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康柏拜區《哈姆雷特》 預演開始話題不斷
因為主角班乃迪克.康柏拜區的高人氣,巴比肯中心製作的《哈姆雷特》去年票券開賣就創下秒殺奇蹟,八月初終於開始預演。因為太受矚目,連媒體也不顧與劇團間的默契,搶先刊登評論與劇照,甚至看預演的觀眾也違規拍照、錄影,就是想在社群網站中搶得爆料先機,致使班乃迪克.康柏拜區還要親自出馬呼籲:大家別再拍了啦!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博馬榭協會永續經營創意 補助六大領域劇本創作
法國有舉世少見的、針對劇作家的常態性補助,是由「戲劇作家與作曲家協會」的周邊組織「博馬榭協會」所提供,且補助對象不限於傳統定義的劇作家,包含劇場、舞蹈、馬戲、街頭藝術等六大領域的廣義劇作家都可接受補助。除了補助寫作計畫,該協會也組織讀劇會,補助劇本出版、翻譯與演出製作,並建立寫作資源資料庫,還根據每年劇本送審的結果彙整注意事項,幫助年輕劇作家認識自我盲點對創作的培植與經營,可說是相當全面。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胡亂抓食不如獨沽一味 北京專業劇場隱然成形
原名「東方劇院」的「北京喜劇院」於七月中開幕,為北京的專業分眾劇場更添氣勢;喜劇院委託國家大劇院管理經營,成為國家大劇院蛋殼外的第五劇場,並由著名喜劇演員陳佩斯主持,前景被大多數人看好。天橋藝術中心的大劇場也將在十一月十七日開幕,硬體就是為音樂劇演出而設計,是中國第一個音樂劇專業劇場的範本。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上海評彈團製作《林徽因》 向群眾集資引發回響
上海評彈團醞釀了三年的製作《林徽因》,最近發起「眾籌」,引來媒體關注,也突然多了許多來支持的朋友。這個計畫預計籌資五十萬,分成一百股,每股五千元,劇團約持有兩成比例,演職員都一起下海參股,參與的股東們也將進入二度創作中,幕後的粉絲們可以公開進入戲的排演、審定等過程,作品將舉行開放式的劇本朗讀會,聽取各方意見,這也將開啟評彈界的先河。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女神揮別 繼續前進
世界舞壇公認的「芭蕾女神」西薇.姬蘭,在去年發布了「告別舞台」的退休宣言,令全球舞迷難過不捨:那絕美的舞姿,從此真的看不見了嗎?女神聽到了,最後一次帶著她的精湛舞藝巡演世界,Life in Progress演出將在十月初來台,舞碼包含了歐陸多位大師級編舞家的作品,其中還有阿喀郎的新作,女神告別,還是讓你看到她前進的力量!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莎賓.梅耶 帶來古典中的搖擺風情
知名單簧管演奏家莎賓.梅耶將於九月下旬再度訪台,這次是應北市交首席指揮吉博.瓦格之邀,與樂團「共舞」一夜!擅長德奧曲目的莎賓.梅耶這回的曲目別出心裁,將演出雷史畢基的《鳥》與柯普蘭的《單簧管協奏曲》,後者有大量的爵士元素,讓梅耶可以展現其隨性自在、出神流暢的精湛技巧。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火車上警匪鬥法 台灣社會小縮影
綠光劇團「台灣文學劇場」系列的第三部《押解菜鳥警察老扒手》,改編自作家段彩華的短篇小說,場景發生在一輛舊時台鐵的平快車車廂上,描述一名警察得從高雄押解一名扒手到台北出庭聆訊,在火車旅途中,菜鳥警察與老扒手展開一連串鬥智鬥法的攻防戰。編劇吳念真將他對台灣現況的犀利觀察融入,他說火車車廂裡發生的種種,帶出一連串暗藏玄機的故事,如同「台灣社會的小縮影」。
-
企畫特輯 Special
讓精采藝術活在當下
邁入第四屆的「香港週」(Hong Kong Week)將再度造訪台灣,九月十日起開展一系列藝術活動,包含大型展覽、表演藝術演出、論壇講座等延伸活動,與台灣藝文愛好者深度交流,認識香港豐富多元的藝文面貌,正是好時機!
-
藝號人物 People 爵士鋼琴大師
艾利斯.馬沙利斯 美國爵士大當家
身為美國最知名的爵士家族大家長,爵士鋼琴大師艾利斯.馬沙利斯不只是帶出四個在爵士樂界光芒耀眼的四個兒子,更是桃李滿天下的「爵士界孔夫子」,手下高徒眾多,說是「馬家軍」也不為過!而出身紐奧良的他,演奏風格並非傳統紐奧良爵士而已,他說:「我兒子溫頓(小號大師)曾形容我的音樂是「跨界音樂」,跨過了紐奧良傳統與所謂的現代藝術。而我自己,則認為重點在於我想寫什麼樣的曲子,以及我想演奏什麼樣子的作品。」
-
藝號人物 People
戶外派對連三場 廳內星星耀光芒
年度爵士大戲「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即將登場!但也如您所知,音樂廳今年花了三個月時間整修,活動時間比往年稍稍延遲了兩個月時間,也因此,音樂廳裡的售票演出今年減為三場。但若逆向思考,需要掏腰包買票的場次變少了,加上院方貼心多加一場戶外免費音樂會,打打算盤,要錢的少了,免費的多了,完全符合大家精打細算、勤儉持家的美德完全划算!
-
藝號人物 People 資深演員
王琄 磨喙拔羽 振翅高飛
「老鷹的平均壽命可以到七十歲,然而在四十歲左右,牠會遇到生命的瓶頸,牠的鳥喙已經太彎、羽毛也變得太重,牠必須蛻變才能生存。」跨足劇場、電視與電影的王琄如是說。長年的表演與戲劇教學工作,王琄的成績有目共睹,但她自問:「為什麼還要表演?這一切又是為了什麼?」今年她參與脫口秀、舉辦讀劇及青少年戲劇推廣,演出與偶同台的新戲《洋子 Yoko》。她說:「這些都是讓我覺得快樂的事,我可以默默地做、慢慢地做,好像手工藝,回到簡單。」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賽場上南征北討 台灣囝訂下未來之約
相機鏡頭前,兩個大男孩靦腆地笑著。對於站在眾人面前這種事,他們早就習慣,但沒有了音樂相隨,他們就像武士卸下了一身的武器,回到最真實的自己。「手不知道要往哪兒擺?」看著他們尷尬,我們嚷著要播放幾天前大賽實況錄音。只是,這麼做到底會是幫助還是折磨?我們終究沒有試。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在七月初的那幾個晚上,對國內愛樂者來說,是煎熬的!那是少有的國內樂迷集體熬夜、守在電腦前聆聽曾宇謙拉完最後一輪、公布獎項的時刻。當獲知他得到本屆柴科夫斯基音樂大賽最高榮譽時,眾人即使隔天帶著黑眼圈,心裡仍是甜滋滋。而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莊東杰,在短短三年內獲獎不斷,今年上半年更一舉拿下三個大獎。依大賽的允諾,他極有可能會成為台灣第一位與維也納愛樂合作的指揮。 一個才剛獲得大獎飛回來;一個明天就要往外飛。兩人的交錯即使短暫,卻已有了約定。看著他們的笑容,不免喟嘆他們一路征戰的顛簸。從今以後,兩人都即將展開生命的新頁,無論啟航飛到哪裡,他們確信,出發點就是台灣。
-
焦點專題 Focus
音樂新點子.耳朵新樂園
對新音樂感到抗拒?那是正常的!自古以來當新樂派的風格一出現,對於聽慣一種聲響的人們,總有一段掙扎。 但這些新奇的點子,就如同食物裡的辛香一般,帶來一種刺激、也誘發前所未有的感受。味覺如此,聽覺,當然也如此。 生於現代的我們,該是最貼近現代音樂的一群,即使不熟悉,卻不能不了解。藉著兩廳院今年「新點子樂展」的規劃,我們深入剖析樂曲中傳達的理念、訪問貫穿三檔音樂會的「跨界好友」,暢談新媒體及燈光藝術,並且邀請策展人趙菁文親自撰文,介紹現代作曲家如何將滿腦子的概念,在樂譜上呈現。 也許你會說你不懂五線譜,但在現代音樂領域裡,誰要你讀懂五線譜?翻開一頁頁繽紛多彩的圖案,體會新音樂的樂趣,那時你將會發現自己離現代音樂的距離,其實沒有那麼遙遠!
-
焦點專題 Focus
取材自然 聲響的自我生成與消逝
或許有人會懷疑,如此就泛音結構「照抄」的音樂,究竟有何趣味。然而更深一層討論,如此產生的聲響卻挑戰將音樂視為旋律、節奏、和聲等「音樂元素」結合的傳統聆聽者。在頻譜樂派的觀念裡,其實音高、節奏、音色等以往被認為是各自獨立的音樂元素,都是可以互相置換的。而把聲音的生成與消逝當成是音樂結構的基礎,更是一種新的音樂的形式概念。
-
焦點專題 Focus GAME 1/時間的漩渦
頻譜樂派創始經典 法國天團特製「台灣限定」
打開「新點子樂展音樂新樂園」的大門,策展人趙菁文先送上由法國天團Ensemble Intercontemporain來台處女秀「時間的漩渦」,這是該團以小而美的編制為台灣特地打造的演出,將演奏「頻譜樂派」創始人傑哈.葛里塞的經典《時間的漩渦》,大自然聲響渾然成樂,打開樂迷的另類「耳」界。
-
焦點專題 Focus
超越五線譜的想像 友善溝通的起點
記譜法應該作曲家提供給演奏家,一個友善的溝通工具。在了解淺層的音符、表情等符號之餘,還可能儘量地接近理解作曲家的思維深處,而後詮釋其作品。所以當創作者的樂思超越的五線譜與音符所能表述的範圍,新的記譜法的誕生也就順理成章。一九五○年代,作曲家尋求其他表達音樂的可能,新的想法與呈現便需要新的記譜方式,作曲家因此發展出一些比擬音值的符號、圖象記譜、或空間記譜等,讓演奏者可依自己視覺記號與聽覺詮釋的想像關聯,演奏相應的動作與聲音。
-
焦點專題 Focus
豆芽菜之外的繽紛世界
不是音樂家故意搞怪!隨著音樂家們愈來愈豐富的想像,傳統的五線譜早已不敷使用。不信,想想傳統記譜法要如何應付用指甲刮絃、用手肘壓琴、在鋼琴琴弦裡邊彈邊「加料」,甚至加上電音、邊彈邊玩遊戲沒有作曲家的絞盡腦汁、重新設計,又如何將抽象變成紙上的具像?再說,五線譜最初也只從一條線,加到現在的五條線。如果傳統線譜是這麼衍生而來,那麼誰說,活在現代的我們,不能加入「發展」的行列?線條、色塊、空間、幾何圖形怎麼看、怎麼玩,就讓精選的紙上樂譜展,引您進門道!
-
焦點專題 Focus GAME 2/收藏心事
連續三屆擊樂國際大獎加持 敲打中共享美好回憶
從小就很喜歡收藏大大小小東西的陳哲輝,長大之後玩打擊樂,更是能讓他名正言順的「投其所好」;不同的是,收藏不只是他的「玩具」,也變成了樂器。這回新點子樂展的「收藏心事」演出,他將帶領著在三屆盧森堡國際擊樂重奏比賽獲獎的學生,一起展現比賽得獎的精采曲目,並結合新媒體互動裝置,包括動畫、投影、燈光一起呈現。
-
焦點專題 Focus
讓聽覺與視覺 一起在舞台上說話
一場音樂演出,配上變化萬千的多媒體與燈光變化,吸引你的,是音樂,還是眼前的奇幻景觀?就像以前歌劇、樂劇、音樂劇的美學爭論,到今天則存與音樂與其他領域結合的演出中,孰輕孰重?如何不反客為主?成為參與製作的藝術家的重要考量。可是當音樂作品被寫出後,詮釋者在舞台上的演出,原本就是他們對樂曲理解後進行的再創作,多媒體與燈光的呈現,是否也可如是觀?
-
焦點專題 Focus GAME 3/世紀音樂
接收、回應、驅動、合成 激發感官的未來
結合互動電聲與3D影像,以數位裝置結合音樂演出,在接收、回應、驅動現場及時合成的聲音與影像圖形,然後再激發出新的音樂演奏「世紀音樂」這場這場音樂會,彷彿啟動了「音樂機器人」,加上「會說話」的燈光,整個就是一場充滿未來感的感官遊戲,而在單簧管演奏家莫里納尼的即興演奏下,更添聆賞的豐富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