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view
評論

劇中角色們走出了父權式的家庭牢籠後,走向的是另一個更巨大、一樣是父權複製品的資本牢籠。
戲劇

悲喜雙調下的人性真實

評野田秀樹《滾啦》

此劇可說是一部諷刺社會僵化框架的「儀態喜劇」(Comedy of Manners),偶爾又結合了「義大利藝術喜劇」(Commedia dellarte)著重肢體表現的元素。有趣的是,在全劇一方面看似消解壓迫感,另一方面又不時充斥暴力,而且手段一次比一次激烈,使得壓迫感不減反增,讓悲劇與喜劇元素之間的交融與抗衡成了一道難分難解的辯證。

文字|吳政翰
第328期 / 2020年04月號
戲劇

超越懺悔:當諸眾被重新拋至殖民者前

評52PRO!《夾縫轍痕》

事實證明,戰爭的集體性,大多時候皆是被建構出來。那場甲午戰爭激起的系列波瀾,後來又延續到二戰,催生出高俊宏《小說:台籍日本兵張正光與我》裡的故事。其中納入台籍日本兵的日本帝國戰爭面貌,又是另一個層次的場景。若想觀測這系列歷史切片間黏稠的關係,則除了台灣既有的資料,《夾縫轍痕》則提供了超越台灣視野的另一種觀點,為跨帝國、身分認同的諸眾樣貌,增添了新的可能。

文字|張敦智
第328期 / 2020年04月號
戲曲

如何測量觀眾席與舞台間的距離?

評臺北木偶劇團《白賊燈猴天借膽》

《白賊燈猴天借膽》雖在形式上得到有趣的發揮,但故事講得零碎,而無法藉此打開時空縫隙,讓觀眾重返過去的台灣;同時,我們也難以確認作品的預設對象與目的。造成的是,觀眾席與舞台的距離,不只是可被測量的實際數據,更因觀演兩端的理解落差與無法對話,反而漸行漸遠。

文字|吳岳霖
第328期 / 2020年04月號
音樂

疫情下的「絕」響

評安德拉斯.席夫鋼琴獨奏會

莫札特的音樂是席夫所擅長的,潔淨的琴音透露著這位音樂天才的憂鬱與焦慮,剛好連結布拉姆斯作品117四首的甜美與安祥及作品118內在情感的波動,將德奧音樂外在理智與內在情感波濤洶湧的浪漫性格,做了最完美的詮釋,曾有音樂學者為布拉姆斯的音樂下了非常貼切的註解含著眼淚帶著微笑。席夫從觀者的角色,將布拉姆斯這樣的性格,以一種充滿天堂福音的方式傳遞出來,感染在場所有的觀眾,這是「神」之演奏。

文字|賴家鑫
第328期 / 2020年04月號
ARTalks

組裝紀念爐主的檔案:南方Hue—物三 88 影音會

這裡的爐主檔案乃是「全新創作」,而不只是「舊事重提」。因此,當影像剪輯軟體發揮特效所長,對稱陣列、四方連續地繁衍著爐主的《棒球王》,或是3D建模的《陳澄波》如胸像立體旋轉而展示背後與底下的扁平,我們該秉持面向未來的幽默,體會「檔案」本質上便有佛洛伊德式「弒父」的積極意義。

文字|蔡佩桂
第328期 / 2020年04月號
戲劇

當時代先聲成為全體共業

評表演工作坊《絕不付帳!》

「政治正確」與「政治不正確」間的流動關係與準則,始終是政治諷刺創作的未竟之業;而《絕不付帳!》從首演到重演的廿餘年,或許仍在途中,或許就此止步。於是,我是不安的。不安的不只是《絕不付帳!》所講述的,仍跨時代地反映我們所處當下;還有,當時的先聲到了此時,觀眾接收到的是時代寓言,還是被取悅的娛樂掛帥?

文字|吳岳霖
第327期 / 2020年03月號
ARTalks

海水浸褪的記憶

王紫芸/裘安.普梅爾「23:59中國街48號」

王紫芸局部褪色的照片和裘安.普梅爾褪色到無墨水色的信件筆跡,在展覽空間裡相互回應。數字、字母、時間、日期標誌出無法測量的記憶距離,蔚藍海岸的顏色成為墨水的顏色、成為顯影的顏色,再成為攝影的象徵、成為記憶的代表而回到逐漸從老人的記憶消失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袍澤。隨著藝術家在敘事性、視覺性和和符號性之間不斷交織翻轉而抽象化了的地址,中國街48號又從google map回到虛構世界去了。

文字|吳介祥
第327期 / 2020年03月號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戲劇

在國家「夾縫」中掘出諸眾的「轍痕」

編導以女性立場嘗提出「先要有個人,才有群體的存在」,放諸於本劇中十位男性對我們所顯示的群體性,既在個人性的表現上,不同的現實經驗通過語氣、行為乃至個性,都有各自不同的表現,導演又將這些個別的相異性串接上戰爭鑄就身體錯置,而造成長治與玄吾的精神離析現象,也反映了群體性在當代的歷史形象。這種個人與群體(國家)之間在相互關係上的辯證,仍在當代新自由主義的現代性中游離不定,與《夾縫轍痕》在這個問題上一樣,雖勇於提出,卻無法找到定案。

文字|王墨林
官網限定報導  2020/02/01
戲曲

改編的難題

評李季紋X正在動映有限公司《丑王子》

《丑王子》作為一個新創戲曲作品,在傳統的層面有不錯的發揮,能夠展現戲曲在各個方面的厚實底蘊,但在創新部分,則無太大的突破,擷取、改編、拼貼、並置、互文,都已是常態,但也因此而有局限。《釣金龜》是典型的道德劇目,教孝意義大於對人性幽微的探究,《理查三世》雖非典型歷史劇作,意不在重現史實,但仍隱含著原作者對這段歷史的評價,改編者選擇以心理分析角度切入,嫁接兩個不同面向的題旨,能否成立,是有待進一步斟酌思考。

文字|陳正熙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戲劇

一道音樂劇難解的謎題

評A劇團《彼得潘遊戲》

推理劇重的是情境營造與劇情轉折,而阿卡貝拉音樂劇的特色是音場豐富、節奏性強,但後者在音場上所製造出來的斑斕和豐富,究竟該如何與推理的懸疑性相互作用,恐怕得再深入思考。或許,阿卡貝拉音樂劇已是A劇團在美學上的既定風格,那麼該深究的是,以如此音場特色為基礎,能夠建構出怎樣的戲劇性,而這樣的戲劇性又該如何傳遞劇中主題。

文字|吳政翰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戲劇

以情感泉湧,包裝冷漠之心的人們

評台南人劇團《年夜飯》

鬼影不只出現在三人各自的房間/故事,編劇蔡志擎在許多層面不斷重複「鬼」的意象,意圖表現人被看不見的事物撼動自身處境的狀態。然而,作為導演的蔡志擎,在詮釋上反而過於保守。他與設計群並未抓住不斷重現的「鬼」,以劇場語言重新表達。所有不可見,最後僅透過文字與語言暗示,而寫實基調的詮釋,則削弱了劇本所欲表現的議題。

文字|張敦智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回想與回響 Echo

暗黑女性監獄的遊魂惡夢

河床劇團《無眠夜的微光》觀後感

態度大轉變的機靈的紅衣人,現在居中討好先前一直頑強抵抗的受害者著藍衣的犯人代表,另一邊是呈現呆滯一直被催眠的粗魯有點像武裝警察加害者。心中也快速閃過一念,那會不會是紅衣人背後真正主謀?這個無感或呈現呆滯狀態的粗魯男性,被人以奇怪的灰色不明液體一次一次地噴灑,直到噴滿全身,他將變成石塊?他將被逐漸腐蝕?我們可能會閃過許多聯想及一些隱約的報復快感。

文字|黃海鳴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PAR訂閱方案廣告圖片
新銳藝評 Review

無力的語境 失能的脈絡

評奇巧劇團《鞍馬天狗》

《鞍》或許是在對自己血脈中的胡撇仔精神進行正反辯證,試圖建構一個工整的「拼貼世界」,然後再自行拆解:「難道胡撇仔真的需要被整理並且重新建構一條準則嗎?」如此看來,《鞍》便得到了新的當代意義。意即以戲劇語境、美學形式的構築與拆卸,後設性地探討胡撇仔劇種的「精神」。複雜的混搭形式、無法臻於完美的脈絡,拼貼的語言,異文化的植入,都在在展現了屬於胡撇仔該存在的「野性」。

文字|戴宇恆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ARTalks

巴別塔的建造與拆毀——《阿飛夕亞》

我們該如何去想像一個後語言、後文明的世界?我們該如何拆解那建構我們存在的根據?最終,我們只能在AI機器人身上看見人類所是的,無法看見那人類所不是的。劇中無論是令人同感的,抑或是陷入自我矛盾的,似乎也再次證明捨棄語言的實驗沒有成功的可能。語言就是我們賴以維生的世界,我們的世界就是語言。沒蓋成的巴別塔,依然牢牢地站在那邊。

文字|白斐嵐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ARTalks

不用照片,我們如何思念一個人,也關於我們為何作劇場

《消失三》優秀之處,在於能「從比喻中再生比喻,從畫面再生畫面」,白布加上(站立的)靜止人物,有了蠟像隱喻之後,接下來,彥芳鑽入白布裡頭,觀眾慢慢下台回座。隔著白布,隱約只見彥芳身形,白布加上(躺臥的)靜止人物,有了死亡的隱喻,而後,白布底下灌入風,一人拉住白布一角上下甩動,整片白布化作波浪,一波、一波、一波,又是一個時間與消逝的比喻。

文字|魏琬容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戲劇

一堂關於世界與人生的戲劇課

評巴黎北方劇院《為什麼?》

布魯克的《為什麼?》或許帶領著觀眾叩問了:「為什麼人生會如此?」「為什麼世界會這樣?」「為什麼人會抵抗?」「為什麼要表演?」「為什麼要有這齣戲?」「為什麼要在劇場裡演這齣戲?」然而以更宏觀的視角來看,所有問題都收束在同一問題:「為什麼要有劇場?」在這裡,我們既看到了劇場中的現實感,也看到了現實中的劇場感;布魯克透過建構這問題的過程中,已揭示了問題的答案。

文字|吳政翰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戲劇

內外空間的權力反轉

評雅克普.奧勒伯劇團《一主二僕》

哲學家哈洛威說:「賽柏格(Cyborg)是一種拆卸與重新組裝、後現代集體與個人的自我。」說明本劇自默片的復古畫面和時空出發開展,在機械生命的極致想像後,抵達當代「賽柏格」之比喻,更進一步,則兩性存有相互理解的溫柔空間,且提出返回人類與自然最初的空間關係之可能。

文字|陳元棠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數位全閱覽資料庫廣告圖片
戲曲

光陰後花園裡的一場散步

評臺北海鷗劇場《女子安麗》

觀眾在自得的敘事腳步間藉戲曲共同回望,沒有冒險,沒有花稍的鋪排技巧,只有與自已進行長達一小時的細細長談,最後抵達難以和解與企及的身分根源。這也是本戲適合後續加演的優勢,它看似占盡先天優勢,觸及種族、戲曲、城市發展、女性等議題,卻選擇內向而專注地在精神面蜿蜒流轉,變得精緻、動人且發人深省。

文字|張敦智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戲曲

鏡、境與盡

評國光劇團《夢紅樓~乾隆與和珅》

清宮戲三部曲個別嘗試不同的創作語彙,去面對這些我們熟悉卻也生疏的歷史素材;但《夢》的編寫方法更像在「迴避」《康熙與鰲拜》的結構,而刻意塞進《紅樓夢》,或許是鏡射,或許是硬搭,便能乘著國光劇團「文學劇場」的創作脈絡,穩穩向前。這到底是創作方法的盡頭?或是編創理念的未竟?

文字|吳岳霖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音樂

最深的琴音 吐露人生與音樂底蘊

評阿方納西耶夫鋼琴獨奏會

三聲部的樂章,第一聲部歌唱的線條,不斷地斷裂與大聲直擊,二三聲部控制在非常小的音量,聲部的鮮明只是一種理由,但更主要的是第二聲部的伴奏音型才是英雄真正內在的聲音。接在風暴般之後的《月光》第一樂章,它的「沉」與「靜」堪稱之最,此時才明暸前曲的直接與快,都是為《月光》而來,鋼琴家將兩曲當一組作品在鋪陳。

文字|賴家鑫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回想與回響 Echo

連結與深化:一個藝術節的偶師之心

2019利澤偶聚祭

在藝術對談裡,除了血緣連結的偶戲家族,不同背景、不同年齡的人也因偶戲被凝聚,因為相同又相異的創作語彙而成為另一種家人──那是作為製偶手藝人與操偶表演者彼此間的惺惺相惜或許因為創作者或多或少都得「退居幕後」,讓物件先行表露生命的另一種型態、翻轉投射不同的想像,於是在這裡交流的作品與創作者,都有種靠近的溫柔,沒有區別地共同交流著。這也回應到了一個「偶戲村」的想像,藉由偶戲,共同生活在一起。

文字|黃馨儀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音樂

英雄再起

評殷巴爾與北市交的三場馬勒音樂會

由於殷巴爾在國際樂壇的高知名度,隨著他接下北市交首席指揮新聞的發布,讓北市交在國際樂壇被報導,增添樂團不少知名度。藉著馬勒的三首交響曲,殷巴爾激發出樂團原有的深厚底蘊,讓老一輩愛樂者找回了久違的北市交,讓年輕一代驚訝地發現,台北還有另一個交響樂團北市交,它竟然可以將馬勒演得那麼好。殷巴爾攜手北市交,「英雄再起」應是可期待的。

文字|羅基敏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戲劇

情感敘事的力量與無力

評C MUSICAL原創音樂劇《最美的一天》

整場下來,在台上所見的只有人物的情感和狀態,並未見人物有因應什麼事件而產生關鍵性的改變,或者有了什麼決定,然而這些時刻通常皆是看見人物特性及其成長的所在。的確,此戲從諸多日常日子的組合中,彰顯了人情細細的甜美,但當一齣戲少了世界觀,少了人物信念及價值,甚至缺乏辯證,於是幾乎可說是情感先行,在這樣的敘事基礎下,不僅情感容易失重,連帶地也使得內容純然充滿詠嘆。

文字|吳政翰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