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斌
-
台前幕後
《詩與花的獨言》之外
太古踏舞團今年七月將應邀參與「勒維伊藝術節」的演出,主辦單位特別延請美國編舞家Susan Buirge爲林秀偉編排一支舞蹈。在和林秀偉工作期間,Susan談到了他對東、西方舞蹈差異的看法。
-
面對大師
21世紀?就快到了啊!
時隔十一年現代舞大師模斯.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以七十六高齡於四月再度訪台。爲了將這個歷史性的事件留下紀錄,我們特別透過康寧漢舞團經理唐娜(Donna Richard)從中聯絡,敲定十四號中午十二點半僅僅半小時的時段裡,安排大師與台灣編舞家、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對談。
-
舞蹈
永遠的純粹主義者 康寧漢舞團的藝術理念
不少人將模斯.康寧漢歸爲後現代的舞蹈家,這是相當簡便的一種分類法。其實康寧漢在創作本質的精神上,他從來都屬於現代的純粹主義者。後現代藝術家於他而言,顯然欠缺了審愼和執著的原則。
-
舞蹈
併呈傳統與現代 澳洲「原住民舞蹈團」
「澳洲原住民舞蹈團」的演出,不僅在演出內容上令人對「原住民舞蹈」有跳出形式束縛的感受,對於它所承擔的文化使命,也發人深思。就編舞的手法而言,技巧間的轉化、融合均稱流暢,舞者的素質整齊,技巧優秀,精力充滿於舞台間,令人印象深刻。
-
舞蹈
一樣的雲門,不一樣的舞蹈書寫
在同一個晚上觀賞《看不見的城市》與林懷民的《悲歌交響曲》是個有趣又奇特的對比。前者要求觀衆的思考與編舞者多重書寫的表演元素相互激盪,創造多元的詮釋空間;後者則預設了飽脹的情緒,一股腦兒地捧出來,留給觀者極其有限的想像、思考與辯證的可能。
-
戲劇
看鳥人,解「鳥語」
《鳥人》是一齣藝術與娛樂並重的好戲,讓觀衆在享受之餘,也能帶著省思回家,進而沈澱、發酵,雖不知程度如何,但潛移默化之功已然發生。
-
回想與回響 Echo
《棄兒與屠夫》觀後聯想
如果將《棄兒與屠夫》與卓別林的《小孩》放在一起比較,似乎就能看出《棄》中缺少的是什麼──一份對「人」的關懷,而這也是所有眞正藝術不可缺的元素。
-
焦點
淚人兒花旦朱民玲
去年十二月十四日,台北市郊,在飽滿的、無一絲罅隙的風速中,一起車禍,昻藏一七八公分的壯漢,倏爾落地如陳木。 出事了!剛知道時,一片空白。然後整個人是繃緊的,好像給五花大綁地勒著,心裡、腦裡全部只有這件事,慌亂和迷茫交替著溶入淡出、溶入淡出。家人突兀地問起:「要不要演呢?」我錯愕不置,哪裡知道我還有戲呢?我忘了,完全忘記《潘金蓮》了。「明天彩排喔!」家人跟著提醒。 剩下半天的時間可考慮,我想起很多事來──這齣戲張文禮幫忙我很多。起初,當知道要接這戲了,他比我還高興,他眞的以我為榮、為傲。討論、排戲、弄服裝每一細部須臾都有他陪著、參與著。這戲,一直都有他──突然,有股衝動:「一定要演!」「眞的要演嗎?」哥哥很嚴正的説。「我覺得我該演。」「能笑得出來嗎?」哥哥絲毫不放鬆的以他不予置信的態度作提示:「要演,是要對覲衆負責的。」 我們夫妻一向很有默契。在這生死交關的一刻,我相信,他是要我去演出的。他會幫我笑得出來,他會看到,我不要辜負他。 十二月十五日《潘金蓮》彩排。國家劇院的後台,大家默動著。化粧間裡朱民玲的父母、哥哥都在,都無言以對──朱民玲淚流不止,費時好久也「粧」不成型。「旣然要演,就要克服啊!」「何其容易呢?」終於,當她站定在翼幕邊的上場口的一刻,「我的心突然平靜了」。劇務齊復強雙手握著她的肩膀,堅定地推送她──潘金蓮上場。 演出間任何一個空隙都讓我不由地回神想到他,不由地失神若惘 謝幕的朱民玲已是淚眼婆娑;一回到化粧間,完全崩潰痛哭,前去探望的復興劇校校長心驚地表示,不惜停演也不忍難為她。「要演就要撑下去」,「醫生在想辦法,你去無濟於事」,從彩排這天起,大家一再勸阻她去醫院看張文禮,十六、十七、十八連演三天,朱民玲靠服鎭定劑支撑著。 後來,我才知道,他在我演出的第一天,十二月十六日,走了,腦死亡。醫生認為他的身體很好,器官健康,希望能移植救人。他的家人同意,而我,出於我們夫妻的默契──他不是個小器的人,同意。簽署的當天,他的心臟已完好的植入一個需要的活體中,眼角膜、肺等也完好的留存下來。 能不淒然?落幕之後
-
台灣行脚
舊牆綻新枝 台南表演藝術團體概況
台南,一般大衆對它的印象可能就是「小吃」、「古蹟很多」。然而這個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譽的古都,其深厚的文化力絕不僅僅表現於為數衆多的觀光據點而已,更從一般日常生活中源源不斷透發而出。其中最重要的表徵,即是台南市的都市型態。
-
焦點
從普渡祭儀雕琢出的舞劇2 談《醮》的音樂創作
談到《醮》的音樂創作,實際上是無法具體說明的,也無從根據理論來解釋,因爲創作過程是接近瘋狂、眞實與無意識狀態,是時間和生活點滴的長年累積。而我本身從小生長在這塊土地上,自然會由內在潛發對《醮》的情感。換言之,生活本身成了最好的創作來源,這一點不僅和林麗珍對舞蹈的創作意念不謀而合,也是東方文化的特色。
-
台灣行脚
港都高雄演藝情
漁村、漁港,易主又易主、又打狗、高雄洲、高雄市、工業重鎭、國際大商港。日頭間,不知有多少冶煉爐烈烈轟轟地在高雄遍燃;而當西灣掛起嫣紅落日時,高雄大大小小的舞台上,彷彿一日之晨般地響動活絡起來。
-
名家訪談
一手掀翻了神、淫、登科夢
潘金蓮,家喻戶曉的壞;在我看來,她應有値得理解之處。諸葛亮,中國最神的男人;在我看來,他是智慧和美德(愚昧)的結合。至於孟登科這個巴山秀才,從一個不問窗外事的迂腐人,變成愛打抱不平、有點小聰明和幽默感的人;偏巧,他的結局正是可苦笑幾聲的官場幽默。我想,從事任何藝術創作,都要有自己的獨特發現。
-
舞台之外
「喜」上眉梢
台北的冬夜,我在龍江路上一家小酒館的門前下車,推開酒館的大門,一匹綾羅織繡流瀉眼前,抬頭乍見一個「喜」字大辣辣地躺在五顏六色的彩線中。再往裡頭一瞧──三〇年代中國酒館的歡場氣息向我迎面而來
-
回想與回響 Echo
的確是瞎子摸象 國樂參與歌仔戲
歌仔戲引入國樂未滿十年,參與者不過寥寥幾人,的確暴露出不少「瞎子摸象」的困境,但總比不動手摸象、光憑想像還接近事實一些吧!
-
焦點
關於義大利藝術喜劇(Commedia dell'Arte)
義大利藝術喜劇乃為十六至十八世紀曾於義大利風行一時的劇場形式。義大利文的Commedia dell'Arte意指「專業藝術家的喜劇」。它不是一個有固定文本的劇場形式。所有的喜劇演出都是即興方式,表演者並沒有依照一個事先寫好的劇本演出,而是在演出中臨機發明創作所有的台詞與動作。一個只有故事大綱,但沒有任何對話的簡單腳本,會在演出前由劇團團員共同構思,所有演員便根據這個粗稿,於正式演出時即興對話,並一步步發展情節。 一個Commedia dell'Arte的表演團體通常包括十個表演者,七個男演員和三個女演員。他們雲遊四方,帶著一個百寶箱,裡面有各式的戲服、道具,隨處演出,如同希臘羅馬時期的默劇團體。雖然他們有時也會演出悲劇和田園劇,但大部分時間都是搬演喜劇。 雖然演出是即興創作,聽起來十分嚇人,但義大利藝術喜劇的傳統讓這些演員的工作變得不是這麼困難。因為義大利藝術喜劇裡每一個角色幾乎都是固定的,而且大部分的演員一生就只扮演一個角色。這些固定喜劇角色後來對西方戲劇有很深的影響,有些甚至在今天的好萊塢電影仍明顯可辨識,像是好色又吝嗇的有錢老人潘多倫(Pantalone),老是有意無意地阻撓年輕人的婚事;好管閒事的笨鄕下人多多(Dottore),總是介入鄰居的家務事,搞得滿城風雨;而有時愚蠢、有時又精明得不得了的僕人角色,通常喊作艾爾列奇諾(Arlec-chino)或哈列金(Harlequin),是最受歡迎的甘草人物。劇本裡永遠有一對嚴肅正經的情侶為愛情所苦,因為老人潘多倫和鄕下人多多通常不願意他們結合。 因為表演者得以將自己的個人個性帶到他們的角色裡,即興變得更加自然活潑。而且由於所有演員生活、工作幾乎都在一起,彼此之間均有良好默契,甚至在平日相處之際也以戲中角色關係來彼此對待、娛樂。也難怪上了台演員就能夠在玩得如此盡興,觀衆看得更是笑呵呵。義大利藝術喜劇裡的所有角色都有固定的傳統服裝,像僕人哈列金處處補釘的外套,或鄕下人多多的學究袍,讓觀衆能很快認出他們的身份。面具包括在服裝之中,台上每一張臉都被面具覆蓋住,只除了那對年輕愛侶。面具的設計也有跡可循,好比老人潘多倫的面具中間一定長著一個巨大的鷹鉤鼻。每一個角色也一定會有它固定的把戲(lazzi),不斷重複製造笑果,譬如軍官卡辟塔諾(Capitano)就是會被他的長劍纏住
-
焦點
《一夫二主》表演工作坊的新「即興」
以「集體即興創作」起家的表演工作坊,今年新春,將推出熱鬧非凡、喜氣洋洋的《一夫二主》。《一夫二主》是義大利喜劇泰斗高多尼的經典喜劇,充滿傳統義大利藝術喜劇(Commedia dell'Arte)的即興活力。表坊的製作,正是要帶給觀衆一個表演的表演,即興的即興。
-
藝術節 Festival
東西藝術的新絲路
台灣藝術團體近年來相當受到法國經紀人的靑睞,去年到過巴黎演出的就有當代傳奇劇場、明華園歌仔戲團、李寶春京劇團,蘭亭藝苑崑曲劇團、小苑然掌中戲團等,其中李天祿的掌中戲團又配合《戲夢人生》電影一同演出,讓法國觀衆對李天祿及其藝術有更深入的瞭解。策劃這場盛會的法國勒維伊藝術節(Festival de St-Florent-Le-Vieil)藝術總監巴托羅梅(Pierre Jean de San Bartolome),於今年一月間特地走訪台灣,以進一步接洽今年要邀請到法國演出的台灣團體。
-
舞蹈
只有文字,沒有身體的《生之曼陀羅》
身體一方面要用延伸的動作來擴張空間,一方面又要用內縮的速度來抑止時間的進行,而編舞者毫無可能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其實,這個矛盾根本沒有解決的方法,因此就變成現在我們所看到那樣像電影中的慢動作,或滑稽的默劇動作。
-
回想與回響 Echo
就這樣,又過了一年
到實驗劇場看戲的觀衆,最好要有品質難以保證的心理準備,因爲臨時成軍或「一秀劇團」(one-show company)的情形所在多有。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其實這也是實驗劇場成立啓用的初衷之一,就是要讓各種形式、內容的演出,都能夠有一個可以發言的舞台。所以身爲一個觀衆,有時候會介於惡評與包容的矛盾之間,因爲不確定的結果、不完美的演出正是這些創作者所謂「實驗」,最好的托辭。爲此,我不禁感到憂心忡忡!
-
回想與回響 Echo
隨便談,也無傷大雅
去年由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主辦的「實驗劇場劇展」共推出了六檔戲,身爲忠實觀衆的我,六齣戲均躬逢其盛,在此談談自己對這幾齣戲的感想,純粹是個熱情門外漢的鄙陋之言,還望讀者諸君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