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不只是改編
改編,向來是劇場中常用的手法,但是創作者如何在原著的基底下展現自己所想,而又不失原著的精神,這往往都是很難的課題。曾以《奧塞羅》一劇在台灣深受好評,現今歐陸當紅的導演凡.霍夫,無疑是拆解經典的箇中好手。而將在五月底TIFA登場的《源泉》,雖是他第一次改編自小說的作品,但自二○一四年推出後,就受到全球劇場的矚目。 這次他挑戰的同名小說《源泉》,為作者艾茵.蘭德歷經七年撰寫,於一九四三年出版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奠定作者於世界文壇的崇高地位的作品。原著影響力之深遠,其探討的議題業已進入思想與哲學的領域,但在蘭德的筆下,除了小說本身的所探討的議題深刻外,每個主人翁都亦有血有肉,並富深厚的人性,這也是成為凡.霍夫第一眼相中本書,吸引他改編的原因。當然,在書中圍繞的理念之爭及直指創作本質的種種質疑與探尋,更是成為導演亟欲將它般上舞台,要與觀眾共同思索的主題。但如何將共計九百八十頁、上下兩冊的鉅著,搬上舞台?並藉著劇場的空間流動,以多角度的視覺呈現多方面的議題,提供觀眾一個獨特的視角、傾聽和思考的可能?這絕對是考驗及體現凡.霍夫導演的功力所在,相信也是每位觀眾在看完演出後回味、讚嘆之處。 同樣是改編,也同樣的要在五月份登場的「新點子劇展」,這次以「後.真相」為題,讓導演王嘉明、高俊耀、李銘宸對上莎士比亞、品特與戈爾德思,開展另一種改編與創作的型態。在古希臘,劇場就是一個辯證的場域,一個追尋真相的所在,但在這個社群網路與即時通訊軟體氾濫的年代,因「後真相」現象下所催生的許多狂人、網紅與民粹的此時,劇場,或甚而藝術,又能發揮它多少的功能?或是該站在何處、以什麼樣的關係鏈結、角度切入,才能在現代人的生活中發揮它的應有的影響?我想,這是觀眾與藝術家在看戲、作戲的同時,更值得思考的方向,相信也是這次「新點子劇展」以「後.真相」為名,背後的真相。
-
專欄 Columns
若成大功要命長
看到他的表演上的美,原來有這麼多是掙扎出來的歷程,在舞台上和諧的剎那,就是他品味的時刻。這個年紀的演員,已經不是一時的陶醉,或者片刻的幸福,而是一種永遠的安慰兩年多了,每次同台演出,我對他,體會到的就是這個,這個不閃不爍不耀眼,而是內斂、渾厚、深蘊的一種美
-
專欄 Columns
追憶風華(上)
關於台灣小劇場舞蹈的濫觴,這時人、事、時、地都齊了。一批想要在這片土地發展自己的舞蹈的年輕人,有了一個小小的劇場空間,走出去是大環境的允諾和好奇,於是他們在這裡開始了摸索與探險。我說那是一個「good old day」,因為所有想嘗試的事好像都充滿了被鼓勵的支持,而年輕的我們什麼都沒有,所以一切都輸得起,就這樣這一批人就開始上路了。
-
專欄 Columns
老爸,我會是什麼曲子?
關於舒曼的《狂歡節》,據說,蕭邦曾說出「這根本不是音樂」的評斷。你可以說他們倆個性不合。舒曼比較愛好和平,想要與人建立友誼,但蕭邦卻是冷漠高傲的。如果這兩位作曲家做了「你是什麼寵物」的測驗,舒曼應該是隻猛搖尾巴的拉布拉多,而蕭邦則會是隻自覺很酷、懶得理你的加菲貓。
-
專欄 Columns
走
舞台的布局,如風水般,引發動線不同的視覺律動,音樂與視覺交織成作品性格的命盤,每一景如同不同流年或是磁場的變化。因此,舞台形式的決定,「走」優先於劇本設定背景,人的進進出出、走來走去、靜默、移動、喧囂,甚至比台詞來得重要
-
企畫特輯 Special
重返潘朵拉星球 打造新世紀神話
二○一五年,詹姆斯.卡麥隆與太陽馬戲破天荒跨界共製的劇場革命新作《阿凡達前傳》,以電影裡的虛構世界為舞台,將電影中的納美人世界延伸,講述人類踏足潘朵拉星球之前,星球上所發生的傳奇冒險故事。這個結合了頂尖舞台科技與優秀表演人才的製作,將在七月造訪台灣,邀請所有熱愛感官刺激的觀眾,在潘朵拉星球展開一場此生難忘的精采冒險。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華裔作曲家杜韻 歌劇《天使之骨》獲普立茲獎
華裔作曲家杜韻四月初以歌劇《天使之骨》榮獲今年普立茲音樂獎,成為一九四三年首度頒獎以來第七位獲獎的女性作曲家。該劇以寓言方式寓意非法的人口流動;而即使出發點良善的人,也可能被環境所迫改變對非法移民的立場。杜韻表示,以藝術呈現當代社會問題對她而言是很正常的。《天使之骨》最受好評的是其融多種風格於一爐的作曲,正反映出當代社會的眾聲喧嘩。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流亡劇團《冬之旅》柏林首演 難民在劇場發聲
柏林高爾基劇院成立的全新劇團「流亡劇團」,於四月初首演了《冬之旅》,由難民組成的演員透過一場為期兩週的德國、瑞士巴士之旅,在台上虛實交錯,演員把自己的真實故事、身分編織入戲,把在德國所體驗的各種文化震撼都說出口。作品《共同境地》曾來台的導演雅葉.洛能讓《冬之旅》充滿幽默,但笑聲並不輕盈,這齣戲把難民傷痛置放在舞台上,控訴戰火的無情。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拿下九座奧立佛獎 哈利.波特創紀錄
今年的劇場盛事奧立佛獎於四月初頒發,正在倫敦西區演出的《哈利波特:被詛咒的孩子》創下奧立佛獎紀錄,一舉奪下九座大獎,包含最佳男主角、男女配角、最佳導演、最佳新劇本獎等,其中演妙麗的史瓦濟蘭女演員杜梅茲威妮,當初公布演員名單時受到質疑,現則獲得女配角獎肯定,她在領獎致詞時強調自己身為「難民」的過往,有意回應英國社會現今的相關議題。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政治是最強劇本 法國總統大選辯論再現舞台
法國總統大選進入如火如荼的階段,知名老牌演員賈克.韋伯與方思華.莫雷也將在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前夕,合作推出新戲《一九八八年:密特朗與席哈克的辯論》,將當年這場精采電視辯論搬上舞台,藉著重現當年歷史場景,讓歷史在今天的觀眾眼前映照出它的本質。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東方名家名劇月」邁入第十年 十七齣傳統展演聚焦浦東
由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舉辦的「東方名家名劇月」今年來到第十屆,於三月中旬登場,超過一個月期間將有十七齣廿三場戲曲演出,劇種涵蓋京劇、崑劇、越劇、黃梅戲、滑稽戲、評彈。台灣戲曲名家暨梅派傳人魏海敏就推出三檔演出,除了《金鎖記》和《王熙鳳》外,還有「在梅邊.九歌紀念梅葆玖先生逝世周年梅派曲集」,在此次「名家名劇月」中備受矚目。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劇場在城市流動 時間與空間今昔交錯
香港劇場工作者在創作上,對空間相當敏感,如近期的《消失的海岸線》即透過互動程式,帶領觀眾於遊走過程中,見到「官方」發展藍圖對照「新規劃」下城市的變化。另一由藝術家伍韶勁創作的跨媒介作品《廿五分鐘後》,則是把電車變成流動相機暗房,創作雖非關劇場但設計卻很有劇場感。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人生之景如波瀾 豁達淡定豈容易?
宋代文學大家蘇軾向來以灑脫豁達形象聞名,但風波多舛、貶謫流離的一生,真的那麼容易淡然以對?國光劇團新作《定風波》以《前赤壁賦》為舞台,洞簫客帶著蘇東坡,透過詞作編織一段回憶的旅程。此劇由廖紓均編劇、李易修執導,當家老生唐文華飾蘇東坡,京崑小生溫宇航演洞簫客。李易修表示,服裝將呈現宋代風格,舞台也以「宋代文人畫」為底,讓夢境與實景交織。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重重限制之中 為女性發聲
與舞蹈空間舞團合作過《橄欖樹》、《時境》、《沉默的巨獸》的西班牙編舞家瑪芮娜.麥斯卡利,又將與舞空推出新作《反反反》,並已於一月底在荷蘭海牙CaDance舞蹈節首演。《反反反》探討女性在社會框架的限制,除了舞台裝置以豐富變化的幾何結構象徵的社會框架,舞者的動作也有被束縛的狀態,象徵著整個社會環境加諸於女性先天上的不公,無法擁有完整的自由。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台語歌劇 搬演布袋戲大師的戲夢人生
台灣國寶級布袋戲大師李天祿,其生平因侯孝賢的電影《戲夢人生》而廣為人知,而今將由臺北市立國樂團製作為台語歌劇搬上舞台。《李天祿的四個女人》由作曲家錢南章譜曲、妻子賴美貞編劇,創作發想來自詩人路寒袖〈李天祿的四個女人〉四首詩。屆時舞台上除了歌劇,也將邀請「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一同演出。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建築的思維.理念的交鋒 《源泉》The Fountainhead
「個人的自我是人類進步的源泉。」這句印在初版《源泉》小說扉頁的文字,也可視作艾茵.蘭德思想的體現。這是個與創作有關的故事,也是個關於藝術家面對體制的故事,在問世近百年後,成了導演伊沃.凡.霍夫第一次選擇改編成劇場作品的小說。他認為,現今社會與一九二○年代的氣氛,其實相當近似,即使蘭德已因其理論的政治支持者而引起大多數人側目。 讓我們回到小說,試著將這個故事作為源頭,重新看見蘭德筆下人物,他們所奮鬥的目標、面臨的困境、堅決的意志。以建築設計為題材,複雜的情感糾葛、職場明爭暗鬥等種種情節,全被導演並置在同一個舞台上,話語中辯證著蘭德原著的思維、個人理念的交鋒。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建築之「真」 映照個人之「真」
愛因斯坦在一九四九年發表〈為什麼需要社會主義?〉一文,讚美蘇聯的集體社會才是人類的美好未來,這是蘭德創作《源泉》的時代背景。她在〈廿五周年再版序言〉說:「現代集體主義有各種各樣的變形,他們將宗教的利他主義倫理道德標準全部保留了下來,僅僅用『社會』一詞取代『上帝』一詞。」《源泉》就是要扭轉人類對利他主義與社會的集體崇拜,呼籲人類不要再繼續「背叛自己的靈魂」。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多角關係化繁為簡 空間影像更添張力
凡.霍夫的敘事線緊貼著蘭德的小說,以八位/九位演員演繹十一個角色,情節推動以主角們的重要事件循序發展,而其中對話的機鋒,配以精確的導演手法,才是《源泉》緊湊節奏下的動力,並呼應製作的段落標題,也得以在大量的話語間引導觀眾思考蘭德的論點。導演更以流動的空間運用,輔以鳥瞰角度的即時影像及多樣投影手法,創造出多元的視角。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用現代性的觀看方式 探索創作的價值
繼二○一四年首度來台演出作品《奧塞羅》後,紅遍大西洋兩岸的導演凡.霍夫與阿姆斯特丹劇團將再度造訪,帶來二○一四首演的《源泉》。本刊特地越洋專訪導演凡.霍夫,請他一談本劇的創作源由,他如何處理龐雜劇情與在舞台上以劇場空間與影像重新詮釋這部一九二○年代的小說,從而回觀我們現實的當下。
-
焦點專題 Focus
敲響世界 一擊必勝
身在台灣,我們很喜歡用「與世界同步」作為對自己的期待,但是否想過有一天,台灣也成為世界的驕傲? 國際打擊樂節(TIPC)成立初衷,僅是希望讓國人看到來自世界各國不同的演出方式,也讓國際樂團了解台灣的打擊樂。曾幾何時,它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最受各國注目的打擊樂節。三年一度的活動如今已邁入第九屆,歷經廿四年磨練,樂團不但循往例請來頂尖樂團齊聚此地,更在醞釀多時後,宣布舉辦第一屆擊樂大賽。 若說打擊樂節是「全球打擊樂發展現況的縮影」,那麼大賽就是擊樂新秀的搖籃。在這「轟轟烈烈」的五月,讓我們先了解世界擊樂現況、聆聽大賽規則,再對照著本刊的介紹勾選喜愛的節目。當然,別忘了為參賽者加油,願他們敲響世界,一擊必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