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修
-
特別企畫 Feature
家國的幻滅與重建
賴聲川、李國修、紀蔚然所描摹的舞台人生,絕非社會邊緣或小衆題材可予框限,從知識分子特質來說,這些壯年級的創作者投射了七十年代知識分子潛藏的焦慮,家國書寫一直是他們最關切的主題之一。
-
戲劇
爲賦新意強說「戲」
且不論《徵》劇有多少問題和疑點,李國修絕妙大膽的角色扮演,實足以自成一齣耐人尋味的喜劇。然而編導偏偏放棄經營強而有力的戲劇結構,大量附加許多了無新意的議題,硬生生地套入「戲外戲」的彩排場景,破壞了全劇的張力與節奏。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觀「評」不語真君子?起手無「毀」大丈夫?
最近幾年定期在報紙、雜誌出現的戲劇評論,在台灣狹小的戲劇圈子裡引起相當激烈的回應和討論。對於評論應當如何呈現,許多創作者和劇評人的意見,都在這些辯證當中彼此拉鋸著。目前劇評遴選標準不一和發表篇幅的受限,多少都使台灣劇評的發展空間受到阻礙。「重北輕南」、主觀文化環境的不健全和錯植國外的審美觀點,依舊是創作者對目前台灣劇評的批判。
-
戲劇
笑看哀樂家園
和甫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義大利喜劇奇才達理歐.福一樣,李國修擅以戲謔的角度來觀察社會。然而,除了嘲弄與感歎之外,觀衆哄堂大笑,散戲之後,編導者爲他們留下的是改變社會的信心?還是無奈與恐懼?
-
藝問藝答
藝問藝答 藝搭藝唱
如何訓練自己豐富的肢體語言?臨場反應的重要性?演出時如何應付臨時發生的狀況?是什麼原因讓您執著於舞台劇的表演與生活?(台北.陸湘蘭) 一九七四年我在世新唸五專五年級,因爲興趣與好奇心的驅使,我加入了「戲劇硏究社」,經過將近兩個月的排戲,終在校慶日當天於廣電大樓的小劇場粉墨登台。在舞台上飾演一名有點可笑的老佣人。雖然兩百個觀衆座位席上僅坐了四十幾名觀衆,似乎是那一小撮觀衆回報給我淺淺的笑聲與謝幕後輕微的掌聲,使我頓覺站在舞台上能滿足我卑微的成就感。那齣戲是《樑上佳人》(熊式一編劇),我的舞台處女作,從此也展開了我的舞台生涯。 一路摸索著演員肢體語言的表演空間,直到一九七九年加入「耕莘實驗劇團」(蘭陵劇坊前身),方才恍然過去學生時代的表演只能用「學長帶學弟,大家學我這樣演」的土法煉鋼方式上台演戲。你可以想像一齣戲不論有八個、十個角色在台上,其實每一個演員都只是在模倣導演師出無門的表演方法。原來,豐富的肢體語言必須經過專業的訓練;原來,無師自通或自我瞎摸索的表演方式是行不通的。 在耕莘那段接受表演訓練的日子,是我學習肢體語言與想像力等重要的認知與成長階段。幸蒙吳靜吉博士親自授課,啓蒙了我對表演藝術的崇敬與日後精進追索與創作的旅程。 在當時訓練課程中,學員必須丟掉所有關於社會約束的拘謹、丟掉彼此的戒心與防衛、丟掉所有對表演認知的刻板印象。你只要專心、盡情並注意肢體,安全的投入老師所設計或引導大家的遊戲中。回想我們各自歷經的童年,最敎人忘我用心的遊戲是「扮家家酒」。童戲中,沒有劇本,只有隨興隨時轉換角色扮演與久久不能劇終的想像飛馳與童伴──飆演技。在耕莘那段日子,一個二十郞當歲的我,於訓練過程中,方才重新學習回到童年最自由的表達方式;重新認識自己原本被社會世俗壓抑潛藏經年的肢體與語言,是可以被再挖掘、是可以充滿豐富的想像。總歸一個字──「玩」。玩自己的肢體、玩自己的聲音、玩自己的想像力就能讓自己擁有豐富的肢體與語言。但,前題必須是你要碰到一位好老師敎你怎麼玩! 生活中,大部分的人都會在不同的環境裡碰上一些意外狀況或尷尬場面。多數人的處理方式是不知所措、啞口無言,甚至臉色蒼白、口吐白沫。少數人較能臨場應變、發揮機智,甚至逢兇化吉、解除危機。人生本就是一個大舞台,
-
藝問藝答.藝搭藝唱
藝問藝答 藝搭藝唱
在發展戲劇時,最常遇到的瓶頸是什麼?是如何克服的?目前創作最大的困難是什麼?(台北.陳素卿) 在我面對創作前,經常必須考慮主題、素材、形式及結構等要件,而後依不同成長階段邀集不同背景的好友,先來個無中生有、紙上談兵。之後,坐上書桌,攤開稿紙,展開最煎熬的劇本寫作。每寫一齣戲,勢必就消耗掉我生活歷練背後的記憶與經驗──舞台上的角色必有本,本於我記憶中自身所遭遇的人、事、景、物、情;舞台上的故事必有源頭,源自於我歲月增長中逐漸累積的生活經驗與生命經驗。 生活經驗與生命經驗是劇作背後最根本的泉源。隨著時間、年齡、經歷慢慢成就了感受、態度與智慧。同時也從年代不同的作品中,看見自己早期的衝動、勇氣、創意與近年的思維、圓融與深沈。 在屛風表演班裡,我的角色扮演是多重身份;在戲台上這些年經常是編、導、演三位一體,一個人有再多的智慧或才藝,如何能承受多功能於一身的重擔?不可諱言,近幾年,在生理負荷上,在心理壓力上都或多或少覺得略有疲倦之姿。經常與屛風共同成長的夥伴們提出──「我希望」的小小心願! 我有太多的希望,也有更多的願望。 其實我並不害怕創作,雖然我無法預料明天。但卻能肯定明天所經歷的人與事會給我更多的啓示與智慧。明天會給我更多的生活經驗與生命經驗的累積。 人生有很多種選擇。我選擇做劇場。 我希望在劇場裡也可以有選擇──選擇一項單一的工作。 如果我有選擇的權利──我希望我只是一名站在舞台上演戲的演員。 我希望有更多喜歡表演藝術的朋友!加入劇場──與我們一同創造台灣現代劇場發展史! 李國修(屛風表演班藝術總監)
-
台前幕後
問了四次,三人到底行不行?
來自傳統民俗三口相聲的靈感,李國修的城市喜劇《三人行不行》系列已發展了十年,今年新作品《長期玩命》是系列之四,更嚴重地暴露了創作者對這個城市的憂懼。嘻笑怒罵地讓觀眾笑倒,嗆出的淚水還是辛酸味,則是李國修不變的風格。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兩廳院十歲了!
適逢兩廳院十週年慶,除了推出「向巴蘭欽致敬」、「國際巨星音樂節」、「又一夜,我們說相聲」等精采節目慶祝,這十年來曾在兩廳院演出的本土藝術創作者,也趁此時發表他們對兩廳院的感言、建議。
-
即將上場
屛風表演班《未曾相識》
十週年大戲《京戲啓示錄》之後屛風表演班第二十六回作品《未曾相識》由王月導演、李國修編劇,將舞台人生的探索焦點移向人世間的情愛。 一開場是大雪紛飛的五代十國,結尾則是下雪的台北。三個年代、三段故事在舞台上並陳交錯,每個人都真心誠意的說出内心的吿白。李國修、伊能靜、黃士偉、林美秀、劉珊珊、夏靖庭、洪敬恆等七位演員,橫跨時間、空間、角色至情演出。
-
回想與回響 Echo
不同的椅子
在「一九九七香港」這樣一個時空裡,一台歷史的大戲、歷史的活劇正掀開大幕。椅子的故事及各種不同的表述,也可以看出是兩岸三地的藝術家對遞轉嬗變的歷史所作出的潛意識的反應。
-
回想與回響 Echo
一桌兩椅、六種姿勢
「一九九七」是甚麼?作爲一個香港人,問這個問題可能有點多餘。但若我們把眼光放遠一點,試問:對中港台三地來說,一九九七「可以」是甚麼?問題便變得耐人尋味。
-
回想與回響 Echo
對進念與「中國旅程九七」所作的反思
「中國旅程九七」的演出部分裏,六個作品中的「中國」, 幾乎都缺席而不可得見。其中的意義與背後的訊息殊堪玩味。
-
回想與回響 Echo
《京戲啓示錄》啓示了什麼?
屛風表演班的《京戲啓示錄》演出後,大家都認爲表露了作者李國修的眞感情,技術上也超越了屛風以前的作品。但是,《京戲啓示錄》眞的隱晦難解嗎?恐怕未必吧!
-
戲劇
《京劇啓示錄》啓示京劇錄
京劇或其他形式傳統戲劇中的一段唱腔、一個身段,都可以成爲濃濃的鄕愁,在這歷史經驗與記憶中,往往還混雜了許多像是政治介入或戲劇庸俗化等的不堪。無論多麼不堪,如果我們無法面對,鄕愁只會成爲愚蠢的情緒,無法化成生命的智慧,李國修經過十載努力,終於在舞台上參悟了舞台與生活間詭譎的互動。
-
戲劇
《京劇啓示錄》:起士在哪裡?
《京劇啓示錄》在建構小我意識(而不是「大我」:族群融合的台灣人)的趨勢中,所帶給我們的路線是極其可貴的一條路線,尤其相對於某些把「台灣史」掛在嘴邊的作品來說,《京劇啓示錄》顯得可愛多了。
-
戲劇
《京戲啓示錄》:屛風與過去的自我對話
屛風表演班十週年大戲《京戲啓示錄》,以戲中戲的形式將劇團經營的點滴、中國近(當)代史、京戲的沒落波折呈現出來。《京》劇形式與內容的交錯,恰好呈現出屛風過去與現在的對話。
-
台前幕後
《京戲啓示錄》之啓示
李國修在《京劇啓示錄》中,表露了對歷史的體悟,對人情世故的解析,對當代的看法,是一總結「戲中戲式結構」,甚至是屛風十年的作品。
-
新秀登場
從「打雜」走向導演之路的徐譽庭
屛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刻意栽培的女弟子徐譽庭,日前才以舞台劇正式處女座《黑夜白賊》,獲得許多肯定。從室內設計工作、劇團打雜、製作助理徐譽庭靠著持續的努力,一步步由學徒走向了導演之路。
-
座談會
家.祕密.通俗劇 《黑夜白賊》座談會
紀蔚然編劇的《黑夜白賊》,由李國修所栽培的女弟子徐譽庭導演。在巡演的過程當中,一般認爲這是屛風表演班相當重要的製作。針對這齣以一宗珠寶竊案,逐步暴露出家族祕密的「『反』推理劇」,以下座談會的發言分別從劇本結構、製作及導演手法,進行了深度的討論。
-
台前幕後
《黑夜白賊》的聯想
《黑夜白賊》的前身爲一電影脚本。和屛風表演班與李國修擅長的劇種相較,雖不致南天北地,但在結構或基調上,卻有許多不同。編劇紀蔚然自己爲讀者寫下了有趣的搬演過程。