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這些殿堂,他們如此走過——
這次歐巡,NSO造訪了五個音樂廳,各有各的特色,樂團也必須一一調適。讓我們跟著NSO,也一起造訪這些音樂殿堂吧!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一個樂團的巡演,舞台之下的點滴……
一個團員加工作人員超過一百廿人的交響樂團,如何從台灣到歐洲,巡演四個國家?要不是貼身隨行,不會發現,台下旅行途中的精采,不輸台上精湛的表現!且透過這些點滴紀事,還有留學歐陸、舊地重遊的團員回憶,讓我們更親近NSO!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挑戰了自我 也讓世界刮目相看!
當德弗札克《第八號交響曲》精采地收尾,全場爆出熱烈掌聲,十二天五場音樂會終在柏林愛樂廳中,畫下完美的句點。平均超過百分之九十二、包括兩場完售的票房,演出了兩套半的曲目,NSO闊別十六年的歐洲巡迴,不但讓歐洲樂迷刮目相看,更為樂團立下了一個嶄新的里程碑。
-
藝視窗 News
聯合國機構「國際戲劇協會」接受「台灣中心」成立分會
【台灣】 聯合國機構「國際戲劇協會」接受「台灣中心」成立分會 台灣申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下最高表演藝術機構國際戲劇協會(The International Theatre Institute,簡稱ITI),已於日前核准通過。國際戲劇協會成立於1948年,會址設於巴黎,現有會員85個,以促進國際間表演藝術交流、協調、互助為宗旨,辦理世界戲劇日、舞蹈日及表演藝術學院。以「台灣中心」設立分會,將有助於台灣表演藝術更被世界認識。 廿餘年來,由於台灣並非聯合國會員國而未能加入,近年因中華戲劇學會前理事長胡耀恆、辜懷群、OISTAT國際劇場組織前理事長張維文等持續不懈而終有成果,協會年初已邀集台灣表演藝術界、學界人士四十餘人共同擬訂分會會章,活絡組織運作,並選舉會長一人及副會長四人,分別代表戲劇、舞蹈及音樂劇等表演藝術團體。該中心歡迎各界表演藝術團體加入,詳情請電洽02-25673679,或e-mail至thomas@koo.org.tw。(王婧) 「OneBeat 國際青年音樂家交流計畫」開始受理報名 由美國國務院教育文化事務部與夥伴單位Found Sound Nation共同策畫推動的「OneBeat 國際青年音樂家交流計畫」,已開始徵選全球最優秀的音樂家前往美國,進行駐地交流與合作巡演。 此計畫從2012年首度執行,目的是利用為期4週的時間,讓世界各地的音樂人跨越文化藩籬相互溝通了解,並且共同創作。去年來自21個國家、30位音樂家已在贊助下至紐約駐村一個月,其間除了共同創作之外,並巡迴演出成果;今年秋年,即將啟航的音樂家也增至25位。 明年度(2014/2015)的活動目前已經開跑,只要年齡在19至35歲間,具英語基本溝通能力者,皆可提出申請。不限樂種及學習背景,包括一定程度的古典、爵士、傳統、前衛,甚至嘻哈、電子、DJ、聲音裝置藝術等專業人士皆可報名。期限至2014年1月15日止,一律採線上報名。詳細的國籍限制及兩階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你不能只愛錢
重看《大亨小傳》,我非常喜歡巴茲.魯曼的詮釋。我看出小時候看小說及舊版電影沒看出的重點,《大亨小傳》不只是在講述一段無望之愛,其實是在說一個黃金時代中道德淪喪的故事。而無論是過去或現在,富者恆富,這是金錢社會的潛規則,而每一個社會都一樣不平等,金錢就是階級。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登台前
地點:國家戲劇院後台 時間:二○一三年三月七日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四個熱血男孩 帶著鋼琴去旅行
最近在「flying V群眾募資平台」上出現了一個專案,標題是「帶著鋼琴去旅行 X 無盡熱血音樂環島計畫」。這是四個橫跨七年級前後段,熱愛音樂的大男生成宗翰、盧易之、蔡曜宇、簡子毅,他們相遇後觸發的夢想計畫。 年輕人談夢想,聽起來總似輕狂不切實際,但他們在募資前已完成此計畫的東部行,出發時間點是在四個人相繼退伍後的三個月內。或許沒考慮周全,或許細節不盡完善,資金也不足,就連計畫能申請補助的管道都還弄不清楚。不過要談行動力,毫無類似經驗的他們一頭栽進計畫之中,在超乎想像的短時間內身體力行,無疑是行動力十足。 採訪當天是他們固定週末早上的排練時間,約在製作人成宗翰的家,也是他們平時的排練地點。一抵達,旅行的要角之一兩千三百c.c.重型機車Alice停在樓下好好地在那率先迎賓。他們為每一台旅行用交通工具取上名字,重型機車、器材車、補給車,都是他們充滿生命力的夥伴。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後人類」時代 你想要什麼?
一九八八年,史蒂夫.妮可思(Steve Nichols)發表《後人類宣言》Post-human Manifesto一書,儘管學術界和藝術界對於「後人類」的定義不一,但是這個詞彙已普遍運用在形容當代社會分歧、複雜的生命經驗與身分認同。陳明惠策展的「後人類慾望」匯集英、澳、德、日、韓、芬蘭、挪威與台灣等廿五組藝術家的六十件作品,分別從複製人、跨性人、改造人等三個面向,詮釋「後人類」這項文化課題。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自編自導 風格更鮮明
阿莫多瓦、奉俊昊、伍迪.艾倫、三谷幸喜和諾亞.鮑姆巴赫,有什麼共同點?他們都擅長自編自導,一條鞭地創作出風格鮮明的作品。十二月他們各自端出精采影片,影迷有福了。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教父,有時只是做了「多餘」的事情
被譽為「低音管教父」的徐家駒與「豎琴教父」的李武男,在成為「教父」的路途上,其實都做了很多外人不解、付出與回收不成正比的「傻事」,但他們努力的領域,或許沒有明星的光環,也沒有聚光燈的亮麗,但缺少了這些「多餘」,不圓滿的不僅是舞台上的樂團,還有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唱唱唱,動人又動心的美聲傳承
美好的歌聲,總是能讓人達到超越的境界!什麼樣的美聲?可以讓你忘記現實的種種煩惱呢?拉脫維亞次女高音嘉蘭莎、義大利男高音波伽利,「永遠的High C歌王」帕華洛帝,可以證明什麼樣是美聲會令人一聽難忘,永銘內心。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Wifi Lovers》 網路時代的愛情虛實
在科技飛速進步的時代,人和人的交流模式也和過去大不相同,尤其社群網路的崛起,社交活動已完全不需倚賴真實接觸,然而人類最原始的情感互動,是否也跟著演化呢?三缺一劇團新作《Wifi Lovers》,找來新加坡導演海樂彌.飛達(Mohamed Fita Helmi BinTahir)與團員共同創作,探討男女在戀愛中關係中,因為科技元素的加入,對於愛情的理解和需求是否改變?每個人都想在愛情中表現最好的自己,如同虛擬世界中的「變身」與「扮演」,那樣的自己是真實的嗎? 導演海樂彌說,我們都擁有故事,都在等待有人駐足聆聽,這讓人和人之間產生連結,如今人人過度依賴網路,是否沒有了Wi-Fi,人就無法創造連結呢?《Wifi Lovers》呈現網路愛情的錯綜複雜,同時追尋愛情本質:墜入愛河到底是什麼意思?愛情又是什麼?愛情本身包含了許多意義,也有不可解。在排練過程中,他將演員的日常生活經驗和身體慣性,以解構的方式融入劇本,兩名演員將在戲中不斷變身,傳達網路時空的實像和虛像。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一代粉絲Japan:楊景翔與葉志偉》
年底是表演藝術界的大旺季,恨無分身,銀彈有限的情況下,選戲只能咬手帕斟酌點。反覆衡量該推名牌雲門《稻禾》,比利時舶來品《壞到底》或哈日的《一代粉絲Japan》,最後決定力推本人期待度最高的《一代粉絲Japan:楊景翔與葉志偉》。 理由相當單純,僅因導演之一的葉志偉是卡通「肥貓鬥小強」的中文腳本創作者。由於相當欽佩該卡通腳本,連珠炮式的精準、瘋狂又幽默,更好奇導演這次以哆拉A夢的劇場創作,能否以他擅長年輕又日常的語彙,輕鬆幽默的挖掘,觸碰我們自省社會種種現象。 楊景翔的作品與風格,從曾看過的《我為你押韻情歌》與《據說有戰爭在遠方》,易入口的清新不俗又饒富層次。 如洋蔥一般的戲總是深得我心。層層包覆,表面可大眾娛樂,讓觀眾開心回家,內心定要言之有物,令想剝皮探究的憤青,也能獲得滿足。
-
音樂新訊
紀念大師郭芝苑 體驗作品中滿溢的土地關懷
橫跨近一世紀的兩個世代,國寶級作曲家郭芝苑將台灣傳統音樂與西洋現代樂派融合為一,這種獨特音樂性孕育自台灣民間歌謠與戲曲,及日本顛沛戰事中吸 收的西方音樂養分,而能創作出許多兼富民族性與現代性的音樂作品。今年年末,為了紀念新逝的一代大師,國臺交舉辦「郭芝苑紀念音樂會」,由梶間聡夫指揮, 並邀請曾錄製《郭芝苑鋼琴獨奏曲集》的鋼琴家葉綠娜、首位全場演出郭芝苑作品的青年鋼琴家陳丘祐,帶領觀眾回溯民間、體驗現代音樂中滿溢的土地關懷。 九 十二年的生命中,郭芝苑創作曲種包羅萬象,旋律更蘊藏著豐富的台灣特色並流露深刻時代性。此次將演出管絃樂組曲、鋼琴協奏曲及交響樂,各是郭芝苑以台灣風 俗、民歌、原住民為題譜寫而成。回顧一九七三年,郭芝苑也曾進入當時省教育廳交響樂團研究部,並創作出許多大型作品;四十年後,就讓觀眾與國臺交一同緬懷 這位民族音樂家,及他一生取材鄉土的溫謹流風。
-
音樂新訊
古典+爵士 讓我們「來去美國」吧
美國,是個何其巨大的詞彙!在地理上幅員遼闊、文化上涵括各種族,對於十九、廿世紀之交的音樂家來說,美國象徵的並不單純只是繁華虛榮,也交織著喜淚的新世界與逐夢之地。此次NSO室內樂集的「來去美國」,演奏曲目包含德弗札克的《美國》絃樂四重奏,是客居異地的音樂家投射原鄉的懷想;而蓋希文音樂劇《波吉和貝絲》選曲,描繪非裔美國人的南方市井生活;下半場演繹爵士樂各派曲目,展現百年來美國原創的音樂活力。這個聖誕,樂迷們不必出國也能享受濃濃美國味。 「來去美國」由多次合作的NSO 3+1 絃樂四重奏、魏廣晧爵士四重奏協力演出。3+1絃樂四重奏由NSO團員小提琴洪章文與蔡孟峰、中提琴蔡秉璋、大提琴陳怡婷組成,自○七年成立以來,曾嘗試爵士、探戈、民謠等樂風,不拘束傳統而積極探索音樂可能性。同樣成軍於○七年,爵士小號演奏家魏廣晧自紐約返台後,號召台灣鼓王黃瑞豐,與皆畢業於百克里音樂學院的爵士演奏家李欣怡(鋼琴)、山田洋平(貝斯)合組四重奏,長年耕耘爵士樂演出。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TC十周年「神之狂舞」─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
這三場音樂會,要推薦一個,還真有點難 ! 各有各的曲目特色,如果票價能負擔,建議三場都不要錯過 ! 只是這對一般大眾應該也有點難。 歷經十一月歐陸樂團輪番抵台的盛況,現在整座台灣島應該都還沉醉在這些標榜純正血統的西方樂團所帶來的精采樂音吧!但,接下來呢?十二月是否還有更為優秀的團隊來台演出?看看上個月,從匈牙利國家廣播、德國柏林愛樂到英國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這一字排開多優秀啊、多讓人垂涎啊!這樣的陣容是否讓您興起將之一網打盡的念頭呢?大家普遍存在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迷思,就連我也不例外。直到二○一一年聽了由胡乃元領軍的TC室內樂團演出貝多芬《命運》後,我完全改觀了。那天,當台上努力演出揮灑著汗水時,我竟也在台下掉下淚來。 TC室內樂團是由一群分散國內外的優秀台灣音樂家集結而成,他們今年十歲了。二○一三將繼續貝多芬之旅演出《第七號交響曲》,以及莫札特《降E大調交響協奏曲》,並以韋伯歌劇《魔彈射手》序曲開場,誠意十足,值得期待! 所以十二月得縮衣節食嗎?不該,應該要去聽TC!
-
編輯室報告 Editorial
卡夫卡裡的吳興國
「最親愛的父親,你最近問我,為什麼我說我怕你。同往常一樣,我對你無言以對,部分由於我對你的畏懼,部分由於解釋這種畏懼涉及太多細節,突然談及,我一下子歸納不起來。」 卅六歲的卡夫卡,寫下長達五十餘頁的〈給父親的信〉,一開頭便述說父親在他內心種下根深柢固、無法抹滅、難以理性排解的恐懼。信中提及卡夫卡對父親最鮮明的一次童年回憶,是某天夜裡卡夫卡吵著要水喝,父親難忍他的吵鬧,遂將他從床上拖下來、關在家門外。從此,卡夫卡成為一個循規蹈矩的孩子,壓抑所有情感與情緒。這份赤誠的自我剖白,目的不是控訴,而是愛的嘗試卡夫卡一生試著尋求和父親和解,盼望得到父親的認可,不過母親卻不敢將這封信轉交。 卡夫卡心靈苦痛的源頭,很大一部分源自暴君式的父親。雖然他順從父親的指示,學了法律,後來在一家保險公司謀職,工作時間不長,回家還可以寫作。但,父親的巨大身影卻始終籠罩在他的作品中。例如,《蛻變》裡對變成一隻蟲的兒子不聞不問的父親,《判決》中破口大罵要兒子去投河的父親,《審判》中迫害受害者的父親,《城堡》裡面對苦苦哀求仍無動於衷的父親。 卡夫卡筆下的父親形象從來不是父愛的化身。矛盾的是,無論是企圖透過旅行或婚姻離家,卡夫卡終究無法脫離父母而獨自生活,總是又回到位於布拉格的家中,乃至於去世後都還與父母葬在一起。 相較於卡夫卡,在吳興國的生命歷程中,父親的角色始終缺席。然而,「父親」一詞對吳興國而言,更像是個隱喻,是他從十二歲就開始學習的京劇,是他數度意圖切割的傳統包袱。 年輕時,吳興國從劇校畢業,以優異成績保送文化大學戲劇系,他努力丟掉身上的「舊東西」,不唱西皮二黃,改聽搖滾樂,不練京劇的唱念做打,跑去雲門舞集跳西方的現代舞。退伍後,吳興國重回京劇。拜當時台灣京劇四大老生之一的周正榮為師,轉攻老生。吳興國只從周正榮身上學了六年京劇,因為吳興國嘗試在京劇中加入創新元素,周正榮卻謹守傳統,雙方心結愈積愈深,情同父子的師徒,終告決裂。 創立「當代傳奇劇場」後,吳興國努力走自己的路,陸續將莎士比亞、希臘悲劇、貝克特、契訶夫等西方經典搬上戲曲舞台。表面上,吳興國看似在革京劇的命,是京劇的「叛徒」,實際上,吳興國卻是以反叛的方式延續傳統。二○一○年,吳興國獲頒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的
-
專欄 Columns
人如其畫
她的黃山,看上去,近處有兩棵黃山典型的倒掛松,工筆完成,遠處、中處、近處,就是黃山陡峭的山峰,沒有什麼墨,整張畫紙就像一座明朗的大山叢中,淌滿了雲海,雲海不過是濃淡相間的數筆,就覺得大氣磅礡,比「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還要開展,還懾人心魄。我問她:你是怎麼會畫成這樣的?她說:我親眼看到它們的瞬息萬變過。
-
專欄 Columns
住院手記
往往當我們的身體出了狀況時,才體會到肉體的存在牙痛時才感受到牙齦,扭了腳踝才感受到自己的重心,生病了才知道原來精力能量是這麼一回事。當還來得及時,身體的微恙能讓我們對自己的身體更有感覺,似乎也不是那麼壞的一件事。
-
專欄 Columns
快樂的十二月!
我經過大廳旁的餐廳,聞到了海鮮味,突然想起,這是一首我曾在海鮮自助餐廳彈奏過、賺過慷慨小費的聖誕歌曲。這首歌結束後,接下來播放的,居然還是聖誕歌。雖然現在才十月,但我的腦子裡已經湧現了滿滿對小時候聖誕節的溫馨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