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 「秘密基地」再出發
成立迄今不過五年,與別團不同的是,「再現劇團」一開始就從場地經營出發,五年來累積了年輕劇團少有的場地營運經驗值。有自己的劇場自是讓人充滿了許多想像,但落於現實,卻也衍生出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甚至讓人回頭自問劇團存在的目的。於是再現劇團去年底讓「藝術工場」熄燈落幕,「休眠,是為了凝聚更大的能量。」
成立迄今不過五年,與別團不同的是,「再現劇團」一開始就從場地經營出發,五年來累積了年輕劇團少有的場地營運經驗值。有自己的劇場自是讓人充滿了許多想像,但落於現實,卻也衍生出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甚至讓人回頭自問劇團存在的目的。於是再現劇團去年底讓「藝術工場」熄燈落幕,「休眠,是為了凝聚更大的能量。」
全名「再一次拒絕長大」的「再拒劇團」,創作關懷就跟團名一樣,堅持不走「成熟」的主流路線,始終在少無人跡之處停步探索。主要成員黃思農說:「我們團最大的特色,應該是團員都有點社會適應不良。」做戲時相互批判,不斷質疑初衷何在,「在再拒,永遠都必須確認自己做戲的慾望是純粹的,劇團職業化好像會把這種精神消耗掉。」
成員都是剛畢業或還在學的北藝大學生,「風格涉」真的是很年輕卻又很吸睛的劇團,幾檔在臺北藝穗節推出的製作都以獨特風格贏得好評,也讓劇團從學生玩票性質漸漸發展到打算正式立案成團。主力創作者李銘宸期許風格涉不要只做劇場,也不要只有他一個人創作,「可以去做衣服、拍電影,什麼都可以試試看。」
台灣國寶級作曲家郭芝苑,於四月十二日因大腸癌辭世,享壽九十二歲。郭芝苑一生堅持創作,創作類型及風格多元而廣泛,是台灣第一位寫出交響曲《台灣土風交響變奏曲》,創作台灣第一部歌劇《許仙與白娘娘》,也是第一位寫出台語藝術歌曲《紅薔薇》的作曲家。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曾親自為郭芝苑撰寫《穿紅鞋的人生永懷祖恩的郭芝苑先生》及《沙漠中盛開的紅玫瑰》兩本書,應本刊之邀,特以口述方式回憶與郭芝苑大師過從的點點滴滴
說起宋少卿,就讓人想到他說相聲的樣子,沒想到接受我們雜誌專訪時,說話也時時出現相聲風格,時不時就丟哏,彷彿相聲已經成了他身體裡的DNA。宋少卿說,他就是愛演,迷戀掌聲,「只要能上台,我就好開心好開心。」他說自己是瘋子:「演員通常就是瘋子和發明家的綜合體。」可是他有發明家理性的部分嗎?「我私底下就是個瘋子,所以沒有這部分。」
國家兩廳院新任董事會於三月八日正式完成交接,新任董事長朱宗慶之前曾擔任轉型前的兩廳院主任與轉型後的藝術總監,也是兩廳院法人化的重要推手,十二年前他提出的兩廳院願景:「世界一流的劇場、全民共享的文化園區」至今仍然適用。雖然遭遇「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設置條例草案」通過與否的關鍵階段,本屆董事會可能只運作於這個過渡時期,但朱宗慶也坦然表示:「無論未來的組織構成將會如何改變,兩廳院的運作都不能夠因為這個變化而停擺!」
一月中以《畫韻》一曲拿下盧森堡小交響樂團與香港中樂團合辦的國際作曲大賽首獎,令人驚嘆的是,廿二歲的李俊緯卻還只是音樂研究所的學生!與眾不同的創意讓他得到評審的肯定,而這樣的不畏「立異」,卻是自小展現,學音樂的旅程猶如不斷的探險
雖然已經高齡九十二歲,只要談起音樂,作曲家郭芝苑可以精神奕奕地從早上聊到下午;跟他邀約作曲,口頭上雖說「沒有精神啦!」但總是一週後就拿出成品來。立志融合西洋古典與台灣風格於一體的他,一生埋首創作的時間多過一切,他也就成為台灣第一位完成歌劇、第一位發表管絃樂曲及第一位寫鋼琴協奏曲的作曲家豐碩的音樂成績,是以無悔的一生歲月付出換得!
做完了「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休息沒多久,李永豐又啟動了「368 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雖然要卯勁募款有時又得賠錢演出,但李永豐仍堅持做下去。這個來自嘉義鄉下庄腳囝仔,到現在還是滿嘴髒話草根味十足,但卻是道地的文青,難忘藝術給他的感動,他自知做不成藝術創作的「大咖」,那就把那些關於藝術的大大小小感動帶進每個生活的時刻吧!
演出整體吸引人的原因,就在每位藝術家都以各自的方式勇於嘗試與冒險。但推陳出新之餘,仍能看出表演者的功力與長時期的關注。整場節奏,有嚴肅,也有逗趣。此次所有的港台合作,均展現高度的創意與對表演藝術的包容性。不同時代的精神也藉由不同形式展現。
出生於音樂世家,從合唱教育工作者的外祖父開始,到作為台灣知名演奏家的父母親與舅舅,看著他們背影長大的莊東杰從小耳濡目染,浸淫在充滿音樂氣息的環境中,走上音樂這一條路似乎是比許多人更理所當然;然而對於他來說,這一路走過來,除了這份理所當然之外,更多的是他體驗人生的過程與態度。
歌仔戲今年的創作成果豐碩,如《安平追想曲》、《Mackie 踹共沒?》、《燕歌行》等皆以優秀文本、傑出製作贏得口碑,在同年度的戲曲演出光譜中,歌仔戲因其親民、不拘程式而有更高可塑性可被期待。
自一九九二年首度蒞台演出,上海崑劇團廿年間多次造訪,掀起台灣崑劇熱迄今不歇。當年崑劇在中國瀕臨式微,卻在台灣找回觀眾的支持,也重振劇種的信心,並重新在中國發光發熱上海崑劇團訪台的廿周年,標誌了這個古老劇種在當代重生與傳承的傳奇。
國樂名曲《陽明春曉》的作曲家董榕森,多年來在台灣國樂創作及國樂教育上著力甚深,貢獻有目共睹;即使在中風後身體右邊無力活動,仍堅持學習左手寫字,持續創作不輟,並以「奕宣」之名持續發表。惜去年十一月卅日,董榕森先生因肺部腫瘤而辭世,享年八十歲。本刊特邀與董榕森先生有多年師生情誼的資深國樂指揮蘇文慶,以此文追憶並悼念大師。
陳秀鳳新錦珠劇團
陽光劇團再度造訪台灣,演出回望歷史的《未竟之業》,依然平地搭帳篷,帶來整座彈藥庫劇場。幕前舞台劇與電影交織紛呈,幕後的林林總總也不遑多讓舞台如何搭建,劇場如何布置,演員如何工作觀眾看到了演員上妝的風景,可還有許多看不見的用心,讓這篇文章來為你揭開陽光幕後的繽紛世界!
作品不多卻齣齣讓人印象深刻的中生代導演陸愛玲,今年成立了「達達劇團」,以改寫自莎翁悲劇《李爾王》的《名叫李爾》為創團作。陸愛玲認為,《李爾王》的悲劇來自於對愛、對完美的偏執,這也是崢嶸一世的李爾王最後的生命功課,唯有透悟才能抵達死亡的終點。
功課不特別好、長得不特別出色、成長過程沒有太多人關注這是黃詠詩對自己的評語,但其實她有很多對這個世界的想法,「沒人問我感想,沒關係,我就自己說出來吧。」被視為香港當紅劇作家,黃詠詩以黑色幽默打造獨樹一格的劇本特色,讓人笑一笑甩掉面具,下個伸手就探進傷口,從喜鬧裡挖出深層的悲哀。選擇這樣的創作方式跟她的性格有關,「遇到嚴肅的時候就想逃,說個爛笑話就像丟下炸彈,說完就跑。」
由舞者楊維真與默劇表演者姚尚德合作的肢體劇場《泡泡秘密基地》,透過兩個經典文學角色哪吒與小王子,呼應兩人的表演;透過童年回憶的回溯,在劇場這個秘密基地,觀看自己何以成為今日的自己
電影素材被運用在舞台演出中,已經成為當前常見的劇場手法,多種不同的運用方式,可以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去加強、延伸與複製視覺與聽覺上的表現層次,或有意識地被用來玩擺盪於幻象與真實之間的遊戲。推到極致的,甚至以此打破劇場所營造的幻覺或解構電影形式。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