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劇場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年輕編舞家的鮑許熱:1990之後
揭露底層、吶喊自己的台灣舞蹈劇場精神
碧娜.鮑許的創作影響,在年輕一代的編舞家身上仍持續延燒,或像伍國柱、賴翠霜直接負笈鮑許母校福克旺舞蹈學院吸取舞蹈劇場源頭養分,或如布拉瑞揚以舞蹈劇場的精神,呈現對社會的強烈批判;另外如吳碧容、姚淑芬、何曉玫等都在舞作中各自發揮。對動作情感真實性的要求、人性的關懷與批判意識、舞台空間的使用、蒙太奇式的拼貼結構等舞蹈劇場面向,已成為台灣編舞家可以自由運用的元素。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文近景╱當代舞蹈
不是只有碧娜.鮑許!
德國舞蹈劇場在一九八○年代以前衛睥睨之姿,赤裸地呈現人性黑暗面,震撼美國的舞評與觀眾,與以醜陋入舞、歌誦死亡的日本舞踏有異曲同工之妙。 雖然,對許多觀眾而言,德國舞蹈劇場在今日幾乎等同於碧娜.鮑許,事實上,德國舞蹈劇場從發跡至今歷經八十餘年,有不少的編舞者以不同的風格、語彙與哲思,創作出風貌各異的舞蹈劇場,使之成為珍貴的人文資產。
-
舞蹈
在這塵世的風暴中
而那三把電吉他「割」出來的隆隆噪音,那吹得全場牆面動搖、鏡像擺晃扭曲的獵獵狂風,沒有止息、沒有鬆懈地,讓我們無時無刻不置身「在這塵世的風暴中」(莫札特《女人皆如此》終曲唱詞)。你可以說她太過強迫教育、不夠隨興、沒留縫隙,但這就是一個思慮周密的藝術家眼中的世界。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如夢境般的燦爛繁華
鮑許的舞蹈劇場結構以蒙太奇的手法鋪陳出片片段段的意象,有如立體主義一般,以反覆重疊等多重角度呈現主題的可能性,因此製造出有如夢境般的繁華意象。在創作的過程中,鮑許有時鼓勵舞者以肢體或語言回答問題,之後鮑許再將這些回應串聯起來,因此製造出後現代式的拼貼效果,並且自由地遊走於戲劇與舞蹈的邊界,突破傳統上對舞蹈與戲劇嚴格的區分。
-
特別企畫 Feature 高雄縣彌陀鄉到德國卡薩爾
飛得又遠又漂亮的柱子─伍國柱
今年才三十三歲的伍國柱,秋天即將接掌德國卡薩爾歌劇院舞蹈劇場的藝術總監一職。本來在台灣學戲劇的他,在二十六歲時才放下一切,正式前往德國鑽研現代舞。七年的時間,改變了他的藝術生涯,究竟他是如何辦到的?
-
最PAR!
舞蹈劇場,絕非再現
綜合看來,鮑許的舞蹈劇場與傳統的再現劇場╱舞蹈截然不同,表現的手法並不在於呈現某些人物在某時、某地遭遇某種衝突──這是傳統劇場擅長的。也因此,雖然《拭窗者》以一九九七的香港為背景,但其演出並未探討香港大限等時事問題,相反地,《拭窗者》透過了拼貼的音樂及意象,在某種程度上「再現」了香港多元文化的背景。
-
舞蹈
樂與舞的奇妙相遇
第三段裡隨著鋼琴低音的敲擊音堆而躍起的姿態,簡直是神來之筆,而毫不猶豫直接切入的雙人華爾滋,更是將許尼克在那裡崁入華爾茲音樂的質感與神韻直接無礙的表現出來。舞蹈,雖然在編排上稱不上創新,但是卻讓許尼克的音樂中那獨特的被陰鬱所掩蓋的率直熱情,透過舞姿與舞台上其他的因素,鮮活的瀰漫在整個空間。
-
柏林
身體記憶的活體實驗
《軀體》這齣舞劇是莎夏直至目前的顚峰之作,是一個以輾壓靈魂、滅絶身體來革新人類視覺與身體槪念的現代主義作品。莎夏並非只是創造出新的舞步,而是宣告新的身體的誕生──一種器官易位、畸形衍生的身體。
-
專欄 Columns
穿高跟鞋搞革命
以《交際場》來看鮑許的「舞蹈劇場」,或許就比較能夠具體呈現自六〇年代以後的現代舞,更重要的使命不只是開創出後現代舞蹈的革命美學,而是讓當代劇場的意義,演變成直接針對當代人在現代生活中的一次反思儀式。
-
焦點
饑餓的海綿
在排練時碧娜最常強調的是「情緒」,她不要「做」出來的,她每每先要求很精準的"form",動作的角度、幅度、方向、力度要一絲不苟,動作做對了,「質地」就在,「質地」對了,情緒自然就出來了。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蹈:歷史巨視與微視互動的媒介
舞蹈論述(discourse)(註1)的本質是什麼?社會文化的不同層面如何影響舞蹈内容?舞蹈的内涵如何? 從拉邦的動作研究、語言學、符號學、乃至現象學,這些從不同觀點交織發展而成的舞蹈論述,提供了不同的答案。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娛樂到藝術的舞步
二十世紀是舞蹈藝術從娛樂到藝術的大分水嶺。從掀起現代舞革命狂潮的鄧肯,到後現代舞蹈的天外奇想;從富勒如夢幻影的《火之舞》到碧娜.鮑許詭譎多變的舞蹈劇場,這一世紀的舞蹈家們不僅脫下高貴的白紗舞衣,以雙足撼動大地證明肉身的存在,更以精編細織的肢體流動,體現形而上的哲學辯證。 我們企圖從幾個面向一窺這一巨變的面貌: 《在世界的舞蹈潮流裡尋求自身的認同》,記錄了在世界脈動的衝激之下,舞蹈前輩們的創見、流派的興起與轉變和重要事件。 《百年來的觀舞之道》 側重在舞蹈美學的興起與理論的建立,對舞蹈發展產生的重大影響。 《從舞台舞上螢幕》 則從舞台技術的運用到影像媒介的介入,特別是被稱為新藝術形式──舞蹈影片──的產生,書寫了科技為舞蹈帶來的重大改變。
-
焦點
德國舞蹈劇場的中堅份子
舞蹈劇場從最早期的開路前鋒,一直到碧娜.鮑許成為代表性人物的過程,事實上是有許多中堅分子的加入與努力推進。二十幾年來,琳卡和荷芙曼兩人仍然活躍在表演及創作的路上,為舞蹈劇場的活歷史做見證。
-
香港
薈萃香江 一九九九香港藝術節
儘管因爲上海崑劇團《牡丹亭》不能上演而忙亂了好一陣子,節目設計改以本地觀衆爲主,但是節目性質依然不乏「國際性」,香港藝術節這一年的演出節目名單,仍然十分吸引各地觀衆前來。
-
特別企畫 Feature
碧娜.鮑許終於要來了!
期待許久的德國現代舞巨擘碧娜.鮑許(Pina Bausch)終於要率其烏帕塔舞蹈劇場來台演出。在面對她的作品《康乃馨》的震撼之前,我們得先做好「心理準備」。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珍惜時間,繼續創作
近來,碧娜.鲍許及團員受邀到世界各地做「田野」,再回德國排練新舞。去年他們首度在歐洲以外的美國創作《只有你》,之後也首度到了遠東地區的香港,進行一次歷史性的工作──爲「九七的香港」編舞,以便今年能在香港演出。本刊特邀剛好去年十月份也在香港編舞的古名伸,在大師來台前做一次近距離訪談。
-
九四回顧
走向劇場、走向群衆的舞蹈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曾以一九八七年「台灣政治解嚴」爲台灣舞蹈發展的分水嶺。那麼一九九四年,不祇是「選舉爆炸」的時代,也是台灣舞蹈「風起雲湧」的一年。它之間的變化並非驚濤駭浪,反而是沈潛汩汩默行的功力激起更燦爛的火花。與一九八七年一樣,有愈來愈多的舞蹈工作者,尤其是放洋返台的,都投入舞蹈陣營的第一線。
-
里程碑 Milestone
緊扣現實問題脈動的舞壇大師
碧娜.鮑許是位備受爭議的女性編舞家。她以一句「我不在乎人們如何舞動,而關心的是什麼使人們舞動。」流傳於世。在此,讓我們回顧這位「舞蹈劇場」代言者二十年來的舞蹈歷程。
-
里程碑 Milestone
瑪麗.魏格曼現代舞蹈的前驅 魏格曼逝世二十周年紀念
今天我們舞者所面臨的處境有許多的困難。我們沒有傳統,沒有淸楚通用的舞譜但是這些短處,同樣也是我們的優勢:我們還可以實驗,我們還能尋找、嘗試、發展;因爲舞蹈語言中,還有太多東西等著我們去加以釐淸。 整個舞蹈世界正在我的面前,而我們的時代已爲新的舞蹈作好準備。 瑪麗.魏格曼,《我們正在起點上》
-
藝術節 Festival
多元與統一──台北國際舞蹈節
傳統與前衞,東方與西方,九個國家十個舞校舞團,跳出了一九九二年台北國際舞蹈節。七月十日到十六日間,白天的舞台是國家音樂廳的演奏廳,以「亞洲舞蹈新趨勢」為題的「台北國際舞蹈會議」在各國的大師教授示範與代表的討論聲中展開;夜晚的舞台是國家劇院;台灣的國立藝術學舞蹈系與日本五條流舞踊團、香港演藝學院舞蹈系、大韓民國表演藝術學苑、峇里印尼國立藝術學院、英國拉邦中心過渡舞團、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帕契斯分校舞蹈系、德國司圖卡特芭蕾舞團附屬約翰.克朗寇舞校及鄒族、雅美族、阿美族,以肢體的語言熱烈地展現歷史與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