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view
評論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在肢體與文字之間遊戲

觀《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動作》有感

無論文學或戲劇,文字(肢體)語彙的運用,總是由博轉約,先求其多、其巧,然後不停刪減、修改、節制,而後才能純粹潔淨。「一部戲就是一場遊戲」是布魯克的名言,既然大家都玩得這麼高興,那麼,可計量的得失成敗或許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文字|傅月庵
第108期 / 2001年12月號
廳院迷福利廣告圖片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最有為的總監,最艱困的時局

談國家交響樂團十五週年與新任總監簡文彬

簡文彬「親民」的企圖心也表現在他的推廣動作上,每遇冷僻曲目,一定不厭其煩在演奏前親自講解。他的解說率直、草根味濃,像在擔仔麵攤與朋友開講聊天,用詞時而令人會心一笑,有時也令人錯愕。持平而論,平易近人是好的,但是講詞沒有審慎預備則未必是好的。

文字|楊忠衡
第108期 / 2001年12月號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怎一個「理」字了得?

試探海峽兩岸歌仔戲研究的十個問題(下)

台灣和大陸,哪一邊更重視歌仔戲?哪一邊更努力發展歌仔戲?中國大陸五〇年代的「戲改」,救活了瀕臨危亡的歌仔戲,然而「大鍋飯、鐵飯碗」的體制有其弊病,這也是事實。過去台灣文化主管部門對歌仔戲雖然談不上「重視」,但從八〇年代初開始,卻成了台灣各大學博士、碩士學位論文研究的一門「顯學」。

文字|陳世雄
第108期 / 2001年12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演出評論 Review 演出評論/音樂

能量超強,音樂性待琢磨

評余隆與中國愛樂訪台演出

指揮對他們這樣的木然音符視而不見,對漫長的旋律線則束手無策,只期待大音量總奏來臨,好讓他用誇大的手勢,激起樂團發出重金屬搖滾樂般的爆炸聲浪。第四樂章誇大的音量對比,馬勒瞬時化身成凶暴的布魯克納,優美歌唱性消失,只剩大小音量交替起伏的印象。

文字|楊忠衡
第107期 / 2001年11月號
演出評論 Review 演出評論/音樂

活力有餘,生動不足

評哈根弦樂四重奏

用四重奏的四部弦樂器來表達作曲家腦中雄壯的音響畫面,確實難度頗高,也是體力與意志力的考驗。哈根弦樂四重奏演出的配合默契非常好,可是各聲部間仍存在著音量對比的老問題還無法突破,雄厚低音部對比不出亮麗、多彩的中、高音聲部,也有些許強弱上的解讀稍覺彆扭。

文字|婭力木
第107期 / 2001年11月號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天使飛翔

迪里拜爾七夕演唱會

或許這正是量測花腔歌手的一個標尺。在沒有花腔樂句的地方,迪里拜爾呈現的是一個近於完美的抒情女高音品質,與花腔能力無渉。純淨、均匀、綿長、溫煦,一任天然、似不著力,而潛能勃勃,彷彿隨時可以延伸擴張,毫不造作,簡靜中蘊含著若有若無的暗示。非關經營,而以直覺的音樂感神遇。

文字|金慶雲
第107期 / 2001年11月號
表藝年鑑廣告圖片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當音樂遷徙落在文化版圖上

流浪之歌音樂節

與其說這種被迫移民反映在音樂上,而呈現出強烈的面貌,不如說整個因世代遷徙產生的民族性,形成了格外吸引人的文化性格。這些因不斷遷徙而產生的音樂文本,幾乎都存在著相同的基底,一些悲劇的音符,加上訴諸天地(而非城市)的生存祈求,以及遼闊與堅忍的生命力量。

文字|李茶
第107期 / 2001年11月號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怎一個「理」字了得?

試探海峽兩岸歌仔戲研究的十個問題(上)

歌仔戲發展不過百年,一九四九年後被隔絶在兩個截然不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中達三十多年之久,因而分別在兩岸發生了型態、風格上的明顯變異。在多年的交流與研討中,有關歌仔戲發生發展的實證性問題,兩岸學者達成了共識,然而,在理論性比較強的問題上,則仍然存在著深刻的分歧。

文字|陳世雄
第107期 / 2001年11月號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父權扣帽,浣紗女情歸何處?

新創中文歌劇《西施》

劉克清所飾演的夫差,一個笑咪咪、胖墩墩的君王,卻對傳統中亡國之君與昏君的形象提出挑戰。夫差半生兵馬倥傯,如今外無強敵,内有賢相,享享福又何妨?向來總把亡國之君視為荒淫無道,縱情聲色,但是身為一國之君,有沒有可能真心愛上了一個人,終於不必以淫亂視之?

文字|吳家恆
第106期 / 2001年10月號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中提琴的狂歡

六月中提琴音樂會的省思

中提琴在獨奏、樂團與室内樂中常處於尷尬的角色,沒有小提琴炫麗、似女高音的亮麗耀眼,也無大提琴低沉而令人再三回味的本錢,音樂史上專為中提琴寫的獨奏曲更是少得可憐;它常處於配角,犧牲自己照亮別人,但是當樂團或室内樂失去它時,卻會失去原有的色彩;在六月時,中提琴終於成為主角,綻放了它少見的光芒。

文字|何君恆
第106期 / 2001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