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倫敦:回顧去年劇壇 雖不景氣仍有亮眼佳作
回望二○一○年,由於英國政府大幅刪減公共預算,不僅影響到藝術單位的津貼補助、學費的高漲,鎮日裁員抗議的新聞占據版面,表演藝術市場多少也遭受波及,倫敦城籠罩在低迷氛圍中。所幸,英國媒體點醒我們,若是仔細檢視倫敦去年一整年在表演藝術上的表現,還是有些亮眼的新星及佳作誕生。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巴黎:岡田利規法國演出 呈現日本新世代觀點
日本劇作家、小說家及劇場導演岡田利規的劇場融合超現實的語言對話與怪異的身體編舞動作,內容常是與反思世界霸權操控與社會階級罅隙。近期在Gennevilliers國立劇院一舉推出兩齣戲,包括《辣椒、空調和告別演說》及《我們不會傷害他人》。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北京:古戲樓裡的定幕京劇 《梅蘭芳華》演梅派精華
正乙祠是北京城南知名的會館之一,館內的戲樓造型別緻,全木構建,許多老一輩藝術家程長庚、譚鑫培、梅巧玲等戲曲鼻祖均曾在此登台演出。在皇家糧倉成功經營了三年崑曲《牡丹亭》的「普羅藝術」,勇敢承接下活化這棟歷史文化古蹟的挑戰,為正乙祠量身打造了《梅蘭芳華》,一百分鐘在三百年古戲樓裡看盡梅派六大經典的精采折子。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西班牙出奇偶戲團《香蟹大飯店》
半人半偶神奇合體 引領一場狂想體驗
西班牙出奇偶戲團成立於一九八八年,他們將演員的手、腳、臉,嫁接在偶不合人體比例的身體上,打破偶戲和真人表演的界線,發展出「人偶合體」的獨特劇場美學,不用語言,演員藉由默劇技巧和物件運用,在充滿音樂性的流暢節奏與分格漫畫的敘事結構中,營造荒謬的喜劇情境。這次演出的《香蟹大飯店》描述一座位於海邊的度假飯店,一場半夜發生的搶案,牽扯出一樁樁驚心動魄、誤解與驚奇不斷的事件。
-
藝號人物 People 國立台灣交響樂團新任藝術顧問
水藍 步步踏實 打造樂團升級實力
水藍,近年來陸續接受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國家交響樂團邀請演出,對台灣樂迷來說並不是個陌生的名字。目前,他的身分仍是新加坡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以及丹麥哥本哈根愛樂管絃樂團的首席指揮。而在國際上,最令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打造樂團的魔力,能帶領樂團脫離舊有地位,邁進世界舞台。在國台交歡慶六十五週年之際,他也首肯擔任國立台灣交響樂團的藝術顧問。令人期待他將為這個台灣創立最早的樂團,再創更上層樓的嶄新局面!
-
藝號人物 People 日本帳篷劇編導
櫻井大造 將棄置在社會底層的聲音,帶到帳篷之中
一九九五年,櫻井大造通過「民眾劇場」的跨國網絡,與台灣「差事劇團」的鍾喬認識,促成了一九九九年在三重橋下的帳篷演出,並種下了大造日後以台灣作為帳篷戲劇活動據點的契機。十年來,帳篷劇場這個從日本移植而來的「劇種」,在台灣落地生根,發展出自己的軌跡,櫻井大造也另成立「台灣海筆子」,作為亞洲帳篷行動的台灣分支,與日本「野戰之月」遙相呼應。對櫻井大造而言,帳篷劇場是為「為了社會底層民眾發聲」,並強調要將「被棄置在社會底層的不為人知的聲音,無法具象化的記憶,帶到帳篷之中」。
-
特別企畫 Feature
真正的時尚 是把思想穿在身上
相較於巴黎、米蘭、倫敦、紐約四大時尚之都,比利時的時尚設計雖然晚發,卻爆發力十足。數個世紀的醞釀蓄積,直到一九八○年代,安特衛普六君子(The Antwerp Six)和馬汀.瑪傑拉(Martin Margiela)趁勢以平地一聲雷的姿態,驚醒沉睡許久的時尚界耳目。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何必劃地自限 ?「混」在一起就對了!
不同於德國的舞蹈劇場、法國的浪漫抒情和美國的後現代舞蹈路線,卻又包容上述風格,透過創作者個人背景、特質的加乘,揉合出「不只是跳舞」的創作趨向,在舞蹈的基礎架構上增添劇場、Live音樂、藝術、時尚等元素,亦解散了人們對於舞蹈的定義,從中開創出新的表演/觀賞視角。「愈混愈對」,正是比利時當代舞壇躍居頂端的關鍵。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者顯影
殘酷而溫柔的生命騷動
比利時當代舞團名稱中有個不搭軋的芭蕾字眼,或在針對芭蕾、現代舞推崇美麗典雅的身體美學做暗諷挑釁。布拉德勒的作品,舞台上常是一幅現代荒原景象,動作、事件四處同時發生,彼此操弄、侵犯、對峙、抵抗、搶奪、掠取的變動情境,搭配冷靜抽離的表情,以及變形的手勢、抽動痙攣的失控動作,這些現實百態,顯現出舞蹈劇場可以脫離虛浮造作的意象符號經營,甚或可以再向內部深處挖掘,揭露出人性黑暗面、社會隱蔽角落中所隱含獨有的美與誘人之處。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者說話-專訪比利時當代舞團創辦人暨編舞家
布拉德勒:素材來自舞者,我只負責塑造有利創作發想的環境
比利時當代舞團即將於二月底首度來台,帶來舞團創辦人暨編舞家布拉德勒的最新作品《斷章取藝-獻給碧娜》。本刊特別於演出前以電話專訪剛結束斯洛伐克等地巡演的布拉德勒。自承受碧娜.鮑許影響甚深的他,談及碧娜時,即使自己已是蜚聲國際的創作者,語氣仍顯羞怯興奮,典型的粉絲反應;而面對某些可能已被問過百遍的問題,他的嗓音溫厚和緩依舊,以最大耐心聆聽並專注地予以回應。不論什麼問題,他的重心都放在作為人的體認感受,這個舞蹈/劇場表演的核心,在他看來是天,也是地。
-
音樂 讓祖克曼落淚的巴爾托克《第二號交響曲》
呂紹嘉:宓多里可以觸到樂曲的核心
即將首度與NSO音樂總監呂紹嘉合作的小提家宓多里,排定曲目是作曲家巴爾托克的《第二號交響曲》。邀請宓多里演出這個作品,兩方想法與回應都相當一致。呂紹嘉透露:「通常獨奏家常選擇華麗的、掌聲較多的樂曲,但她不但答應拉這首曲子,還主動要求增加排練的時間。」即使邁入演奏生涯第廿七個年頭,宓多里對每一場音樂會的重視和嚴謹的態度,是她給予觀眾最佳品質的保證。
-
音樂 邱君強與鄭智文 聯手打造武俠歌劇
《倚天屠龍記》 又唱又打飆樂功
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如果搬上音樂廳舞台,會怎樣呈現?指揮邱君強與導演鄭智文這兩位武俠迷,就把音樂當作武功,讓歌手化身小說中的武俠角色,精選合適的歌劇唱段來演繹書中精采段落〈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為配合劇情,每位歌手都有劈踢打鬥、飛簷走壁的身段,也有舞弄刀劍上場比劃的橋段。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一朵茶花 四味芬芳
法國文豪小仲馬的經典小說《茶花女》,其實出自作者個人的親身經歷,書中描繪的社會現實與愛情波折,充滿戲劇張力,所以不止小仲馬本人曾改編成舞台劇演出,後來更有威爾第的歌劇改編留芳後世。而日本劇場大師鈴木忠志的新編版本又與之前的小說、舞台劇與歌劇有什麼不同的詮釋手法?本文將從小說到最新版本逐一分析。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傾聽現場身之音 拼貼幻視者的邏輯
鈴木忠志曾說過:這個世界是一間大醫院,而且是所精神病院。因此出現他舞台上的角色基本上都是神經病。對於鈴木忠志而言,「神經病」的概念與其說是戲劇的內容,到不如說是他的戲劇形式,一個讓他用來處理經典劇本的方法。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我想處理的是人類共通的孤獨
鈴木忠志說,他想處理的是人類共同的孤獨,「《茶花女》中那種不能被完成的愛情、受制於家族與階級的阻礙與孤獨,正好是早年流行歌曲裡,反映人類在群體中共有的孤獨狀態,那種激勵人心、哀嘆愛情的主題。」他認為,三十年前的流行歌,無論是日本或台灣,講的都是弱勢的心情;寫苦戀、失戀、想愛又不能愛等的台灣早年國台語流行歌曲,十分適合映襯《茶花女》的悲悽曲折。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非常內心」的流行音樂再構
鈴木忠志的《茶花女》將呈現近廿首台灣人耳熟能詳的台灣流行歌曲,這些曲子如何與《茶花女》的故事情節與表演結合,當然令人非常好奇。擔綱此次編曲重任的作曲家櫻井弘二,透露要將樂曲串起,必須將劇情與歌手、演員的狀況或前後關係作調整。而劇本中看似突兀的歌曲安排,也蘊含著導演透過拼貼重新詮釋劇情的用心。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台式流行,唱出浮沉情夢
何日君再來 曲 劉雪庵(宴如) 詞黃嘉謨(貝林) 一提到這首華人皆耳熟能詳的名曲,一般人都會直接聯想「這是鄧麗君的歌!」事實上,此曲確是一九七八年由鄧麗君一唱成名,然而早在一九三○年代二戰時期,它便曾掀起一波傳唱熱潮,只是,就像歌中面臨惆悵離情的紅顏,〈何日君再來〉亦歷經多次被打成禁歌的命運,其命運翻轉頗有「華人最傳奇歌曲」的意味。 此曲的原唱人為周璇。大約七七事變前夕,上海藝華電影公司籌拍新片《三星伴月》,導演方沛霖請當時還在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唸書的劉雪庵亦即日後以〈踏雪尋梅〉、〈長城謠〉、〈紅豆詞〉等曲聞名的音樂家以當時流行的探戈風格譜曲。曲子做成後,方沛霖另請該片編劇黃嘉謨填詞。歌曲面世後漸為街頭巷尾傳唱,然而真正大紅並隨之引起爭議,則是在日籍女星李香蘭(山口淑子)灌唱之後。 李香蘭非常喜歡這首歌,不只演唱中文版,還改成日文版。一時之間,〈何日君再來〉超越戰爭,成為兩國熱門歌曲,更演變為中國的愛國歌曲,人們視「君」為國軍之意,使日本當局以抗日歌曲的理由禁唱。到了中日戰爭末期,卻換成中華民國政府下禁令,原因是日軍將這首歌改成「賀日軍再來」,使得當時總司令蔣中正大為震怒,唱片販售者紛紛收回銷毀,此曲從此沉寂。 直到一九七八年鄧麗君將原有的四段歌詞縮減成兩段唱紅前,這首歌未獲聞問,劉雪庵甚至因此曲在文革中被按上「賣國賊」的罪名下放勞改。一首能使眾人琅琅上口的動聽樂曲,身世如此坎坷,亦頗暗合茶花女瑪格麗特的遭遇,令人期待它將如何被改編演繹。 思慕的人 曲洪一峰 詞葉俊麟 這首至今仍為台灣經典K歌的〈思慕的人〉,由甫於二○一○年二月辭世的寶島歌王洪一峰,與填寫〈孤女的願望〉、〈寶島曼波〉、〈媽媽歌星〉等多達八千餘首歌詞的葉俊麟(於一九九八年逝世)合作而成。出生於日治時期,少年即出外演唱討生活的洪一峰,在一九五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全球化浪潮下,藝術家應有的使命
去年十一月十日,鈴木忠志受邀至台北藝術大學參與大師講座,和校長朱宗慶展開一場精采對談。會中,鈴木忠志除分享他對藝術之獨特見解與想法,提供年輕藝術家們不一樣的創作思維與態度,也針對「全球化」與藝術之間的話題提出看法,為國內藝術工作者帶來全新的思考與激盪。本刊特摘要鈴木忠志對朱校長提問的回答精華,與讀者分享身為廿世紀亞洲的戲劇大師鈴木忠志,如何以其超越藝術領域的視野與眼光,找到當代藝術家的使命與位置。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民國藝百」為國慶生 雙十強檔展現文化實力
一百,是個完美的數字,藝百,也是個完美的凝聚。中華民國的一百歲生日,兩廳院特別在一整年中,推出一系列「民國藝百」的節目來歡慶這個特別的日子。由國家戲劇院及音樂廳各演出十場重量級的節目NTCH Double Ten",共同迎接百年雙十的到來之外,還包含了全年百場免費提供的共享活動,與全民度過歡樂又具有藝術氣息的第一百年。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專訪《春琴》主要演員
笈田ヨツ 帶領觀眾看見舞台之外的「想像」
由兩廳院主辦、被形容是年度最好看的劇場作品《春琴》,演出後在劇迷之間的討論回響不斷,當眾人讚嘆英國導演麥克伯尼巧妙的舞台空間運用、多重複聲的敘事手法,女主角深津繪里從小女孩演到少婦的精湛演技與聲音表演,及畫龍點睛的三味線宗師本條秀太郎之外,可別忽略貫穿全劇的主要敘事者,七十七歲的笈田ヨツ(YoshiOida,前譯笈田勝弘)。這位跟隨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長達四十二年的日本演員,在歐美劇場界享有極崇高的聲譽,甚至可以當成是實踐布魯克劇場精神的最佳演員代表。本刊特別於此次演出期間專訪笈田先生,讓讀者進一步認識這位偉大的亞洲現代劇場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