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德奧
柏林愛樂積極跨界 維也納愛樂新血上路
肩負著光榮歷史傳統的德奧兩大天團,在新的樂季除了排出經典曲目維持金字招牌之外,卻也各自展開新穎的嘗試柏林愛樂在拉圖帶領下,展開與東方的對話,甚至開始拍起記錄片,讓團員抒發舞台下的異域感受;維也納愛樂雖然還是以大師指揮為主,但也不忘提攜新秀,兒童音樂會就讓新星喬丹擔綱演出。
-
特別企畫 Feature 法國
三大團為梅湘慶百歲 新人新曲帶來新氣象
綜觀法國三大團法國國家管絃樂團、法國廣播交響樂團和巴黎國家樂團在○八/○九樂季開出的菜色,依然豐盛可口,除了古典現代兼具,重點都放在法國現代作曲大師梅湘的百年冥誕上,三團均開出相應曲目,尤以以詮釋梅湘音樂知名的法廣交響總監鄭明勳端出最多。此外,國家管絃樂團新總監加提上任、法廣交響首度和廿二歲本國年輕指揮家布漢吉耶合作,還有知名演員傑哈.德巴迪厄和伊莎貝.雨蓓的音樂會念詞演出,都令人十分期待!
-
特別企畫 Feature 英國
曲目偏好「家鄉味」 跨界交鋒活力旺
英國的各大樂團,在新樂季的菜單上,明顯透露出偏好「家鄉味」,紛紛向本土音樂家致敬,藉由演出加深英國樂派在西方古典樂壇的重量。而倫敦愛樂與皇家愛樂都改朝換代,總監換人做做看,也讓人對樂團未來充滿期待!至於向來愛玩跨界的各樂團也正摩拳擦掌,不管是邀天后歌手蒂娜.透納來嘶吼,還是演奏《哈利波特》,都會在這個樂季中,好好給它「跨」個過癮!
-
特別企畫 Feature 美國
拼票房也拼面子 老指揮仍領風騷
美國眾家大樂團,不知是否對美國經濟深具危機感,○八/○九樂季節目排出的節目趨於保守,不敢標榜新創作,多以經典曲目搭重量級演出陣容,拼票房也拼面子。兩位老指揮馬捷爾與杜特華,一個將去職一個接新職,同時在這個樂季引領風騷:前者即將讓出紐愛大位,卻排出給接棒人吉伯特下馬威的節目,好顯示他的凜凜威風;後者則是鹹魚翻身,接下費城管絃,重展當年丰采。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國家交響樂團NSO
德奧經典練基本功 由點而面開展新思維
國家交響樂團的新樂季,將由九月十四日的「巨人的跫音」揭開序幕。改朝換代的NSO,沒有了「發現系列」,卻是由藝術顧問暨首席客座指揮根特.赫比希發展出新的思維,先是以德奧經典來紮實練功,希望藉此讓樂團共同語法完美到位。另外「印象.法國」系列,則是以法國作品演出加上專題講座,由點而面地讓樂迷更接近音樂中的法國風情。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NTSO
跨界搬演歌仔戲 精雕細演室內樂
國臺交新樂季已經由八月廿四日、陳樹熙指揮胡德夫演奏演唱的「原住民新韻」揭開序幕。攤開國臺交下半年的菜單,除了有與唐美雲歌仔戲團合作的跨界製作《蝶谷殘夢》讓人驚艷外,國際音樂節的室內樂與柏林愛樂單簧管首席麥爾領軍的音樂會,也令人拭目以待。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北市立交響樂團TSO
傾聽名家與經典 管樂歌劇菜色新
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已從八月九日開幕的「台北市音樂季」展開新的樂季演出,團長徐家駒舉出該團這個樂季的節目特色,就是器樂演出多樣,尤其是管樂,包括日內瓦金牌小號名家安東生、偶像薩克斯風名家須川展也,以及單簧管大師保羅.梅耶都相當令人期待。而固定演出歌劇的北市交,今年也推出新菜色,浦契尼《強尼.史基基》及費拉里《蘇珊娜的秘密》,都是台灣難得一演的劇碼。
-
特別企畫 Feature 看國內三大國樂團新樂季
全球化中展現特色 台灣國樂充滿希望
在一片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台灣的國樂團反而發現了自己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積極透過自已的音樂特色,展現這些東方樂器的現代性與全球性,從以往邊陲到幾乎沒有讓人感受到國樂的存在,一直到現在三個公立國樂團展現「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的精神,先不論節目品質或者是藝術走向,新樂季的內容都讓人看見了這幾個國樂團振作的一面,也看見這些團體希望將國樂市場作大的企圖心。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拿著指揮棒的美麗佳人
伊瑪.夏拉 願為傳達和平理念的音樂使者
音樂對於伊瑪.夏拉的意義是「延伸」;而「指揮」之於她,不僅是一個專業,一個職業,更是一種生活態度與感知世界的方式。她希望能夠透過音樂傳達和平、沉靜與良善的理念。同時,這個角色不受性別、政治和文化藩籬的限制,因為音樂是情感的語言,遠超越任何符號所能表達的範疇。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在世界芭蕾舞蹈大賽中光彩摘銅
朱桂賢 一顆初升的芭蕾之星
在台灣傳統思想的框架下,男孩子要以跳舞為職業近乎離經叛道,更別說成為一位專業的男芭蕾舞者了,但今年六月剛獲得世界芭蕾舞蹈比賽銅牌獎的台灣男舞者朱桂賢,卻一路堅持自己的選擇。從溜冰冠軍轉向芭蕾舞者的他,歷經蘇黎世芭蕾舞團的震撼教育,體驗了芭蕾大賽的緊張競爭,現在更在紐約努力,期許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為國際芭蕾舞團的首席舞者。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兩廳院樂壇新秀
梁嘉芫 撥彈豎琴迷醉之音
豎琴,幾乎是華麗與夢幻的象徵,也是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阿波羅的重要配件。唱著詩歌、彈奏豎琴的他,常讓奧林帕斯眾神沉醉在悅耳的曲子當中,廢寢忘食。的確,豎琴的音色輕柔迷人,演奏時視覺上的魅力更是勝過其他樂器。然而這項樂器可不是只有「好看」跟「好聽」而已,它獨特的音色和琶音等手法,讓獨奏時展現抒情的特色,合奏時營造重要的氛圍;是多功能的複音樂器,更是現代管絃樂團重要的樂器之一。無怪乎莫札特的《長笛與豎琴協奏曲》受人喜歡,柴科夫斯基更在《花之圓舞曲》序奏中表現了豎琴絢爛流暢的裝飾。 本年度入選的樂壇新秀,即有位出色的豎琴演奏家梁嘉芫。梁嘉芫不僅外型出眾,優異的演奏讓她贏得無數獎項,並獲得獎學金攻讀學位。先後取得寇蒂斯音樂學院(The 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學士學位及茱莉亞音樂學院(The Juilliard School)碩士文憑。除國內外競相邀演外,二○○六年更受聘任教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成為該校最年輕之音樂系教師。目前榮獲美國Fulbright Award以全額獎學金至德國柏林Hanns Eisler Hochschule fr Musik與大師 Maria Graf深造研修。本次演出,梁嘉芫即將帶來拿手曲目,從熟悉的史卡拉第、聖桑到葛令卡。其中拉威爾的《前奏與快板》寫給絃樂四重奏、長笛、單簧管與豎琴的七重奏,為一首室內樂的精品。此外,在彈奏旅美作曲家許嘉毓作品,奪得二○○七年度美國國際豎琴大賽作曲指定曲首獎後,梁嘉芫將再度上演他的台灣民謠創作,以豎琴的音響彈奏本土風情,相當值得推薦。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肢體舞動,跳出看得見的旋律
思考音樂與舞蹈的要素,更可深究兩者之間的關係。一般而言,音樂的要素為旋律、節奏、和聲及音色,音樂中旋律的元素來自音階,可以說是整個樂曲的輪廓,在時間流動的軸線上產生優美的弧線,就如同舞蹈中肢體於空間的流動,有無數線條的舞跡變化,這些動作的空間線條就像是看得見的旋律。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舞蹈中的巴赫密碼
除了低限音樂(Minimal music,又稱極簡音樂)以外,巴赫(J. S. Bach)的作品也是編舞家們十分喜愛選用入舞的音樂,到底是何種魔力,讓編舞家們一而再地進入巴赫的複音迷宮之中翩然起舞呢?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巴赫的器樂顛峰 輾轉的身世傳奇
巴赫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完成於巴赫的器樂創作顛峰,其藝術內涵令人屏息。而要不是靠著巴赫夫人的手抄譜,這組經典之作也不可能穿越歷史煙塵,重新讓世人聽聞迷醉。而當年約定成俗的速度表情等記號未曾留在手抄譜上,卻反而讓後世大提琴家有了無限發揮的可能。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大提琴家的人生必修課
自大提琴泰斗卡薩爾斯的典範錄音以降,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成為被認可的獨奏曲目,大提琴家正視此曲的深刻內涵與技巧考驗,紛紛走上卡薩爾斯的道路,將此曲列為人生必修。從傅尼葉、托泰里耶、史塔克、羅斯托波維奇等前輩大師,到馬友友、麥斯基、畢爾斯瑪等等,無不留下令人神往、各具特色的詮釋版本。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獨家越洋專訪大提琴大師
米夏.麥斯基:演奏巴赫有千百種可能,沒有標準答案
以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入舞的雲門舞集,首度邀請到舞作使用音樂原版的演奏家,享譽世界樂壇的大提琴大師米夏.麥斯基親臨台灣,為《水月》現場同步演奏,這對舞團來說是創舉也是殊榮,而對麥斯基來說,也是令他雀躍的全新嘗試!作為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當代的主要代言人,麥斯基的詮釋已經成為經典,本刊特邀知名鋼琴家顏華容,獨家越洋專訪大師,一談他即將與雲門合作的心情,與對音樂、人生的深刻思考。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花開時節 他們吟歌起舞
都是因為《花語》。因為林懷民說,好像怎麼樣也逃不出紅樓文學裡黛玉葬花「花謝花飛花滿天」及秦可卿「三春去後諸芳盡」的人生感懷,於是我們返回雲門的《紅樓夢》,尋索春花秋月的一路軌跡。賴德和,現任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專任教授,當年雲門委託創作《紅樓夢》、《白蛇傳》、《待嫁娘》的作曲家,曾獲吳三連文藝獎,一九八七年以《紅樓夢》榮獲國家文藝獎,評審讚譽其以三管編制的管絃樂團加上琵琶和平劇鑼鼓,產生新的音色、音質和音響,在音樂的形式和意境的經營上尤其出色。 在這場對談之前,是雲門《花語》的試景排練。只見賴德和坐定位後看得津津有味,專注音樂和舞蹈的各種細節,不時和身旁的老友林懷民交頭接耳,當下給予意見。「花沒有風是不成的。」林說。「可不可以」賴接口:「讓花有其他種吹法,讓風的線條更清楚?」林高興了起來:「可以啊,我們有這種工具!」對談時兩人有如掀開百寶箱,三十多年前,那個愛跳舞的、充滿文化使命感的帥勁小夥子,那個浪漫的、將故事與舞蹈化為音符的文藝青年,有些事情變了,有些事情似乎復返當年。尾聲,夜色中兩人擁抱良久,「風吹啊吹,吹啊吹,吹白了我們的頭髮,我們年輕時都沒想到這一點。」林懷民撫著賴德和的頭髮說。「你的頭髮都沒變。」賴德和笑道。兩人依然創作,依然品嚐生命的花落花開,時光多麼精采,知音多麼芬芳。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水月》姊妹作 鏡花舞三人
《花語》 四季盛衰的生命風景
先有《水月》,十年後編出宛如《水月》前傳的《花語》,林懷民說,這並不是個規劃。然而生命的絲線悄然串連,舞者學習太極導引而引出《水月》,茶花滿地的驚人景象綻放出《花語》,林懷民編到一半,才赫然發現兩者是姊妹作。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有心選拔新星,更要積極行銷
筆者要探討的重點是,年輕音樂家的演奏技巧與舞台創意進步了,表演藝術市場環境也在不斷變遷;走過二十年的兩廳院「樂壇新秀」立意雖佳,然其整體企劃思維有無與時俱進?如果活動目的純粹是為優秀的年輕音樂家提供舞台,他們現在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樣的舞台?主辦單位的立場是被動的贊助者抑或積極的行銷者?而當前國內外類似活動主辦者的做法又為何?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不管老中青,我們在這裡喜悅尬舞!
今年是「接觸即興」舞蹈正式定名的卅六週年,一場歡慶的活動CI-36六月在美國賓州茱尼亞塔學院展開,為期一周。來自世界各地的接觸即興舞者齊聚一堂,參與豐富的討論會、課程、表演、教學觀摩研討、演講等等,當然還有接觸即興最重要的Jam自由即興的聚會,大家一起跳舞尬舞。將「接觸即興」舞蹈概念帶入台灣迄今十五年的編舞家古名伸,以此專文與本刊讀者分享CI-36現場的熱鬧繽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