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斌
-
大陸劇場
光芒掩蓋下的陰影 上海戲壇風景線
上海人好時髦,曾經這裡是夜夜笙歌,曲藝演出鑼鼓喧天,各種劇團、戲班擁有著固定的捧場觀衆,但因著時代環境的改變,年輕人追求著新鮮娛樂,原先的傳統劇場流失了大批觀衆,如今上海的京、崑、越劇團都面臨了創作及經營上的生存掙扎。相較本刊三十八期上海專輯「正面」介紹上海表演活動,作者提出了「另類」的反思。
-
樂界越界
在最多的框限下發揮最大的創意 陳揚談廣吿音樂創作
對一個現代人而言,廣吿的無孔不入與無所不在,確實已經在生活中造成了驚人的影響力。它不但成為人們消費採購的重要資訊來源、也是一般民衆對新商品甚至新事物判斷的依據,因此,各種產品投注在廣吿上的財力和精力,往往並不亞於產品本身。 最具挑戰的創作型式 一支精彩的廣吿片,不但要有創意及好的畫面,具有畫龍點睛效果的配樂更是不可或缺。廣吿音樂可以營造感覺、鋪陳氣氛、突顯重點、加強印象,所以一隻好的廣吿配樂的旋律必須能朗朗上口、予人強烈印象,才能讓產品在衆多的同級商品中脫穎而出,達到最出色的宣傳效果。 提到廣吿音樂的創作,陳揚可以說是箇中高手,十多年來,他的創作數量多得嚇人,連自己也算不淸楚到底是三位數字還是四位數字。其中最令人熟悉的旋律包括:伯朗咖啡、黑人牙膏、白蘭氏雞精、佳麗寶化妝品、摩黛絲衛生棉、棕欖洗髮精。好像飮料和婦女用品特別喜歡找陳揚作廣吿音樂,也許因為他的音樂總是洋溢著特別多靑春浪漫的氣息吧! 短短幾秒的廣吿片,看來炫爛又多彩,但其背後卻集結了不知多少人的心血和智慧,對創作者陳揚而言,寫作廣吿音樂其實是對自己最大的磨練和挑戰。廣吿是有任務性的,要注意到產品的屬性、區隔、賣點,寫曲的時候更要有絕對的敏銳度,短短二、三十秒的時間,所有起承轉合都必須在瞬間一氣呵成,音樂還必須跟著畫面走,配合一定的秒數「在最多的框框、最多的約束中,卻要發揮最大的創意。」這是廣吿音樂最可怕卻也最迷人的地方。 債主家中坐,腦中還是一片空白 雖然已經是這行的老手,陳揚還是覺得寫作廣吿音樂壓力最大,幾秒的音符,靈感來時,可能一個小時甚至幾分鐘就完成了;有時寫作的時間卻要一個星期、一個月或兩個月都有可能。在創作過程中更是趣事不斷,有一次,陳揚為一支廣吿寫了兩種版本的音樂,委託人兩首都愛不釋手,深怕放棄其中任何一段就會被別家廣吿公司買走,最後決定兩首都要。當然,並不是每次做廣吿曲都這麼順利,碰到態度惡劣、要求刁蠻的業主時,陳揚也有與對方大吵一架、甩下「不幹了」的紀錄;有時候時間緊迫,對方已經逼上門坐在樓下等了,陳揚還躱在樓上不敢出來,腦筋一片空白。 酸甜苦辣
-
焦點
從傳統中擷取新意 梨園舞坊創團公演「艷歌行」
梨園舞坊是南管樂團漢唐樂府藝術總監陳美娥與資深舞者吳素君攜手合創的新團,結合古雅南管與傳統梨園戲中的樂舞,呈現出極其精緻娟秀與沉斂的表演美學。
-
座談會
賠錢生意大家做? 表演藝術類雜誌座談會
表演節目的舞台愈來愈多,動態演出也日益頻繁,然而紙上的文字與圖像演出──雜誌出版業,究竟在舞台上、下吸引了多少聚光燈的焦點?《表演藝術》雜誌創刊迄今已三年,在這三年的回顧中,我們邀集同業舉辦座談會,分享各刊創刊理念與經營模式,希望大家能邁入更有前景的新年度。
-
特別企畫 Feature
裸體表演爭議的終結
非主流、非官方、不與商業結合的「身體氣象館」已經連續四年為國內的表演活動輸入、輸出了好幾類台灣少見的節目。去年「當東方遇見西方時」的活動之後,「氣象館」的負責人表明了繼續「非主流」脚步的反省與回想。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不良的體制中卯力幹起 從四流巨星藝術節談起
「小劇場的演出,說穿了,在這個城市的意義中,雖然的確是一種「靈光乍現」的浮光掠影但是若我們能替小劇場的改革意識,在個個作品中找到其潛伏的方位,樹立一個長期的戰爭型態,形成一個亞洲海洋國家視野的劇場文化。諸此種種,方是小劇場要卯力幹起所應鎖定的目標。」
-
特別企畫 Feature
「破爛」不只做為一個形容詞……
去年九月八日至十日,破爛生活節「後工業藝術祭」在板橋啤酒廠拆除前夕,邀請了來自法、德、瑞、日等國與台灣部分的地下藝術團體在廠內演出。演出團體大量使用高分貝的「噪音」於節目當中,另外還有部分演出人員以動作或言語向觀衆挑釁,三個晚上的演出雖然已經落幕。藝術祭當中的表演至今還在部分「地下」及「地上」觀衆之間引起討論。
-
台前幕後
名家、名弦、名彥
一九八八年,小提琴家簡名彦成立了「名弦」室內樂團,風光一陣,但沒有固定組織導致後續無力,來自澳洲的小提琴家兼指揮家林克昌就像一劑即時強心針,讓簡名彦重燃希望,甚至準備賣掉名琴籌錢,支持「名弦」和林克昌的合作計畫。
-
樂界越界
帶著音符玩耍去! 陳揚的頑童音樂夢
學院裡所培育出來的古典音樂人才,給人先入為主的印象,總是嚴肅、典雅,可能有點驕傲、似乎有很多理論、常常會講一些別人聽不太懂的東西,但這個框框好像沒辦法套到陳揚身上,學院派出身的他,走的路卻完全不是古典音樂人的典型。
-
交流道
歌仔戲實驗劇《李娃傳》座談會
「沒有一種勇於嘗試、勇於實驗的努力而終究美滿的。」──(曾永義) 在學術殿堂上,當兩岸歌仔戲首度展開研討會發表研究論文的同時,在舞台上也正展演著兩岸首次合作的實驗劇《李娃傳》。而由主辦單位與本刊協同舉行的《李娃傳》座談會上,勇於實驗的製作者和勇於批評的觀衆展開了誠懇的對話。
-
舞蹈
自信、成熟與穩健 「台北越界舞團」觀後感
欣賞「台北越界」四位資深舞者的舞蹈,已不再是要評斷他們舞的好不好,對我,他們是二十年經驗與感覺的呈現。
-
戲劇
給《奧瑞斯提亞》一個機會
由美國導演執導、京劇演員在戶外演出的希臘悲劇《奧瑞斯提亞》雖已落幕,由它所引起的「傳統」與「創新」如何能在劇場內取得適當平衡的問題,至今仍在京劇界、劇場界引起討論。作者以觀衆的立場,提出了有趣的觀察。
-
戲劇
田啓元開的是什麼玩笑 《水幽》觀後
兩年前,田啓元以《白水》顚覆了白蛇傳文本,兩年後今天,田啓元又以《水幽》顚覆了自己。田啓元徹頭徹尾地不要觀衆投入,視覺和聽覺的生理功能到他手裡也變成刺激心靈保持淸醒的利器。
-
特別企畫 Feature
「老」之語錄
聲樂家金慶雲:身體就是我們的樂器。 我不是職業演唱家,自覺技巧藝術上都還有欠缺。我以爲對表演藝術工作者來說,在藝術生命裡,「老化」和「死亡」是一種普通人沒有的壓力。而演唱者又和其他的音樂表演者不同,他的身體就是他的樂器。但這樂器經不起歲月的摧殘,演唱家的藝術生命往往比演奏家更短。 許萊亞二年前來台時對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費雪狄斯考不唱了,我還能唱多久?」費雪狄斯考不再唱了是大藝術家對自己藝術標準的嚴格要求,而繼續在唱的是和歲月悲壯的競走。總有一天他們會被歲月那猛獸趕上呑噬,但這夕陽無限好的時刻就是藝術家一生成就的總結。 舞蹈家李彩娥:忙得沒時間「痴呆」呢! 十一月剛滿七十歲的「南台灣舞蹈之母」李彩娥,在今年上半年全省巡演六場的「半世紀的脚步」舞展「復出」成功之後,其接班人即長子洪仁威就提議今年母親生日時,爲她策劃兩場演出,並邀請李彩娥日本的師弟妹來台共舞。 談吐與動作完全不像祖母級的李彩娥說,由於自己五十幾年來沒有間斷練舞,後來也持續敎健美操,因此身手敏捷、柔軟度極高。她表示自己從來不覺得是七十歲的人。 「人是動物,所以要多動、多運動!」她開玩笑地說:「我練舞忙得都沒時間『痴呆』呢!」曾有記者問她如何把皮膚保養得如此細潤,她笑著說:「以前在屛東鄕下躱空襲,沒有保養品可擦,就拿了『小護士』抹臉,結果效果不錯,『面速力達母』就這樣陪伴了我五十年!」 看來年齡的確沒有帶給這位幽默開朗的舞蹈前輩任何困擾,主要也是因爲她很幸運地擁有一群非常孝順的子女及孫子長期圍繞她,並與她一同分享舞蹈的喜悅! 京劇演員李寶春:像蹺蹺板,這頭高來那頭低。 很矛盾,嗯(用力找詞狀)這很難統一。 年輕時體力好,功夫得心應手;年紀大,感到有點吃力了,可這時多了一份體會,懂得運用、表現出那個韻味。 年輕,有股衝勁;年紀大,有股帥勁。很難同時具備。 像蹺蹺板,這頭高來那頭低。 舞蹈家鄭淑姬:能跳就是福。</stro
-
即將上場
林懷民重編舞作《夢土》
《夢土》這齣長篇舞作由林懷民編舞,許博允創作音樂。一九八五年首演時,源自壁畫的散花天女、蒙面黑衣人等豐富的視覺意象,帶給觀衆無限的驚嘆與暇想。十年後雲門舞集再度演出《夢土》,九十分鐘的舞蹈全部在一片紗幕後進行,有畫著國劇臉譜卻穿現代服的女舞者、有戴安全帽和穿著內褲的靑少年與敦煌壁畫的沈靜仙女同時出現,更有孔雀悠然漫步舞台上。新版的《夢土》並加入一段瑪麗蓮夢露遮掩飛裙的動作以及時下靑少年著迷的《灌籃高手》漫畫幻燈,呈現中西合璧、傳統融合現代與時空交錯倒置的意象。
-
特別企畫 Feature
老人的表演:展現一種活過的智慧
如果說表演藝術所能呈現的美僅止於聲、形,那麼無疑的,老年人就會在舞台上失去了競爭力。然而,在夕陽之下的殘軀上,我們看到的色彩斑爛花朶所呈現出的是一種活過的智慧。
-
特別企畫 Feature
展望未來何必否定傳統 資深劇人座談會
國內五〇、六〇年代曾經蓬勃一時的傳統話劇,在七〇年代小劇場大量出現之後,不管在觀衆或媒體的心目中,傳統話劇的曝光率已漸漸「理所當然」的降低了。本刊特別舉辦了一場座談會,邀請多位資深編導、演員再度「出場」。當日雜誌社星光閃閃,充滿了銀鈴般的京片子與笑聲,這些資深劇場工作者精力充沛地暢談了對今天戲劇活動的看法,以及他們參與過往話劇演出的經驗。
-
人物點描
台灣現代舞壇的「老兵」、「水牛」及「黑馬」
目前活躍於台灣,觸角並延伸到海外的現代舞團,除了雲門舞集及新古典舞團創立較早,其他皆起於穩定富裕的八〇年代。在此系列專題的最後單元,我們將回顧台灣舞壇的「老兵」游好彦;以(埋頭苦幹的)「水牛」自喩的光環舞集藝術總監劉紹爐;及半路出家的「黑馬」陶馥蘭(多面向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所舞過的足跡。
-
人物點描
豫劇兩皇后─張岫雲、王海玲
「水上策飛馬,灘頭建奇功」。近四十年在台灣已建立穩固灘頭堡的飛馬豫劇隊,是台灣唯一的豫劇專業表演團體和人才培訓基地;而令河南梆子在此間梆響腔傳,連年登演的關鍵人物,是飛馬的前後兩位豫劇皇后張岫雲和王海玲。師生倆一獲終身藝術成就奬、一得傑出藝人奬,誠是實至名歸。
-
人物檔案
因踏實而登天
一頭蓬鬆的金色捲髮、深邃的眼睛、及高聳的鼻子,一身開襟T-shirt、舒適的長褲、及涼鞋,外加黑色的霹靂包,這就是編出令台灣觀衆眼睛一亮的《備忘錄》年輕編舞家雷米.貝爾。 看過他情感豐富、視覺效果千變萬化的《備忘錄》的觀衆,或許不相信一手編舞、並擔任舞台及燈光設計的「奇才」,是一位如此樸實的三十幾歲男子。但正如同在整支舞中讓舞者爬、吊、撞、擊、跨、藏,倚靠或纏繞、畏懼或憂傷的那面牆、或門、或車廂的裝置,是用最基本的木板及鐵架所製的一樣,貝爾也是靠他扎實的舞蹈與音樂的底子,加上對以色列及他所屬的奇布茲(Kibbutz,即希伯來文的「公社」)之關懷,而編出一個個動人的作品。 想從他口中套出編這些舞作有何「秘訣」時,得到的答案,也是一些最基本的原理:「編好作品無「程式」(formula),最重要是淸楚自己想傳達的觀念,並透過精準的方式表現出來」;「舞台上的所有元素:舞台設計、音樂、燈光、服裝,當然以及舞蹈動作本身,都必須爲編舞家想傳達的主題而服務。」 或許因爲他所居住的嘉同(Ga'aton)奇布茲要求他和一般社民一樣,除了爲自己的專業付出,還要固定在公共食堂、社區的托兒所等輪班幫忙,早期甚至還要參與耕作,盡一己之力,因此這種腳踏實地的作事態度促成他如今的成就。 在國家劇院最後一場演出開演前,雖然入口已被勸吿「不可錯過」,或是看過但意猶未盡的「貝爾迷」擠得水洩不通,但在後台的貝爾仍認眞地與舞者們進行最後的彩排。在希伯來文與挾帶的英文(因爲有些舞者是生長在歐洲的猶太人,不甚懂希伯來文)都無法表達他的意思時,貝爾甚至親自飛舞起來,展現他極富爆發力的舞台媚力。 (本刊編輯 林亞婷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