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四手聯談
滾燙的鋼琴熱潮
台北的鋼琴家熱潮絕對是滾燙的,早在數年前,佛萊雪這位當今世界上最具傳奇性的鋼琴老師,當他以最哲學式的教學法開始大師研習班時,他凝視著坐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裡的一片鋼琴家人海時,小心翼翼地問道:「你們全是鋼琴家嗎?」然後,他說:「可能,我該退休了!!」
-
音樂電影文學的邊界
承載真實生命力的民謠音樂
這兩部電影,都描述了已徹底被世界邊緣化的族群,隨著鄉園中族群人數越來越少,文化也面臨著被遺忘的危機。而民謠音樂,正是文化記憶與保存的一種形式。電影中的兩位主角,隨著深入瞭解民謠,都發現他們得要進入他們的生活,他們不能旁觀採訪採集,因為這些民謠,全是跟生活緊緊結合的,也唯有跟他們一起生活,才能真正掌握民謠內在堅而不摧的生命力。
-
即將上場 Preview 顛覆線性敘述,挑戰看戲邏輯
秀琴歌劇團《魅湖咒》 推理手法留伏筆
向來擅長搬演古冊戲的秀琴歌劇團,新作《魅湖咒》嘗試神話傳說題材,以推理和回溯手法,預留伏筆,觀眾隨劇情發展,逐步拼湊故事的真相。由於顛覆傳統歌仔戲的線性敘述手法,《魅》劇在外台演出時,評價兩極。
-
即將上場 Preview
攜手慈善的音樂「臺灣之光」
指揮家呂紹嘉與鋼琴家陳毓襄,頂著「臺灣之光」的光環,即將與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攜手遠征中國北京國家大劇院,同樣的精采曲目提前在台北獻演,其中一首浦羅柯菲夫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除了陳毓襄長達約廿五年的演出經驗外,更令人期待的是呂紹嘉的詮釋,據說,呂對該曲的處理,連知名鋼琴家安斯涅也擊掌折服!
-
即將上場 Preview
「冬日之夢」 來自北國的低抑與激昂
「發現柴可夫斯基」系列之六音樂會,除了推出柴科夫斯基G小調第一號交響曲《冬之夢》,呈現這首描繪冬日淒冷蒼涼、卻也反映作曲家內心壓抑的曲子外,更將與當代名鋼琴家薇莎拉絲,合作演出號稱「史上最難彈奏的鋼琴曲」的拉赫瑪尼諾夫《D小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
即將上場 Preview 結合陳宏宇的時尚服裝設計
鋼琴家蔡明叡 演出舒伯特的鋼琴經典
「他的蕭邦詮釋地高尚優雅,細膩的觸鍵及豐富深沉的音色變化,讓我愉快地享受其中。」這是鋼琴家露絲.史蘭倩絲卡(Ruth Slenczenska)對蔡明叡鋼琴演奏的評註。此次,在「冬之絮語~舒伯特經典之夜」音樂會中,蔡明叡將帶來舒伯特《A大調鋼琴奏鳴曲D959》。藝術歌曲造詣甚高的舒伯特,卻在生命接近尾聲之時一口氣完成三首不朽的鋼琴奏鳴曲。而這首寫於貝多芬葬禮之後的D959,不僅風格上最接近貝多芬,也是演奏上最需要技巧的一首。 《a小調琶音琴奏鳴曲》一般雖不被視為舒伯特的代表作品,琶音琴更是早已絕跡,但因旋律優美抒情,線條流暢,故一再被改編給其他樂器演奏,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這次音樂會,蔡明叡特邀長榮交響樂團大提琴副首席黃盈媛及小提琴家王般若共同演出。除了絕佳陣容及經典曲目外,更由屢獲國內外大獎的服裝設計師陳宏宇設計舞台服裝,讓音樂結合時尚服飾,共同呈現視聽宴饗。
-
藝號人物 People 簡潔空靈 使劇場更具想像力
圓融的劇場空間大師—尚-居.勒加
來自法國的劇場空間大師尚-居.勒加(Jean-Guy Lecat),去年十月底時應邀訪台舉行工作坊與講座。劇場經驗豐富的他,曾與數位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導演如法國的巴洛、波蘭的康托等合作,更曾與前衛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合作長達廿五年,對劇場空間的思索與實踐別有一套獨特的哲學。本刊特邀劇場導演耿一偉專訪勒加,讓讀者一窺他對表演與空間之本性的透徹觀照。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華麗的落幕—莫里斯.貝嘉
去年十一月廿二日,編舞家莫里斯.貝嘉(Maurice Bjart,1927-2007)在瑞士洛桑病逝,走完最華麗的舞蹈人生。大師遠矣,他的舞作曾經散發蠱惑般的感染力,永遠是舞迷心中最甜蜜的回憶!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開啟聲音新世紀—史托克豪森
二○○七年十二月五日,德國作曲家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1928-2007)去世。直到第三天,十二月七日,他的家人才對外發佈消息;據非官方消息,這是作曲家自己的指示,過世後,要讓他安靜三天,再將消息公諸於世。正如其生前的作品、為人行事,史托克豪森總是與俗眾不同,有如天上神明,過世亦然;而那安靜的三天等待,是否呼應了耶穌受難後三天的復活呢?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搭築圓夢之梯 親近藝術零距離
由兩廳院董事長陳郁秀發起的「藝術零距離」專案計畫,將號召社會和企業團體,共同圓一個人人皆能接觸精緻藝術的夢。這個計畫針對從未來過兩廳院、想一窺藝術殿堂門奧的民眾,及資源不足的弱勢族群,藉由各界贊助,讓他們進入兩廳院,觀賞精心策劃的演出節目。
-
演出評論 Review
不分世代的集體失落
《倒》劇從另個極端去描繪這樣的荒謬:冷清的場景,不情不願的參與者,莫名其妙的突發事件,就像劇中人物的生命情境,焦點總是游移不定,節奏總是錯誤。因此,不同於系列前兩部以世代面貌為敘事主軸,《倒》劇描繪的其實是一種不分年級、集體的、混亂的存在狀態。
-
演出評論 Review
誰能掌握永遠的真情人間?
我很佩服在商業票房壓力下的編導吳念真,在作品系列一、二的人間悲喜劇後,敢於描繪這麼灰色、壓抑甚至悲慘的台灣生活;現場觀賞《人間條件三》的首演,體會了這齣戲情節醞釀的深沈緩慢,相信應該是這類所謂訴求大眾的商業型劇場罕見的創作選擇。
-
演出評論 Review
為山林夜色抹上一帖淡然的滋味
《入夜山嵐》是一個規矩、自然、直樸、純粹的作品,自然之為道,在自然中呈演自然,似乎與道近矣;也許這些年來優在經過轉戰各大國際藝術節後對於回家有種特別的渴望,因而在重返山林,返樸歸真的生命沉澱處開出這朵淡然的花朵。
-
新藝見/新銳藝評
拒絕情感記憶的華麗劇場形式
如果說尋找屬於自己的藝術表現形式,是每個劇場工作者的慾望的話,那麼,王嘉明應當被列為最近劇場界的「特別觀察名單」。雖然從早期的《Zodiac》、《泰特斯-夾子/布袋版》,尤其是《家庭深層鑽探手冊》等作品開始,王嘉明作品的形式總是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在《殘, 。》這個作品當中,與其說想表達些什麼,我們更看到王嘉明實驗他心目中戲劇形式可能性的慾望。 就像是文字接龍遊戲 黃怡儒所設計的舞台,一個由潔白粗鹽所舖成的正方形區域,舞台的上空懸掛著一個充滿壓迫感的巨大黑色氣球,將舞台裝置成為一個奇特的風景。演員們以舞蹈般的步伐進場,奔跑跳躍,腳步不斷在粗鹽上發出沙沙的聲響,這個聲響貫穿著整個演出,帶來某種奇妙的聽覺質感。之後,演員以誇張的表演方式,演出三段在電視連續劇當中常見的劈腿戀情橋段。正當納悶為何王嘉明餵食我們如此粗糙的劇情時,舞台上的演員突然開始以倒帶、快轉、慢速、重複等動作方式,讓四組的演員在舞台上一齊演出這些橋段。台灣電視劇特有的歇斯底里式的對白,在四組演員同聲齊唱的唸白當中開始顯得異常地荒謬可笑,原本刻骨銘心的事件,也變成可以交換舞伴的交際舞。 從此刻起,觀眾開始理解到王嘉明對戲劇形式的玩弄。利用倒帶、快轉、慢速、重複等讓原本在時間上「不可逆」的戲劇事件成為「可逆」的身體動作,而交際舞式的場面調度,讓原本獨一無二的「當事人」失去了其不可替代性。於是,觀眾的關心開始離開事件的內容,像是觀看以「通俗劇」的彩色紙片在菱鏡的折射當中所構成的圖樣,在對稱、繁複以及無窮增生的圖樣當中享受形式變化的樂趣。《殘, 。》所帶來的愉悅,是戲劇擺脫現實指涉作用的負擔,以語言自我增殖所帶來的「萬花筒式的愉悅」。 接下來是一段情書的旁白,在煽情的語言當中,場上的演員們一邊喊熱一邊脫去身上的衣物,露出裡面的泳衣,坐在椅子上發出性歡愉的呻吟聲,就在即將達到高潮時,全體竟然起身高唱〈國際歌〉。此時,性的狂熱轉化成政治狂熱。接著,全體演員換穿野戰服,以昂揚的國際歌當背景打起戰鬥有氧韻律操。利用服裝的變化,場面轉換成「出征」的場景:一名即將出征的男子與母親和未婚妻吃著最後的晚餐。之後一場激烈的槍戰在舞台上展開,本來彷彿兒戲般的槍戰,到最竟然演變成一聲激烈的槍響,男子在槍聲當中不斷地重複中槍倒地的動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你可以這樣看表演藝術
2008 你可以這樣看表演藝術
剛剛揮手道別的二○○七,是飽滿又傷感的一年。 這一年,我們遇見了很多大師:羅伯.威爾森、鈴木忠志、菲利普.格拉斯、楊頌斯、麥斯基、帕胡德、基頓.克萊曼、羅伯.勒帕吉、碧娜.鮑許、莫努虛金,他們以厚實靈魂灌注的藝術作品,豐富了我們的生命;同時,我們也失去了許多大師:馬歇.馬叟、帕華洛帝、史托克豪森、羅斯托波維奇、莫里斯.貝嘉,他們的逝去,讓我們記得,在一個眾聲喧嘩、價值混亂的時代,暫歇步伐,重新思考生命的價值。 展望二○○八年,除了藍綠對立的紛雜聲,好像還有更多事情,值得我們靜靜去聆聽、思索。 《PAR表演藝術》雜誌在○八年的一開始,便蒐列了未來一年即將發生的表演藝術人事,其背後有著若隱若現的代表意義與風潮。經過編輯們在編輯檯的反覆推敲討論,為讀者選出二○○八年最值得關注的十大紀事(Top 10),內容涵蓋了趨勢、事件、人物、演出,以及其所十個所有關心表演藝術的讀者們,不可不知的熱門現象與議題(10 Topic)。 趨勢篇 二○○八奧運即將在北京火熱起跑,北京國家大劇院「水煮蛋」悶熟開鍋,台灣表演藝術團體也趕上這股奧運文化熱,躍上對岸大劇院舞台。台灣表演藝術西進成趨勢,但對岸的發展是否真是一片坦蕩?或是應該步步為營?而台灣小劇場幾年也與對岸交流頻繁,面對兩岸不同的觀眾,是挑戰也是打磨作品更成熟的契機,雖然跨海之路非坦途,但仍為未來發展埋下無限可能。 表演藝術評論空間的消失和減縮,使得表演藝術評論人,轉戰網路世界尋求揮灑的空間,但資深劇評人陳正熙提醒我們深思的是,網路的開放互動,書寫詮釋的權力共享是其最為人稱道的特質,只是,我們會不會因此而怠惰了、而犬儒了?而滿足於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不去深究表象之下的實質內涵?就如同我們在慶幸資訊自由流通的同時,卻遺忘了知識的真正價值? 隨著台灣近年景氣持續低迷,油價、物價指數不斷飆漲,產業外移、失業率高、民生痛苦指數高居不下,過去較少在台灣發生的消費兩極化現象,這兩年卻變得相當明顯:M型消費趨勢蔓延到表演藝術界!藝文多金族的崛起,間接帶動藝文表演的定價向上攀高的趨勢。不過,對於預算有限的觀眾而言,可運用的金錢變少,節目選擇性更多元,市場更加分眾化,卻是不得不正視的市場態勢。
-
特別企畫 Feature 紀事一:跨過海峽,尋找新舞台?(之一)
審慎多角經營,跨上交流平台
隨著《暗戀桃花源》的大陸熱賣,《莎姆雷特》的征服北京,都令人感到台灣表演團隊在對岸的發展似乎頗有光明遠景,但是否真是一片坦蕩?或是應該步步為營?讓我們來看看雲門舞集、表演工作坊、屏風表演班的「文化交流」經驗談。
-
特別企畫 Feature 紀事一:跨過海峽,尋找新舞台?(之二)
另闢戰場,尋找更完滿的可能
中國的「商業小劇場」如火如荼蓬勃發展,是否也可能打造台灣小劇場西進大陸的春天?台灣小劇場的創意實驗個性,是否可能在對岸獲得共鳴?這幾年來小劇場赴大陸演出的機會頗多,面對完全不同的觀眾,是挑戰也是打磨作品更成熟的契機,雖然面對經費拮据與交流匆促的事實,但仍然累積了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
特別企畫 Feature 紀事二:不景氣,票價不跌反升?
表演藝術高票價時代來臨了嗎?
M型消費趨勢蔓延到表演藝術界!藝文多金族的崛起,間接帶動藝文表演的定價向上攀高的趨勢。不過,對於預算有限的觀眾而言,可運用的金錢變少,節目選擇性更多元,市場更加分眾化,卻是不得不正視的市場態勢。如何深耕品牌,走入分眾市場,培養高忠誠度的消費族群,正是每個表演團體經營者必須思考的課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紀事三:平面衰頹網路興,評論者的新花園?
網路評論 : 多了揮灑空間,誰問評論專業?
隨著平面媒體上藝術評論版面的消失或減縮,表演藝術評論人的舞台,似乎只能在網路世界找到揮灑的空間,他們以個人網站或部落格的形式,致力於與創作者對話的評論書寫,也與讀者有了更直接的交流互動。然而在這樣看似百家爭鳴的榮景下,是否會因匿名與直觀書寫,而讓評論的專業更不被信任?
-
特別企畫 Feature 紀事四:藝術超級推手,新象迎向三十
藝術歲月三十載,新象依然很「理想」!
在台灣的表演藝術發展史上,「新象」是一個決不能被忽視的名字,除了是國內藝文經紀公司的龍頭,也始終扮演開路先鋒的角色,在表演藝術發展史上留下數不盡的「第一」,為國人的藝術視野,開疆拓土。今年適逢「新象」邁入三十年,本刊專訪「新象」負責人許博允,一談「新象」三十年的藝術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