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view
評論

《海江湧》敘事抽象、情節跳接,多用演員身體的動態、音樂引導的情緒進行接合。
戲劇

劇場裡的魔幻日常與瑰麗地方

評台南人劇團X阿伯樂戲工場《海江湧─咱的日子》

《海江湧》確實在劇場裡打開台江與台江文化中心這兩個空間的對應關係,也讓這個真實的地方,在人文歷史的經驗傳衍與知識陳列、劇場編創的魔幻再現與虛實代言間,成為一則又一則「故事」,被在場者述說也被傾聽。甚至,也讓台江不只是一個空間、一個地方,因劇場的媒介與傳達,替存在於此的所有人(不只是台江人)找尋土地與自我的意義。

文字|吳岳霖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戲劇

活在過去的歷史幽魂

評同黨劇團《白色說書人》

戲偶的多元呈現,確實將整段歷史呈現的相當精采,但連續下來,表演性過強,甚至某種程度上,作品內裡似乎隱隱顯露出了不得不讓每個片刻都得充滿趣味的焦慮。好在這樣的趣味呈現,是表現在戲偶身上,精巧地帶出人物生活的種種片段。然而,如此間接而幽微的手法,有時卻接著演員直接而滿溢的情感投射,使得偶的冷靜與人的激昂並置一起,形成對比,略顯扞格。

文字|吳政翰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ARTalks

片斷 夏福樂和雷強的出發和歸來(fort-da)

雷強對於棲身居處的樸實記載,和夏福樂對於永恆且必要的一再遠行卻疏離的見證,既有類似之處又有極端的對比。休息中的巨神關公、被放逐的靈獸,猶如幻境的臺中國家歌劇院,讓人想到姚瑞中的《巨神連線》系列和《廢墟迷走》系列,想必這些藝術家們都在這座島上,看到足以安棲、也夠荒謬;想要遠離、也適得其所視覺元素,以及時而狂喜,時而破碎的自我圖像。

文字|吳介祥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音樂

音樂演奏的時間凝結與量子糾纏

評齊瑪曼鋼與白建宇鋼兩場琴獨奏會

兩場的曲目雖均集中在一八三○至五○年代初歐洲浪漫樂派黃金期的部分作品,然因演奏者的表現手法(能量)及演出場域的音響(空間)不同,使我從觀眾欣賞的角度對於經典訊息的接收與體會產生微妙變化!整體而言,齊瑪曼當天風馳電掣的演奏讓人有些喘不過氣來;白建宇那彷彿老僧入定的速度,有時又讓我專注聆聽到產生一種忘了呼吸的窒息感!

文字|樊慰慈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戲曲

我們仍拖著混亂的腳步在霧裡前進

評一心戲劇團《當迷霧漸散》

從《快雪時晴》到《當迷霧漸散》,不再借「物」而直指歷史中的人物與事件,編劇施如芳似乎逐步解開錯綜於歷史、政治與創作間的牽絆與關係,更直接且直白地面對歷史材料及其內部的意識形態。只是,在散文式的書寫結構下,《當迷霧漸散》仍多是情感的釋放,造成多數人物的動機單薄且無後續行動。於是,戛然而止不只有劇情,更有埋藏於創作背後的言與未言;而欲言又止的也不只是劇中人物,還有創作者自身。

文字|吳岳霖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戲曲

戲曲跨界的兩種可能

評兆欣X候青藝團《地獄變》與臺北海鷗劇場《化作北風》

在這兩部作品中,我看見了兩個跨界改編的方向,共同性都是取其原著精神與部分情節改編,並運用當代劇場敘事手法,不同之處在於《地獄變》是將不同的音樂類型與戲曲搭配運用,並將日本落語穿插在戲曲敘事之間,創造疏離效果,讓戲曲產生了新的面貌;《化作北風》則是在傳統才子佳人結構中變體,在觀眾習慣的結構中大玩當代劇場元素,如演員跳出角色成為其他敘事者等,明顯考慮觀演關係的重要性。

文字|林立雄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戲劇

存在顯露於語言銷毀之後

評台南人劇團《愛的落幕》

對觀眾而言,兩個小時左右的篇幅並沒有真正回到虛無,相反地,而是因為所有語言都被銷毀,而讓背後存在的意義與可能性,變得透風而清楚。在這「零」的空間裡而非男方以語言所建立起的「一」,觀眾更加了解,是什麼曾存在於兩個人之間。因為一切建立起的都被毀滅,語言試圖為一切做出明確隔間的簾幕,被撕扯下來、丟棄一旁;所以,那些原本無法被填進語言的圖表中,被排除、掩蔽的意義們,便自暗處重新顯露出來。

文字|張敦智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回想與回響 Echo

表演性理論的有限性

評析明日和合製作所《半仙》

師父對宮主而言不是角色,而是一個大過於名叫黃麒文的存在體;藉著讓渡出肉體,宮主任其上身。他所修練的,是如何在自身的韻律(人)與來自於外的能量體(靈)之間維繫最大的和諧感,讓神靈辦事與身而為人不相衝突。這與在劇場中,演員將神靈客體化,讓扮演成為可能,完全不同。也因此,當濟公禪師完全進入宮主的肉體之後,表演性的理論就失去論述作品的功能。

文字|杜秀娟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ARTalks

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

評故事工廠《一夜新娘》

整齣戲主要是藉由祖孫兩人親暱、逗鬧的對話,逐步開展老年櫻子的青春回憶,而小梅也正值青春,對於愛情有許多浪漫的憧憬,她甚至正在試著寫一本羅曼史小說,所以她總是以天真又帶點白目、八卦又點好奇的口氣,去想像甚至是誇張亂掰曾祖母的青春戀愛。只是沒想到曾祖母的戀愛夢,與整個時代的家國認同尷尬連結在一起,自由戀愛與生命尊嚴之艱難,絕非小梅能夠體會與想像。

文字|于善祿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戲劇

布萊希特鼓聲再響:還魂抑或除魅?

評慕尼黑室內劇院《夜半鼓聲》導演魯賓結局版

布萊希特的疏離效果,在過去劇場寫實風格盛行的年代,確實就觀戲體驗和習慣上,帶給當時觀眾不少衝擊;時至今日,在深受布萊希特美學影響的當代劇場裡,處處可見疏離手法足跡,這項源自於布萊希特的形式思維已不再是布萊希特的「專利」,那麼觀眾是否仍疏離於這樣的疏離,或者有沒有可能更感親近而顯得麻痺?因此,當這布萊希特的「鼓聲」再響,是還魂了,還是除魅了?

文字|吳政翰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戲劇

透過舞蹈場域,重新容納邊緣

評躍演x52 PRO!《阿波之音》

阿波舞的社會意義,是在故事裡經由戲謔、悲劇到昇華等循序漸進的手段,召喚被社會主流價值所賤斥的邊緣、低下與不入流者。以歡樂形象出現在舞台上,高喊歡迎傻瓜的舞蹈,實際上是在呼喊所有被權力推擠到邊緣的人,來這裡恢復自己的價值、與「人」的身分。遭受不平等待遇者,透過阿波舞展開的全新場域,因此能重返平等,且不必自我抹滅,能同時擁抱過去與現在的狀態。

文字|張敦智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戲劇

不願接受,但能做些什麼?

評動見体劇團《XY事件簿》

老闆雖然被打倒在地上了,但房租還是會漲,酒吧還是得關門,努力的人們還是必須獨自面對那徒然的人生,而我們還是會持續關注究竟「誰」會不會領表參選,繼續帶領我們一起發大財因此,我們必須自問:除了在劇場中,揭穿、嘲弄、反擊那些壓榨我們的機制和個人,我們在現實中還能做些什麼?從劇場內到劇場外,我們如何連結觀看的動作和具體的作為,將戲劇性的嘲諷轉化為真實的批判?

文字|陳正熙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戲曲

時間裡的動物

評唐美雲歌仔戲團《千年渡.白蛇》

《千年渡.白蛇》讓「白蛇傳故事」再次被述說,看似提供其中一個選項作為解答,更是在千年流轉裡再次點出:身為動物的我們,都在時間裡改變形貌,或說,否決原初的自己不管是法海的渡化與自渡、白蛇與青蛇在「成為人」的選擇間互為表裡、紅蓮的不想再做人等,只是他們/我們真能明白自己要成為什麼嗎?

文字|吳岳霖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舞蹈

《不要臉》之後,我們還要頭嗎?

評李貞葳《不要臉》

《不要臉》中舞者在牆面反光鏡紙來回磨蹭的段落,為我們提出了「磨蹭」這個網絡影像過剩時代的重要概念。這個時代不再依賴內在、後台、特定的社會角色來建立我們的「形象」;相反地,透過持續地「磨蹭」既有影像,創造折曲漫射的效果來吸收並反射大眾的慾望,也在這個慾望中創造影像的偏移,才是這個時代的主流,也是網紅們密技之所在。

文字|王柏偉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音樂

觀NSO復演《托斯卡》

評NSO歌劇音樂會《托斯卡》

相較於二○○二/二○○三的四平八穩,二○一九的NSO《托斯卡》,樂團大開大闔,詮釋著浦契尼扣人心弦的音樂。全劇一開始的斯卡皮亞動機,刺耳狂暴;托斯卡於舞台外喊著Mario首次上場時,音樂頓時如一陣風飄進來的柔美;第三幕開始,清晨羅馬郊外的安靜清爽,NSO奏來皆可圈可點。整體而言,樂團表現不輸國際大團,讓聽者體會到歌劇音樂的奧妙。

文字|羅基敏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舞蹈

從音樂看舞蹈

評德國萊茵芭蕾舞團《馬勒第七號》

編舞家薛夫雷顯然熟稔馬勒的音樂,他精確地掌握此曲起承轉合的結構,以及解析作曲家的內心世界,使這個舞作能穿越作曲家的一生,浮光掠影般地呈現在觀眾面前。簡文彬指揮專注於樂曲鋪陳時,亦巧妙掌握舞者舞步的拍點,即使當日樂團似乎淪為配角,但是國臺交的演出,依然令人喝采,弘大的音樂格局,細膩的獨奏,一掃筆者過去對該樂團的印象。

文字|賴家鑫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回想與回響 Echo

關於布萊希特劇場音樂的百年揣想

從慕尼黑室內劇院《夜半鼓聲》談起

《夜半鼓聲》的音樂運用在很多方面解答了過往文字理論敘述無法填補的空缺至少就我而言是如此,畢竟當年如何誰又知道呢?布氏聲音美學最重要的一點,如其與華格納「殊途同歸」的主張,即如何建立形式與內容彼此呼應的敘事關係絕非只是動人或突顯歌者技巧而已。他的岔出/中斷,都不是片面、零碎的瓦解,而是有意識以對話、碰撞過程收束至結構之中,帶出更多層次的思考空間。此點在這次《夜半鼓聲》演出版本的酒館場景中最為明顯。

文字|白斐嵐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ARTalks

時光幻境:電影場景的「超日常」(Daily+)

在白色膠囊空間閱讀完短篇小說,抑或,聆聽完駱以軍朗讀的有聲書後再走進展場之際,是讀者也是觀眾會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進入微型世界的奇異感。文字裡那些關於拼裝、夢境、歧路迷宮的空間,化為光影閃動、超小比例微縮,及廢棄頹壞的框格房間。觀眾走入了小說中,旋即成為一位經驗著融浸世界(immersive world)的奇特人物,致使「超日常」猶如一個正處於拍攝中的片場,抑或,一部正在排演的影片。

文字|孫松榮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戲劇

真實的召喚與極限

評《夜長夢多:異境重返之求生計畫》

這場秀,一面打破了所有的實境,宣告這終究是一場夢境,一面揭示了似乎也頌揚著這一路上所經歷一切事件的展演本質。對我而言,這樣的展演本質在過程中因各種形式混雜、各景之間少有連續之下,早已無所遁形。展演愈是試圖仿真,愈是讓我有意識地好奇它能仿得有多真,愈是窺探且感受到其假扮,進而使得觀者在這看似殘酷的戲局裡,得以樂在其中。

文字|吳政翰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新銳藝評 Review

當表演不作為舞台裡的主角

評獨幕裝置歌劇《驚園》

《驚園》透過裝置及視覺建構以其獨特的敘事方式,並透過跨文化╱跨形式,不同元素的調度達到舞台呈現上的均衡,進而對劇場的概念本身提出詰問。而考量馬文的專業背景,或許表演在《驚園》裡的「被稀釋」也是可以理解的。無論如何,《驚園》絕對是一個值得一看的優秀作品,在跨界已成顯學的今日藝壇,《驚園》對表演形式的叩問確實給出了一個令人驚豔且振奮不已的答案。

文字|蔡孟凱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