和企業界主管者組成的「企業表演俱樂部」合作;《荷珠新配》則是「蘭陵劇坊」和市議員助理組成的「三色菫劇團」共同製作。節目場次如下:
-
縱墨觀史
歷歷滄傷不見桑 政治及社會遞變下的台灣傳統戲劇
源自閩粤而深度本土化的台灣傳統戲曲,原是與民間生活密不可分的演出生態。在迭經政治與社會變異的篩瀝又篩瀝,各種大戲、小戲、偶戲都被擠到生活的邊縫,甚至,音消戲殞。滄海復有桑田;近年,本土意識抬頭帶來微曦,台灣傳統戲曲卻一仍在難爲後繼的困乏中。光復五十年了,曾經滄傷的該也見桑了,傳統戲曲的苗子呢?
-
縱墨觀史
戲裡乾坤大 大陸主要戲曲劇種在台灣的發展
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撥遷來到台灣,行囊中的黃金、文物國寶已先一步運抵,而扎根於民間的地方戲曲劇藝也尾隨著草鞋、步鞋、槍桿一步一哼唱地流亡到台灣,京劇、豫劇、崑曲等傳演不輟。異地的絲弦、異地的鑼鼓點子,敷演(衍)出怎樣的劇相心聲?
-
縱墨觀史
多元參照,異彩紛呈 近代台灣音樂發展反思
處在「世紀轉換」的當口,對台灣半世紀來音樂歷史的發展做整體性的反思,確是一種歷史的現實的需要。在對傳統音樂的繼承,對外來音樂的借鑒及對民間音樂的吸取上,它的整體面貌和歷史走向,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受到至深且鉅的影響。如何評估本世紀以來台灣音樂的成就和不足?如何設計它的未來藍圖?在臨近世紀末的時候,有了半世紀的實踐和理論的積累,這種檢討和反思,當可得出較成熟的結論。
-
戲劇
眞理何在? 摘除《洪堡親王》的有色眼鏡
導演意圖將《洪》劇表現得像一齣西方的「羅生門」,但是如何客觀的看待克萊斯特的眞正意思?相信這是觀衆,也是讀者存在的焦慮。可惜《洪堡親王──夢遊者的正義》導演並沒有跳出克氏設下的陷阱。
-
台前幕後
舞台面貌與變貌 十二位表演藝術攝影者「視界」中的舞台
十二位攝影者透過鏡頭,主、客觀的再創造或紀錄了表演瞬間撼人之美,由靜至動、沈潛至飛騰。然而驅使他們按下快門刹那的意念爲何?他們如何看待、挑選心目中的「表演」呢?
-
面對大師
康寧漢訪台日記
生日不希望驚動大家 十號的記者會上康寧漢與台灣的媒體首次會面。由於四月十六日是大師的七十六歳生日,所以他在台灣將如何慶生,一直是大家最想知道一個謎。當一位記者問他這個問題時,康寧漢以他回話的方式──謙卑地將椅子往後拉開,並撐著桌子起身對著麥克風,和煦地說:「謝謝你們的關心,生日那天其實不準備安排什麼特別的活動。我只不過將參與今年新作《分微事件》的演出而已。」當現場記者們興奮地想再度確認長久受風濕之困,而走起路來有些顚簸的康寧漢眞的要與年輕舞者們同台演出嗎?此時,原本已坐下的康寧漢微笑著再度起身回答說:「與其說我會在台上跳舞,不如說我將在演出中『客串』一小段。你們到時候看了就知道!」 其實兩廳院早就準備好在十六號,也就是最後一場演出結束時,由林懷民上台爲大師獻花,也爲他祝壽。另外,雖然考慮到注重自然飮食養生的康寧漢是絕對不會享用生日蛋糕的,但是大師難得在台北過生日,當然還是不免俗地將一個點燃蠟燭的蛋糕推上台,並由全體觀衆一起爲他唱生日快樂歌。 令人敬畏的工作情形 十二號下午兩點,是康寧漢舞團的彩排記者會。其實,他們的彩排早在一點半就已經開始了,連在劇院三樓芭蕾舞敎室剛敎完本地舞蹈學生康寧漢技巧課的舞者,也婉拒媒體的採訪,急著趕到台上與大家一起排舞。 當記者們到場時,康寧漢已經背對著觀衆席,手握碼錶,坐在舞台前方,注視著寂靜無聲中舞動的團員。 沒有任何致詞或說明。 攝影記者爲捕捉康寧漢的神情,試著爬上舞台,但都被工作人員阻擋。而觀賞的記者們,也不敢大聲嚷嚷,怕干擾了舞者們發自身體的節奏。 舞者的默契,是靠長期一起上課與不斷排練,辛苦地用汗水換來的。他們平時上課就極少用音樂伴奏,頂多由上課老師數數拍子罷了。他們習慣於聆聽自己身體舞動時的韻律。如同康寧漢本人在十二號晚上的一場(聚集國內舞蹈、音樂、與美術界代表及康寧漢隨團的作曲家,及文獻負責人之)座談會中指出:每當他憶起早年在家鄕隨一位老太太在廚房學踢踏舞時,他腦海中也會同時響起老師鞋底與鞋跟所傳出的音樂節拍。他在另一次場合還爲我解釋說:「舞者們剛開始排練時,可能需要自己默數拍子。但是我希望他們到時候可以不必靠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