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近期演出
丹楓樂集簡琇瑜之夜
大提家簡琇瑜將於十二月二十日在國家音樂廳演奏廳舉行個人獨奏會,曲目有巴哈無伴奏組曲第二號,布拉姆斯e小調奏鳴曲及貝多芬A大調奏鳴曲等。 簡琇瑜十五歲時通過資賦優異兒童辦法甄試赴美,一九八五年獲獎學金入茱麗亞音樂院專攻大提琴,於四年間同時取得學士與碩士學位,一九九○年夏獲已故大師伯恩斯坦賞識,在他創辦之第一屆太平洋音樂節中担任大提琴首席。後由北市交陳秋盛團長力邀回國担任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大提琴首席。 繼二十日的獨奏會後,簡琇瑜將與日本鋼琴家大須賀惠里及聯合樂團首席朱貴珠合作於十二月二十七日在國家音樂廳演出貝多芬、舒曼及佛瑞之三重奏。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流過民族的大河
從七千年前新石器時期的骨笛開始,中國的民族長流中一直有樂聲潺潺。絲竹管弦隨著文化的衍增、種族的交融而日成其繁沓多聲。絲竹在林泉之間可以伴高士隱者,在節慶燕飮之際可以助豪情逸興。舞低楊柳唱斷江東,莫不有樂。民初以來,傳統樂曲樂器更力求汲取西樂之長,發展新貌,而蔚爲「現代國樂」
-
入門
國樂
中國音樂歷經數千年的演變,精神內涵從「與生活結合」到「爲表演而表演」;樂器種類由簡單而繁複;演奏型式由獨奏到數十人的樂團合奏,在我們逐漸習於接受西方影響的現代國樂風貌時,也不應忘了中國音樂的歷史面貌。國樂的前景,仍在等待更多人參與、維繫與創新。
-
演出評論 Review
古典的創新
上海崑劇團十月底的幾場演出,得到觀衆一再的起立鼓掌致敬,形成傳統演出難得一見的景象;國樂大師陸春齡和閔惠芬精采的演奏,又掀起大陸藝人訪台的高潮。雲南來的歌舞團則有兩極的評價,可參看韓國鐄的專欄、王墨林整理的對談、及羅曼菲「舞蹈空間」的評論。 當代傳奇、明華園和優劇場不約而同演繹歷史人物,加以新詮新編。從内容到表演手法,都頗具實驗性。兩齣莎劇的現代版,提出了重演古典劇的新嘗試。司徒芝萍評《溫夫人的扇子》,則探討舞台服裝道具的運用對整體演出的影響。 經過長期嚴格排練的《布蘭詩歌》,呈現出舞蹈、交響樂和合唱的整體成績,也爲演出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鏡。 歡迎提供誠懇的評論和反響。
-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ECHO
◆ 傑利畢達克除了交響的震撼,還有言談間的親切。坂東玉三郞除了舞台上女裝的美麗,也可能蘊含了更深一層的形體意義。「回想與回響」提供第一手的資料和討論。
-
編輯室
紀錄就是歷史
《表演藝術》兩期以來探索過台北大大小小的表演場地,接觸過遍及全省各地的演出場所和團體,最大的困惑是,爲什麼那麼少人爲自己好好留下較完整的紀錄? 而且似乎不是出於謙遜的、不敢「自珍」的心理,純粹就是──没有。没有好的照片存檔、没有成系統的文字記錄、没有統計資料。 「没有」,近於是一個習慣。 這樣的習慣,愈是官方機構似乎愈嚴重。有不少公家場地,連一張品質好些的演出照片都拿不出來。民間團體的情形稍好,少數甚至有完整的資料檔,有些還在節目上演前相當早已經拍了定裝照。但最常見的情形仍是,當你留出珍貴的篇幅爲他們作預告,演出者卻只能提供幾張儍瓜相機拍下的排練照片,表演者穿著T恤和短褲,没有佈景、没有服裝、没有角度,看不出圖片的精彩,當然更看不出演出的精彩。 演出者這樣捉襟見肘,也許還可以理解。他們還在排在練,不等到上場前十天八天,服裝佈景不會就緒,問題只是没有一個期刊能作這樣奢侈的等待,等待已經使我們一再「失信於民」,拖過了出刊的準期。 可是表演場地呢? 一個至少花了幾千萬台幣才蓋成的建築而不曾爲自己拍過幾張好的硬體照片? 一個作過千百場演出的舞台而不曾留下幾張美麗或生動的圖片?這樣的事,而且這樣普遍存在,無論如何不易理解。 紀錄就是歷史。胡適先生生前不斷勸人寫自傳,因爲自傳是紀錄,紀錄是歷史。不過,人如果做了事而不留自傳,雖是遺憾,到底也是個人選擇,我們該給他一點選擇的自由。場地和演出卻是「衆人之事」,多半也用的是衆人的錢,關係的則是文化和族群的歷史。這樣的紀錄,因此,主其事者是没有留下空白的自由的。 要使這一代的表演藝術留在歷史上,請表演者和表演行政工作者都不要忘了,今天的紀錄就是明天的歷史。 黃碧端
-
專欄 Columns
不要讓劇作家的權利沉睡了!
一個劇團上演某一位劇作家的作品,就像出版家出版某一個作家的作品一樣,固然有看重這位作家的成分在內,卻也不能因此就剝奪了作者應享的權利。
-
專欄 Columns
雅俗共賞的雲南歌舞表演
由於用少數民族爲題材,他們先天上已有許多引人入勝的地方,而在顧及大衆口味之際,又能不過火地包裝
-
里程碑 Milestone
德國大師──汪德
與蕭堤極端不同的汪德(Gnter Wand)是典型的德國指揮,一輩子在歌劇院及交響樂團工作,脚踏實地,不求聞達。六十多歲時以歌劇院總監的身份退休,隨後以聽衆的口碑及少量的唱片建立起國際性的聲譽,開始較勤快地到國外客席指揮,人們突然發現以前怎麼不知道有這麼一位指揮,於是將他們冠上「德國傳統的最後大師」之類的封號,其實他們本來就是做一天指揮,就演奏一天音樂,盡其音樂家的本分而已。他們的知識淵博,藝術涵養深厚,曲目通古達今,像部活字典,這種古典音樂的「人間文化財」還眞不少,如近十幾年常到國內客席的柯尼希先生(埃森歌劇院總監退休)及慕尼黑的艾希洪(Kurt Erchhorn)。其中老來「際遇」最好的要數汪德先生。最近十年,他的演出邀約突然增多,足跡踏遍美日歐各國,他以正宗德奧曲目指揮各地樂團,權威的大師風貌自然流露。汪德到芝加哥指揮《未完成》交響曲,可以令自視甚高的CSO重新一個音一個音地虛心學起,或許這正是傳統的再生吧。 汪德從一九八二年起擔任漢堡北德廣播交響樂團指揮,擅長貝多芬、布拉姆斯、布魯克納的交響曲,及莫札特、威爾第的歌劇。汪德的唱片錄音由BMG發行,包括前述三位作曲家的交響曲全集,另外他有一張和鋼琴大師巴克豪斯合作的舒曼鋼琴協奏曲(Decca)。
-
專題報導 Feature
小圈子的荒誕熱 1991年大陸戲劇評點之一
一九九一年年初,中央戲劇學院的師生們接二連三地推出五台荒誕劇: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的《等待果陀》,尤涅斯柯(Eugene Ionesco)的《椅子》、《禿頭女高音》,哈洛德.品特(Harold Pinter)的《情人》、《風景》等。大陸從六十年代開始介紹荒誕劇,研究文章斷斷續續發表了不少,但搬上舞台的卻寥寥無幾,如此集中地搬演荒誕劇,可以説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
即將上場 Preview
馬賽芭蕾舞的編舞者羅蘭比堤
比堤和貝亞在美國式和俄羅斯式的敎學之外,爲歐洲現代舞蹈找出了第三條道路。
-
即將上場 Preview
阿毛與國王的歡樂耶誕節
《阿毛與國王》原是專爲電視播出而寫的歌劇,至今已成爲二十世紀音樂作品中演出最多的一部。
-
即將上場 Preview
畫貓的小和尚
在家裏得不到媽媽的了解,去了廟裏又因爲想家而逃開──現代的孩子,迷失在這兩難之間
-
即將上場 Preview
紙風車大戰群牛
政治解嚴後,人們的生活仍禁錮在制式思考之中。要解放心靈,最需要的是想像力,而劇場就是一個提供想像力的地方。
-
即將上場 Preview
展現另類風景 皇冠迷你藝術節
一位以藝術救贖生活的舞蹈家,一個取法馬戲團的本土實驗劇團,敲響了皇冠迷你藝術節的大鑼。
-
即將上場 Preview
民心劇場春光外洩
一向善於激發演員表演活力的導演蔡明亮,在完成第一部電影之後,回到了他的夢想發源地──劇場。
-
即將上場 Preview
果陀的十二月
果陀劇團將在這個月一口氣推出兩檔新戲,分別演出中、美兩齣得獎劇作,創作力之旺盛,爲國内少見。
-
即將上場 Preview
劇場視聽新經驗「音樂劇場」
今年年底朱宗慶打擊樂團冬季公演,首度嘗試以「音樂劇場」做爲展現主題,對於臺灣的音樂或劇場觀眾而言,也許稍嫌陌生;事實上,音樂劇場一詞,在西方表演藝術領域中也還屬於難以定論的表演形態。根據保羅.格里菲斯(Paul Griffiths)所著《廿世紀音樂百科全書》(Cyclopedia of 20th Century Music)的解釋,「音樂劇場」所指範圍有二,第一種解釋是指綜合表演藝術,集大成於一身的「歌劇」,以東德著名導演渥特.佛爾森斯坦(Walter Felsenstein, 1901-1975)偏重以戲劇手法處理的「音樂劇場」(musiktheater)爲代表。其次,則泛指六○年代以降,藉較小格局綜合音樂與劇場元素,著重於實驗性較濃的前衛演出型態。 廣義來說,舉凡在劇場屋頂下表演的管弦樂、室內樂、敲擊樂、聲樂、合唱等,幾乎都可視爲音樂劇場(或劇場音樂)的範疇之內。假使將「歌劇」做爲音樂劇場的統合性代表,那麼十九世紀末,賦予歌劇革命性風貌,自述慶典劇院,主張無限旋律的華格納樂劇,更可稱爲開啓「音樂劇場」觀念的祖師。 此外,瑞典劇場大師亞道夫.阿匹亞(Adolphe Appia)和英國高登.克雷格(Golden Craig)在廿世紀初,倡導精心運用舞台燈光、佈景等劇場元素,開創「視覺立體空間」的身體力行作品,更烘托「樂劇」的視覺效果,自此音樂與劇場兩者更加相得益彰,劇場藝術自此也爲樂曲旋律增添三度空間的可「看」性。 負笈歐陸專硏劇場的羅勃.艾德蒙.瓊斯,二○年代之後將此種劇場觀念帶回新大陸,爲大都會歌劇院設計多齣視聽俱佳的演出。影響所及也替百老匯音樂劇注入一股活潑的生命力。 儘管華格納無限旋律的樂劇音符令人神往,阿匹亞與瓊斯創造出的立體舞台空間讓人驚歎,然而樂劇動輒四管的樂團編制,龐大且專業的劇場組織與製作花費,也不是一蹴可及的理想。 六○年代波瀾壯闊的「外外(Off-Off)百老匯」實驗劇場運動,爲較小格局「音樂劇場」演出型態,開啓另一座表演舞臺。這一階段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無疑要屬以視覺和意境爲主的《沙灘上的愛因斯坦》(Einstein on the Beach)。在計程車的排班房裡寫就《沙》劇樂譜的作曲家菲利普.葛拉斯*不止一次公開表示,自己的作
-
即將上場 Preview
韓國的鶯鶯與張生 略述《春香傳》
《西廂記》是我國小說的奇書,可以想像《春香傳》在韓國文學占有何種地位及如何的流傳了。
-
即將上場 Preview
《紅梅閣》戴綺霞再現蹺功
踩蹺是傳統戲曲裡的一項高難度技術,從小苦練有成的戴綺霞老師,即使已經是七十四歲的高齡,舞台上展現出來的蹺功絶活,還是當今劇壇無出其右的靈活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