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CD小舖
朝鮮半島的爵士衝擊
試想時逾千年的唐朝雅樂、回族樂器與現今二十世紀的爵士樂如何發生牽扯? 關鍵在韓國的民俗樂團Samul Nori與奧地利管樂家Wolfgang Pusch-nig! 一九九〇年,首次觸及Samul Nori──直譯爲「四物玩樂」,Samul意指四件不同樂器,Nori則爲演奏之意──的錄音專輯Record of Changes(德國CMP發行),始驚覺朝鮮半島民俗樂的活力,強勁的節奏與粗獷的唱腔頗符合俗稱高麗棒子的火辣形象。該團有四位組員,其演出內容多與傳統祭典、宗敎信仰有關,旨在承繼文化習俗,但領隊的Kim Duk Soo強調組團目的不在建立古董樣板,主張民俗傳統必須面對現存環境而互動演變,以免陷於僵硬的「保存作業」;大體上,韓國的古文化與中國相爲脈承,因此對自然界亦有一套象徵天地的形式,而Samul所指的四件樂器:大鑼(ching)、小鑼(k'kwaen-gwari)即代表「天」,杖鼓(changgo)、琶鼓(buk)則代表「地」,分別由四人擊奏,伴隨肢體舞蹈和多聲部合音。 Samul Nori成立於一九七八年,正巧,遠在維也納的Wolfgang Puschnig亦於同年偕鋼琴家Mathias Regg合力創建Vienna Art Orchestra(簡稱VAO),起初兩者雖毫無瓜葛,然Pus-chnig自靑少年期即迷上亞洲音樂,並學會吹奏韓國的hojak(即中國的胡笳,由回族東傳之雙簧木管樂器)與日本的shakuhachi(尺八簫),隱約注定爾後相逢的際遇。稍長,他又盯上美國爵士樂,並鎖定即興句型極不安定的Eric Dolphy爲學習對象,由此可推想VAO積極進行反制古典形式與美學基礎的動機來源;而以自身歐陸音樂背景整合爵士樂的即興手法,Puschnig從未喪失原有基底,始終與大西洋彼岸的美國樂手維持平等互惠的共事關係;過程中,最大收獲爲結識來自費城的女歌手Linda Sharrock與貝斯奇才Jamaaladeen Tacuma(曾追隨爵士解放陣營大將Ornette Coleman旗下)。 一九八七年,Puschnig加入名爲〝Megadrums〞之跨國巡迴演奏會,終於遇上Samul Nori,彼此相互賞識並醞釀合作計畫;Puschnig
-
即將上場
莫斯科獨奏家樂團
來自俄羅斯的知名中提琴家尤利.貝許米特(Yuri Bashmet)協同莫斯科獨奏家樂團(Moscow Soloists)將首度在台灣觀衆面前展現迷人的音樂風采。 貝許米特是當今世界知名的音樂家之一。他是莫斯科音樂學院(Moscow Conservatoire)最年輕獲得敎授職位的音樂家。一九七六年贏得於慕尼黑舉辦的國際中提琴比賽,今年則由讀者票選爲英國第二屆「古典音樂獎」的最佳演奏家;倫敦泰晤士報稱譽他是「當今世界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貝許米特近年來活躍於世界各地,與許多知名的樂團合作過,其中包括柏林愛樂、波士頓、芝加哥、蒙特婁交響樂團,以及洛杉磯愛樂等。 貝許米特在一九九二年成立了莫斯科獨奏家樂團,並開始在世界各地表演,此次來台演出的曲目有舒伯特的《死與少女》、許尼特克的《獨白》,以及柴可夫斯基的《C大調弦樂小夜曲》。
-
九四回顧
走向劇場、走向群衆的舞蹈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曾以一九八七年「台灣政治解嚴」爲台灣舞蹈發展的分水嶺。那麼一九九四年,不祇是「選舉爆炸」的時代,也是台灣舞蹈「風起雲湧」的一年。它之間的變化並非驚濤駭浪,反而是沈潛汩汩默行的功力激起更燦爛的火花。與一九八七年一樣,有愈來愈多的舞蹈工作者,尤其是放洋返台的,都投入舞蹈陣營的第一線。
-
九四回顧
思想的身體乃創作的泉源 當舞蹈遇上「身體」……
近來,在西方價値體系下被壓抑的「身體」,逐漸從舞蹈這個以「身體」爲媒體與工具的領域中恢復與「精神」應有的同等地位。在東方的日本也在戰後發展出從身體深處尋求創作原點的舞踏。台灣一九九四的舞蹈創作者在這些東/西觀念的衝擊之下,各自推出他們以「身體」出發的創作路線。
-
九四回顧
舞與戲的聯姻 當舞蹈遇上「劇場」……
一九九四年舞蹈界有許多劇場人加入,新成立的兩個舞團──「台北越界」、「風動」就分別與「臨界點」與「綠光」劇團合作。而年底法國瑪姬.瑪漢帶來的《May B》則代表舞蹈家跨入荒謬劇場的世界。這種舞蹈與劇場漸漸融合的現象,爲台灣藝術工作者提供了更寛廣的創作空間。
-
九四回顧
尋求出路的表面張力
一九九四年的台灣戲劇現象,可說是「表面張力」狀態。亦即,戲劇活動飽滿頻繁,似乎有股能量蠢蠢衝撞,但這股能量卻急而不堅,不能一舉決堤,突破新的方向,而蔚爲大觀。
-
九四回顧
不夠殘酷 1994台灣劇場的激流倒影
「但是與其絮絮叨叨地抱怨虛弱,抱怨煩悶、懶惰與愚昧,不如去尋找一個能使我們擺脫虛弱的方法。」──安東寧.亞陶(Antonin Artaud)
-
九四回顧
滑落之前,傾斜之後
儘管去年一年小劇場活動看似蓬勃,黎煥雄卻對整個劇場的發展提出「滑落說」。語出驚人。他認爲活動力旺盛的「河左岸」、「臨界點」、「台灣渥克」等劇團實則在第一次演出就已達到(或成爲)高峯,之後的作品難再有新的沖激。
-
九四回顧
誰最熱門? 1994節目排行榜見「高下」
1.由觀衆入場數的統計綜合看來,兩廳院所主辦的節目,無論是音樂或是戲劇表演,似乎平均觀衆人數較多。這原因應與其票價較低廉有關。以較低的票價來鼓勵更多的觀衆與表演藝術活動,原來就是其一貫政策。由此統計表應可得到證明。 2.無論是音樂廳或是戲劇院的節目,除了七月份兩廳院休館保養外,排行榜內的節目演出日期平均分佈在一整年,可以說並無大小月之分。 3.音樂廳的前二十名中,國外知名音樂團體幾乎包辦了一半,即使是高票價的節目,只要是屬於世界級,仍能吸引觀衆的參與。至於其它排名則依序爲推廣性及節慶特別節目等。這些節目的票價都屬於中低價位,且大多有其特定觀賞族群。 4.戲劇院前十五名中,絕大多數的節目是由國內知名表演團體所演出,其中雲門舞集的三齣舞碼均能近入前十名。 5.根據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於八十三年對兩廳院的觀衆所發出的問卷中發現:雲門舞集、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國家音樂廳管弦樂團及表演工作坊等均屬於觀衆最欣賞的國內表演團體之一。這項調査與年終排行結果是相當一致的。 文字|朱乃利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節目設計師
-
焦點
德國歌劇傳承者 德勒斯登國家交響樂團
被作曲家理査.史特勞斯譽爲「舉世最佳的歌劇樂團」的德勒斯登國家交響樂團,在褪去了東德共產神秘色彩後,便以「德國歌劇傳承者」之姿展現於世人眼前。一九九二年,義籍指揮辛諾波里入主樂團,爲這個走過四個半世紀的老團保持其舊有優良光輝的傳統之餘另創新局。
-
焦點
血淋淋的希臘悲劇 《伊雷克特拉》
《伊雷克特拉》一九〇九年在德勒斯登歌劇院首演時,樂評呈極端反應。有人認爲歌詞內容反倫常,充滿暴力、變態、缺乏任何同情和愛的特質,但亦有人認爲霍夫曼斯塔爾的歌詞充滿表達力,並成功的把索福克里斯的古典悲劇現代化了。對音樂的評論則不斷圍繞著「匠氣和藝術家之別」這個問題爭論不休。
-
焦點
我懷疑,我追尋,我要新曲子
持「懷疑論」的慕特認爲所有的演奏,很難有所謂的最佳「定本」。她喜歡托爾斯泰的比喩──樂念像燭光,它在黑暗中幫你照路,但你永遠在光後面,不可能在光裡面。所有的演奏家都站在燭光後面而不是裡面,沒有人敢說他已經走進作曲家的內心,甚至作曲家演奏自己的作品,也難說那就是「定本」。
-
焦點
幻化的溫度與風 歌的斷想與聯想
每一首歌就是一個小小的歌劇,而歌者是一個特技演員,除了最輕微的表情手勢外,只准用他的聲音,把場景呈現在聽衆眼前。他是劇中的人物、對話者與旁觀者。他是在佈景與灯光,是溫度與風。
-
焦點
美好的藝術 「嶄新的」美藝三重奏
在室內樂史上,從舒班齊赫(Schuppanzigh)組成的弦樂四重奏以來,一直由弦樂四重奏引領風騷,直至本世紀才有所謂職業性、固定的鋼琴三重奏組合。Beaux-Arts這兩個字源自於法文,直譯成中文爲美好的藝術,指揮大師托斯卡尼尼曾讚道:「Beaux Arts Trio完美無懈可擊的音樂品味令人鼓舞振奮。他們是繼魯賓斯坦、海飛茲、弗爾曼以來,世界上最著名、最好的室內樂組合。」
-
新浪潮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藝術家
黛波拉.黑是美國六〇年代崛起的編舞家。和許多同時期的舞者一樣,黛波拉企圖將舞蹈「平民化」,讓沒受過舞蹈訓練的人也能演出。透過工作坊的形式,黛波拉讓招來的人在一定範圍內,自在地享受舞蹈的樂趣。欣賞東方哲學的黛波拉,眞是將道家「無爲」的理念發揮得淋漓盡致。
-
倫敦
音樂劇之都──倫敦
年華老去的過氣明星淒婉哀怨地引吭高歌,從身上的華麗衣裳及刻意裝扮的臉龐上隱隱可看出她仍風韻猶存,但卻掩蓋不了內心深處的落寞與孤寂。她鎭日深鎖座落於日落大道的豪華巨邸,魂縈夢繫過往閃亮的銀色生活,浸淫於夢幻式的回憶之中,這樣一個看似浮華卻又隱藏晦暗的宅第,構成了全劇虛幻不實的異樣氣氛,也牽引每位觀衆的心。
-
藝鄉人
在世界文化上添磚加瓦
今年三十七歲的譚盾,是文革後第一批中央音樂學院學生,一九八六年來美後即活躍在紐約表演舞台。他的作品多元,音樂舞台從實驗劇場橫跨到國際首屈一指的音樂廳、歐洲音樂節。從去年十二月起,他爲英國BBC蘇格蘭交響樂團聘爲駐團作曲家,並兼任副指揮。
-
台灣劇場
寶島第一京班 被遺忘的「宜人園」
由廣東二黃那嘎嘎起家的廣東宜人園,民國初年活躍於台灣中北部地區。爾後經留台大陸京班藝人授藝,改以演出京戲爲主,口白因地制宜或閩南語或客話而備受全省歡迎,演況甚至凌駕大陸京班來台的演出,全盛時期一年演出360日,且長持十年之久。終因電影興起而一墜落底,如電露消散。
-
交流道
大陸舞台上的台灣話劇
八〇年代起,台灣劇作家的作品連年在北京、上海、南京、廣州、成都等重要都市的舞台上搬演,《紅鼻子》、《弱者》、《遊園驚夢》、《蝴蝶夢》等,雖不能概指爲針砭、但有一定程度反映資本社會世態的劇目,在以社會主義爲背景的舞台上,如何「扮」演呢?
-
台前幕後
《美猴王》的魔力 陸光國劇隊歐洲巡演筆記
去年十一月間,正當解散三軍國劇隊的訊息正瑟瑟逼人的時刻,陸光國劇隊一齣《美猴王》卻風靡了歐洲維也納、西班牙、義大利,掀起有如聖誕節的歡樂氣氛。經營國際文化經紀公司的Robert說:「陸光是我十幾年來帶過最好的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