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企畫特輯 Special
卅六句詩情詩景 打造當代崑曲「最好的樣子」
去年六月首演,在上海引發「這個時代崑曲最好的樣子」討論熱潮的《春江花月夜》,劇組靈魂人物除了製作人與主演張軍,還有台灣戲曲導演李小平。近年走南闖北嘗試執導多種當代戲曲的李小平,在這次的《春江花月夜》導入台灣劇場美學,邀請多位台灣劇場重量級設計家參與,他指出,整齣戲以曲牌連套的格律書寫,既好聽,又推動情節不斷前進,身為導演的責任就是把這麼優美的文本「立體化」,豐滿觀眾對於詩的想像。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他們的 台灣聲音筆記
當年,有「農夫音樂家」之稱的匈牙利作曲家巴爾托克(Bla Bartk),將大量的匈牙利民族音樂用在作品中,強烈的節奏、尖銳的不諧和音,成了他最特殊的語法。他曾說:「純而不雜的音樂,是一股豐沛之泉,從『民間音樂』,我們可以學會『簡潔的表達』,我們應該捨棄不必要的旁枝末節、用更精簡的方式,表達我們想傳達的訊息。」是的,藝術家要傳達的,不過是一個精粹的理念。但別忘了,在去蕪存菁之前,他花了多少功夫深入民間,採集落在偏鄉的隻字片語。 別說我們不懂,在台灣,也有許多人張大眼睛、緊抓麥克風盡力伸展,只為了多獲得一點聲響。林強、吳金黛、柯智豪、陳綺貞、鄭宗龍、澎葉生,讓我們聽聽這幾位人物的故事,再慢慢喚起那早已遺忘的記憶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生活中觀想 撿拾你我的遺忘
一個上山下海錄製聲音、一個從傳統身體學習肢體。林強與鄭宗龍雖然各屬音樂與舞蹈領域,但卻熱中於「採集」。但別以為採集只是為了累積厚度,「收集,再丟棄!」才正是兩人創作的現在進行式。一路走來,他們直到《十三聲》交會,一同撞擊融合、再將點子去蕪存菁。林強說:「看了表演,只感覺我的音樂很好聽,那我就失敗了。」而鄭宗龍則是全心聆聽:「專注在舞蹈裡、專注在舞蹈裡!」他們期望的並非電光火石,反倒是浸泡在一個氛圍裡,拋出點子、消化、再生出新點子。
-
特別企畫 Feature
陳綺貞 交織視覺與聽覺 發現生活的美麗
陳綺貞一貫的長髮、一把緊貼心房的吉他,一支麥克風透出知性詞曲及柔美歌聲,就能將人帶到療癒的世界裡。她愛在不同地方表演,也愛在不同的地方錄製專輯,廢棄倉庫、台北車站大廳、家裡的衣櫃,讓環境的聲音與歌聲結合,成為一種美麗的錯誤。這些年,採集聲音成為她的習慣,為了專輯《時間的歌》,她進行了聲音採集計畫。也熱愛攝影的她,記錄聲音、也記錄眼前所看的畫面,與歌聲結合,讓我們重新發現生活的美麗。
-
特別企畫 Feature
吳金黛 留住蟲鳥人聲 守護文化印記
身兼風潮音樂國際音樂製作總監、製作人及作曲家的吳金黛,投入聲音採集多年,不管是人聲或蟲鳥獸類之聲,在她手中轉化成精采的音樂專輯,並贏得多次金曲獎肯定。她說:「我很希望大家能夠漸漸習慣把聽覺焦點,從音樂的旋律轉向我們搜集來的自然聲音。鳥鳴蛙聲才是曲子的動機,音樂只是個載體,透過知道這些聲音的存在,大家能夠進而愛惜這些生命。」
-
特別企畫 Feature
澎葉生 透過耳朵 享受豐富的世界
旅居台灣的法籍聲音藝術家澎葉生,原本學的是利用各種電子媒材與數位技術創作的具象音樂,因為愛好自然的聲音,於是走向戶外,進行田野錄音並開始將自然的聲響轉化為他的音樂素材。來到台灣後,他從自然中發現許多豐富的聲音,更與其他聲音藝術者、影像紀錄工作者、舞蹈家及視覺藝術工作者合作,讓「聲音」在不同藝術領域之間互相激盪。
-
特別企畫 Feature
柯智豪 樂音搭橋 讓傳統走回我們的生活
多次獲得金曲獎、金鐘獎肯定的柯智豪,因為加入了「好客樂隊」,也投入了樂團的聲響採集行列,而錄製到的聲音,也運用在樂團的創作如《桃花開》、《好客戲》中。近期,柯智豪的作品類型從宗教、戲曲、傳統,到演出語言如原住民、客家、閩南語,等於台灣各族群都找上了他,但他的採集不為學術研究,而更多是找尋一條連接傳統與現代的路,繼續走下去,「讓傳統走回我們的生活中。」
-
特別企畫 Feature
留住聲音 理解這一方土地
從大自然的各種聲響,到人類生活的各種嘈嘈切切,走出錄音室的田野錄音,記下的是屬於這塊土地,歷史的、當下的自然與人文。台灣田野錄音經過七十多年的發展,儘管錄音的想法、態度與內容隨著時間有著顯著的不同,但基本上仍維持著「以田野錄音重新理解台灣」的採集意識,近幾年聲音藝術家也加入採集行列,他們對田野錄音所採取的態度有時候更接近是一種個人創作。
-
即將上場 Preview 朱宗慶打擊樂團
四大天王各顯特色 尋找「第五種擊聲」
邁入卅周年,朱宗慶打擊樂團慶祝活動不斷,完成開年的團慶音樂會,接下來將首度進軍台灣國際藝術節,演出「第五種擊聲」音樂會,朱團的「四大天王」吳思珊、何鴻棋、吳珮菁、黃堃儼擔綱上陣,分別以「戲」、「狂」、「美」、「技」四項主題揮灑,將世界首演四首新創曲目,在此中與觀眾共鳴,讓觀眾找到屬於自己的「第五種擊聲」!
-
即將上場 Preview 心心南管樂坊「此岸.彼岸」
心境流轉 展現悠緩之美
南管藝術家王心心突破傳統南管的演出形式,與各種藝術合作,企圖展現當代生活下人們多元的內心活動。將在三月演出的「此岸.彼岸」,上半場的《春祭》以完整的上下四管組合呈現南管由指而曲、循序漸進的典雅傳統,下半場由王心心將四個與觀音大士相關的主題作品重新以南管曲牌編曲,將她近年的感悟融入南管的血液裡。
-
即將上場 Preview 陳必先與來自瑞士的音樂家們
聽吧,阿爾卑斯山下的音樂國度
三月上旬在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演奏廳演出的這場室內樂音樂會,邀集大提琴家簡碧青、小提琴家威利.齊默爾曼、指揮家與長笛家卡斯帕.參德,還有大家熟悉的鋼琴家陳必先,他們的共同點就是「瑞士」,這個阿爾卑斯山的國度,也是音樂繚繞的國度,來自瑞士的古典音樂將如何打動人心,令人期待。
-
演出評論 Review
身體與語言交融的華麗饗宴
開場這段無聲的身體表現,接續而來進入第一場年輕貴族之間的談話,男演員從無角色區別的身體,轉換成劇中有名有姓的貴族身分,竟毫無扞格、沒有違和感,讓原著劇本中,安排幾個衣著華麗的年輕貴族,手裡拿著假面具,在平台上談話的平板舞台指示,轉變成充滿動能、活躍的身體動作去帶出台詞,開場的場面調度,已令人印象深刻。
-
企畫特輯 Special
你連數字也不是
荷官的僵直和電投人的扭曲,是反映他們現實處境的社會姿態,而她的硬撐和他的被壓垮,無非是為了確保巨額賭注可以持續流通。也就是說,他們只是數字的媒介,他們的身體姿態是被數字雕塑出來的,那不只是社會的、更是經濟的姿態。但最令人不寒而慄的還不是這個,不是冰冷的數字在割肉剔骨,而是她和他是自願的剝削者,是你我看著他們操勞到滿臉大汗,卻還掛著滿面笑容,居然都能跟著發出會心的苦笑。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2016預知表演備忘錄
新的一年,想看什麼表演? 哪些節目,絕對不容錯過? 荷包有限,該怎麼挑又如何選? 新年伊始,本刊搶先預報今年即將發生的大小演出。 每月焦點節目,為讀者預測表演藝術的風向趨勢, 編輯加碼,是要實測觀眾口袋的深度 還有八位專業觀眾帶路,看看哪個製作最受期待和矚目? 現在,請快拿出你的行事曆,註記專屬於你的預知表演紀事!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表演日誌──重點節目精選
編按:此處節目名稱或內容為暫列,正式節目名稱內容以主辦單位宣告為準。 3月份 音樂 NTSO深沈的德式浪漫舒曼.布拉姆斯 美麗年代 戴安娜.克瑞兒演唱會 NSO馬勒第六 《鐵達尼號》草地音樂會 福爾摩沙巴洛克古樂團瘋.巴洛克 歐瑪拉與樂士浮生錄 全球告別巡迴演唱會 NTSO室內樂音樂會陳必先、簡碧青與威利.齊瑪曼 王心心作場「此岸.彼岸」 《佳麗村三姊妹》電影音樂會 NTSO瑞士之夜 TCO國樂經典必修課向前輩致敬 影˙響 台灣50年 50部草地音樂會 台北愛樂維也納頌歌 喬治亞青春火焰卡蒂雅 首度訪台鋼琴獨奏會 史溫格歌手音樂會 丹耐夫正若烏瑪芙巴剌拉芾「念念古調」 朱宗慶打擊樂團「第五種擊聲」 台北愛樂歌劇坊《藝術家的生涯》 「逐夢上弦樂」高雄市國樂音樂會 TSO瓦格獻禮1南美光與影 蕭邦桂冠 指尖輕哲學鄧泰山鋼琴獨奏會 歌劇女神安娜.涅翠柯歌劇之夜 TCO臺北市傳統藝術季開幕音樂會遶境 NTSO專題音樂會七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達人名家推薦 ──今年我要看 !
看到前面十頁洋洋灑灑排開的年度表演備忘錄,想必有好多讓讀者「怦然心動」的演出,但選擇是這麼這麼的難啊,我們特別先去請教多位達人名家,讓他們先拋出心目中的「不可不看」,說出為何「不能不看」,如果你心有戚戚焉,就趕快加入搶票行列吧!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理性與智慧的音樂大師
跨世紀的音樂大師皮耶.布列茲,不管在作曲或指揮領域,都是頂尖的代表人物,尤其他一生致力於現代音樂的推動,不管在什麼位置,念茲在茲,都是以各種方式思考並推動「新」音樂。今年一月五日,高齡九十歲的大師在德國巴登巴登家中辭世,讓我們回顧他的一生,看他如何以智慧與理性,創造並實踐現代音樂的豐富世界。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記皮耶.布列茲
布列茲指揮從來不用指揮棒。有一次,我們詢問他有關指揮棒的問題,他說不覺得需要,他認為指揮最重要的是對音樂的了解,而且說:「你必須要有音樂的聲響在心中,要熟悉到好像是你自己的創作,你才能帶領樂團,至於用不用指揮棒,那跟能不能指揮沒有直接的關係。」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台、馬、泰舞蹈名家 從傳統中淬新生
去年底於臺北藝術大學舉辦的「傳統的超越※老靈魂新聲音亞太當代舞蹈大師講座及工作坊」,邀到三位舞蹈大師泰國的Pichet Klunchun、馬來西亞的Ramli Ibrahim與台灣的林麗珍,舉行大師講座與工作坊,並同台座談,分享各自在傳統與當代之間,自省並以身體實踐的創作歷程。而無論「傳統」指涉的是土地記憶、既有結構或者集體意識,對於在地脈絡的尊重與理解,是三位舞蹈大師一致的態度。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劇場始終是絕望之地,讓人習慣告別
應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首屆「PSA│實驗表演:聚裂(ReActor)」之邀,劇場導演王墨林與黑名單工作室合作展演了《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曾宣告《長夜漫漫路迢迢》二○一五年演出是王墨林個人的台灣戲劇封箱作,這次的《哈》劇則是一次去中心化的創造過程,多位藝術家走入「不確定」的現場,互相穿透,深入內在。倘若《長夜》是王墨林告別戲劇的手勢,《哈機》也許是回歸的手勢,回歸「遂行性」作為台灣小劇場與行為藝術交匯的身體行動能源,回歸身體氣象館創立的一九九一年,回歸前語言的官能,也回歸解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