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韶安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空間再利用之二
深刻扎根栽植文化綠意──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
全國表演藝術人士都在引頸期待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是南部有史以來最大型的文化建設工程。從一方國防部營區到未來的「衛武營兩廳院」,籌備處一步步扎根奠基,除了硬體建設,也積極培養觀眾、扶植團隊,為日後的文化綠意鋪設沃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在地人帶路 品味玩藝好空間
外來的旅人,要怎麼體驗高雄的藝文氣息?我們訪問了多位在地團隊的領導人,請他們帶路,推薦他們心中的「玩藝好去處」!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穿梭歷史與當代 尋索多元藝術體驗
除了正規表演空間,高雄也有饒富特色的獨立展演空間,為這座港城開展另類的藝文風景,如近十年來撐起高雄獨立展演半邊天的「豆皮文藝咖啡館」、前身為餐飲空間的「搗蛋藝術基地」、透過音樂來與人溝通的「子宮藝文」、老建築活用的「打狗港都文化藝術倉庫」讓在地觀眾的藝術體驗,更添多元繽紛。
-
回想與回響 Echo
我們離「熱情」的距離有多遠?
如果說現代舞長年給人冷峻、廟堂之上的印象,欣賞之前還必須聽導聆,還必須先去了解編舞家使用的身體觀,那這種「美」的經驗,是不是太嚴肅、太不容易取得?換個角度來看,既然許多臉書上的台灣觀眾都對《政治媽媽》所帶來的觀舞經驗感到興奮異常,不也表示這些台灣觀眾比較常見的現代舞可能都是以營造意境為主,技巧展示為輔,不重視身體的趣味、節奏感或動能的舞蹈表演?
-
特別企畫 Feature
百變女伶新生代
細數台灣女演員的世代發展,我們發現,每個世代的女演員都各有風情,千姿百態、變化多端、自成路數。 一九八○年代,馬汀尼、劉若瑀、楊麗音等人從蘭陵劇坊出身,或負笈國外或實戰經驗累積,形塑自己的演員樣貌。 一 九九○年代,台灣劇場出現更多元的創作取向。學院體系的蕭艾、郎祖筠、陳湘琪等,以寫實文本為重,成為主流劇場的最佳女主角;學院之外的,莎士比亞的妹妹 們劇團的阮文萍、周蓉詩,臨界點劇象錄劇團的詹慧玲,則在小劇場中展露特異氣質。介於兩者之間的,例如徐堰鈴,北藝大畢業,同時受小劇場創作的美學影響, 在文本和肢體之間自由遊走。 廿一世紀,正竄起的新生代女伶中,我們又可以在她們身上挖掘出什麼樣的特質,可與持續演變的劇場生態相互見證與呼應?林鈺玲、王安琪、謝俊慧、王世緯、張詩盈、謝盈萱,六位備受期待的舞台新星,本刊請她們紙上變身、現身說法,一窺她們面對演員生涯的期待與挑戰。 新生代女伶「紙上變身」影像企畫 攝影 吳仲倫 服裝造型設計 李育昇 服裝助理 陳昭淵 髮型設計 楊孟樺(Morgan Yang) 彩妝設計 黃浩翔(Oswald) 服裝提供感謝名單 外表坊時驗團《鬼扯》、EX-亞洲劇團《假戲真作》、徐茹足女士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舞台發亮,打造Her/story
劇場,常常是男性編導的天下,但不可否認的,在台灣的劇場發展中,我們總是可以看到亮眼的女演員,讓觀眾留下銘心印象。從早年傳統戲劇舞台,到實驗戲劇、校園科班訓練,不同背景、不同路數的女演員,把台灣劇場的光譜渲染得繽紛多姿,而她們也在舞台,打造了屬於自己的Her/story
-
演出評論 Review
不只是嘻哈的《有機體》
街舞舞者擅長速度、機械關節與彈跳的身體技巧,台灣學院派舞者擅長身體的空間延展性與精準的動作展現,編舞家吸收了兩種舞者的特性,但同時又打破他們的身體使用慣性,這是莫蘇奇最精妙的地方。不管是在高難度的技術表現,或者具有抒情張力雙人舞片段,你不必急於去辨識誰是誰,年輕的莫蘇奇處理的是一個「團隊」,而不是兩種文化的舞者。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表演藝術百年 開啟邁向數位雲端之路
作為一種「熱中於消逝的藝術」,如何為表演藝術留下記錄,會有多少可能?兩廳院在廿年前創辦了《表演藝術》雜誌,以文字記錄演出,更成立「表演藝術圖書館」留下書籍影音等史料;廿年後跟隨網路科技與雲端數位的概念,由《PAR表演藝術》雜誌推出「表演藝術百年史」維基百科網站,冀透過全民編寫的的機制,留住「當下」、回溯「過去」、延伸「未來」,開啟台灣百年表演藝術史的建構工程。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朱宏章 演戲,是一種享受
身兼演員、導演與表演老師多角的朱宏章,是台灣少數受過紮實寫實表演訓練的劇場人,專業素養的厚實,也讓他能在多重角色間迅速切換毫無窒礙。而作為「表演老師」的他,十分享受與學生的互動關係,更看重和學生的對話過程。撇開時間分配、體力負荷等問題,他更肯定地說:「保持創作,一定幫助我教創作。兩者對我來說並不衝突,為學生解惑的成就感還更高。」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以聲音形塑表演 演繹社會悲劇經典
去年以《Jumel攣生姊妹》令台灣觀眾驚豔的法國導演法蘭克.迪麥可,今年來台執導中、台、法三地跨國製作的《沃伊采克》,要將德國劇作家畢希納的斷簡殘編搬上舞台。擅用聲音的法蘭克,這次和亞洲演員合作,面對不熟悉的語言,法蘭克說,他必須要用另外一種方式處理語言和聲音,在文本的意義之外,讓聲音元素表現出音樂性的質地。
-
新藝見/新銳藝評
梨園.南管.傳統之於我/們
這些舞者將各人所學到的南管符碼,內化到自己的身體語言中,不讓身體被傳統框住,反倒用身體凌駕了傳統。這樣的過程,不但呼應了「傳統之於我們究竟是什麼」的探討,也回應了訪談影片中陳美娥所說:「現代的東西做好,以後也會變成傳統。」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要讓NSO不只是台北人的NSO!
對外妝點NSO的形象,對內要承擔NSO的營運成敗;對上協助音樂總監,對下率領團員及行政團隊。要衝在最前面,又要在後面推,這位銜接所有重要關鍵的靈魂人物,就是執行長邱瑗。走馬上任的時期,恰巧是NSO的廿週年,而今,樂團四分之一世紀的歡慶時刻,正好是她就任滿五週年。儘管一路走來篳路藍縷,卻也終於走上軌道。面對樂團下一個「躍進」,她充滿著信心!
-
舞蹈
尋找身體:以亞洲作為一種方法
身體既是文化的形塑,「在路上」又可延伸出身體與地面的關係時,我們就看到他的亞洲想像,從對地理的觸覺讓身體的eros復甦起來;這是前面一直談到「身體意志」的生命動能。三個男人不是以挺直昂立一種自戀的姿勢來意味身體,反而是以扭腰搖臀更落實在土地上的身體,拖邐出一片亞熱帶的好風景。
-
回想與回響 Echo
芭蕾不老 絕對前衛
如果我們今天還逃離不了對芭蕾的古老刻板印象,那不只是因為,我們很少接觸古典芭蕾,尤其對現代芭蕾,更是顯得相當陌生。英國皇家芭蕾舞團來台演出,其幾乎無懈可擊的舞星表現,涵蓋芭蕾舞不同面向、精心安排之舞碼,加上不遑多讓的NSO國家交響樂團現場伴奏,激起了國內難得出現的芭蕾舞高潮,更重要的是,《英倫經典》舞碼的安排,也總算讓台灣觀眾領略現代芭蕾的魅力。
-
新藝見/新銳藝評 戲劇
在情感還能夠動人的時代
在情感還能夠感人的時代,倘若必須一味地糖味加重、不斷地塗粉擦抹,才會動人的話,那麼不論是愛情、親情或友情,都只會被消磨殆盡、淪為犧牲品,別說那是一只準備求婚的鑽戒、又或是一襲潔白無瑕的婚紗,恐怕就連成為一張禮品包裝紙,都不是了。
-
舞蹈
在路上,諦聽凝視屬於「我」的風景
編舞家鄭宗龍的長篇舞作《在路上》,呈現了他在「旅行」中的思索、領悟與感受,自我的分裂與辯證,屬於他自己的風景。走進劇場,《在路上》提供的是這般景致悠悠的西塔琴蜿蜒繚繞,勾勒出異國氛圍。舞者們輕盈晃蕩入場,在不同音樂行進中變換身形,一如旅行者時時將身心裝進多變的世界容器裡。
-
舞蹈
在精湛之後 期待不可取代的靈性
雲門舞集2的舞者們,在長期的專業訓練下,身體的技術層面當然無庸置疑,但對於生命深度的詮釋仍有待加強。特別在《屬輩》中,舞者們仍停佇於「模仿」而無法將異己的撕裂精神與抽空情緒,完整地傳達!這也是作為一個表演者亟需思考的議題。
-
舞蹈
坦承無知 認真上課
表演進行到此,很顯然的,創作者主要著墨的,是技術層面的南管介紹,策略是暴露舞者無知的本身,讓觀眾看到年輕人身上關於現代/傳統的扞格,顯然大部分觀眾都很喜歡這種「後設」的手法,因為隔著舞台看到的,可能是同樣的自己。
-
舞蹈
回歸舞蹈本質的清新勇氣
身體性的場域,以貼身的牛仔褲與襪子構成,一反今日劇場喜愛的大目標大論述,編舞家以最靠近身體的小物件著手,一面玩耍物件、改變符號意義成為象徵,城市、人群、地鐵車廂、行駛方向一面讓舞者真正成為舞台上的主角,焦點集中在舞蹈動作本身,光是這個樸素回歸舞蹈本質的策略,就是一個今日已經難得的清新勇氣。
-
舞蹈
現實束縛之下的狂亂自由
這些散亂、散置很像重置,反覆抽搐或扭曲的身體,相互交疊在一起有時候竟然無比地契合,卻沮喪地可能會在一瞬間瓦解。像是在表述一個人際的網絡,人塞在這些網線上交錯著並相互影響,前段動作契合無比,後段卻不堪折疊無法動彈。多像人際關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