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音樂新訊 英國鋼琴家
史蒂芬.賀夫獨奏會 帶領聽眾「由黑暗迎向光明」
活躍於當今國際樂壇,曾獲六座留聲機大獎、法國金音叉大獎的英國鋼琴家史蒂芬.賀夫(Stephen Hough),以他收放自如的演奏技巧,和細膩而精準的情感詮釋驚豔樂迷,更被《華盛頓郵報》譽為「已臻超乎常人境界的絕技名家」。 除了出色的鋼琴演奏之外,賀夫在創作上也不遺餘力,作品包含多首奏鳴曲、管絃樂等當代精緻音樂。至於樂曲改編,更是獨樹一幟,在重現鋼琴琴音本身的美好之餘,也將古典、民謠、音樂劇等旋律融入編曲,展現他獨到的音樂觀點。這次來台的獨奏會,賀夫強調會帶領聽眾「由黑暗迎向光明」,將演出舒伯特《A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784》、法朗克《前奏、詠嘆與終曲》、德布西《版畫》、李斯特《超技練習曲》與《被遺忘的圓舞曲》等曲目;值得一提的是,賀夫的安可曲常由他親自改編當地的歌謠或音樂,透過他精湛且獨特的詮釋,帶給樂迷意外的驚喜。
-
澳洲黑臂章樂團《歌之版圖》 演繹浩瀚音樂旅程
隨著音樂,黑白影像繪出澳洲的草原,像是身歷一場壯美的旅程,無論是否曾踏上澳洲土地,在黑臂章樂團《歌之版圖》演唱會裡,都能感受音樂和影像交織出大地的寧靜與開闊。
-
《幕後傳奇─苦魯人生》 揭露舞台背後不為人知的一面
刺點創作工坊以劇場幕後工作者為題材,創作了以小人物心情寫照為出發的原創中文音樂劇《幕後傳奇─苦魯人生》,試圖用譏諷荒謬喜劇手法,為藝文產業基層人物表達不滿。
-
雲門舞集《烟》 追憶似水年華
二〇〇二年由雲門舞集創作首演的《烟》,暌違十三年將重新搬上舞台,有如一支全新的作品,沒有線性的情節發展,企圖營造回憶的迷離境界,重現林懷民難以忘懷歐洲繽紛色彩的春天。
-
法國幻動劇團《星光時刻》 點亮日常風景
水滴變成水晶球、不斷從嘴中湧出的紙團在法國幻動劇團的奇想下,運用魔術、即興肢體表演、操偶、物件劇場等形式,物件有了截然不同的生命力,將日常生活化作美好奇蹟。
-
北市交開季音樂會 2015年伊莉莎白女王大賽首獎小提琴家林志映來台演出
甫獲2015年伊莉莎白女王大賽首獎的韓國小提琴家林志映首度來台,將與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在「樂之巔─開季音樂會」中演出浦羅柯菲夫《G小調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
-
無垢舞蹈劇場《花神祭》經典再現
成立廿周年的無垢舞蹈劇場,九月將呈現睽違舞台十年的經典舞作《花神祭》,消息一推出便造成轟動,原預計演出三場,票券開賣即一票難求,再陸續加開兩場加演場次。
-
旅美編舞家林向秀《心之所向》 探索五顆饑渴之心
舞蹈家林向秀今年應臺北藝術節邀請,返台重現旅美期間的重要編創作品《心之所向》,詮釋人在不同的角度、層面與時空中的心靈狀態,給觀眾一個「心」的力量與方向。
-
新舞臺藝術節 十月高雄登場
新舞臺文資案爭議日前圓滿落幕,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進一步推動「新舞臺走出新舞臺」,第一屆新舞臺藝術節將於十月起從高雄出發,共有六檔精采藝文饗宴,精采可期。
-
2015舞蹈秋天 東西方重量級舞團共襄盛舉
國家兩廳院每隔兩年舉辦的「舞蹈秋天」,結合國際舞團與國內舞蹈菁英的系列節目,今年邀請了雲門舞集、法國瑪姬.瑪漢舞團等共七檔節目,展開為期一個半月的舞蹈盛宴。
-
綠光黑色幽默喜劇《押解》 吳念真:台灣社會小縮影
導演吳念真十月起將菜鳥警察搭乘台鐵,從高雄一路押解扒手到台北出庭的情節搬上舞台。過程中,火車車廂裡發生的種種,帶出一連串暗藏玄機的故事,如同「台灣社會的小縮影」。
-
《蛻變》機器人版 探索生命本質
日本編導平田織佐再度受邀至臺北藝術節演出。這次,他將與坎城影后伊蓮‧雅各合作,帶來與大阪大學機器人劇場計畫的《蛻變─人形機器人版》,繼續探究人與機器之間的存在與價值。
-
「小劇場・大夢想」翻玩傳統 打造戲曲夢工廠
國光劇團「小劇場‧大夢想」劇展,今年將挑戰多元劇種的交融實驗,除了延續前兩屆「外邀二團,三檔好戲」的模式外,並增加了阮劇團「劇本農場」的讀劇演出,打開更多合作的機會。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和洋合一的百年老店
日本是一個善於吸收外來事物,融合自身主體特性,形成獨特文化的國家。我們今日所認識的日本文化,是傳統的日本文化和外來文化在不斷接觸、交融、滲透的結果。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大舉西化,吃洋食、穿洋服、聽洋樂,成為一種新的生活型態。以現代演劇而言,剛歡慶一百周年的寶塚歌劇團,最能見證日本傳統如何與西洋文化接軌,以西方歌劇的舞台效果,包裝日本歌舞演劇,具體表現「和洋合一」的精神。 創立之初,寶塚的演出並未設定明確的方向,直到一九一八年,創辦人小林一三提出「新國民演劇」的想法,區隔於古典的歌舞伎、文人為首的新劇,提倡以清新娛樂、家庭本位、低廉票價、西洋樂器配樂的歌舞演劇。一九二五年,小林一三派遣一批劇團人員到歐美觀摩見習,回國後推出公演《我的巴黎》,在日本傳統戲劇中融入巴黎歌舞秀(revue)演出風格羽毛裝飾、亮片服裝、華美舞台、一字排開的大腿舞為寶塚歌舞劇時代揭開了序幕,成為寶塚最初的雛形。 取材自歐洲歌舞秀的表演形式,讓寶塚一開始就存在高度的跨文化結合,隨後發展還包括引進百老匯劇目等,形塑出寶塚混揉西方文化色彩的日本特有藝能。舞台上,人物造型全都以西方人的審美標準為典型,包括讓高佻的女性反串男裝,用化妝技巧展現深遂大眼與輪廓,再加上染金的髮色等。寶塚以扮演女性扮演男性,東方人扮演西方人建構出日本人對西方文明的美好想像,那是一個非寫實的理想國度,觀眾,特別是女性,可以走進劇場,藉由觀賞演出獲得現實生活中沒有的慰藉。 在寶塚工作將近六十年、打造無數經典劇目的導演植田紳爾接受本刊受訪時表示:「回顧寶塚一百年的歷史,過去只有純粹的日本傳統演出,而我們是日本人演外國人,而且還要讓人相信我們的演出,寶塚有足夠的說服力,而這一百年來,寶塚的演出內容與手法也不斷地改變,比如音樂會配合當時年輕人能接受的曲調等等,這樣的方式也讓年輕一輩願意靠近,進而理解我們的傳統,也讓傳統得以留存。」 上個世紀,日本有超過廿個女子歌劇團,曾經,「西寶塚,東松竹」二分天下,盛況一時。時值今日,松竹歌劇團已在一九九六年解散,唯獨寶塚仍在演藝市場屹立不搖。植田紳爾的一番話,或可說明,這個百年老店,為何在娛樂多元化的競爭下,仍受粉絲熱愛。
-
專欄 Columns
先管自己家的事吧
想想小時候生活的青山綠水,炊煙四起想想結婚後的攜兒帶女摟著妻子,想想與家人分隔兩岸去大陸工作,孤獨、炎熱、寒冷想想自己和自己的老伴兩鬢斑白,還得想想往後的日子,要怎麼過?不想了!!來吧!誰怕誰!從小就沒怕過,怎麼想還是這麼回事。
-
專欄 Columns
所以說變還是不變
我們看到了一個製作的裝台,又看到了它的拆台;我們嗅到了一個潮流竄起的氣味,又眼睜睜看它失寵退去;一個主義在歷史上標下了重要的註記,另一個和它完全抵觸的主義依然升起。這是一條兼容萬緒的洪河,它的精采就在它的不斷變化,而數不清的變化竟完全消融在快速流動的滔滔流水之中,所以放遠一看,它從來就沒有改變過。
-
專欄 Columns
絕對音感的特異功能
一直到我七歲時,我媽媽才發現我有絕對音感,她覺得很興奮,並且開始測試我。「轉過身,不要看到琴鍵」接著她會彈幾個不同的音,然後我會告訴她這些是什麼音。我並不覺得有任何困難,我真的不懂為何她會如此驚訝。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每當有人來拜訪,她就會像莫札特的爸爸一樣,要求我到另一個房間,去向客人展示我的這項「特異功能」。
-
專欄 Columns
具
我當然可以花很多心力做一頓難吃卻充滿了愛的晚餐給情人,但是,今天一餐有一百位觀眾,那不能用僅停留在自己腦中的概念和心中的「愛」可以解決的,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愛」具體化為一百道同樣溫度和味道的料理,這就是服務業基本的原則。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林肯中心前總裁出回憶錄 直言不諱大算總帳
二○一四年卸任、擔任林肯中心總裁長達十二年的雷諾.雷維,在新近出版的個人回憶錄中,一吐在職時不能說的真實感受。為了經營林肯中心與大規模的翻新工程,雷維使盡外交手段,只求能整合「異見」達成最後目標,而在書中她終於能說出心中想法,超有自信的他,也將回憶錄寫成商業案例研究,而最成功的就是他自己的管理方法。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柏林外交事務藝術節 楊.法布爾、謝克特搬演新作
今年進入第四屆的「外交事務」藝術節,從六月廿五日到七月五日展開十天的演出,這次邀來比利時前衛藝術家楊.法布爾的新作、廿四小時馬拉松演出的《奧林匹斯山》與當紅以色列編舞家侯非胥.謝克特的《野蠻人》,前者以舞蹈、獨白、裝置,演繹希臘神話的紛亂與哀愁,後者大量使用巴洛克音樂,群舞盛大炫目,肢體外放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