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即將上場
當小提琴遇到打擊樂
儘管小提琴與打擊樂各是舞台上獨奏的焦點,但是將這兩位要角一塊兒放上舞台合作,似乎在國內還是頭一遭。由國內小提琴家陳幼媛,與打擊樂王小尹合作的音樂會,就首度嘗試這樣新奇的組合,並且在曲目上也大膽創新的發表國內作曲家的新作。 擁有十數年舞台演奏經驗的陳幼媛,自東吳大學音樂研究所畢業後,即加入國內職業樂團的演奏行列,曾任聯合實驗管弦樂團(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的前身)的第二小提琴首席、台北市立交響樂團,現職爲台北愛樂管弦樂團的第二小提琴首席,同時身兼新古典弦樂四重奏、台北獨奏家室內樂團的小提琴手,積極參與室內樂的演出。擊樂演奏家王小尹則是九六年才返台。一九九三至一九九六年王小尹在法國國立馬爾梅森音樂院(CNR de Rueil-Malmaison)就讀期間,以優異的成績陸續取得「第一獎」、「卓越獎」、「演藝精湛獎」的文憑。返國後除積極籌劃音樂會的演出,更於今年拿下國際大賽──高德阿姆斯現代音樂詮釋獎(International Gaudeamus Interpreters Competition 1997)的第二名。 這次的音樂會,除了有小提琴與打擊樂這樣罕見的組合特色外,其二,就是在這場音樂會的曲目安排上,都是二十世紀作曲家的作品,其中包含本土作曲家洪千惠、溫龍俊專爲小提琴與打擊樂合作的作品《當小提琴遇到打擊樂》、《相見時難別亦難》、《風吹過高山月亮也落下來了》。另外還選擇傅尼葉的《中國沙丘》與吉耐爾的《變形》兩首曲子。
-
即將上場
一九九七 IBM慈善音樂會關懷不要留白
台灣IBM公司在十二月八日籌劃了一場「關懷不要留白」──一九九七IBM慈善音樂會;這是台灣IBM公司持續八年,以企業之姿回饋社會所主辦的音樂藝術活動。而今年除了台灣IBM公司外,尚有陳張秀蘭女士文敎基金會之協助。本次音樂會門票收入,將悉數捐贈聯合勸募協會、中華民國黏多醣症協會及兒童福利聯盟。 此次音樂會將由約翰.樊德生(John Van Deursen)指揮,台北愛樂管弦樂團演出,包括有小提琴家蘇顯達、吉他羅貝多,及爵士鼓手黃瑞豐等;演出的曲目從台灣民謠組曲到葛蘭米勒組曲(Glenn Miller Medle),從屋頂上的提琴手到Sing Sing Sing,有鄧麗君的懷念組曲,也有Oye Como Va。
-
即將上場
又見屛風演劇祭
屛風表演班爲提拔新興劇團及多元的演出方式,決定每年舉辦一次演劇祭,甄選或邀請三或四個表演團體,提供製作經費以及演出場地。 今年屛風邀請二個團體演出,一個是剛成立的「神色舞形舞團」,另一個是遠從新加坡來的「必要劇團」。 神色舞形舞團此次在屛風演劇祭首演的創團之作《無形三部曲Invisible Trilogy》,藝術總監、也是導演、編舞者的李曉蕾,是所謂「年輕一代」的編舞者;編劇是何乾偉、呂義尚、陳正熙;舞台設計陳仝;服裝設計許豔玲;燈光設計任懷民;演出者張秀萍、吳碧容、李文隆。 必要劇場是新加坡專業劇團之一,以集體創作爲特色,今年歡慶創團十周年。必要劇場以創造代表新加坡的劇場爲宗旨,推出新加坡本土劇目,同時不遺餘力地推廣藝術敎育及開拓劇場觀眾。必要劇場曾多次受邀出國演出,這次應屛風表演班邀請,首次將中文劇目帶出國,因而成爲第一個到台灣演出的新加坡劇團。此次來台演出《市中隱者》,主要是要呈現都市頹廢糜爛的一面,一個人們以追求「慾」與「肉」爲最高目標的扭曲現象的世界。編劇柯恩仁是新加坡的劇場評論人和作家,一九九五年獲得新加坡靑年獎,曾寫過《適度的夢》和《刺客.乩童.按摸女郞》,現於英國劍橋大學修讀博士學位。 導演郭慶亮身兼新加坡兩個劇團的要職。他是必要劇場的駐團導演兼該團靑少年分團藝術總監,也是業餘華語劇團戲劇盒的發起人兼藝術總監。至今他已導過二十七部戲,也爲多部戲做燈光或布景設計。 另兩個入選的團體則爲「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及「晨星藝術劇團」。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此次演出《伊波拉》,由王嘉明執導;晨星藝術劇團則將帶來《給遊盪亡魂的備忘錄》,藉由人與人之間的「期盼」延展成六個場次,希望能讓觀眾感受「人」和「自然」。
-
即將上場
九歌兒童劇團《小狐狸+-×÷大野狼》
在歲末迎新的十二月,九歌將推出的第三十八齣新戲《小狐狸+-大野狼》是由司徒芝萍擔任導演,黃美序擔任編劇。全劇結合中外寓言及中國成語故事,希望藉著活潑生動的表達方式,帶給小朋友歡樂與啓發,是一齣適合全家觀賞的精采好戲。 故事是關於一隻聰明又淘氣的小狐狸,騙了烏鴉小姐口中的肉,害她聲音變得沙啞難聽,又騙走了老虎將軍的封號。烏鴉小姐和老虎將軍到獅子大王那裡投訴,獅子大王要小狐狸用聰明做一件好事來贖罪。大野狼要吃救他的書生,老芭樂樹、流浪狗、老水牛都說書生應該被大野狼吃掉。小狐狸怎樣從忘恩負義的大野狼手中拯救書生? 在這齣戲中,九歌將呈現不同於以往的表演風格。所有角色及節奏樂師都將由八位演員來擔任,角色轉換在觀眾目視下轉瞬完成,這不但是演員能力的呈現,更是對其耐力的一大考驗!導演希望藉此展現戲劇世界裡虛構角色與眞實演員間互換互動的魅力,也冀望能更眞實反應日常生活中人們多重身份的觀點。
-
即將上場
1997吳珮菁打擊樂獨奏會
十八歲起即擔任朱宗慶打擊樂團首席,隨團巡迴全省演出的吳珮菁,自幼隨朱宗慶學習打擊樂。曾分別於一九八九、一九九二年榮獲台北國際社區文化藝術基金會的「靑春之星」獎學金。一九九三自國立藝術學院畢業後,隨即赴美國北伊利諾大學攻讀打擊樂演奏碩士,師事羅伯.崔伯及理查.何利,並以全A的優異成績修完所有課程,獲頒演奏碩士文憑。隨後,進入西維吉尼亞大學,師事提拇.彼德曼,繼續攻讀打擊樂演奏博士學位,目前已取得打擊樂博士候選人資格。
-
即將上場
打狗彩虹戲劇節
去年由南風劇團主辦的打狗彩虹藝術節活動,在高雄獲得不小的回響;今年,南風劇團獲得文建會委託承辦「輔導地區劇團人才培育及戲劇推廣計畫」,再接再勵設計「打狗彩虹戲劇節」,爲南台灣地區觀衆,集合全台熱力劇團,在歲末年初端出七道色香味具全的戲劇大餐。
-
即將上場
環保太空芭蕾舞劇《悲泣的地球》
台北首督芭蕾舞團去年鑑於台灣環保問題嚴重,即著手策劃《悲泣的地球》舞劇,除了考慮藝術性外,聲光視效的娛樂效果亦是思維的要項,爲了吸引靑少年參與,特別將太空、外星人、變種人等編入故事中;舞蹈方面除了以芭蕾爲主外,現代舞、原始舞、爵士舞、街舞等均融於一爐。舞台上,大型布幕五張、特殊燈光、電腦燈、大風扇、幻燈片、道具、太空船、乾冰、手術台、爆炸等嘗試製造特殊效果。音樂由留美學電影配樂並已替國內一些演藝團隊作曲的知名音樂家朱雲嵩編寫,多媒體合成樂中含天籟樂,重金屬、人聲、自然聲、堆疊樂等。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問「秀色」,問「江山」,嚴蘭靜、言興明忙答問。 大兒玉、多爾袞,忒本多情,無奈天意難逆,「秀色」轉頭化「江山」。 問:情是何物?看倌自定奪。
-
藝問藝答
藝問藝答 藝搭藝唱
過去看您的戲的經驗,發覺您常將戲劇與政治結合在一起,請問這是您的特色?還是您認爲政治是一個很好發揮的話題?(台北.陳素卿) 政治,管理眾人的事。政府,辦理國家事務的機關。政客,靠政治活動爲業的人。政黨,以政治爲目的所結合的團體。政策,執行政務的計畫和方針。在我歷次不同的作品裡,經常有些題材碰觸「政治」。表面上看,在舞台上「政治」似乎是一個很好發揮的話題?!平心而論,我對「政治」毫無興趣!曾經有人批評屛風的戲過於商業,也有人說屛風的作品曾經階段性的出現過「政治劇場」語言,當然也有少數人說屛風的作品處於「灰色地帶」。不論屛風的戲政不政治,我的作品內容一貫企圖表達的主題是──對於台灣這片土地的愛與關懷,透過作品呈現我生於斯的感受與態度。我永遠堅信一齣戲劇作品,應該包涵以下四個精神── 1.對於人心現象的呈現及反省。 2.對於人性的批判或闡揚。 3.對人性深沈的挖掘。 4.技巧與形式的講究。 生活在台灣,我們一直感受到所處環境的變遷與變化,而我們似乎忽略了其中一個任何國家、地區的小老百姓所要共同面對的現象──政治,是無所不在的。哪個政客說過要讓台灣鐵窗業蕭條?爲什麼我們還看見大多數的樓宇房舍至今不將鐵窗拆除?哪個政黨說所有的選擇都是公平競選,用人唯才?爲什麼我們小老百姓心裡明白台灣最賺錢的人是政客?當你送女性同胞坐上計程車,爲什麼你本能地都會記下車牌號碼?當你揮手示意公車停下,而它卻過站不停的時候,你除了覺得自己是個隱形人之外,有沒有想過這其中有著政治因素?當你戴上安全帽騎著摩托車,經過某條街道,突然因爲一個坑洞摔得你人仰車翻。你除了自認倒楣,歸究今天諸事不宜外,你能不能想像那個坑洞的背後是一堆政客搞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政策,透過政黨協商之後交由這個政府機關執行──其中一定有人發財!之後當然還是你去診所自己花錢療傷。你只學會明天經過時,切記別摔第二次;你避過了那個坑洞,回頭你又笑了,因爲你看見另一個人摔得姿勢比你昨天還壯觀!毫無疑問,這枚不勝舉的鳥例子都是「政治」。 我如果對政治有興趣,不需要躱在劇場裡藉著我的戲劇作品表示我對台灣政治的深度不滿;我應該立刻選擇解散劇團,直接進入政黨,從事政治改革運動。說實話,我對政治一點興趣都沒有。然後,你會發現在我的作品裡所創
-
焦點
風雨中的蜘蛛網 《夜夜夜麻》之外的獨白
今年甫創團的創作社結合了八位「三少四壯」輩的劇場人,以製作導向爲主,開發中型劇場的表演形態。創團作《夜夜夜麻》是他們面世的第一張成績單,編劇紀蔚然說:這是一齣以麻將爲喩,探索四名中年男子退化過程的戲。
-
焦點
小提琴女神單挑布拉姆斯
穆特潛意識中想挑戰已故的卡拉揚的權威,這一次布拉姆斯作品一氣呵成的現場錄音,強化了穆特挑戰權威、證明實力的野心。
-
焦點
即興八弦間
他習慣將旋律壓抑在一種低調卻饒富哲思性的氛圍中,持續推移弓弦造成震動與摩擦,使聆聽者沈溺於大提琴低音域的振動中,彷彿身處溫暖的湖心。
-
歐陸劇場
暴力、媒體與戲劇
「凶殺事件在法律的邊緣轉來繞去,在法律的界限之內或踰越法律,在其下或於其上;凶殺事件圍著權力打轉,時而反抗權力,時而與權力結合。利用逆向操作之便,凶殺故事處於危險的報導領域:凶殺的故事在禁令與屈服之間,在無名行跡與英雄主義之間提供聯絡的管道;經由敍述,卑鄙的行爲近乎永恆地存在。」 ──傅柯(註1)
-
台前幕後
戲說衣妝
「劇場服裝設計」(Costume Design)只能存在於一個特定時空,它是爲一齣戲,一個舞蹈、一個角色而存在。嚴格來說,每一件服裝都不適宜轉移到與原創設計環境相去太遠的表演場地,甚至當演員不一樣時,最好能重新設計屬於這個表演者的獨特氣質與動態性格的服裝。
-
交流道
仙人洞「修練」記
六〇年代美國的愛荷華寫作計畫,雲集多位中國作家進修、研討,影響深遠可見於這些參與作家的文章中。九七年的「仙人洞國際劇作家工作場」定名爲「亞洲之聲」,眞正參與的亞洲作家僅只五人,風華雖減,劇作的交流、觀摩方式卻値得借鏡。作者受邀親身體會工作場的運作,深入說明劇作家和讀者、演員、導演的互動。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期待零點一秒的超越
台灣現代戲劇與舞蹈,在這批健將手中,走出迥然不同往昔的新鮮氣息。這些四十歲以上的創作者,有充足的理由成爲「先輩」;在不斷地耕耘下,樹立台灣當代表演某些傳統,這種「一步一脚印」的精神,似乎是他們共同的特色。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期待零點一秒的超越
觀察台灣舞壇的演進時,可以發現,四十至五十五歲左右的舞者幾乎佔了當代舞壇的大半重心。對於一般人而言,這個階段應是開始收穫的年紀,但是對於許多台灣的舞者來說,他們卻還在耕耘自己的夢想;承接了「老台灣」和「新台灣」兩個世代,看著台灣從貧窮到富裕,使得他們格外珍惜自己的每一個靈感,不隨便揮霍自己的創意,總得經過一番醞釀後才推出作品,這種「一步一腳印」的精神,似乎是他們共同的特色。今年正滿五十歲的林懷民從《薪傳》、《我的鄕愁我的歌》到最近新作《家族合唱》,都可讓人看見這樣的痕跡。 抓住夢想絕不輕言放棄 而雲門的第一代舞者也是舞台上的創作主力。兩年前,羅曼菲、吳素君、鄭淑姬、葉台竹共組「台北越界舞團」,自嘲是「老人舞團」,而跳了幾十年芭蕾的吳素芬,也創立了「台北芭蕾舞團」,爲舞蹈界注入一股「另類」活力。到底這些年過四十以上的舞者們,究竟帶給觀衆什麼樣的訊息? 羅曼菲在「台北越界舞團」創團時曾說:「我們已經歷了一段人生,透過我們自己的肢體表現,相信會與年輕人有很大的不同。」而吳素君在看到現代舞日漸蓬勃,但芭蕾卻日益沒落時,也以推廣敎育爲理想,創立「台北芭蕾舞團」,並且發展芭蕾新作,對於她的人生而言,這是一個轉型期,不能輕言放棄。 耕耘舞蹈數十年,素有「舞蹈愚公」之稱的「光環舞集」藝術總監劉紹爐,最近辭去了台南家專的敎職,把全付心力專注於團務上,對他而言,這也是破釜沈舟的決定。 爲什麼他們都選擇了這個時候轉型?劉紹爐認爲,許多舞者做了一輩子卻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自己也是試了好長一段時間,才漸漸精簡自己的舞蹈語彙,抓到自己的根,這是舞蹈經驗的累積,而這個機緣更是得來不易,所以抓住夢想的舞者們絕不會放手。尤其舞蹈必須建立自己的風格,不能光用想的,還要用身體試才行,看看在身體裡的血液是如何流動的。 環境改變了創作手法 其實台灣舞壇在這一代中靑輩就已經有百花齊放的趨勢,而隨著各種補助經費的增加,舞蹈環境確實也改善了不少。 劉紹爐認爲,目前四十多歲的這一群舞者和上一代在作品的呈現上仍有不同,就是作品變得比較抽象化,這是環境和舞者互動所產生的影響。早期的觀衆沒有太多的表演藝術欣賞經驗,所以編舞
-
特別企畫 Feature
遨遊創意天空的滑翔翼
十年前的解嚴,社會風氣大開,大環境的改變,提供他們多元發展的時機;三十多歲這一代的創作者,一心一意馳騁於想像與創意的舞台。
-
特別企畫 Feature
遨遊創意天空的滑翔翼
三十五歲到四十歲這一輩的編舞者在穩定與富裕的八〇年代後半期起飛,從小劇場到大舞台;由國家劇院實驗劇場而各地文化中心,環境提供多元發展的時機。 這個年齡層的創作者多屬舞蹈科班出身,創作期長達十年;或者更久:林秀偉脫離雲門舞集自立門戶;出身文化大學的古名伸與楊桂娟則發展個人風格強烈的舞作。在這群年紀相仿的編舞者裡,陶馥蘭及彭錦耀算是異軍,前者因對舞蹈有濃厚興趣而轉行;後者原爲香港舞台活躍的創作人。他們的創作力堪稱旺盛,儘管舞蹈編作過程面臨轉型,作品風格極力維持在穩定中求變化,而長年累積的肢體訓練成爲塑造個人舞蹈特質的主軸。 林秀偉:心靈相合的探索 林秀偉十八歲投入舞蹈表演,靈巧的肢體加上強勁爆發力,她曾經是雲門舞集一顆亮眼的星。雲門時期,她便嶄露創作才華,她是爲了尋求舞蹈感動的概念,因而發展太古踏技法,目的在追求身體與心靈結合。 十幾年前,葛蘭姆技巧的脊椎訓練對她腹部及背肌力量極有助益,她說,當時由於過度使用,使頸肩和背脊長年承受椎心刺痛,因此發展出一種具賁張力量的技巧而又不傷筋骨的舞蹈訓練方式。 在發展太古踏肢體技法過程,她從動物的動作中找到身體律動的方式,如「獸肢」技法。她強調創作以冥想來進行,這類型的作品如《生之曼陀羅》、《無盡胎藏》。冥想是她編舞方式,她的舞作也多離不開母體子宮孕育生命的概念。不過,舞蹈呈現的主題面已逐漸拉寬,《踐花月之約》便屬於這類舞作,她對身體和心靈相合的探索仍然是未來肢體創作路線。 彭錦耀:舞與戲的交融 從今年新作《拉威爾傳說》呈現方式來看,彭錦耀的編作方式似乎改變了以往舞戲交融的模式,不過,他個人卻強調對音樂的關照才是創作所堅持的元素。 彭錦耀創作年齡長達二十年,一九七八年開始的兩年間,他以現代芭蕾作品在香港舞壇發迹。加入城市當代舞團後的八〇年代初,他嘗試編作以情感關懷爲主題的現代舞蹈作品。灰暗色調的舞作持續了幾年,一直到他離開城市當代舞團,作品才走出抒情的框架。 八六年以後,他成立多層株式會社舞團,創作嘗試各種實驗,不僅發揮空間加大;創意也轉得更快。工作環境讓他累積了各種編舞形式,題材和視野更寬廣,像《八段環迴》、《怪談》
-
特別企畫 Feature
肯定自我的個性演出
比起上一代對社會、歷史或文學議題的關照,新生代喜歡從個人經驗與感受尋找創作題材;一旦沒有適合的藝術形式,就自己創造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