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view
演出

奇巧劇團《鞍馬天狗》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奇巧劇團《鞍馬天狗》

一年又即將進入尾聲,我被工作填滿的生活,也隨著逐漸下降的氣溫來到了低點。 我想看《鞍馬天狗》,二○一六年的我無緣窺見它在衛武營現身,今年正好可以一睹「天狗」風采。看看演出後造成熱烈回響的這隻「天狗」,能否也令我熱血沸騰。《鞍馬天狗》取其胡撇仔戲拼貼之特性,捻揉傳統戲曲及流行藝術於一身。身處於文化交融行為頻繁的時代下,異文化無疑已成為某些族群的生活信念與追尋目標。而這些異文化之元素在《鞍馬天狗》中,巧妙置於兩組對立的角色上,除了劇情上的「政權殖民」,同時也間接展現「文化殖民」之概念,但奇巧劇團是否會在二○一九年──這個對政治極其敏感的時刻──對「天狗」進行改造?實在令人期待。而歌仔戲、京劇、豫劇如何在奇巧劇團的創作脈絡下與現代搖滾、華麗寶塚、日本殺陣產生對話?眾聲喧嘩下,究竟會譜出高山流水之曲調抑或只是「傳統」與「創新」二者的雞同鴨講?端看奇巧劇團的混搭美學,在時過三年的時間,能否更為成熟,再創「天狗風潮」? 文字|戴宇恆 戲劇教育工作者

文字|戴宇恆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音樂

絕佳組合 揮灑金色交響

帕佛.賈維與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

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RCO)數度到訪,為台灣樂迷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今年的造訪,更讓樂迷滿心期待在當紅指揮帕佛.賈維的指揮棒下,RCO將會呈現怎樣的燦爛聲響?加上同行的還有知名鋼琴家拉斯.沃格特,這樣的絕佳組合,將演出貝多芬、蕭斯塔可維奇、華格納、布拉姆斯等作曲家的經典,堪稱是難得一遇的音樂饗宴。

文字|李秋玫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戲劇

生存空間中的共生、共存與競逐

雅克普.奧勒伯劇團《一主二僕》

以黑白默片喜劇先驅巴斯特.基頓及其代表作《稻草人》為靈感和創作基礎,雅克普.奧勒伯劇團藉此呈現劇名「Lebensraum/生存空間」其中的政治隱喻。而臺中國家歌劇院將劇名譯為《一主二僕》,正巧妙地將劇中問題拋出:極端控制慾下造成的混亂失序,卻使原有的權力慾望無法順利施展。在企圖解決混亂而將一切恢復原狀的徒勞無功中,誰又是主,誰又是僕?

文字|呂筱翊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戲曲

發夢、創造與實踐 讓戲曲不只是戲曲

2019戲曲夢工場

來到第二屆的「戲曲夢工場」以「銜接當代創意、探索未來趨勢」為目標,以「四加二」的方式展現策展企圖,除了臺灣戲曲學院臺灣京崑劇團的《奪嫡》及李季紋與正在動映有限公司的《丑王子》,另有徵集節目許亞芬歌子戲劇坊《夫人夜未眠》和興傳奇青年劇場《少年三岔口》,並邀請EX-亞洲劇團與臺北海鷗劇場分別以《假戲真作2.0》與《女子安麗》,呈現植基於傳統戲曲美學的創發實驗。

文字|吳岳霖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我們起舞 叩問個體、群體與身體的關係

2019松菸Lab新主藝

自二○一四年松山文創園區成立「LAB 創意實驗室」,作為藝術家的孵化器,提供資金、場地、陪伴創作顧問,至今已支持、培育了十二位創作者,今年度「松菸Lab新主藝」共有五十項作品投件,最終由胡鑑《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兩個人》、王世偉《群眾》與王宇光《馴順的我們》出線,叩問個體、群體與身體的種種關係,將於十一月底至十二月中演出。

文字|張慧慧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並駕尖端科技 啟動聲響創作新紀元

C-LAB聲響藝術節 宣告臺灣聲響實驗室落成

為了讓台灣也能擁有結合藝術、科技、科學研究等技術的聲響實驗室,文化部於二○一八年與法國IRCAM簽訂合作意向書,藉由其聲響與音樂領域經驗的人才互訪、共製、研發及展演等領域交流,能更促進空總台灣當代科技、學術研究及當代創作的發展。計畫啟動同時,台灣第一座「臺灣聲響實驗室」也將落成,為了宣告落成啟用,C-LAB將於十一月底舉辦「C-LAB聲響藝術節」,藉著節目、聲音工作坊等活動,讓民眾走進實驗室劇場、認識聲音藝術。

文字|李秋玫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戲曲 明華園九十周年大戲 名角擔綱綠葉

《大河彈劍》 新生代嶄露頭角

「這是明華園的傳承元年!」作為明華園九十周年大戲的《大河彈劍》,雖脫胎自一九九三年首演作品《李靖斬龍》,也是主演孫翠鳳演前受傷、奮力上場的傷痛之作;但編劇陳勝國五度易稿、為演員量身設戲,讓孫翠鳳交棒徒弟李郁真,擔綱主演,其他名角甘為綠葉,展現陳勝福接任團長後對「傳承」的企圖與實踐。

文字|兆欣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戲劇 翻轉制式想像的意象劇場

《無眠夜的微光》 從電影音樂打開奇幻之門

早在廿年前便開始實驗觀演關係與劇場形式的河床劇團,習於翻轉制式規則的導演郭文泰持續挑戰自己,即將演出的《無眠夜的微光》將往往最晚加入電影工業製作流程的電影配樂,作為創作開端;並選擇電影《星際效應》轉譯抗爭的精神與感受,在劇場裡打開我們對更多可能的想像。

文字|程皖瑄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戲劇 曉劇場搬演寺山修司經典作

《毛皮瑪麗》 異色中顯現歧視與殘酷

一九六七年首演的寺山修司劇作《毛皮瑪麗》,以LGBT族群為主角,透過大膽的裸露與魔幻的場面、淫亂又頹靡的劇情,反映日式母子關係的人物,顛覆關於性別的類型化與想像,直指世人對於「LGBT異者」的歧視與殘酷。在卅五年後,曉劇場將首次在台灣正式演出中文版本的《毛皮瑪麗》,導演鍾伯淵表示,即使過了這麼多年,寺山修司藉由本作向世人提出的問題,至今依然是大哉問

文字|沈亮慧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音樂 東區秋季國際爵士音樂節

當客家遇上爵士 台北東區撞出新火花

資深作曲家溫隆信,除了在古典樂界創作豐碩、備受尊崇,也是爵士樂的熱愛者。從早年就跨足流行、爵士創作的他,今年將自己出身的客家背景與爵士樂融合,策劃了第一屆的「東區秋季國際爵士音樂節」,國內外樂手以客家元素演唱、譜寫新作品,一連串沙龍音樂會、大師講座與大型音樂會,都將在台北東區各角落蓬勃發聲!

文字|李秋玫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音樂 NSO「不朽.命運」

凡斯卡領軍 演繹兩首交響經典

NSO的「名家系列」在十一月下旬邀來芬蘭指揮家歐斯莫.凡斯卡,領軍演出「不朽。命運」音樂會,曲目就是貝多芬最為人所知的經典交響曲第五號交響曲《命運》,以及同樣來自北歐的丹麥作曲家尼爾森之第四號交響曲《不朽》。前者以前四個音開創了音樂難以用筆墨形容的浪漫時代,後者則在一戰背景下以「活著」為創作核心,在重重混亂、衝突之後,宣告音樂與人類靈魂的不朽。

文字|張偉明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音樂 演繹俄國不同世代的鋼琴三重奏

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 高手較勁的精采

曾數度訪台演出並舉辦研習營與大師班的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將再度造訪並帶來精采曲目,讓台灣樂迷一享室內樂演奏的精緻與默契。參與演出的音樂家除了有近年備受矚目的台灣旅美小提琴家黃俊文,還有多位美國樂壇菁英,這次將帶來蕭斯塔可維奇、阿倫斯基與柴科夫斯基的鋼琴三重奏,反映俄國音樂世代交替,可說是難得一見的高手較勁。

文字|賴家鑫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PAR訂閱方案廣告圖片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複象公場《孩子》

得知複象公場開始「素人演出計畫」,是八月觀賞了《我們在此出發》,當時很驚訝,回溯過往的觀賞經驗,複象一直有股銳利前衛的「新潮」感,做夢也沒想到他們會開始與所謂的「素人」工作。 這麼說並不是要一刀劃開專業劇場與素人,但此間的確存在著鴻溝,或更貼切的,是兩者各自擁有的特質尚未被順暢地轉化與橋接大約從二○一七為始,業餘表演者的演出探討至今未斷,我關心的是,當我們與所謂的業餘者共同創作,是取其身分作為專業場域中的一種怪誕場景,是創作者將其當作重拾創作動力的激勵者、文本素材,還是什麼?「素人演出是否有它『該有』的樣子與功能」是熟悉的老問題,更進一步,如果沒有,我們能容納它有什麼樣子? 引述與「哺乳動物潛水反射反應」劇團的藝術和研究總監達倫.多奈爾(Darren O'Donnell)聊天時他重複提起的:「不同藝術作品所同時具有的Physical Rigour、Conceptual Rigour、Social Rigour能有多麼多樣的比例分配啊!」答案呼之欲出,看人看作品皆然,看得狹隘就無路。 若你又要問,為何要讓國外的藝術家來定義我們的創作方式?那麼何不在國內年輕創作者願意投注各式各樣創作形式時,給予同等關注?同時,《孩子》可能也是個好藉口,讓你到今年六月甫啟用的樹林藝文中心去走走。 文字|陳昱君 劇場多重身分工作者 

文字|陳昱君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陳家聲工作室的《宇宙之聲》

某夜回到家中,打開電視機在頻道間尋找著適合吃宵夜的娛樂時,眾多電影節目卻一個讓我想停下來觀看的節目都沒有的時候,選台器一路往下按,漸漸進入了以往不會踏入的世界。 那是信吉電視台,兩個我完全不認識的「壯年」男女接受觀眾call in點歌並演唱,唱完接著賣起洗髮精,無限跳針的廣告台詞和不停接受觀眾點歌演唱,彷彿一個沒有終點的、與我所熟知的世界隔絕的異度空間。 「這個世界真的有一群人在跟這對男女互動,並且聽信他們的推薦買下那瓶洗髮精嗎?」 陳家聲工作室的《宇宙之聲》講得似乎就是一個這樣的故事,演出地點在中壢五號倉庫藝文基地。是不是離開台北去到中壢,就有可能確知世界上真有這樣一群人呢?對於我這個台北俗來說,或許是一個有趣的小旅行。 文字|陳彥瑋 劇場編劇、心酸酸工作室室長

文字|陳彥瑋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透過歌聲,讓夢想行動吧!

台南人劇團《tick,tick...BOOM!》

《tick,tick...BOOM!》原是早逝作曲家強納森.拉森在《吉屋出租》之前的自傳式獨角音樂劇,後由大衛.奧本改編為三人版本,這次的台美合作版中,即將接下挑戰的是劉廷芳、倪安東與美國演員Matthew Bauman。他們將以聲音與表演營造多重場景的流動與轉換,讓整齣戲在繁複中依然俐落乾淨,並且啟動音樂與聲音的力量跨越文化甚至語言,在幾世代後繼續喚醒沉睡的人們。

文字|白斐嵐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我生活的所有,即是我的傳統

「Pulima表演新藝站—奔放」

去年在「2018Pulima藝術獎表演創作徵件競賽」中脫穎而出的得主,今年將在首屆的「Pulima表演新藝站」專案中升級擴充自己的創作,並在台北、高雄兩地演出包含Aulu Tjibulangan的舞作《粉紅色》、Ising Suaiyung的舞作《semupu數》及電子音樂團體「幽法」的跨界音樂作品《aynuko》,這些作品皆由最貼近自身的生命故事出發,並連結創作者背後的族群文化與養分,將其轉化在作品中。

文字|盧宏文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舞蹈 田孝慈、鄭皓、蘇品文的《微舞作》

「神話」為題 掘探生命當下

今年「舞蹈秋天」的《微舞作》,由鄭皓、蘇品文、田孝慈擔綱上陣,這回的命題是「神話」,三位新生代編舞家各自從自身體驗取徑:鄭皓的《觸底的形色》從近年的生命低潮狀態,發展為對於量子力學和測不準原理的思考;作為性別研究者、女性主義倡議者的蘇品文,則希望讓觀者在《嗯哼》閱讀到女人與性的關係;田孝慈則以《清醒夢》作為個人創作階段性的回顧,質疑僵固的慣常。

文字|羅倩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舞蹈 長弓舞蹈劇場《BOUT》

這一回合,是他們兄弟的事

由張堅豪等四兄弟組成的長弓舞蹈劇場,繼二○一七年邀請以色列編舞家Eyal Dadon編創從四兄弟的童年發想的《Bon 4 Bon》後,今年推出的新作《BOUT》則是由大哥張堅豪編創,透過「拳擊」概念,將兄弟間成長過程中的碰撞衝突搬上舞台╱擂台,讓每一次「出拳」都包藏著手足間不言自明的「對話」。

文字|郝妮爾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音樂 朱宗慶打擊樂團《泥巴》

把家鄉泥土 捏塑成動人擊樂劇場

在首度結合打擊樂與京劇元素、以擊樂劇場《木蘭》成功開創跨界新視界後,朱宗慶打擊樂團在二○一九年再度出擊,讓打擊樂和陶瓷工藝相互共鳴,推出新作《泥巴》作為年度壓軸。朱團以陶藝企業家林光清為素材,在劇中塑造了主角「泥巴」,一個愛做夢的孩子,在樂聲裡他幻想、創造,也鋪陳與陶藝間的關聯,為家鄉點綴繽紛聲響、也在窯燒中彩繪絢爛人生。

文字|李秋玫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藝術節 2019大稻埕國際藝術節

透過藝術家視野 打開在地文化想像

從二○一五年開始的大稻埕國際藝術節,以民間自發舉辦為口號,並逐步反思「對外連結」與「在地連結」,以及多元性的呈現。二○一九年除延續過去的活動,更將「街區共同策展」視為重頭戲,落實「民間發起」的意義。其中的社區劇場《洗頭:跟我說一個故事》,不僅是在地經驗的體現,更是通過日常行為去建構劇場的可能性。

文字|林立雄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返魅:關於妖氣都市

妙工俊陽所遊走的空間場域幾乎不屬於當下的社會,可是又無法說完全脫離了當下社會,可以說是一種鏡射的社會。他一貫的創作似乎都在指出現代性內部的矛盾,直探慾望,「返魅」的意義在這裡變得很鮮明,直指前面所述的問題,也就是在所謂「除魅」的當代世界裡面,反過來說不過是假鬼假怪的日常生活罷了。妙工俊陽的創作,以畫筆勾勒出山川海洋的妖鬼,除了是一種特殊的地方書寫之外,個人認為更像是「照妖鏡」,以妖照妖。

文字|高俊宏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不貳偶劇《道成》

看到「道成」這兩個字,就足以引起我的好奇心。這是講述女子清姬痴戀僧人安珍,卻被拒絕,清姬求之不得的怨念,令她化身為大蛇渡河尋他,最後安珍被燒死的悲戀故事。有許多以之為原型的作品在各式日本傳統藝術中出現,如能劇、歌舞伎、淨琉璃等,也有以此題材拍成的電影。這故事包含了深刻的人性、激烈的情感和奇幻的情節,給人很大的想像空間。 今年的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由不貳偶劇將這個故事搬演上台,使用日語唱誦、以說書方式呈現,這應該是《道成》的第一個布袋戲偶版本?很期待這個奇麗魔幻的故事將會如何演繹出來。 文字|劉綺文 文字工作者

文字|劉綺文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未來避難所》「場域特定」聲光體驗感官劇場

地理位置獨特的基隆,自古便是台灣重要的交通和軍事要地。基隆除了有年度盛大的中元祭、聞名全台的廟口夜市小吃外,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背後,一般人很少意識到基隆的防空洞數量居全國之冠。生活在戰爭遠離台灣的年代,防空洞是一段歷史記憶的刻痕,也是一個時代情感的載體。防空洞作為一個戰時/暫時的空間,它阻隔來自外在的危險,也凝結了人們對戰爭的恐懼與生存的渴望。 《未來避難所》選在防空洞演出,光是演出場域就十分吸引人。如文案提及,「以聲音和光線為主軸,在防空洞這種特殊場域中,提供不同於文本敘事的感受情境。」令人好奇,在非典型的表演空間裡,創作者將如何運用聲音和光線展開非文本的感官敘事。藉由感官刺激和氛圍營造,創作者如何打破線性時間,將過去與未來併置,感受歷史的同時是否也在一窺未來。 文字|游富凱 戲劇教育工作者

文字|游富凱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