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十三位編舞家 十三種與舞蹈相遇的方式
春天.賞花 春天.讀詩 春天.戀愛 春天.看舞 霏霏細雨 溫柔點醒冬眠感官 吸吐放晴後的第一道清新空氣 丟開厚重灰沉大衣 身體恣意舞躍綻放 姿態繽紛 如春之花 走進舞蹈花園 隨著十三位編舞家翩然起舞 林懷民的春天容顏 是寫意純淨的「白」 劉鳳學以布蘭詩歌 驚撼蟄伏心靈感動 ROSAS姬爾美可交織舞蹈與音樂 從比利時帶來一波波春雨漣漪 加拿大瑪麗.書娜探究身體可能性 譜出殘缺且美麗的身體狂想曲 一年一度兩廳院新點子舞展 中生代編舞家馳騁肢體想像 何曉玫捕捉生活點滴 刻劃台灣文化現象 林原上以禪入舞 邀你入夢探索生命旅程 楊桂娟與David Grenke辯證人性光明黑暗 劉紹爐重現奧林匹克經典 帶來力與美的春天饗宴 姚淑芬與裝置藝術家陳俊明 跨界尋找失落的心靈 春鬥2006三支舞作風格迥異 羅曼菲姊妹情深 粉墨登場唱曲尋夢 布拉瑞揚沉重探索死亡的昇華與體悟 年輕的鄭宗龍則舞起「莊嚴的笑話」 踏著不同節奏 走進春天 與十三位編舞家悄然相逢 瞧見不一樣的生命風景 你 準備好了嗎?
-
舞蹈新訊
「舞獨有三」 演繹三人行的掙扎無奈
妳、我,再加上一個她,難解的三角習題搬上舞台,依舊是衝突、落單,還是能創造出新的和諧?繼去年的「舞獨有貳雙人舞創作展」後,稻草人舞團這回以「2+1」的三角關係出發,巡迴演出新作「舞獨有三 偶加伊參之舞」,四段舞作皆由三名舞者作十五分鐘的呈現,以敏銳豐富的拆解方式與編排結構,演繹三人行的掙扎、隱瞞、無奈。 風格深受德國舞蹈劇場影響的鍾穗香,作品《三人行,必有我「失」?》思索三角關係究竟是「眾樂樂」,還是孤單的開始?近來備受矚目的七年級新秀周書毅,帶來改編契訶夫經典作品《三姊妹》的新作《窗》,轉化文字意象為動人肢體。表演經驗豐富的董怡芬,作品《外表外》利用伸展台上的迅速變裝,延伸出「不斷拋棄再尋找」的人生過程;舞團藝術總監羅文瑾的作品《背後》,訴說三角關係的表面和平下,始終刻意隱滿著彼此看不到也說不出來的秘密。(鄭淑瑩)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默島樂園》
這個月是舞蹈的豐收,雲門舞集和雲門2接連推出強打,布拉瑞揚兩邊趕場推出新作,讓人目不暇給。舞蹈空間跨領域出擊的《明日世界之天堂海》,也值得一探。但另有讓我更為好奇的選擇──何曉玫為台北越界舞團編作的《默島樂園》。 五年級世代的何曉玫曾為風動舞團的團長,也與越界多次合作,是台灣新生代的重要創作者。她的舞作並不喧嘩,卻自有品味與敏感,以成熟藝術觀調度瑣碎生活情事,有一種微妙的平衡。尤其神秘氛圍與意象經營獨具一格,向來後勁十足。作品質精可惜量少,往往教人擔心她要淡出。《默島樂園》與舞者經營一年,是何曉玫少見的整場力作,不宜錯過。 文字|鴻鴻 詩人、劇場及電影導演
-
戲劇新訊 描述學運世代的沉淪與怯懦
紀蔚然麻辣經典 《驚異派對》再現江湖
一九九七年底,劇作家紀蔚然為了創作社的創團寫出《夜夜夜麻》,描述四個昔日死黨拜把的「四年級」中年男人,在夢想幻滅後的自溺,一起打麻將,冷嘲熱諷everything,由黎煥雄執導,在台北演出時獲得極佳回響,次年四月還到國家戲劇院加演。 六年後(2003)紀蔚然推出《驚異派對夜夜夜麻2》,這回上場的人物不為打麻將(雖然也打了一下下,以向前輩致敬),而為準備一場surprise party而聚首三位五年級的「學運世代」親密戰友,言談中透露令人驚奇的學運真相。除了有第一集的的角色、手上永遠拿著球棒充滿憤怒「山豬」也來攪局外,最特殊的「設計」,就是劇情進行中,劇中人還會發現發生過的事還會自動「倒帶」,呈現對歷史重演的反諷。整個劇本語言處處機鋒,犀利的唇槍舌劍下,也暴露出人們在時代變遷中的沉淪與怯懦。該劇還獲選為第二屆台新藝術獎十大表演藝術作品,呼聲甚高卻未能奪下首獎,成為許多人心目中的最大遺珠,也讓人相當期待該戲能夠重演。 今年在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表演藝術精華再現」專案下,《驚異派對》重現江湖,不過這回主打中南部巡迴,是繼小劇場作品《嬉戲》首度跨過濁水溪後,創作社第一回南下搬演中型劇場作品。這次仍由周慧玲導演,由劉亮佐、單承矩、徐華謙、吳世偉主演。(田國平)
-
舞蹈新訊
融合雜技與戲劇 《寶島風采》演出台灣人文風景
兩度巡演大洋洲,由一群平均年齡十六歲的台灣戲專綜藝舞蹈科學生所擔綱的《寶島風采》,四月即將榮譽歸鄉,為鄉親父老展技演出。不同於傳統的雜技演出,《寶島風采》融入了豐富生動的戲劇元素,將古老雜技結合舞蹈、音樂、劇場,演出一幅幅充滿台灣人文風景及逗趣生活的片段。 《寶島風采》中八個節目各具特色:年輕學生們扮成可愛的公雞及蚱蜢,在〈草螟仔鬥公雞〉的熟悉旋律中,大展穿、跳、翻、滾等技藝;以客家傳統迎親嫁娶為題材的〈喜宴〉,親友雙方的鬧酒較勁,則用足上技藝來助興呈現;〈原鄉傳奇〉中原住民傳統歌舞加上倒立、疊羅漢動作,俐落動作充滿了速度感。 〈打火英雄〉以消防隊員為故事主角,用椅子頂代替雲梯,完成驚險救援任務;〈一家之主〉的醉酒丈夫返家遇見惡妻,兩人以轉碗耍盤相互較勁。〈台灣風情畫〉以本土民謠組曲搭配高蹻特技,〈大地〉則展現柔美的女子軟功;最後的〈鷹揚萬里〉結合了原住民舞蹈與腰腿倒立功夫,詮釋對森林守護神的景仰。(鄭淑瑩)
-
戲劇新訊 改寫自古希臘劇本《祈願女》
Big Love從五十位姐妹的逃婚探討愛情與正義
台南人劇團陸續挑戰西方經典劇作,從希臘悲劇、莎士比亞到貝克特,而最近則將目標指向當代作品曾榮獲美國外百老匯歐比獎(Obie Award)二○○一年最佳戲劇的劇本Big Love,將該劇首度搬上台灣舞台。 劇作家查爾斯‧密(Charles L. Mee)也是歷史學家,從事現代史詩劇本的創作,曾獲得兩次歐比獎。在Big Love中,查爾斯‧密以現代觀點改寫古希臘劇作家艾斯克勒斯(Aeschylus)的劇作《祈願女》The Suppliant Women。針對正義、性別、政治、外藉新娘、難民還有復仇做出深刻探討。故事描述五十位希臘姊妹從五十位富有的美國堂兄弟手中逃婚,進而引發關於愛情、忠誠、背叛、正義、自由及權利的反覆辯證與試驗。 台南人劇團這次邀請任教於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和外文系的馬龍(John Maloney)執導Big Love。馬龍是哥倫比亞大學藝術碩士,專攻導演,同時也是本劇劇作家查爾斯.密的好友。(田國平)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春鬥2006」
繼《春鬥2005》之後,雲門舞集2今年又推出更為精湛的演出《春鬥2006》,主要由三位台灣當代優秀的編舞家,各呈現出三支風格全然不同的作品。羅曼菲《尋夢》、布拉瑞揚《將盡》、鄭宗龍《莊嚴的笑話》。 為什麼會想去看這次雲門舞集2的演出呢? 理由其實很簡單就是錯過雲門的表演,是會後悔的! 如果不是從事舞蹈專業的人,也許無法體會舞蹈的精髓之處、無法體會錯過一場特別表演的心情,但若是多嘗試看舞蹈表演,也就會有觀賞後的意外收穫喔! 我看舞通常比較喜歡看整場舞作的氣氛、舞者的身體能力,以及台上舞者是否能帶引台下觀眾的情緒起伏。我個人喜歡讓自己融入整場舞作當中,嘗試體會每個編舞家的編舞動機,這次的「春鬥2006」都是由傑出的編舞家結合而成,整場舞作會激起什麼樣的火花,還待各界人士共襄觀賞!心動不如馬上行動,一同與我相約「春鬥2006」見吧! 文字|楊絲涵 19歲,現為台北藝術大學學生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西城故事》
送走《吉屋出租》,來了《西城故事》,同樣是改頭換面的經典劇。莎士比亞《羅密歐與茱麗葉》幾乎已成為西方「殉情」故事的代名詞,除生命相許的戀情之外,甲陣營男主角、愛上敵對乙陣營的女主角,也成為各劇種反覆使用的題材。雖然如此,《西城故事》採用近代紐約外來移民的相對抗,重新詮釋「羅茱」故事典型,攙入文化、社會議題,改編電影甚至贏得一九六一年奧斯卡金像獎十項大獎。 這部劇可以討論的切入點很多,但在一個音樂人眼中,《西城故事》與其他音樂劇最大不同點,還是在作曲家伯恩斯坦的特殊背景。是的,在浩大的音樂劇領域,沒有其他任何作曲家像伯恩斯坦一樣,在古典音樂界同時具有崇高地位。這點重要嗎?那當然,對於一位同時以指揮貝多芬、布拉姆斯、馬勒音樂著稱,同時譜寫多部嚴肅作品的音樂家而言,所寫的音樂劇必然有些「能為而不願為」的矝持。固然音樂在結構、配器方面顯現「伯老」精湛高妙的一面,還是難免有些古典音樂家放不開的部分,所以舞台票房倒不算最搶眼。然而,通常一部音樂劇上了年紀,那些當時吸引觀眾的暫時因素就會消失,《西城故事》的嚴肅面,反而成為它長青的本錢。舞台版的《西城故事》音樂精采、舞蹈華麗,再加上桑漢初試啼聲的配詞,我看應該還可以在舞台上走紅半世紀沒有問題。 文字|楊忠衡 樂評人兼唱片、表演製作人、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
其他分類
漂亮一生─懷念曼菲
最後一次和曼菲談話,是在今年一月,芳宜回來為雲門舞集2曼菲的最後一支作品《尋夢》排舞,那天在北藝大教室裡,曼菲精神特別好,和芳宜聊起葛蘭姆 舞團一些資深舞者捨不得「下台」的姿態,曼菲一邊搖頭歎息,一邊說:「沒有生病以前,我本來以為我《輓歌》可以跳到六十歲。可是現在要回到過去的身體狀況 已經不可能了。但起碼我還可以編舞、教書,而我也很享受這些。」,「我每次都跟人家講,如果年紀大了跳得不好的時候,一定要跟我講,把我拉下來。」 羅曼菲的舞蹈人生其實都是自己決定上台、下台的。她開創了自己的舞台。二○○一年我為《遠見》雜誌採訪她時,她說:「年輕的時候,我就希望我身體的這塊材料要找到大師來雕琢,因為光是練習還不夠,而是經過挑戰,找到對的那一點,就可以再往前多推一點。」 她 同時也積極地幫新人開創舞台。兩年多前我接手《PAR表演藝術》雜誌時,邀請曼菲擔任雜誌的編輯委員,她爽朗地在電話那頭說:「介紹更多的新人吧!我們新 一代的舞者們這麼地優秀。」她積極地邀請青年編舞家伍國柱回來,無條件地為許芳宜站台,大肆宣揚布拉瑞揚的才氣。去年,即使在病榻,她也要幫南管演奏家王 心心被大家看到。 這一天終於來了,我試著理性地去整理出「曼菲對這個社會最大的貢獻」是什麼: 她鮮明地創造出台灣社會對舞者 的輪廓,打破在她之前那個晦暗不明、前景暗淡的職業形象,年輕人說:「我要考舞蹈系,像羅曼菲一樣。」因為她渾身上下充滿的熱情與浪漫,迷人與美麗,讓舞 蹈變成一件高貴而快樂的事情;但她的存在,也讓這個社會對「舞者」這一行有了認知與尊敬,她在《輓歌》一舞裡堅毅的生命旋轉成為一個時代的印記,印證舞者 是一個挑戰極限的行業,認知這不是一個只會用漂亮身體的行業,因為除了體力與耐力的挑戰,如何在身體的極限張力裡保持理性,懂得割捨,做一個生命舞者,那 才是令人尊敬的自我挑戰,「先放掉,才能收放自如」,二○○一年,她這麼對我說她在三十歲時就已經體會的人生秘密。 她的一生,和她的名字一樣,浪漫而堅強。 我想要當一顆樹,因為樹的根是很深地扎入地面,可是在樹枝的部分卻又是很自由的。我如果走了之後,倒是希望有什麼人家裡的院子很漂亮,把我的骨灰灑在那兒,變成一顆樹。(羅曼菲) </p
-
PAR的表演週誌
這個月,一定要看!
PAR編輯部常常被問到:你們覺得什麼節目值得一看? 說來選擇看什麼表演常是「人各有志」,但為滿足讀者殷切探問, PAR的編輯們在此公開「私人看戲行程」, 告訴大家,他們想看啥,又是為啥去看, 歡迎讀者大人們參考比較囉!
-
電影導薦Movie
不純情的愛情電影
四月是適合品嚐愛情的季節。華格納知名的歌劇《崔斯坦與依索德》,搬上銀幕,演出中古世紀版的「羅密歐與茱麗葉」,背後其實很政治;《愛無間》讓「野蠻女友」全智賢周旋黑白兩道、大談三角戀。嗯!不純情的愛情電影,你嚐到苦澀的滋味了嗎?
-
歐洲人文筆記
請問,戲這樣演不行嗎?
我如果去看戲,還遇到那種要求觀眾參與的情況,也會不耐煩。我深知,若無必要,最好不要撰擇這種被評論員所稱的「無法無天」的戲劇形式,除非這位演員是達里歐.佛。
-
演員的庫藏記憶
那一年,我「遙望」了聖母峰
我們那次的目標不是聖母峰,而是「遙望」一下聖母峰,目標是喜馬拉雅山脈中一個叫GOKIO的湖,海拔是四千七百米,旁邊有個獨立的山堆,海拔五千四百米,爬到這裡算結束。
-
兩廳院達人
歌劇魅影 一堂震撼教育
去年秋天《歌劇魅影》啟售,六十三場次九萬多張票迅速銷售一空,許多民眾因為《歌劇魅影》第一次走進兩廳院,生命中留下美好的藝術回憶,是我們所獲得最珍貴的禮物。
-
特別企畫 Feature
撞擊心靈深處的磅礡史詩—劉鳳學
一九九二年,新古典舞團藝術總監劉鳳學根據德國現代作曲家卡爾.沃夫的清唱劇《布蘭詩歌》Carmina Burana,編創同名舞作,將樂曲中的野性美與澎湃氣魄,轉化為群舞、雙人舞、七人舞等形式,氣勢磅礡恢弘,呈現節奏魅力與生命躍動,結合杜黑指揮的樂團及合唱團現場演出,被視為當年台灣藝文界「不可能的任務」。 再現人聲、樂器、人體三位一體的高難度製作 《布蘭詩歌》以震撼人心的節奏與合聲吟唱為世人所熟知,歌詞係由十三、四世紀時,一些未具名的修士或吟唱詩人所寫的情詩,謳歌世俗生活、宗教意識及對時代的批判,充滿對青春與慾望的渴求。「我個人喜歡強烈的作品,《布蘭詩歌》給我極大的震撼,歌詞完全是人性的展現,刺激無限創作靈感。」劉鳳學密切配合歌詞與樂曲,將《布蘭詩歌》的舞蹈結構分為〈序〉、〈初春〉、〈酒店〉、〈愛情〉四段,表現一群青年修士們,為了幫世人建立精神殿堂,打破戒規漫遊游世俗,最後再度回歸修持原點的心路歷程。 今年兩廳院「舞蹈春天」系列以此經典舞碼《布蘭詩歌》作為開幕舞作,劉鳳學謙稱:「自己早已退居二線,每次躲在後面看排練,只覺得壓力大,說『經典』兩個字太沉重」。為了再度挑戰這項「人聲」、「樂器」、「人體」三位一體的高難度製作,傳達視覺、聽覺與心靈的震撼效果,新古典舞團邀請當年製作人邱瑗再度回鍋;音樂方面則聘請音樂界才子金希文,指揮音契管絃樂團、國立實驗合唱團現場演出。 中南部觀眾也能享受詩歌舞同場的震撼氣勢 當年首演《布蘭詩歌》的舞者如張中煖等人,如今多是舞蹈界的中流砥柱;碩果僅存的林惟華,肩負起這次《布蘭詩歌》舞蹈排練大任,她表示這齣舞作格局大,跳起來的賣力程度算是「數一數二的操」,笑說:「我們年輕時,跳到第十支舞一定吐,現在的年輕舞者跳到第五段,就累到吐了,大家都很緊張,從春節就開始訓練體能,到時候一定有完美的演出。」 過去礙於經費及場地限制,《布蘭詩歌》在中南部的巡迴演出僅以CD播放音樂,此次重演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表演藝術精華再現專案計畫」經費補助,在台中、員林、台南、高雄的演出,將由陳樹熙率領的高雄市交響樂團、中山大學合唱團同台現場演出,讓全台民眾都可享受詩歌舞同場的震撼氣勢。<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探照燈
卡爾.沃夫與《布蘭詩歌》
一九三六年完成的清唱劇《布蘭詩歌》,是沃夫最得意的作品,他曾對出版商聲明,在這部作品之前的樂譜都可以銷毀,因為他認為《布蘭詩歌》才是他真正的「作品第一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快樂的海潮呼吸——
姬爾美可:希望Rain可以傳遞給觀眾輕快、愉悅的感覺
現年四十六歲的比利時編舞家安娜.德瑞莎.姬爾美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早在一九八二年因Fase:four movements to the music Steve Reich所呈現的極限派抽象舞蹈風格,掀起軒然大波,一舉成名,次年成立羅莎舞團 (Compagnie Rosas),隨即推出Rosas danse Rosas,更奠定了在歐洲舞壇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九九五年起她的舞蹈事業邁入了新里程,不但協同布魯塞爾皇家歌劇院(Brussels' Royal Opera De Munt/La Monnaie)創辦「表演藝術研究與訓練工作室」(Performing Arts Research and Training Studios,簡稱P.A.R.T.S.),廣收世界各地學生,也開始嘗試結合舞蹈與歌劇,結合舞蹈與文本,以及與演員合作等等。此外,她也與電影導演如彼得.格林納威(Peter Greenaway)、Thierry de May合作,製作了許多舞蹈錄像,更進一步促使她的名聲遠播四界。迄今,姬爾美可的舞作,已到過歐美、南美、紐澳、日本、香港各地。今年六月十五至十七日,羅莎舞團將首度蒞臨國家劇院,帶來二○○一年備受喝采的純舞蹈作品Rain。
-
特別企畫 Feature
極簡中的無限可能—極限音樂大師賴克與姬爾美可的Rain
在Rain這個極簡主義的舞作中,結構取代故事、動力取代劇情。看似抽象的肢體動作與堆疊的編舞結構,似乎蘊含著年輕的甜美、哀愁、孤單與喜樂。舞蹈有時順應音樂發展,有時卻背道而馳,舞蹈與音樂的時空架構相互衝擊,激盪出一波波的漣漪。姬爾美可將舞蹈的人體、動作、音樂、與空間中的眾多元素交織纏繞,塑造出一個精雕細琢的舞蹈迷宮。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史蒂芬‧賴克與《給十八位音樂家的音樂》
史蒂芬‧賴克於一九七四年到七六年間完成這首《給十八位音樂家的音樂》Music for 18 musicians,這首是賴克多年浸淫甘美朗音樂與非洲音樂後的成果,充滿華麗色彩的大編制作品。
-
特別企畫 Feature 探討生命的變化多端——
瑪麗.書娜:創作的出現,就是另一種重組的結果
瑪麗.書娜(Marie Chouinard)是加拿大法語區現今最活躍的編舞家。一九七八年,她以第一支獨舞作品《結晶體》Crystallization成功打響知名度,後來一直以獨舞形式演出,代表作有《時間、空間及其他》Space, Time and Beyond, or S.T.A.B.等等。十二年過後,她才於一九九○年創立自己的舞團,並改以群舞為主的形式和觀眾見面。 瑪麗.書娜的生活經驗相當豐富,居住過紐約、柏林、峇里島甚至尼泊爾等地。她對生命的好奇心以及身體的各種可能性,驅使她創作超過五十齣作品的原動力。 或許有些讀者還記得,瑪麗.書娜曾於一九九四年帶領舞團到台北國家劇院演出《春之祭》(1993)與《牧神的午後》(1994)。兩支作品雖然很湊巧地都是二十世紀初天才舞蹈家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的原作,但瑪麗.書娜的重新詮釋帶給觀眾全新的體驗,引起台灣舞蹈愛好者的熱烈反應。當時除了有舞評,作家陳義芝在看了演出後,還有感而發地寫了一首詩投稿本刊;我當年也以本刊編輯的身分,訪問了瑪麗.書娜(參見「延伸閱讀」)。事隔多年,如今又有機會與她交談,實屬緣分。以下就是瑪麗.書娜與舞者剛從巴黎演完這支《身體重組╱郭德堡變奏曲》(2005)後,透過舞團聯絡人Lyne Cote所安排的台北蒙特婁越洋電話專訪內容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