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環球舞台
多元文化並陳,點亮紐約星空
金牛在劇中是玉皇的臣子,也是他的翻譯機,在玉皇極具節奏感的字句間,金牛將他的指令與怒氣即時翻成英文,或是略帶喜劇的誇張表現以英文回應。例如說,玉皇第一次開口後,金牛轉頭向觀衆說:「如果你聽不懂,去上(中文)課吧!」
-
深度藝談
絕非只是這等茶飯事
在沖繩地區,唱歌這件事本來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傍晩吃完晚飯後,幾個親友鄰居圍聚著坐在一塊,就開始唱了起來,而這就是民間歌謠最迷人之處。這正是我為什麼會以「唱歌這種茶飯事」為主題的原因。──安場淳
-
現象視察
這模糊的「時代容顏」!
我們無法期待每一個人的作品都是大師級的設計,永遠有無人能及的創見,這次我們卻期待一個在時裝領域之外的人,能提出對時裝的另一種看法。但是在這樣的一個夜晚中,我們什麼也沒有看到;更沒有看到所謂的時代是指哪一個時代?容顏指的是誰的容顏?哪一種人的容顏?
-
現象視察
精「藝」求「經」,更上層樓
在傳統戲曲逐漸式微的今天,一身技藝的京劇演員如何根植專業,更上層樓呢?他們有的帶藝投師,精進流派專長;有的跨足崑曲,吸收藝術養分;也有的演而優則編導,力求轉型;更有企圖旺盛者,自立團體進行戲曲創新實驗。路,是人走出來的,京劇演員的努力,當是傳統戲曲生存下去的契機。
-
研習營
七月,大家作伙來跳舞
今年已邁入第三屆的台灣國際舞蹈營,在課程方面不但越來越多元,而且順應潮流,也增開了近來頗受歡迎的街舞與踢踏舞;在參加學員方面,也發現有越來越多非科班出身的肢體工作者來上課,加上他國師生的參與,一個多元活潑的舞蹈交流環境就此成形。
-
系列
乏味VS.珠璣的傾斜結構
首先,Jerry對Peter的策略是殘酷的,因為他不但不遵守社會的語言成規,導致Peter搞不清狀況,而且他用話語刺激Peter,嚴重打擊一個中年異性戀男子的自尊。同時,他對Peter的用心是仁慈的,因為他想藉用一個午後的互動,點醒對方,希望對方不再甘於成為陳腔濫調的受害者,並進而改變他的内在。
-
系列
猶是深閨夢裡人
對《少年魔號》情有獨鍾,是馬勒慧眼獨具。或正是這種與衆不同的品味,使馬勒成為重要藝術家。《少年魔號》所代表的,不只是與「廟堂藝術」相對的「鄕土藝術」;也是與「優美」相對的「怪誕之美」。《少年魔號》是俗文學。正可沖洗一下浪漫主義後期一再重複,「雅不可耐」的虛假。
-
表演視界
舞蹈家張曉雄在舞作BEVY排練現場
-
專題
入座聽賞新藝族
台灣表演藝術的觀衆,無疑地,一直都是以年輕人為主力;但隨著時間的流轉與政經環境的變化,年輕一輩的文化消費族群,也呈現出不同於以往的「異/藝」類面貌。 他們可能是有錢有閒,努力維持藝文嗜好的旅行世代; 他們可能是聆聽小衆音樂,堅持獨特品味的台灣BOBO; 他們可能是沉醉於雅致崑腔,帶動崑曲復興的年輕戲迷; 是什麼樣的時空因素造就了這樣多款的新「藝」族?且讓我們在此略說一二──
-
專題
「學生沒有摸索的義務」
完整體系的建立非常辛苦,可是卻是戲劇教育不可或缺的根基。李國修抱持綿密紮實的堅持,一步一步地從戲劇認識觀開始扎根,為的就是要讓學子省去盲目摸索的時間。
-
表演視界
中國大陸作家趙川導演《廁所的臉》
-
專欄 Columns
世紀新觀眾、觀劇新文化
檢場景觀三四十年來在國藝中心都是常態,常看戲的觀衆還會為不同的檢場打分數:「今天《會審》檢場丟墊子遲了些!」曾幾何時,蘇崑檢場的功能像是「展示」,像是「活教材」。倒不是批評什麼,只是忽然警覺光陰似箭,國藝中心時代結束七年了,觀劇文化倏忽變遷,一時反應不過來。
-
專欄 Columns
搖頭丸,藝術的神話與汙名
藝術的反社會論,既是(社會給予的)汙名也是(藝術家自封的)神話。然而,二十一世紀重複藝術反社會的汙名/神話,時間錯置了,歷史角色也錯亂了。藝術家們群起抗議這樣的汙名化,是因為深知所謂的解嚴變遷,並不曾真正改變人們心中需要威權、習慣警檢的祕密吧?
-
專題
有錢有閒有知識,熱愛旅行求見聞
享受台灣社會最富裕時代下成長的新世代,想的不是像上一代努力累積財富,而是如何享受金錢與時間。這一群曾經夢想改變世界、抱著無政府浪漫與革命幻想的新世代,他們的夢想卻不表現在實際的政治參與,卻在接收電影、音樂、書籍信仰中浮現,所以他們努力泡誠品,注意每個月的藝文資訊,將旅行視為家常便飯,辛勤地接收異國的文化,將之轉換成獨特的個人品味。
-
專題
耳朵不肯流「俗」,堅持品味「獨特」
ECM這個爵士廠牌以灰冷調的風景當封面,吸引了某一特殊從事創意與傳播工作的族群,這群人不著華服突顯自己身分的菁英品味,也不附庸風雅聆聽高票價的古典音樂會。他們只在世界音樂與爵士樂中碰頭,穿著輕鬆中突顯他們的創意與逍遙自在的人生,他們的特性正符合了美國作家大衛.布魯克斯筆下的BOBO。
-
專題
韻雅戲又精,執迷終不悔
台灣的崑曲戲迷堪稱大陸傳統戲曲中的一絶,他們的年輕化與高學歷取向與其他傳統劇種有著極大的差異。崑曲這種玩意兒的精緻、緩慢與藝術内涵很難吸引一般民衆的目光,然而在衆學者與文人雅士的推廣下,它漸漸吸引許多年輕人加入,成為老劇種中最受年輕人喜愛的藝術。
-
戲曲
遙望長安,情歸何處?
放下文人含蓄身段,直接訴諸地方戲的大膽寫實,善用了歌仔戲「談情說愛」的本領,讓宮廷愛情變得「有血有目屎」,有體溫、呼吸,煽情得恰到好處,是此次《長生殿》從崑劇改編為歌仔戲調適得最成功的地方。
-
戲曲
另類史觀,戲耍兒女情長
《鴨》劇明顯地以愛情為主軸,錯綜複雜的男女關係主導了《鴨》劇劇情發展,英雄豪情、壯士悲歌反而被輕描淡寫一筆帶過。如此一來,《鴨》劇不但偏離史料、篡改歷史,更且是扭曲歷史,自創史觀,將草莽英雄傳演繹成愛情倫理悲劇了。
-
音樂
遇上《梁祝》,琴魔也低頭
〈抗婚〉有很多戲曲式的散板哭腔,而夏漢勉強演奏成布魯赫式的連續和弦,快速上行音階和碎弓快板音準亂成一塌糊塗。對擅長西方語法的水藍來說,這段充滿戲曲風的囂板音樂處理得是太俄羅斯了一點。
-
戲劇
卓別林的離去,與輕輕的歎息......
劇作者將《快樂王子》的童話故事加入,既無法與原有的故事形成對話或對照的關係,或建立另一種關照的角度,卻只是畫蛇添足,以不必要的複雜取代了原本簡單的趣味。換言之,《城》劇的戲劇文本,只是暴露了文字和創作者本身的局限,並且讓我們理解到卓別林當初為何堅持以默片拍攝、為何堅拒配音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