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台北TIFA
德奧藝術歌曲選介
德籍次女高音路德薇希以近六十六之齡於去年三月起分別在紐約、倫敦、維也納等都會舉行吿別樂壇的演唱會。去年新出版的這兩張CD,正是爲了紀念她不朽的歌藝,內容均以路德薇希最擅長的德奧藝術歌曲爲主,與她十月十五日在國家音樂廳的曲目類似,可供愛樂者參考欣賞。 一、Farewell to Salzburg 演出:路德薇希Christa Ludwig 史潘瑟Charles Spencer/鋼琴 編號:RCA Victor Red Sea l09026-61547-2 錄製於一九九三年一月,是爲路德薇希去年八月在薩爾茲堡的吿別演唱會而準備的紀念專集,共收錄舒曼、馬勒、布拉姆斯、及理査.史特勞斯所作的二十四首藝術歌曲。路德薇希在開頭舒曼旋律的歌唱上略顯乾澀,部分曲子在尾音的運氣上亦顯不足,但以她近六十六之齡,在這近六十六分鐘(不知是否爲數字上的巧合)的整體聆賞過程中,如倒吃甘蔗,讓人逐漸忘卻了技巧上的瑕疵,深深融入路德薇希的德國藝術歌曲世界中。馬勒兩首閭克(Friedrich Rckert)詩曲Ich bin der Welt abhanden gekom-men及Um Mitternacht,展現了路德薇希圓熟的內在意境;而後半部布拉姆斯及史特勞斯的歌曲,更是一瀉千里,充分發揮了她黃金般永不褪色的中間音域,及其熾熱的生命力。 鋼琴在十九世紀德國藝術歌曲的整體表現上,不是「伴奏」一詞所能適切表達的,許多主要聲樂家都盡量尋求固定的鋼琴家以維繫默契。路德薇希近年來的搭檔史潘瑟(Charles Spencer),在此顯示出其對聲樂部分每一抑揚頓挫均保持著高度的敏銳性與反應力。 二、Ausgewhlte Lieder 演出:路德薇希Christa Ludwig Erik
-
入門
表演藝術入門
表演藝術的殿堂雖然宏偉,但常令不得其門而入者望之興嘆。提供您一把鑰匙,開啟探索之門,豐富多采的人生。
-
即將上場
陸光國劇《君臣鑑》
連續四年奪得國軍文藝金像獎第一名的陸光國劇隊,今年續向「五連霸」挑戰,推出新戲《君臣鑑》,由武生朱陸豪改唱老生,扮李世民,並由飾演魏徵的老生唱將唐文華與他同台競藝,値得期待。
-
即將上場
葉紅旗竹笛演奏會
以流暢、圓潤的演奏風格著稱的大陸竹笛演奏家葉紅旗,借助一支中西合璧的「新竹笛」,於今年初在國家音樂廳的演出給人耳目一新之感。新竹笛除了保存傳統竹笛渾厚幽遠的音色外,更增加了轉調便利、音域擴大的優點。 月底在中部的演出除了多首竹笛名曲之外,還有〈土耳其進行曲〉、台灣民謠〈思想起〉、〈天黑黑〉等改編曲。
-
特別企畫 Feature
學不來的! 衣箱師傅談梅蘭芳的爲人
劇裝廠裡的工人想看梅先生的戲,梅先生說:每人二張戲票,爲了不影響工作,分二天給;「票錢我給,可你郭岐山請客。」就這樣,《穆桂英掛帥》演出時,我每天給劇裝廠送四百張戲票,二天共八百張。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就照這樣改了!」 從《霸王別姬》看梅蘭芳的虛心雅納
我提議給覇王的愛騎烏騅增加一個馬僮的角色,梅先生說:「爲了戲的完整,留傳後人,應該把戲改的更好。」
-
特別企畫 Feature
桃李無言,下自成蹊 父親梅蘭芳的敎學思想
父親敎學的突出特點是:因材施敎、破門戶之見。不少弟子在師承梅派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具體條件,多方面探索、求師,逐步形成獨具風格的流派。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聽戲」到「看戲」 梅蘭芳的審美實踐
梅蘭芳不僅完善了王瑤卿開創的「花衫」(靑衣和花旦的結合)這個新行當,同時更進一步把由譚鑫培通過漸變而逐步迫近的「看戲」新習俗,達到了最後的完成。
-
特別企畫 Feature
豪華落盡見眞淳 梅派戲的藝術境界與編劇特質
由於這些文人劇作家們對於梅的藝術有深刻認識,因而劇本編撰方式正能和表演相互輝映,「豪華落盡見眞淳」乃成爲梅派戲「表演」以及「編劇」的共通特質。
-
特別企畫 Feature
才爲世出 梅蘭芳的表演藝術
經過梅家改編或新創的劇本,無論故事情節、人物性格塑造,歌的聲情旋律、舞的情意語言,無不合乎情理、入乎自然。劇情的戲趣雖乏艷異,一經付諸舞台,其所完成梅家藝術的韻致,則是獨具的一種梅藝組合。
-
特別企畫 Feature
揚「梅」吐氣 梅蘭芳與中外文化交流
二〇、三〇年代梅蘭芳四度出國獻藝:二次赴日,在中日關係惡化與政治局勢緊張之際,未造成文化界的震撼;訪美公演,轟動雖如曇花一現,卻讓海內外華人感到揚眉吐氣,尋回失落的民族文化自尊;訪蘇之行,風虎雲龍,梅的表演爲西方劇壇印證了不同層面的戲劇理論,影響深遠。
-
焦點
人獸之間 謝安、梁志民談《台北動物人》
在都市的某一座公園裡,一個疏離人群已久的流浪漢,與不同的陌生都市人邂逅之後,他將要執行他僅剩的渺小心願。從阿爾比(Edward Albee)《動物園的故事》脫胎而出的《台北動物人》,由王友輝編織出另一番景況,將焦點轉向此時此地的台北,並結合了攝影家謝安參與劇場的多媒體製作。台北?動物?人?這些獨立的謎團之間究竟有什麼牽連?這個社會到底出了什麼毛病?「果陀劇場」的梁志民與攝影家謝安分別從劇團導演及社會敎育工作者的角度切入,以《台北動物人》爲交集點,爲我們玉體違和的社會把脈。
-
新浪潮
空間是敵人音樂是她的武器
崔拉的動作特色是上半身與下半身形成強烈的對比──上半身非常自由地擺動,但腰以下則加以限制。這種看似輕鬆的舞姿,如果沒有好的舞者,是無法演出的。
-
名家訪談
舞蹈界的明鏡 訪美國著名舞評家瑪莎.席格爾(Marcia Siegel)
「有洞察力的舞評家可以彌補舞蹈史學家所經常遺漏的部分,即在舞蹈演出未被定論前的關鍵時刻,給予其描述。」──瑪莎.席格爾《巨龍的尾端》書中的序言。
-
碟影樂想
二帖俄國鋼琴協奏曲精賞
二位同樣擁有北極熊般身材的俄國鋼琴家,貝爾曼潛沈內斂,佩托洛夫靈敏迅捷,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風味。
-
台北TIFA
啤酒之都.百齡樂團.指揮大師 傑利畢達克與慕尼黑愛樂管弦樂團
前年秋,慕尼黑愛樂來訪,燃起一陣古典風,在觀衆熱情回應下,今秋,指揮大師傑利畢達克實踐諾約,親率慕尼黑愛樂再度訪台,以美妙樂音粧點台北之秋。
-
台北TIFA
永遠的大地之母 路德薇希的藝術世界
將屆從心所欲之年的路德薇希宣布退休了。退休前舉辦世界巡迴演唱會與各地歌迷道別。她所詮唱的《大地之歌》至今依然膾炙人口,幾乎是馬勒的代言人,然而從她演唱過的角色來看,已經超越了我們對人聲分科的想像,再也沒有人比她在台上更大氣了。
-
台北TIFA
抒情似詩、浪漫如歌 安.梅耶的小提琴世界
梅耶這位美、日混血兒是近十年來國際最耀眼的小提琴家之一,她不但茉麗亞式美聲哲學的演奏技巧將充份展現,且發展出獨特個人風格,是年輕一輩中最被看好的一顆星。
-
台北TIFA
漫談銅管五重奏 寫在加拿大銅管來台之前
本世紀中葉以前,還沒有銅管五重奏之類的組合,事實上,叫得出名字的作曲家也鮮少爲這種編制寫過曲子,也因此銅管重奏團的演出曲目多半是改編曲。近來知名銅管重奏團相繼來台,本文特就銅管五重奏之發展及其所使用的樂器作一概略的介紹。
-
台北TIFA
粤語唱做莎劇《第十二夜》看好戲!
除了難以克服的匆促感之外,改編本充份發揮了粤劇的優點。劇中的唱腔豐富且多變化,押韻處以粤語發音爲準,對懂得的觀衆當是一種難得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