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與影視編劇
馮勃棣 對神提問 凝視人性
以《我為你押韻情歌》廣為小劇場觀眾熟悉的編劇馮勃棣,向來以精妙的語言策略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但在這次新作《Dear God》,是從小擁有信仰但又有諸多疑問的他,把他「我和神的碎碎念」,以「苦難」和「罪惡」為核心思想寫成。從劇場寫到電影再寫回劇場,馮勃棣自陳「審美觀有所改變」,除了掌握對文字的敏感度,保有對情感溫度的靈光,更透過跨足不同領域的探索,深入挖掘內心探問,展現對人性更為宏觀的凝視目光。
-
企畫特輯 Special
第13屆台新藝術獎 年度五項得獎作品揭曉!!
台新藝術獎於三月中旬揭曉年度五項得獎作品,由九位複選委員在「時代精神」、「人文關注」與「未來性」的評選方向下,從年度提名觀察團共同推薦的十四件初選入圍名單中選出。五項得獎作品接下來將自五月卅日起至七月廿六日在北師美術館展出,六月中旬將由國內外專業人士組成的決選團選出大獎得主,將於六月十三日頒獎典禮現場揭曉。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天子腳下百戲翻騰 北京劇場地圖
北京作為當代中國的戲劇首都,表演藝術的場館興建方向被高度樂觀地設定,尤其廿一世紀至今,可以說是中國傾全力重點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年代,舉國上下都仔細檢視挖掘文創資源,大手筆投入各項建設。 迄今光是北京城內便有將近兩百個大大小小的劇場,在諸多戲劇節平台的搭建與民間資本的投入下,不僅鼓勵更多優秀的戲劇原創出現,也激發了青年導演及演員的創作積極性,為戲劇藝術的發展和未來努力累積能量。 北京每天上演的節目多如繁星,演出資訊讓人眼花撩亂,想到北京看戲,怎麼挑?如何選?本刊特別製作「北京劇場地圖」專題,從大劇院、中小型劇場、觀光與傳統劇場,到非主流劇場空間,提供讀者入門指引,上北京城,按圖索驥就能輕鬆看戲去!另介紹最新上演的「兩岸小劇場藝術節」,讓讀者觀眾未上北京,先品味北京劇場的前衛風貌。
-
焦點專題(二) Focus
與城市歷史同步 綜覽世紀新京風華
從京戲到現代戲劇,從「戲園子」到設備現代、席次上千的「大劇院」,北京的劇院建設如同一部中國戲劇發展史,也映照著城市的興衰發展歷程。不同時代的劇院建設服務著不同的藝文需求,在文創當道的現下,北京的劇院建設遠景更是恢弘驚人,大型劇院紛紛落成啟用,中小型劇院也蓄勢待發戲劇首都之名,絕非虛幻!
-
焦點專題(二) Focus
民間力量催發 文創風中「井噴」倍增
雖然一千至三百座位之間的中小型劇場,對堅持不擴音原聲演出的中國話劇界來說才是夢幻劇場,但直到九○年代民間戲劇力量崛起,中小型劇場需求量大增,才陸續湧現相關建設。而新近的文創風潮更是推波助瀾,在補助法規、獎勵投資、人才培育、大型建設方案陸續推出之下,許多新劇場依附在不同的房地產與商業空間中興建,也有許多老劇場或影劇院整修變臉,增加表演功能
-
焦點專題(二) Focus
戲樓茶館天橋下 古風懷舊奇觀吸睛
海納百川的北京,在表演藝術上也是體現著新舊交織、藝術與娛樂俱盛的多元風貌。在表演類型紛雜的多種劇場中,若想體驗具北京旅遊特色的演出,可選擇迄今依然保留古風的傳統戲樓,或是互動性強的茶館演出,另有精采的雜技劇碼與令人瞠目的大型舞台秀帝都的夜晚精采紛呈,只等你走進劇場!
-
焦點專題(二) Focus
翻轉空間形式多樣 標舉藝術獨樹一幟
除了大劇場、中小型劇場、傳統戲場與觀光劇場,北京還有一類難以定位的演藝空間,身居咖啡館、酒吧、餐廳之中,吸引私人劇團進駐演出,形式多元,常是許多文青的愛好流連之地。有的強調演出戲劇經典,也有完全演出個人作品的音樂劇劇場,風景殊異,是北京另類的劇場風景。
-
焦點專題(二) Focus
規模數量驚異傲人 尚欠鮮明品牌形象
北京的表演藝術相關藝術節為數甚多,但因缺乏好的節目企劃概念,除了「北京國際音樂節」較為國際認可,多數未能豎立鮮明品牌。而在以戲劇及舞蹈為主題的藝術節方面,多以參與團隊之多、演出數量之大、相關活動之豐富,傲視於世,但因種種因素牽制,大多劇目只能把藝術節當作展現創意的平台。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從雙向交流到兩岸共製 三地團隊共襄盛舉
今年的兩岸小劇場藝術節,除安排驫舞劇場、無獨有偶劇團、莎妹劇團到北京演出外,更推選新媒體藝術家周東彥《我和我的午茶時光》,以共同製作的模式,進軍中國。另來台演出團隊中,也首度加入香港,共有黃盈工作室《麥克白》、哲騰文化《你好,打劫!》、薪傳實驗劇團《群鬼2.0》、青年導演馬俊豐《鄭和的後代》及香港的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十方一念》輪番上台!
-
藝視窗 News
慶祝國臺交七十周年 委託創作啟動
【台灣】 慶祝國臺交七十周年 委託創作啟動 適逢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創團至今七十周年,樂團以鼓勵創作為傳統,於今年開始以「台灣文學」方向,委託作曲家以文學作家本身或作品為對象,將文學轉換為音符。此創作計畫名為「交響台灣」,預計為期五年,創作作品以管絃樂團編制為主之管絃樂曲,曲式可為交響曲、交響詩等,由作曲家自由發揮。 邀約對象以國內各世代的作曲家為主,第一階段除了邀請賴德和、錢南章、楊聰賢、潘世姬、陳士惠、黃思瑜、林京美、顏名秀等作曲家之外,在八月國臺交「2016青年音樂創作競賽」獲選的第一名得主,也將為本計畫委託之對象。目前已擬定之文學作品有《海神家族》、《驚婚》、黃春明之四首詩《濁流三部曲》、《臺灣人三部曲》等等。第一部作品預計今年11至12月間國臺交七十周年團慶系列音樂會呈現,自此每半年發表一部作品。而完成之作品除由國臺交排練、演出外,亦將規劃相關活動。(李秋玫) 「嘉義市節慶管樂團」夏令營甄選 即日起受理報名 2012年嘉義市政府首度招募成立的第一支官方城市代表團「嘉義市節慶管樂團」,過去三年來不但有管樂節新年音樂會、大師講座、世博台灣館戶外演出還有城市及校際交流。去年首度以夏令營的形式對全國學生招募,今年又將展開甄選。凡具中華民國國籍或在台灣就學之國中一年級以上在學學生(不含國小應屆畢業生)皆為招募對象,報名時間為即日起至5月15日前受理。截止後由嘉義市文化局遴聘審查委員於5月23日辦理試(視)奏甄選,地點為嘉義市立博物館1樓簡報室。相關甄試內容及營隊活動規劃及報名表請至「嘉義市政府文化局」網站(www.cabcy.gov.tw)察看下載。(李秋玫) 魔梯形體劇場 本月中舉辦「肢體喜劇工作坊」 什麼是喜劇的身體?為何有些表演者就是特別容易戳中觀者的笑點?他們的身體能量從何而來?師承法國戲劇大師Philippe Gaulier的魔梯形體劇場團長陳雪甄,協同新加坡資深劇場演員詹煇朕共同授課,將於本月中旬開設為期兩天的肢體工作坊,帶領對肢體喜劇有興趣的表演者一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想念,是一種看不見的看見
海,是情感的象徵,也是他們的歸宿,在當中是浮是沉,其實與觀眾一樣,端看個人取捨天分所限,際遇所限,看得見的事實擺在眼前,他們的價值不過如此。只是,如能把看不見的看見,看穿,所謂「失敗」,不過是執著於強求某些事物或情感的必然結果。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班奈狄克.康柏拜區的演員密碼
因為BBC影集「新世紀福爾摩斯」,讓班奈狄克.康柏拜區躍身為新一代實力派男星,魅力席捲全球,去年影集在台灣播出,更讓他在國內擁有眾多死忠粉絲。同劇飾演華生的馬丁・費曼稱他是「了不起的演員」。 十年磨一劍,在走紅之前,班奈狄克早已在影視與舞台界默默耕耘了十年。戲劇科班出身的他,跟許多當紅的英美硬底子演員一樣,從舞台劇開始奠定紮實根基,而後在影視圈大放異彩,獲得注目與肯定。對專業演員來說,劇場,是磨練技藝的必經之路。 藝活誌開展全新的面貌,為你揭開班奈狄克的表演秘密,並從班奈狄克的崛起,看英美舞台劇演員,走上大銀幕之後,如何透過鏡頭,以演技證明自己、征服觀眾。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野蠻時代中的知識分子魅力
如果有一個演員能演出「時間」,在這個「沙漏」世界裡,他必然如真正的權杖持有者,人人會對他好奇與欣羨,並且在科技領先演技的時代,重新讓人發現演員的重要性,而在當今,擁有這能力的,能抵抗沙漏焦慮的,讓歲月質感甦醒的,新生代除班奈狄克.康柏拜區(Benedict Cumberbatch),無人出其右。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掩蓋不住的戲劇基因
作為這兩年世界影壇的當紅炸子雞,班奈狄克.康柏拜區的備受矚目絕對不是偶然。出身演員家庭,戲劇科班訓練,加上從舞台、電視到電影,多元角色的扮演歷練,打造出深厚的功底,為了這綻放的時刻,班奈狄克.康柏拜區已經磨礪多時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我喜歡他,因為……
班奈狄克.康柏拜區魅力所及,除了吸引一般觀眾,專業劇場中的演員粉絲也不少!透過自身專業,台灣的演員粉絲們看到班奈狄克怎樣的表演魅力?且聽他們娓娓道來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一千零一夜的剪紙故事
藝術家吳耿禎以剪刀為是「畫筆」,透過各種材質與空間「剪」出他對世界的想法。最近展出的「一千零一夜九個海一片黃昏」,呈現了他《一千零一夜》剪紙計畫的成果,透過剪紙與他人交換文字,互動中形成如同阿拉伯民間經典《一千零一夜》般的傳說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這一扇窗 讓你看見驚奇的風景
以獨特好奇的世界觀、強大的知性取勝,「城市游牧影展」今年進入第十四屆,依然關注次文化、對抗主流霸道、到處挖掘這個世界上好玩有趣的人事物,今年影片中呈現多部關於音樂及其他奇人異士的影片,讓我們看到驚奇的風景。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除了傳奇,我們還剩下什麼?
面對那些樂壇傳奇,樂迷除了一次次掏錢出來買唱片專輯以示膜拜崇敬,還有什麼辦法能表達自己的追隨誠心?偏偏只要是「傳奇」,唱片商總是愛用「大全集」、「復刻版」,挑戰樂迷的口袋與意志力!最近鋼琴大家波哥雷利奇、李希特,還有讓修道士唱成暢銷榜首的《葛利果聖歌》,就這般如此地讓樂迷面對煎熬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安娜琪舞蹈劇場
《我們》 舞者一起創造的「健達出奇蛋」
手電筒、大積木、大魚缸、各色顏料安娜琪舞蹈劇場這次動用了許多個性強烈的元素,融合為新作《我們》。事實上,從作品名稱與多元的材料選擇就揭示了這是一個像「健達出奇蛋」一樣的作品,對編舞家謝杰樺來說,這是一個新的嘗試,打破了過往編舞家由上而下給表演者具體指令的創作方式,而是更上一階,以兩年來的肢體訓練轉化舞者的身體質地,並建構作品的龍骨,開放舞者的想法,共同匯聚創作。 全作分為幾個段落,都是從這群謝杰樺口中「很吵、意見很多」的舞者們所發想的。《我們》開啟了編舞家與表演者更多的溝通,也讓過去較少獨立編創的舞者們有了「離線」的機會,從第三者角度觀看各自的選擇會牽引出什麼結果,「當然也有如果是我可能會不去玩的元素,可能因為製作起來太繁雜,或我覺得很多人用過了,但大家呈現出的結果蠻出乎意料,相當不錯。」 值得一提的是謝杰樺的身體訓練。建築專業背景,邏輯清晰,他談起《我們》是從都市規劃舉例,這幾年對身體訓練的嘗試同樣從「結構」出發,拆解舞蹈動作的「形」,從追究「如何動」重新認識關節,認識每個運動的身體單位,讓身體運動找到更細微且多元的組合方式。這部分也將在今年舞蹈秋天的新作《去自由》中有更完整的呈現。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嘻哈大少《尋根之旅》 探問:「我們的身體從何而來?」
十一名穿著筆挺西裝的男子們,扭動關節,配合強烈節奏,精準的速度轉換,這是來自法國的「嘻哈大少舞團」。編舞家卡德爾.阿圖(Kader Attou) 十歲時啟蒙於Sidney Duteil 的電視節目HIP H.O.P. ,因為這個法國電視史上第一個推廣嘻哈文化的節目,阿圖一頭栽進舞蹈,他跳舞、編舞,後來甚至與健身房的好友們成立舞團,他們把在柏油路上,在街頭角落的嘻哈舞步帶進了劇場,走進世界各地的劇院,而被戲稱為「舞蹈走私者」。 但嘻哈的吸引力從何而來?阿圖說:「嘻哈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匯集了各個文化的舞者,這個舞蹈仍然擁有創造強烈社會鏈結的力量。」放大來看,舞者的身體所記得的,也是全球性的文化記憶,在《尋根之旅》The Roots中,阿圖探問了幾乎所有編舞家都曾思考過的問題:「我們的身體從何而來?」嘻哈、印度卡達克舞、現代舞他所習得的技藝形塑身體的樣貌,《尋根之旅》則是解碼的旅程,阿圖同時也保留了舞者們的身體質地,讓個人的獨特性得以施展,《法國新聞社》指出:「在這個製作中,阿圖選擇了『十一名純然的嘻哈舞者』,重塑了驚人的多元動作、速度轉換、慢動作及雜技演出,近乎是特技表演,充滿了微妙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