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新藝見/新銳藝評
慾望拉鋸 在身體與心之間
對不起什麼?對不起的是從了身體就從不了心。為了活命而吃食,卻違背自己真正的意念,但這樣的生命還有什麼可愛的?然而觀眾如你我也總是一再做出違背自己心意的事,任由這世界告訴我們該怎麼活,而身體成了世界加諸你我最大的箝制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離去又將再來
前捷克總統、劇作家哈維爾於去年十二月十八日逝世,享年七十五歲。從「布拉格之春」的異議分子、被捕入監的政治犯、「天鵝絨革命」的領導者到被選為捷克總統,哈維爾的政治角色雖鮮明,但我們更不能忘記他的劇作家身分,而且是以犀利的筆鋒,作為革命的利器。本刊特邀熟悉捷克劇壇的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耿一偉,以此文介紹哈維爾的劇作特色與成就。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四十有成 大器繽紛的表演饗宴
香港藝術節今年邁向「四十不惑」,依然維持「大器」的策展特色,四十周年的歡慶以去年九月的大製作《李察三世》提早揭開序幕,一月底正式展開的節目依然是豐盛又多彩,含括東西方的「大腕」導演、精采的爵士樂名家、經典的芭蕾大團大菜小點、東西合璧,一場表演饗宴即將展開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人生作為排練場 劇場作為第二自然
今年邁入第四屆的「東京國際劇場藝術節」,自九月中到十一月初舉行,節目除了十檔主催作品呈現精采的前衛之作外,還有針對年輕新銳藝術家開展的「新銳公募」系列十一檔演出。而我所看到的幾檔演出作品,明顯受到311日本大地震的影響,這種影響反映在創作形式上,是對大自然的恐懼,這些作品主要都是反映了都市或現代文明中的主體認同危機。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今夜誰來娛樂? 舞台演繹新世紀繁華
從上世紀初的上海灘繁華風景,到今日的中國國際大都會,上海都是與「繁華」劃上等號的城市。為了讓眾多的國內外遊客能體驗這番如幻繽紛,上海也出現了多個觀光劇場性質的定目表演,結合中國雜技、特技、馬戲、舞蹈、音樂、多媒體與高科技舞台技術,打造了媲美太陽劇團的奇幻劇碼,也透過強力的行銷,建構出鮮明的表演品牌。
-
藝視窗 News
李國修因病暫別舞台,《京戲啟示錄》台北演出場次取消
【台灣】 李國修因病暫別舞台,《京戲啟示錄》台北演出場次取消 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因罹患大腸癌,於去年十二月下旬舉行記者會宣告暫時告別舞台。仍在巡演的《京戲啟示錄》傳承版,則為暫別舞台前的唯一劇作,因台北演出場次早已銷售一空,為了讓沒買到票的民眾也能一睹李國修的精湛演出,屏風表演班特別在12月30日晚間於臺北城市舞台現場演出時,在臺北田徑場也同步連線戶外轉播,吸引大批民眾前往觀賞。至於原訂1月12日至15日的「京戲啟示錄」傳承版加演場則全部取消,購票民眾即日起辦理退票手續。 演出結束後,李國修將接受醫療團隊的建議進行手術。面對癌症復發,李國修不改樂觀地表示,「現在開始我接到一份考卷,這份考卷是菩薩發給我的,我在考卷上面要寫下我人生的答案,目前正在做功課」。衷心祝福多年來戮力耕耘台灣劇壇的李國修早日康復,再度回到舞台。(鄒欣寧) 兩岸表演藝術資訊交流平台「Bravo!喝彩網」啟用 為協助國內團隊拓展大陸地區表演藝術網絡,文建會推動「大陸地區表演藝術交流平臺推動計畫」,交流平台「Bravo!喝彩網」已於日前正式啟用,目的在於蒐集、建立大陸表演藝術資料及訊息供國內團隊使用,協助團隊拓展大陸表演藝術空間。 此一平台由文建會委託財團法人廣藝基金會建置,功能著重於「服務」與「推廣」,提供兩岸主要演出場館介紹及訊息、大陸重要場館技術資料、大陸文化相關法律法規庫、兩岸經紀公司資訊、藝術家及表藝團體、表演藝術新聞、表演藝術動態、行銷管道等訊息。目前已完成北京、上海、重慶等15個重要城市共48處大陸展演場館技術資料之蒐集,並已整理出「兩岸三地劇場技術專業名詞中英對照表」,未來將持續新增網站內容資料,並運用各式媒體形式及影音串流,即時更新兩岸表演藝術訊息。「Bravo!喝彩網」網址:http://www.bravo.net.tw。(鄒欣寧) 國藝會「藝集棒
-
劇場快門
廖瓊枝老師於演出前上妝準備
地點:台北,國光劇場 時間:二○一一年六月廿五日
-
藝妙人物事
許雅紅 活著、演出 在日本震災區
她卅歲的時候,看了一齣日本帳篷劇導演櫻井大造的戲,深受震撼,於是加入台灣海筆子帳篷劇團,投入帳篷劇演出至今。她是許雅紅,大學念的是財務管理,一個禮拜有幾天晚上在Pub當DJ放歌,還煮得一手好吃的斯里蘭卡咖哩,曾經是網路新聞裡小有名氣的SourTime腳踏車廚娘。五年前,她在古亭捷運站附近開了家咖哩店,親朋好友口耳相傳,身邊劇場人幾乎都吃過兩三回,讚不絕口。在鴻鴻以劇場人為主角的電影《臺北波希米亞》裡,她的身影靈巧活潑,以一種專注堅毅的姿態,展現令人印象深刻的生命力。在許雅紅身上,你可以確切感受到「活著」的重量。 今年,她在食客們依依不捨的挽留聲下,毅然把咖哩店收掉,調整方向重新上路。冬初,她去了還在緩慢重建中的日本東北震災區,參與「野戰之月海筆子」劇團帳篷劇的巡迴,此篇專訪便是關於她在東北的一天,怎麼看待自身和東北地方的關係,怎麼過日子。
-
一本藝術經
科技與表演 無間合作的創作旅程
正當「科技藝術」成為劇場顯學之際,觀眾若非茫茫然不知劇場裡的科技與藝術孰為主從,就是舉起放大鏡極力檢視科技與表演是否在混種過程中失了本質。然而,近年異軍突起的編舞家/舞者蘇文琪,透過和聲音藝術家張永達、科技裝置葉彥伯等人的合作,以《W.A.V.E城市微幅》親身示範了當科技與表演同為創作發起概念時,便無所謂主從問題缺少任何一端,作品便不可能發展、主題也無從揭露。本刊特別採訪YiLab團隊,暢談《城市微幅》的舞台、視覺與聲響裝置如何並進落實,最終完成一場精采的表演。
-
藝@書
熾熱、敏銳卻又溫柔看著時代的眼睛
莫虛金(Ariane Mnouchkine,本刊前譯莫努虛金)是當代法國最重要的導演之一,她所帶領的陽光劇團,以創意的形式、誠摯的表演感動無數觀眾,正如她在二○○七年帶著陽光劇團首度訪台演出的《浮生若夢》所做的,讓所有與會的觀眾,留下一生難忘的劇場經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去年十二月出版的《亞莉安.莫虛金當下的藝術》中文版,由作者法賓娜.巴斯喀(Fabienne Pascaud)透過多次訪談莫虛金而成書,本刊特地選摘其中精采篇章,並搭配介紹專文,以饗讀者。
-
藝@CD
以樂說影 走過莫利柯奈的光影人生
走過光影人生五十年的莫利柯奈,是導演椅旁未真設席,卻在導演心中敬重有加、永遠虛位以待的電影配樂大師。訪談式傳記《莫利柯奈五十年一瞬的魔幻時刻》以活潑的對談,受訪者知無不言的坦率與真實,創造閱讀所能經驗最美的心神領會。
-
藝@CD
大師經典重編 飛馳鋼琴想像
古典名曲的創新改編,是許多音樂家喜愛的演奏形式。兩位鋼琴家的新專輯謝世嫻的《狂舞巴哈》與張凱雅的《敲敲幸福的門》,一位用佛朗明哥、夜曲、電音、探戈、鋼琴、極簡主義等譜曲來重新思考巴赫的意義,一位用爵士來重新詮釋貝多芬、李斯特、蕭邦、德布西創意盡在其中。
-
藝@電影
因為表演藝術 電影更豐富
這個文章大標看起來有點表演藝術自吹自擂的味道,不過對一月份的這幾部電影來說,卻是一點也不為過。從芭蕾舞到鋼琴家郎朗,從歌仔戲到擊鼓表演,又是國際又是台味,能說不豐富嗎?
-
藝@展覽
筆筆紮實 畫下屬於故鄉的生命歲月
繪畫功力紮實的中國畫家劉小東,在攝像機器強勢的時代,他寧可透過繪畫的過程,交代所見所聞所感的世界。去年他首次以自己的故鄉遼寧金城為作畫內容,發展出「金城小子」系列,描繪變遷的鄉土、變老的家人與兒時玩伴,以及同在老化中的自己。相關展覽也正在台北展出。
-
企畫特輯 Special 天籟之音 挑戰非凡任務
大衛.格里摩 再現巴赫絕倫經典
被譽為媲美魔鬼小提琴手基頓.克萊曼的法國小提琴家大衛.格里摩,十年內兩度挑戰灌錄被視為「小提琴的試金石」的巴赫全本《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這是很多大師級音樂家都不會輕易允諾的任務,而他做到了!此次來台,格里摩即將帶來這套經典,展現他非凡的詮釋與功力。
-
企畫特輯 Special
2011華山藝術生活節
第二屆「華山藝術生活節」在十月卅日圓滿落幕,其中焦點項目「表演藝術市集」,邀請來自香港、廣州、北京、韓國、日本、荷蘭、以色列、法國、比利時、加拿大及美國等地,共廿二名國際策展人來台參加,另國內民間組織及公部門策展代表的參加人數亦高達一百五十名。「表演藝術市集」精采的Showcase節目,涵蓋舞蹈、偶戲、傳統戲曲、現代戲劇、人聲合唱及打擊樂等,充分展現台灣多元的表演藝術實力,讓國內外策展人盡情體驗台灣表演藝術的驚人創意與內涵。
-
焦點專題 Focus
指揮星光幫2011 華山再論劍
在二十一歲以前就拿下霍洛維茲、濱松、魯賓斯坦三大國際鋼琴大賽冠軍,世界最年輕的大賽三冠王伽佛利佑克曾說:「拿下第一名的剎那間,我就已經成為過往的歷史。」是的,江山代有人才出,世上沒有永遠的第一名。在二○○八年六月,本刊曾以「指揮星光幫 樂壇聖手誰接棒」為題,選出三位四十歲以下年輕指揮。物換星移,今年六月《留聲機》雜誌推出的十位明日之星中,已經看不到他們列名在內。褪去生澀,尤洛夫斯基、哈丁、杜達美三位「老」將再也不是新星! 那麼,十位人選究竟有哪些?誰又將在下個世代獨領風騷?三位新星換誰做?就讓本刊為您掌握情報、洞燭先機!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12台灣國際藝術節 情報首發
《暴風雨》來襲! 透視迪克蘭.唐納倫與他的莎劇表演法
我不斷跟自己說,別再跟莎士比亞搏鬥了,做點別的吧。我想的不是,我必須做另一齣莎劇,我想的是,做些不是莎士比亞的吧!卻還是一直回到莎士比亞。 迪克蘭.唐納倫 一九八一年,畢業於劍橋大學法律系的高材生,迪克蘭.唐納倫和尼克.奧門羅,組成「與我同行」劇團。 他們自願性失業,拿政府的救濟金,運用有限的資源作戲,從愛丁堡藝穗節出發,巡迴大小鄉鎮,最終回到倫敦,成功打響名號。 卅年過去,當初的小小劇團,演變成今日享譽全球、與英國國家劇院並列為兩大戲劇機構,並擁有一個俄國子團的國際性團隊。 他們製作冷門古典劇目,也引介當代劇作家的前衛文本,但搬演製作次數最高的劇作家,毫無疑問地是莎士比亞。 幾近空台的舞台設置,簡單有效的物件運用,導演迪克蘭.唐納倫的莎劇,僅憑藉著演員的表演,即讓莎士比亞如同我們的同代人,讓台下的觀眾與他同行。 究竟,迪克蘭.唐納倫的導演秘訣為何,將四百年前的劇本,活生生地在觀眾面前展開,沒有距離?讓我們想見的、已知的莎劇,每每都有我們未曾想過的新角度? 繼《第十二夜》後,迪克蘭.唐納倫的另一齣莎劇製作《暴風與》將在明年的台灣國際藝術節上演。趁此機會,本刊帶你一同探索、發現、透視他的莎劇表演法。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Tears of the Human Soul軀:一段竭盡毀滅的告白》
與各種特殊場域互動 石志如探索軀體磨難
甫於二○一○年底創團的樓閣舞蹈劇場,為舞蹈創作者石志如在故鄉嘉義市成立的現代舞團。名喚「樓閣」(Log),意在反映舞團追求空間運用的靈活彈性,作品亦多打破黑盒子或鏡框舞台等既有劇場空間,於不同的特殊場域演出,拉近觀眾與作品的距離,同時也重新探索了身體、空間、看與被看的想像和文本。 此次演出的《軀:一段竭盡毀滅的告白Tears of the Human Soul》,今年六月曾於嘉義首演,作品概念來自石志如與死神對抗的生命經驗,從肉體的病痛出發,圍繞著文明生活下人們的種種身心症:失眠、恐慌、心悸、胃痛、暈眩等,舞者以肢體詮釋在反覆大量工作中對抗著逐漸浮現的病痛,透過關節的扭轉、劇痛與窒息、重複的撞擊等強烈的身體語彙,表達了人們身體與精神的分離,意志對肉體磨難的冷眼旁觀等集體情境,而身體在爭戰中經歷毀滅而後重生,則毋寧是編舞者形於舞蹈之上,致獻給觀者的祝福與期盼。
-
戲劇新訊
軍隊中的孤獨個體,為何而戰?
當一個國家,連軍方都不相信自己有戰勝的機會,迷彩軍裝下的個體要從何尋覓戰鬥的目的?當家破人亡的戰爭遙不可及且難以想像,軍隊體制之於現今年輕人又有何意義?再現劇團新作《迷彩馬戲團》,編導葉志偉從投身軍旅的經驗取材,以「馬戲團」的概念借喻,賦予軍隊寓言的質地,形容在這個與世界隔絕的巨大集團中,結構底層那些失落的無數小兵,喪失了肉體和意志的自由,卻又不知為何而戰、該捍衛什麼的困惑、迷惘和恐懼。 葉志偉表示,「迷彩」是統一性和規格化的象徵,在講究集體幻覺的部隊中,「去個體化」製造了眾人團結一體的表面,但事實上卻豎立了人跟人之間無法溝通的高牆壁壘,變成在集體之中各自疏離的奇異狀態每個人都不想被孤立,但沒有人不是孤獨的。全劇以「反人體邏輯」的角度觀看軍中人類行為的變態、荒謬形式。軍人的身體符號與指涉,是生活身體以外的另一種系統,講求快速、精準、堅硬、直線、次序的標準,植入的過程也造成某種偏執強迫、反自然的精神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